分享

李小荣脉学笔记(二)

 hd车仔 2018-05-31

正常人脉象

经曰:“人一吸脉再动,一呼脉再动,呼吸定息脉5,润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常以不病人调病人,医不病,故为病人平息以调之为法。”

除一息脉动4-5次以外,正常人的脉象是以脉来有根、有胃气与神气为标志的

所谓有胃气,即指脉来均匀和缓,有柔和之象。经言: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即是此意。经文曰:“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脏脉,不得胃气也。所谓脉不得胃气,非肝不弦,肾不石也。”不得胃气并非指肝脉不弦,肾脉不沉石,而是指脉无柔和之象,即肝脉弦象太过,肾脉沉石太过。又曰:“五脏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脏气者不能自至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是说五脏之气在胃气的作用下,才能达到寸口脉。因此,寸口脉除反映五脏的盛衰外,还要反映脾胃功能的盛衰。

脉之有神,指脉搏力量不大不小,速度不快不慢。脉之有胃气、有神,都是具有冲和之像,有胃气即有神。

所谓脉有根,其意有二:一指沉为有根,脉在沉部,轻取无脉,重按有脉,谓之有根;二指尺脉为根,寸、关虽无脉,只要尺脉不绝即为有根。按五脏来分,尺部主肾,沉部亦主肾。只要肾脉不绝乃为有根,虽病较重犹可治疗。《难经。十四难》曰:“……人之有尺,譬如树之有根,枝叶虽枯槁,根本将自生,脉有根本,人有原气,故如不死。”

因此,正常的脉当是一息脉动4-5次、均匀和缓、力量中等的有根之脉。脉在具备了胃、神、根的同时,也必须反映出四时五脏阴阳盛衰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称为正常脉象。另有少数人天生脉来异常。有天生脉来沉细,脉稍变大即为病脉的;有天生脉来粗大,脉稍变弱如常人亦为病脉者。此异常脉象,不可当作病脉。又不可不知,参之以证方可不失。

后世脉诊(一)

一、浮脉

(一).脉象:

1.《脉经》:“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医灯续焰》:“轻手可得,按之具有泛泛欲上之势,虽按之使沉,亦必随手而起”。

2.浮脉之义有二:一指部位概念当称“脉浮”,即脉位为浮,诸如洪、芤、虚、微脉。二为独立脉象“浮脉”。

3. 浮脉为纲领脉之一,为具有独立意义的单因素脉象。

4.在脉浮的基础上,再加其它因素,可构成各种浮脉类之派生衍化脉象,并可构成兼脉。

5. 浮脉在平人秋季的季节脉时称“毛”脉。

(二).脉理:

1.凡外邪中表,正邪相搏,阳气鼓动驱邪于外而现浮脉。

2.阳气过盛,气火有余鼓动脉出,脉亦现浮。

3.阴血不足,阳气浮越 脉亦现浮。

4.阴寒过盛,格阳于外亡阳虚阳暴脱,出现脉浮。

(三).脉义:

1.浮脉主病以有力无力而辨:有力为实,主病在表、里热外淫;无力为虚,主病在里。

2.久病脉浮,要注意是渐浮还是暴浮。

3. 浮脉可与除沉类脉以外的多种脉象相兼。

二、沉脉

(一).脉象:

1.《脉经》:“举之不足,按之有余”;

《心法四明》:“轻按之则无,重按之则有”。

2. 沉脉为纲领脉之一,为具有独立意义的单因素脉象。

3. 在脉沉的基础上,再加其它因素,可构成各种沉脉类之派生衍化脉象,并可构成兼脉。

4. 沉脉近于筋骨,中取不见,重按乃得;有深深在下之势,如石投水

5. 沉脉在平人冬季的季节脉时称“冬石、石脉”。

(二).脉理:

正气虚衰邪气阻遏使气血不能外达以充盈、鼓荡血脉所致。

(三).脉义:

1. 正气虚衰:阳、气、阴、血之亏虚均可出现沉脉,脉沉而无力

2. 邪气阻遏:六淫;七情;气滞、血瘀、痰饮、停食、湿浊、蓄水、火郁、腑实、积聚等均可出现沉脉,脉沉而有力

3. 沉脉可与除浮类脉以外的多种脉象相兼。

三、迟脉

(一).脉象:

1.《脉经》:“呼吸三至”。〈〈景乐全书〉〉:“四至以下,俱为迟脉”。

2. 迟脉为纲领脉之一,为具有独立意义的单因素脉象;可与有关脉象构成兼脉。

3. 迟脉与缓脉、数脉、疾脉构成脉象在不同频率方面的系列脉。分别为一息三至及以下;四至;六至;七至以上。

(二).脉理:

气血凝滞不畅或运行乏力而致脉来迟滞。

(三).脉义:

1. 迟脉为阴脉主寒、为痛

2. 迟脉有力为实,无力为虚;即寒实与阳虚

3. 迟脉亦可见于邪热结于里,郁阻气机证。如《伤寒论》第208条的阳明病,脉迟……大承气汤主之。再如部分病窦综合征因邪热伤心,气阴两虚,瘀血阻络而见有迟脉者。

四、数脉

(一).脉象:

1.《脉经》:“数脉去来促急”。

《崔氏脉诀》:“六至为数”。

2. 数脉为纲领脉之一,为具有独立意义的单因素脉象;可与有关脉象构成兼脉。

3. 数脉与迟脉、缓脉、疾脉构成脉象在不同频率方面的系列脉。

(二).脉理:

阳偏胜气血运行急速而致脉来急数。

(三).脉义:数脉为阳脉,有热盛而脉数者,还有正气不足阴血阳气亏虚所致者。以脉来有力无力别之。

五、滑脉

(一).脉象:

1.《脉确》:“流利如珠便是滑”。

《濒湖脉学》:“滑脉往来前却,流利转展,替替然,如珠之应指”。

徐灵胎《脉诀启悟注释》:“滑脉替替,往来流利,盘珠之形,荷露之义”。

2. 滑脉为某些医家所认定的纲领脉之一,为具有独立意义的单因素脉象;可与有关脉象构成兼脉。

3. 滑脉只以脉象的流利程度言,教平脉更流利即可构成不同程度的滑脉。

4. 滑脉流利圆滑如珠滚盘脉来有峰,圆利如珠为实脉来无峰,呈片状散大而数,漉漉欲脱为虚

(二).脉理:

1.滑脉其实者为阴气凝聚、阳气不衰之象。主痰、主宿食。故经曰:“滑者阴气有余”。

2.阴血受风邪鼓动亦见滑脉。故经曰:“滑者主风”。

3.病在外或新病之人血方盛、气不衰,加之病邪鼓动亦见滑脉。故经曰:“脉盛滑而坚者病在外,脉浮滑而疾者谓之新病”。

4.虚滑脉多为精血亏虚,阳气偏旺,阴不足故脉来无峰,阳偏胜脉来数而欲脱

5.宿食、痰饮、血结、停食、蓄水、气壅、热盛之邪气有余但正气尚可邪气相对不盛,故虽为邪阻而不表现为沉、迟、细、涩、结的脉象。实因气血与邪气相搏而激扬也。

(三).脉义:

1.平人有气血盛脉滑者,有怀孕气血盛以养胎而脉滑。

2.实滑脉与虚滑脉有邪实与正虚之别。

3.浮滑主病在外,为风、热、痰火滑而沉者主病在里,主痰饮宿食等实滞、主孕虚滑脉主精亏血少;滑而沉数为热结

4.三部脉中,寸滑病在上焦,多为痰火风热;关滑病在脾胃;尺滑病在下焦。

六、涩脉

(一).脉象:

1.《素问.脉要精微论》王冰注:“涩者往来时不利而蹇涩也”。《医学入门》:“涩不滑也,往来涩滞如刀刮竹皮然,不通快也”。

2. 涩脉为某些医家所认定的纲领脉之一,为具有独立意义的单因素脉象;可与有关脉象构成兼脉。

3. 涩脉只以脉象的不流利程度言,教平脉不流利即可构成不同程度的涩脉。

(二).脉理:

气血虚衰气血涩滞,不能充盈鼓荡血脉之畅行而致脉来滞涩。

(三).脉义:

1.气血虚衰可涩;邪阻气滞亦涩。以脉按之有力无力别之。

2.兼脉不同主病各异:沉涩多主血瘀;沉细涩无力为阳气不足、气血虚弱;涩而坚大为有实热;涩而虚软为虚火炎上;涩而兼弦为气滞血瘀;脉浮大而涩为寒邪外束。

3.表证发热,脉沉紧而涩多为过服寒凉药物所致。

七、虚脉

(一).脉象:

1.《医宗说约》:“虚,中、下皆空也”;“浮大而软,举按无力,豁然不能自固”。

《诊宗三昧》“指下虚大而软,如循鸡羽之状,中取重按皆弱而无力,久按仍不乏根”。

2. 虚脉是复合了几种因素的脉象,具有浮、大、软(无力)的复合条件。

3. 虚脉在浮、大、软的条件下,可与其他有关脉象同时兼见如数、迟、缓、涩等脉。

(二).脉理:

阴阳气血正气亏虚:总为血脉空虚、虚阳浮越之象。

(三).脉义:

虚脉主病有气血阴阳之分,五脏诸虚之别。如《景岳全书。脉神章》:“浮而无力为血虚,沉而无力为气虚;数而无力为阴虚,迟而无力为阳虚。”

八、实脉

(一).脉象:

1.《濒湖脉学》:“浮沉皆得,脉大而长微弦,应指幅幅然”。

2. 实脉是复合了多因素的脉象。具有大、长、弦、有力的复合条件,浮、中、沉三部皆然。

3. 实脉是脉体教大,鼓动有力,按之不减有实满感

(二).脉理:邪盛正强,正邪相搏使脉来实大。

(三).脉义:

1.邪实之证:实脉属阳脉,主大热、大邪、大积、大聚之证。

2.正虚假实之证:如张锡纯认为的脉弦大按之似有力,非真有力,此脾胃真气外泄,冲脉逆气上干;或肾虚不摄冲气上逆,干于气血,脉可实大,治当培元佐以镇摄。再如景岳说:久病孤阳外脱,脉必先见弦数滑实。真阴大亏,燎原日炽脉见关格若实。

九、长脉

(一).脉象:

1.“《崔氏脉诀》:“过于本位,相引曰长”。

《医学入门》:“长脉过指出位外”。

2. 长脉为具有独立意义的单因素脉象。

3. 长脉的脉形以指下感觉的长度言,与短脉及平脉的长度感觉构成不同长度的系列脉。

4. 长脉仅见于寸尺两部

(二).脉理:气血旺盛之象。

(三).脉义:

1.主肝病:肝气火冲、肝阳上亢、肝热脓痈。

2.阳热亢盛之症:阳明热盛、阳毒癫狂。

3.阴症渐见脉长为正气来复。

4.平脉:和缓之长脉,可见于平人。经曰:“长则气治”。肝之常脉应于春季而脉长。

十、短脉

(一).脉象:

1.《察病指南》:“指下寻之,往来短曰短”。

《外科精义》:“短脉之诊,按之则不及本位”。

2. 短脉为具有独立意义的单因素脉象。

3. 短脉的脉形以指下感觉的长度言,与长脉及平脉的长度感觉构成不同长度的系列脉。

4. 短脉仅见于寸尺两部。其特点是脉体短绌。

(二).脉理:

1.经曰:“短则气病”。气病为气虚、气郁

2.元气不足,鼓动无力而脉见短绌。

3.痰食阻胃,中气不得畅达也见短脉;然必短而实,按之不衰。

(三).脉义:

1. 元气虚损;

2. 中气不足;

3. 痰食郁阻。

十一.洪脉

(一).脉象:

1.《濒湖脉学》:“洪脉指下极大,来盛去裹”;“ 洪脉来时拍拍然,去衰来盛似波澜”。

2. 洪脉为具有独立意义的单因素脉象。

3. 洪脉就是大脉、浮大有力。洪脉的指感是脉体大,与细脉对应。

4. 洪脉亦为夏季的季节脉,夏心脉洪。代表心脉的主时脉象不叫洪,叫“钩”脉。

(二).脉理:洪脉为阳偏盛,鼓动气血有力而成。

(三).脉义:

1.洪脉为阳脉,主热盛

2.虚火之洪为浮洪无力,为相兼脉,不是单因素的洪脉。

十二.细脉

(一).脉象:

1.《医宗金鉴》:“脉形细减如丝谓之小脉,即细脉也”。

2. 细脉为具有独立意义的单因素脉象。

3. 细脉就是小脉。细脉的指感是脉体细小,与洪脉对应。

(二).脉理:

1. 气血虚衰:不能充盈血脉;

2.实邪阻滞:气血不能鼓搏血脉。

(三).脉义:

1. 气血两虚:细而无力。

2. 实邪阻滞脉道:细而沉按有力。

十三.弦脉

(一).脉象:

1.《伤寒论.平脉法》:“脉浮而紧者,名曰弦也”。

2.《濒湖脉学》:“弦脉端直以长,如张弦,按之不移,绰绰如按琴瑟弦,状若筝弦,从中直过,挺然指下”。

3. 弦脉为具有独立意义的单因素脉象。

4. 弦脉是脉形变化,特点是张力增强,有的亦有阻力增加的情况及脉管变硬等。

5. 春肝脉弦:春季主时季节脉为弦脉,弦而修长悠扬,脉现柔和。

(二).脉理:

1.弦脉为阴中之阳脉,弦脉为血脉拘急,欠冲和舒达之象。

2.经脉之柔和舒达,赖阳气之温煦,阴血之濡养。阳气、阴血本身之不足或因气血不畅致脉失阳气之温煦、阴血之濡养,拘急而弦。

3.弦脉因脉力强弱而分为常脉(弦而柔和)、病(盈实而滑,如循长竿)、真脏脉(急益劲,如新张弓弦)。

4.春天阳气上升,阴气下降,一阳出于二阴之中,阳气虽升,阴气尚重,天气犹寒,故其脉弦。

5.脉遇寒、遇痛脉管收缩,变直变细其脉故弦。

6.饮邪为患,脉道受阻其脉多弦。

(三).脉义:

1.春脉弦,肝脉也弦,然必弦而柔和方为平脉即有胃气的时脉(季节脉)。

2.春季弦脉太过与不及均主肝病。

3.弦脉主寒、痛、痰饮、少阳证;为虐、拘急、胁痛、症瘕、脾虚肝旺、虚痨、脏气损伤等等。

4.弦而无力为不及,乃肝气、血、阴、阳之虚象。

十四.紧脉

(一).脉象:

1.《濒湖脉学》:“紧脉来往有力,左右弹人手,如转索无常,数如切绳,如纫箪线。”

2. 紧脉是复合了多因素的脉象。具有脉形和力度的变化,紧脉是在张力强亦即弦脉(弦而有力)的基础上,加以指下有不稳定感的脉。

3. 紧脉可与其他有关脉象同时兼见。

(二).脉理:

1. 紧脉为拘急敛束之象。

2. 脉失阳气之温煦鼓荡、阴血之充盈濡养,拘急敛束而为紧。

(三).脉义:

1.紧脉为阴脉,主为病寒、为痛、为寒饮、为宿食、为疝瘕少腹痛等。

2.紧脉有阴阳寒热之分,浮沉表里之辨。

3.在古脉法的《伤寒论》中紧脉有亡阳亡阴之证,然紧必按之无力。

十五.缓脉

(一).脉象:

1.《景乐全书》:“和缓不急也”。

2.《三指禅》:“不浮不沉恰在中取,不迟不数正好四至,欣欣然、洋洋然,从容柔顺,园净分明。”

3. 缓脉是具有复合因素的脉象。即有至数(4次)的条件,又要有形象(柔和)方面的条件。

4. 缓脉是不急不紧,脉形有松软之势者。

(二)脉理:病之缓脉因气血向衰湿邪阻遏故脉体徐缓。

(三)脉义:

1.阴阳平和,脉来和缓是有胃气之脉。如长夏脾旺之季节脉;素喜运动康健之人;诸脉兼缓说明尚有胃气,病轻预后佳。

2.缓脉主脾虚湿盛

3.在古脉法的《伤寒论》中缓脉有主营虚和太阴阳复之证者,如太阳中风和脾家实之见脉浮缓。

十六.革脉

(一)脉象:

1.《伤寒论.平脉法》和《金匮要略》同说:“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搏,此名为革。”

2. 革脉是具有复合因素的脉象,可与其他有关脉象同时兼见。

3.弦、芤两脉的合体脉,既具有弦的张力又有中空的情况,所以有“如按鼓皮”之言。

4.革在《内经》之音为“亟,义为病势紧急,脉来急(革至如涌泉,亟至如涌泉也)。与后世之“如按鼓皮”之革不同。

(二)脉理:

1.精血内虚脉道失充,阳失附而浮越搏击。

2.精血素虚外感新寒寒邪束表脉管紧缩。

3.动脉硬化又阴血不足者。

(三)脉义:革脉为阳中之阴脉,主亡血、失精、半产、漏下、中风等证。

十七.牢脉

(一)脉象:

1.《脉学辑要》:“革者,浮紧无根之极,牢者沉坚有根之极。”

2.《脉诀刊误》:“似沉似伏,实大而长微弦”。

3.《医宗必读》:“兼弦长实大之四象合为一脉也,但于沉候取也。”

4. 牢脉是具有复合因素:沉、实、大、弦、长的脉象,可与其他有关脉象同时兼见。

(二)脉理:实邪凝聚结于里,正气不衰搏于脉。

(三)脉义:

1. 牢脉为阴脉,主实证:为阴寒坚积、症瘕,又主气结、寒疝、积热、顽痰、食积、血瘀等等。

2. 牢脉过于坚搏,毫无和缓之象,见于邪盛正虚脉无胃气之真脏脉。如但石无胃的肾之真脏脉。

十八.濡脉

(一).脉象:

1.《脉经》:“软脉极软而浮细”。

2.《脉诀刊误》:“极软而浮细,轻手可得,不任寻按”。

3. 濡脉是具有复合因素:浮、细、无力的脉象,可与其他有关脉象同时兼见。

(二). 脉理:脉体失充可由脾虚、阳气衰、气血弱、阴分亏以及湿邪束遏脉体所致。

(三).脉义:

1.濡脉属阴脉:主脾虚气弱、自汗、气血虚少;为湿(阳虚肿胀里水、痹、暑湿伤阳);为下元虚冷、精伤髓枯;

2.濡脉亦主阴虚:尺脉濡主阴虚。

3.弱脉为沉细无力如见于胖人主阳虚;濡为浮细无力如见于瘦人主阴虚。

十九.弱脉

(一).脉象:

1.《脉经》:“极软而沉细,按之欲绝指下”。

2.《濒湖脉学》:“弱脉极软而沉细,按之乃得,举手无有。”

3. 弱脉是具有复合因素:沉、细、无力的脉象,可与其他有关脉象同时兼见。

(二). 脉理:

弱脉多为气血阴阳俱虚阴血亏则脉道不充,阳气衰致不能鼓动于外故脉来沉而无力细而软。或湿邪阻遏脉道,脉来不畅而见弱。

(三).脉义:

1.弱脉属阴脉:主阳虚、气虚、血虚、湿痹。

2.寸脉弱属阳虚;尺脉弱则肾气虚;关尺脉弱则脾胃虚弱

3.弱脉常可见于虚痨、血痹、自汗、久咳、失血、遗精盗汗等病症。

二十.芤脉(芤:葱的别称)

(一)脉象:

1.《脉经》:“芤脉脉浮大而软,按之中央空,两边实。”

2.《景乐全书》:“浮大中空,如按葱管”。

3. 芤脉是具有复合因素:浮、大、软、中空有边的脉象,可与其他有关脉象结合构成另外一种脉象如革脉;亦可与有关脉象构成兼脉。

(二)脉理:血亏精弱虚于里,孤阳脱阴浮于外。

(三)脉义:

1.芤脉主亡血失精:关芤为中焦失血;左关脉芤为肝血不藏;右关脉芤为脾血失摄。

2.大出血之时,邪气尚盛故难见芤脉,数小时至一两天后才现芤脉

3.芤而兼迟亡血失精芤而兼涩多为因瘀失血

4.芤而兼紧兼数多见于肠痈酿脓期;芤而兼虚多见于肠痈溃脓期。

二十一.散脉

(一)脉象:

1.《崔氏脉诀》:“涣慢不收,其脉为散”。

2.《外科精义》:“散脉之诊,似浮而散,按之则散而欲去,举之则大而无力”。

3.《医宗金鉴》:“浮中沉三部极无力,按之且大,涣慢不收,谓之散脉”。

4.散脉为具有独立意义的单因素脉象。可与其他有关脉象结合构成兼脉。

(二)脉理:散脉为无根之脉,系津气耗伤,元气浮散

(三)脉义:

1.久病正气耗竭:为肾气败绝,阴阳离绝之死脉。

2.新病津气耗伤:如暑温热症、大汗、失血、急剧吐泻等。当急敛浮散之元气。

3.散脉既主阴虚血弱,又主阳虚

4.在临产之际,散脉为离经之脉。

5.在古脉法中,《内经》散脉有两种:

(1).指浮大而有柔和之脉,为秋季肺的季脏脉象。“心脉浮大而散,肺脉短涩而散。”

(2).指浮大无根之病脉,是散脉的本意。“心脉软散为怔忡,肺脉软散为为汗出”。

二十二.微脉

(一).脉象:

1.《脉经》:“极细而软,或欲绝,若有若无”。

2.《脉诀汇辨》:“微脉极细,而又极软,似有若无欲绝非绝”。

3.《医学探骊》:“微以细对以部位言。微脉浮取即得,应指微微无力,若重按尺部,尚可有脉,寸关部位则不能也。”

4. 微脉是具有复合因素:细、无力、模糊不清若有若无的脉象,可与其他有关脉象结合构成兼脉。

5. 微脉细如蛛丝,散脉浮散而大

(二)脉理:

气血不足,阳气衰微之象。

(三)脉义:

1.微脉主气血阴阳俱虚,阳气衰微为主之证。

2.微脉为阴脉,可见于:阳虚自汗、阴虚盗汗、衄血诸症;少阴亡阴亡阳证;寒中拘急痉挛症;崩中带下诸般虚损证。

二十三.动脉

(一).脉象:

1.《伤寒论。辨脉法》:“若数脉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者,名曰动也。”

2.何梦瑶曰:“数而跳突名动,乃跳动之意,大惊多见此脉。”

3.动脉是具有复合因素:兼俱数、滑、有力与动摇不定的脉象,与其他脉象构成兼脉在临床上不多。

(二)脉理:

1.阴阳相搏,气血不和之象。或惊则气乱。

2.阴阳相搏有阴虚阳搏和阳亢搏阴虚实两种。

(三)脉义:

1. 现代脉学对于动脉的脉象、脉理的认识基本是沿袭古脉法之仲景脉学的动脉。而对动脉的主病有所补充发展。

2. 动脉为阴中之阳脉。动脉主病有阴阳、虚实之分。总由邪气干扰气血不和所致。虚实以按之有力无力得辨动而兼弱者为惊悸及诸虚;动而兼涩有力者为肝郁气滞血瘀

3.临床动脉主实见于邪热、气郁、瘀血、痰饮、惊恐、诸痛及主孕;主虚见于虚痨、亡精、失血、泻利等病症。

二十四.伏脉

(一)脉象:

1.《脉经》:“极重指按之,著骨乃得”。

2.《外科精义》:“伏脉之诊,比沉而伏,按之至骨乃得,与沉相类”。

3. 伏脉为单因素脉象。与其他脉象构成兼脉在临床上不多。

(二)脉理:邪气阻遏,与气血结滞郁伏于内;阳气衰败无力鼓荡脉体。

(三)脉义:

1.伏脉亦以有力无力论虚实:无力为阳衰虚寒;有力为邪气闭郁。
2.
厥证脉伏。

3.战汗欲作之伏脉。

4.症积后期气血损耗,元气衰弱,脉多沉伏而细微。

二十五.促脉

(一).脉象:

1.《伤寒论.平脉法》:“脉来去数,时一止”。

2. 促脉为节律失常的脉象之一,与其他脉象构成兼脉的机会不多。

(二). 脉理:

实邪并阳而盛郁致滞涩血脉;气血阴阳虚衰,心主衰惫而失律。

(三).脉义:

1.内有实邪郁滞:诸如邪热、气滞、瘀血、停痰、食塞等等。

2.心主血脉,心主之气血阴阳虚衰

3.真气衰惫,阴阳欲绝证。

4.《内经》所言促脉与后世促脉不同:《素问.平人气象论》:“寸口脉中手促上击者,曰肩背痛。”指寸脉出现没有歇止的急数而滑欲上鱼际的脉象。

5.《伤寒论》第34条、第140条中的脉促,实为脉来急促即数急之脉。与后世促脉不同。

二十六.结脉

(一).脉象:

1.《难经》第18难:“结者,脉来去时一止,无常数,名曰结也”。

2.《伤寒论》第178条:“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

3. 结脉为节律失常的脉象之一,可与其他脉象构成兼脉。

(二). 脉理:

阴寒凝聚、阻滞气机,心脉运行不畅;气血虚衰,心主衰惫而失律。

(三).脉义:

1.结脉属阴脉,主病在实为停痰积饮,为气郁血滞,为痛,为积滞不化,为症瘕。

2.结而无力之脉主病在虚:为气血衰败,为阳气虚衰。常见的有久病、虚痨、误用攻击消伐者等等。

二十七.代脉

(一)脉象:

1.促结脉以外脉律不整脉都归结为代脉。

2.某些怪脉如鱼翔脉、吓游脉仍属于代脉。

3. 代脉可与其他脉象构成兼脉。

(二)脉理:

气血衰败,元神不能接续;气血郁滞,疼痛之极,气机郁而不达

(三)脉义:

1.代脉属阴脉,多主虚。

2.脉来虚弱无力,兼见形气衰败为虚:多见于久病之人,为心气衰败、脾气脱绝之恶候;常人见之必为难治。

3.代脉亦主实证:脉来有力,为七情太过或跌打损伤或痛极一时或为妊娠恶阻等等。

4.《内经》所言代脉与后世代脉不同,有多种代脉,其含义多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