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杭绍甬一体化:拉平城市天际线

 cxag 2018-05-31


杭州下沙、绍兴马鞍、宁波柴桥,一条长达161公里的路将三点连成一线。


这条自带可自动驾驶、无线充电等黑科技的国内首条超级高速公路建成后,杭州到宁波只需一小时,将成为未来中国高速公路建设的典范。它更重要的意义,是标刻着杭绍甬一体化的进程。


大湾区时代,城市群代替单个城市成为区域竞争的主体,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不失时机地提出杭甬一体化发展的构想。在“左右逢源”的格局中,绍兴正在与东西两座城市同频共振,拉平杭绍甬的城市天际线。


向杭甬看齐


不管是向西,还是向东,绍兴与杭甬都有着必须直面的差距。杭州是省会城市,有着数字经济的优势;宁波是计划单列市,有着港口经济的优势。相比之下,绍兴能为杭甬一体化进程贡献什么?答案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千年古城和东方水城。


绍兴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有着2500多年的建城史,“名士多如鲫”。绍兴中心城市规划水域面积占14.7%,水网密度3.3公里/平方公里,为全国之最。绍兴旅游资源总量丰富,旅游资源单体类型占浙江省全部155种类型的71%,现有70个A级旅游景区,数量居全省第一。


在文化和生态上与兄弟城市优势互补,在经济指标上向杭甬两地奋力追赶,绍兴有拉平差距的基础。

2017年,绍兴人均GDP达16750美元,仅次于杭州(21589美元)和宁波(19751美元),远超同等经济规模的温州和台州;A股上市企业53家,位居全省第三,追赶杭州(131家)、宁波(73家),领先全省其他地市;国家级开发区4家,与宁波市并列全省第一。


一个普遍的认识是:绍兴位于杭州宁波中间,是连接两地的天然纽带,三地同属宁绍平原,历史渊源深厚,民间交流广泛。在大都市区建设中,绍兴有着良好的基础。



促互联互动


交通是杭绍甬一体化的血管。除了超级高速公路,今年绍兴东西连通的大手笔项目还有很多。


向西,柯桥计划打通13条连接萧山的通道,杭绍城际轨道交通9个标段全面启动,力推杭绍交通一体化。


向东,杭甬运河东线(绍兴到宁波镇海港)开通500吨级航道,曹娥江中上游“两闸一航道”项目启动,将成为绍兴内陆接轨宁波港的大通道。


通过铁路、公路、港口等交通设施的连接,绍兴与杭州、宁波三地“一小时交通圈”已初步形成。


快速通道将城市连接,三地经济互动加快。


诸暨临杭产业园去年从杭州都市区引进项目65只,投资总额达200余亿元;上虞引来不少宁波北仑区汽车相关产业,在当地建立起加工基地;去年开业的宁波保税区嵊州进口商品交易中心,已成为绍兴最大的进口商品交易中心。绍兴面向杭州宁波的引才引智引技力度也在加大,诸暨、袍江已在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杭州(滨江)高新区、宁波新材料科技城等区域设立“异地”孵化器。


谋同城发展


杭甬一体化的核心是同城待遇,同城待遇的核心是公共资源和服务的共建共享。


由新昌和宁波合作建设的钦寸水库,是杭甬一体化中区域资源共享的典范。作为浙江唯一的跨流域引水、跨地区合作水利工程,水库去年建成,今年正常蓄水后,每年可向宁波市提供1.26亿立方米优质水。


教育是杭绍两地资源共享的样板。近年来,绍兴陆续引进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浙江理工大学科艺学院、浙江树人大学杨汛桥校区等高校到绍办学,杭绍两地校际合作交流不断加强。


公共服务的拉平,让三地居民待遇无差别感日盛。绍兴与杭甬实现城乡居民医保“一卡通”,9家省内异地医院可直接结算;诸暨开通的“杭州通·都市圈”诸暨卡,可广泛适用于杭州主城区的公共交通和特约商户;2022年杭州亚运会,绍兴的体育场馆将承担部分篮球和排球赛事……


交通互联互通、产业协同发展、民生互惠互利,杭绍甬三地的一体化发展,正在使高端人才、全球投资、科技创新、优势产业进一步集聚,构建空间联系、资源配置、产业分工、人文交流、公共服务的共同体,为一个大都市区的形成打开新的天地。


访 谈


经济领域特色化 社会领域一体化
省发展和改革研究所公共政策研究室主任  吴可人

努力在杭甬一体化战略中谋求跨越发展,是绍兴的长期利益所在。其中的关键是推动经济领域的特色化发展,推动社会领域的一体化提升。


经济领域的特色化,即推进与杭甬之间产业多元定位、优势互补、互利共赢,这是绍兴参与杭甬一体化的关键点和着力点。一是发挥绍兴自身历史人文生态资源优势,借力杭州、宁波为窗口的国内国际消费市场,建设国际化文化休闲旅游目的地。二是立足绍兴自身先进制造基础,借力杭州和宁波在信息、港航物流等现代服务资源,加快绍兴迈向国际产业链中高端。


社会领域的一体化,即实现与杭甬公共服务协调发展,这是绍兴融入杭甬一体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在基本公共服务、基础教育条件、社会保障水平、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便利的交通、优美的环境等方面,实现与杭甬公共服务全面接轨。


实现上述两点,要创新与杭甬合作的体制机制。一是创新规划合作机制,建立三地重大规划通报、协商和征求意见机制。二是创新要素合作机制,确保资本、技术、人员的无障碍流动。三是创新利益协调机制,形成具体事项的基层沟通协调和处置机制。



打造融杭联甬接沪的重要转换枢纽
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规划研究中心主任  潘蓉

绍兴作为杭州都市区副核城市,是杭州湾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产业基础扎实、生态人文资源丰富,在杭甬一体化发展中地位重要、作用关键。杭甬一体化,也是绍兴奠定在大湾区中的战略地位的重大机遇。绍兴需要对标环杭州湾先进城市,重点推进与杭甬的交通互联、产业互动、品质共建,打造成为融杭联甬接沪的重要转换枢纽。


首先要打造内畅外联的湾区大通道,通过轨道快线或城际快线与杭甬枢纽节点实现快连快通,形成“市域半小时、杭甬半小时、上海一小时”交通圈。其次要打造联动共促的湾区大平台,不是简单承接杭甬外溢产业,应从全产业链视角,推动区域产业的联动和共促。再次要打造精致现代的湾区大都市,对标国际一流,集聚高端功能,建设独具魅力的宜业宜居宜游现代湾区都市。今后,“美丽环境”越来越成为城市吸引人来并留下来的核心要素,它既包括物质环境,更包括体制机制及历史文化等因素,宜居、绿色、安全、共治是国际发达城市的共同标准,也应是绍兴城市发展的目标。


找准自身定位扩大朋友圈
宁波“十三五”规划展览馆策展人、国家注册高级策划师 张波

杭州数字经济发达,宁波港口经济优势明显,绍兴身处二者之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文化名城。三个不同特点的城市如何一体化?我认为,要在找准自身的定位基础上,扩大自己的朋友圈。


首先要有统一步调。三个城市不能只专注于自身发展,而要以更广的视野更高的站位来看发展问题,着眼大湾区进行要素布局。这就要求三地在政策出台、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方面相互沟通、协调互动,力求三地要素布局最优化和整体效益最大化。


其次要厘清一个认识误区:一体化绝不是同质化。三地真正融为一体,需要错位竞争融合。这就要求各个城市在统一的规划和协调下,各自发挥自身优势,加强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要做到自身优势的不可替代性。


杭甬一体化,绍兴如何作为?我认为不在硬件上,恰恰在软件上。相比杭甬,绍兴名人众多、文化底蕴深厚,绍兴要将文化之城的独特魅力凸显出来,与杭甬两城相得益彰。


交通是同城化第一要务
绍兴越州都市规划设计院院长  施明朗


杭甬一体化的核心是同城化,同城化如何实现?交通是第一要务。


快速路网对城市的发展非常重要,对绍兴融杭联甬非常重要。没有便捷的交通,杭州、绍兴、宁波之间的人流、物流流通速度就慢,就谈不上一体化。交通不便利,人才也不愿意从周边城市汇聚到绍兴。一般来说,市域内的通行时间最好不要超过半小时,否则与周边城市的同城效应就大打折扣。现在,绍兴已大刀阔斧启动快速路网建设,三地同城化指数也在飙升。


其次,人口是提升城市能级的基础,建设大绍兴,要实现人口集聚,依托产业带动更多的高端人才进入绍兴,推动城市发展。


另外,在城市规划中,绍兴要跟周边城市协同共进,充分考虑对方的需求,提供便利的公共服务和配套设施,推动三地充分融合,走向一体化。


绍报新媒体中心出品

记者 裴金红  文 孙乃坤  徐德文 摄

编辑:徐钦

审核:蒋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