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讲堂】杨明臣:如何写好小楷(10)

 陇上撷英斋 2018-05-31

中国书画艺术共享与传播平台

往期文章推荐

★天博百年,镇馆之宝范宽《雪景寒林图》隆重登场,仅展13天!

★篆书展来了,看看这些获过大奖作者的篆书作品(附:全国第三届篆书作品展征稿启事)

【名家谈艺】刘洪彪:书法形式需要创新

【论坛】刘正成:汉字艺术、汉字水墨与书法的关系

【拍卖】华艺国际2018春拍:祝允明《行草诗词卷》以4197.5万元成交

【品鉴】《韭花帖》书写中的空间自觉

【欣赏】“西泠八家”之钱松

【讲堂】杨明臣:如何写好小楷(6)

【书坛名家】周俊杰: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聚焦】天津画院又增新址

【欣赏】宋人的楷书是啥样的

【观点】邵大箴:当前美术批评存在的问题

【品读】被日本人称为现代书法之父的中国人

【画坛名家】周京新的水墨世界

了解更多书画资讯,请识别上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杨明臣:如何写好小楷(10)

小楷的结字

(一)结字的几个突出特点


结字方法与用笔方法在书法中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前人有强调用笔的,也有强调结字的。就好比建筑物,用笔是梁、栋、砖、瓦等具体构件,结字是各部件的空间搭配、排列组合以及整体的稳固美观问题。其实,用笔和结字这两方面在本质上是一体的,因为具体点画以及它们之间的起落衔接是用笔,而点画的组织搭配却是结构。写每一笔都离不开用笔,而用笔要服从结构的总体安排,它们是互相依存的整体,但同时又有区别,各有独立的法则。


关于楷书的结字问题,我们的书法先贤已经作过深入的研究,有许多精辟的论述。被称为“结构大师”的唐人欧阳询有《结字三十六法》,清代的黄自元进一步扩展为《楷书结字九十二法》,科学地总结了楷书的结字规律,基本囊括了楷书的结字方法。在具体运用这些法则时,小楷和大楷又有所区别。小楷因字形较小、点画细微, 起收衔接往往不能像大楷的提按顿挫那么明显,结构布排也不能像大楷那样严整。纵观古人小楷经典,其结字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见图一)

图一

一是统一性。即在一个字乃至一幅字当中,应保持相对统一的笔调,不可出现过于粗壮或过于纤细的笔画,以免破坏作品整体的统一性。笔画之间要连贯照应,互相“抱团”,勿使一笔游离于外,孤立无靠。唐孙过庭《书谱》中的“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违而不犯,和而不同”,讲的正是在变化中求统一、在统一中有变化的辩证关系。只有如此,才能使作品主格调鲜明,不出现杂乱、散乱的毛病。


二是稳定性。即字形端正,重心稳定。不管字的笔画是多少、主笔是正是斜,在书写时都要安排得体,找准重心,不使其出现东倒西歪或过疏过密的情况。


三是舒展性。小楷最忌写得拘促壅塞、眉眼不分。章法上的茂密是可以的,但字形结构拥挤却是不好的。北宋苏东坡在《论书》中说:“凡世之所贵,必贵其难。真书难于飘扬,草书难于严重,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舒展宽绰是小楷结字的一个重要特点。因字小,容易使笔画挤在一起,杂乱无序,令人生厌,故必须注意点画清晰到位、结体疏朗开阔,这样才能使小字生出大气象。


四是灵动性。清王虚舟在《论书剩语》中说:“作蝇头细书,须令笔势纡余跌宕,有寻丈之势乃佳。”要通过灵活丰富的用笔和精心巧妙的结字,把字写得多姿多彩。书写时要充分注意到轻重、敛纵、偃仰、揖让、穿插、避就等各种矛盾关系,使字字富有精神,有鲜活的面貌,有能语能动的感觉。

(二)结字的几种结构


汉字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符号,是形、音、意的结合,从结构上看主要有独体字结构、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左中右结构、上中下结构、包围结构等。这些字在写法上都有特定的规律,历代善书小楷者在处理同一个字的结构时,尽管有微小的差异,但大体上还是遵循这些规律的。


独体字 指一个汉字的单个形体,不能分开,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的字,如“中”、“大”、“田”等。在结字时首先要明确主笔,分清主次关系。主笔是在一字之中起支撑、平衡作用的主要笔画。清刘熙载在《书概》中说:“主笔有差,则余笔皆败,故善书者必争此一笔。”因此在书写时要赋予主笔以突出的位置、最强的力度,使之成为提纲挈领的中心笔画,次要笔画都要与之配合呼应。在独体字中,凡是写在字的顶部、中部及底部的长横画和写在字中心的竖画、竖钩、斜钩、弯钩、撇画及捺画等都被视为主笔。


上下结构的字 由上下两部分组成的字,一般来说上下两部分不是完全均等的,即使有基本相等的,也更多的是有上大下小、下大上小、上宽下窄、上窄下宽等变化的。“宝盖头”在上以及上停为主的字,如“家”、“军”、“罪”、“买”等,上停宜宽、下停宜窄,有下盖之意,谓之“天覆”;凡以下停为主的字,下部宜宽、上部宜窄,如“盖”、“志”、“孟”、“皇”等,下部要稳托上部,谓之“地载”;凡上、中、下三停的字,上下宜宽、中间宜窄,上下部要扁,布排均匀,如“意”、“章”、“弃”、“藜”等;凡上停笔画繁多的字,上停宜宽博、下停宜紧密,如“惊”、“鸾”、“叶”、“览”等,如美人大髻,又如戴笠而行,稳重婀娜。(见图二)

图二

左右结构的字 由左右两部分组成,要根据具体的某一个汉字左右两部分的自然比例关系来确定书写时采用何种适当的结字方法,可分为左右分疆、左让右、右让左、左高右低、左低右高等多种结构形态。凡左右两部分笔画较多且大体相似、字体成方形的字,多采用分疆法,使左右两部分大体上高下相等、轻重相均,如“愿”、“辅”、“体”、“龙”等;凡“口”部在左宜靠上,在右宜靠下,如“鸣”、“唯”、“和”、“知”等;凡“阝”旁在左宜靠上,在右宜靠下,如“陶”、“除”、“却”、“都”等;凡左停笔画少而小者宜齐其上,形成上平右重的宾主关系,凡右停笔画少而小宜齐其下,形成下平左重的主宾关系,如“颂”、“旷”、“教”、“微”等;凡左、中、右三停字,或以中停为主,如“衡”等,或以左右停为主,如“辨”等,当视其笔画多少而定,相互揖让,书写时每部分都要窄,互相靠紧,伸缩交叉,浑然一体又错落有致,切忌疏松涣散、左右均等、上下齐平。(见图三)

图三

全包围、半包围结构的字 全包围结构的字基本上呈四面封闭的“框”形,其形状有方、有长、有扁,如“田”、“园”、“四”等。所有带“框”的字在书写时两上角要基本取平势,四边稍向里让,比其他字的外沿要小,四角不能完全封死,也不能到处透气,一般横画和竖画要有一处不完全接上,留出一角透气。半包围结构字的形态很多,有上包围、左上包围、左下包围、右下包围、下包围等。上包围结构的字中,“门”、“冂”框所包围的字,上角宜平,外框宜直,左竖为宾,右竖为主;“几”字框所包围的字,如“凤”、“夙”等,上角宜左低右高,外框上部方正,下部外展。下包围的字,如“幽”、“函”等,下部要宽而稳,如筐托物;左上包围的字,如“右”、“厥”、“居”等,字头占据了左上部位,被包部分要向右下安置,以保持重心平衡;右上包围的字,如“气”、“司”、“勿”等,被包部分应稍向左出,显得重心稳固,又形态生动;左下包围的字,如“巴”、“毛”等,主笔绵长圆转,要写得饱满圆润,有承载感,被包部分可稍高出,但不宜宽大。汉字结构极为丰富,同一字形、同一偏旁部首在写法上也有许多变化,靠例字难以穷尽,需要作者举一反三,熟中生巧,随形就势,灵活运用。

(三)结字的几对重要的矛盾关系


对于小楷字的结构,要从单个字、重复字,乃至一幅作品中上下左右字的关系进行整体考虑。在多年的临习与创作中,我认为有几对重要的矛盾关系要注意把握。


一是宽绰与自然的关系。这两方面都是小楷字所必须具有的特点,既贵宽绰有余,又贵自然有趣。现在一些常见的书写毛病是,或字身过长,缺乏古朴;或片面追求宽绰,结字过于松散,笔笔不连,四处漏气;或故意把字身压扁,失去自然。我们看王羲之的《乐毅论》、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和赵孟頫的《汲黯传》,之所以感觉它们典雅高古,正是因为其兼具了宽绰与自然这两个方面的特质。小楷字总体上宜扁不宜长、宜宽不宜高,要在有限的空间内写出宽博舒展的感觉,笔画安排要多而不挤、密而不堵,但又不能过于刻意地把字都压扁。汉字本身有长有方、有窄有宽,极为丰富,书写时该长则长、该扁则扁,随形就势,顺其自然。如“东”、“西”二字,前者为长,后者为扁,如刻意把“东”压扁、把“西”拉长,都很难看。

王羲之《乐毅论》(局部)

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局部)

赵孟頫 《汲黯传》册(局部)

二是纵与敛的关系。纵即大胆放纵,开阔纵逸;敛即沉着收敛,古朴厚重。有高质量的纵笔才能出现挺拔飘逸、舒展开朗的气象;有高质量的敛笔才能出现高古厚朴的格调,这关键在于要用得自然、适度。长笔画既要果断落笔、大胆书写,又要纵而能收,控制自如;同时要根据此笔与他笔、此字与上下左右字的关系,确定纵笔的角度、弧度及长度。敛笔多用于多画并排或一字收笔,再小的点画也要注意提、按、收,落笔要安稳,并且安置要准,既要凝重,又要协调。常见的毛病是纵而无收,或轻轻扫过,或随意甩出,有形无质,安排失当;敛而无形,厚重的笔画呆滞无神,安排生硬,状如赘臃。纵与敛度的把握,既取决于眼力,也取决于手的控制力。何处用纵笔、何处用敛笔,眼要看得准,观念要清晰,要拿捏得准,这都要通过长期的训练和体悟来解决。


三是断与连的关系。我们在书写每一个字的时候,必是一笔接一笔地连贯书写。但这种连有的是实连,此笔压彼笔;有的是虚连,意连形不连;有的是两笔完全断开,留有一定距离。一字之中,点画以连为主,以保持字形的完整性和用笔的连贯性,但不能笔笔严丝合缝、密不透风,那样就会有窒息的感觉,也不能多处断口或断口过大,那就会到处漏风、聚不住气。比如写全包围的字,“国”、“四”、“园”等字四角只能有一处断口;写“用”、“月”、“目”等当中的短横不能两边都断开,也不能两边不靠墙,连前连后均可,只连一边为宜;写“永”、“木”、“水”之类的,撇、捺不能都顶住竖画,也不能都离开,左靠右不靠或右靠左不靠,只靠一边为宜。(见附图四)我常看到一些朋友的楷书习作往往断与连的关系处理得不好,堵得很死和到处漏气的情况都有。堵得很死的作品整篇呆滞无神,没有生气;到处漏气的作品显得气息疏泄,神情散乱。这些都是书写小楷要努力避免的问题,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解决起来并不是难事。

四是穿插与避让的关系。不会穿插必上下左右相脱节,失之于松散;不会避让必上下左右相争抢,失之于拥挤。古人亦称穿插为“黏合”,“字之本相离开者,既欲黏合,使相著顾揖乃佳”。比如“忽”、“忠”、“志”是上下离开的字,“轻”、“纶”、“郗”是左右离开的字,在书写时一定要使相离的两部分局部有所交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假如画一个十字交叉线,要使某一点画穿越中线,穿插到另一方地盘上去,形成交错衔接的状态。同时,有的字上下或左右之间需要避让,有意地把某一边、某一部位或某一点画收缩,把空间让给另一边使用,以保持字的平衡。如“缝”、“鹤”、“聚”等,都需要在点画安排上做文章,使之在穿插中有避让、在避让中有穿插。有的字笔画虽然较少,但也要注意穿插避让关系。比如“宝盖头”的点可以与横钩脱离,但一般要穿出一些,不能紧紧接在上面;又如“木”的撇画一般要穿过竖画稍出头,不能紧紧相连。

杨明臣,1955年生,河南安阳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楷书委员会副主任,解放军美术书法研究院艺委会委员,空军美术书法研究院副院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特聘教授。作品数十次入选全国专业性书法展,并多次获奖,2013年入选中国书法家协会“三名工程”大展,多次担任全国、全军书法展览评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