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7岁丧父,14岁丧母,一生活在哥哥的阴影里,终身未嫁,老死山中

 老黄说史 2018-06-01

阿道夫·希特勒,1889年出生于奥地利布劳瑙,奥地利裔德国人。阿道夫的父亲是一名海关小职员,一共经历了3次婚姻,生育了6个孩子,最终成活下来的,除了阿道夫外,还有他的亲妹妹保拉·希特勒以及同父异母的姐姐安吉拉。

保拉出生时,她那58岁的父亲已经退休一年,为了改善家庭经济状况,开始学习做农活。保拉7岁时,父亲突然死亡,从此,她可依靠的只有母亲一个人了。此时,她的姐姐安吉拉早已出嫁,母亲将大部分的爱都给了哥哥阿道夫,无论阿道夫如何顽劣、逃学、留级,甚至辍学在家游手好闲,母亲都给予原谅与袒护。保拉却被要求要处处尊重这位哥哥,直到母亲去世的前一年,她这位哥哥才离家外出,去维也纳追寻自己的艺术梦。

保拉14岁那年,母亲也因病去世了,保拉和阿道夫成了孤儿。成为孤独的保拉,和哥哥阿道夫每月可领取政府50克朗的孤儿津贴,兄妹俩每年共600克朗,这笔钱一直可以领到24周岁。因为领取津贴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他的哥哥阿道夫用虚假材料,牺牲妹妹的利益,为自己谋得了一半的津贴。

母亲去世后,保拉就随同姐姐安吉拉一起生活。1910年,安吉拉丈夫亡故,生活重担落在了安吉拉身上。靠着少得可怜的寡妇抚恤金,抚养自己的三个孩子,还要照顾妹妹保拉。

安吉拉和监护人渐渐发现,阿道夫除了没去学手艺或者上艺术学院,其他什么五花八门的事都做了,他根本没有条件占用孤儿津贴,所以,每月50克朗的孤儿津贴理应归保拉所有。

因为,那笔孤儿津贴对保拉却很重要,可以帮姐姐补贴家用,所以,保拉给维也纳的阿道夫写信,表示自己知道了事情真相,想通过法律手段争得自己的权益。面对法院的函询,阿道夫这才被迫放弃了另一半孤儿津贴。

拥有了这份津贴后,保拉才有机会进入当地一所女子中学学习,之后又读了个商务培训的文凭,还学会了打字。1920年保拉随姐姐来到维也纳,是年,保拉已满24周岁,孤儿津贴停止发放。保拉在姐姐的帮助下,找到了第一份工作,成了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在维也纳布拉特大街的联邦保险机构任职。

1930年8月2日,保拉被迫辞去了奥地利联邦保险机构的职务,因为所有人都知道了她哥哥是谁。保拉失业了,没有任何收入。34岁的她不再有固定的工作。她成了一个没有职业的提前退休者,一直靠阿道夫接济生活。

1936年,阿道夫邀请妹妹保拉去观看加密什的冬季奥运会。比赛间隙,兄妹俩进行了私人谈话。希特勒提出了一个神秘的要求。他要保拉放弃希特勒姓氏,说是为了保证她的安全。她将改姓为“沃尔夫”,并且“要过绝对隐居的生活”。阿道夫轻描淡写的几句话,就剥夺了保拉的姓氏和身份。此后的保拉得一直顶着一个陌生的名字,在老家过着隐姓埋名的生活。

德国战败后,保拉被美军逮捕。美军对进行了好向次审讯,但他们没有查出保拉·希特勒个人有什么罪行,她也没有加入过纳粹党。仅管如此,美军仍命令保拉必须呆在山上,直到1945年,保拉才被允许搬到阿尔卑斯山区的弗德布兰特居住。

贝希特加腾是她哥哥的第二故乡,在这里,保拉给自己的角色赋予了一个新的定义:过去在纳粹年代,她不被允许以希特勒家族成员的身份生活,而现在的她却是阿道夫·希特勒唯一一个活着的至亲,是“元首的妹妹”。

她这个“元首的妹妹”的经济状况十分窘迫,常靠朋友熟人的接济过活。1948年,保拉申请国家生活补贴,但被受理法院拒绝。直到很久以后,保拉才得到了一笔生活补助金。

1960年6月1日早上8点半,保拉死于心脏病,也许对生活的长期不满也是导致了她过早去世的原因之一。给保拉做治疗的医生格尔特·布拉特克回忆说:“她明显早衰。她当时才不到60岁,看上去却像80岁了。”保拉·希特勒下葬于舍瑙尔的一处新公墓。参加她葬礼的人很少,没有人发表讲话,也没有神职人员发言。正如保拉·希特勒生前的默默无闻一样,她的离去也是悄无声息的。

(图片来自网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