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简称“黔”或“贵”,地处中国西南腹地,国土面积17.61万平方公里,辖6个地级市、3个自治州,包括88个县级行政区,全省常住人口3529.5万人(2015年)。 余庆县,隶属于贵州省遵义市,地处黔中腹地,位于遵义、铜仁、黔南、黔东南四地州市结合部。 余庆县境,唐朝以前无行政建制,两晋南北朝时属万寿县(治今瓮安县银盏乡大房村古城遗址)辖地,隋朝时以万寿县扩置牂牁县,县境属牂牁县辖地。 唐朝乾符三年(876年),以白泥、余庆(今敖溪)两土司为校尉,是县境有建置之始。 元朝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改余庆长官司为余庆州;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改白泥长官司为白泥州。 明朝洪武十七年(1384年),余庆、白泥两州复改为长官司;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平定播州之乱后,贵州巡抚郭子章奏请朝廷将白泥、余庆两地合置余白县;万历二十九年(1601),明神宗特旨,钦定县名为“余庆县”。 余庆县建县之初,仅辖余庆、白泥、合江三里,共40多个村寨,而且这三块行政区域互不相连,内含若干外属插花地,面积也比现在小得多(如上图所示)。 清朝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省拨兴隆卫军田附近归余庆,名新归里(今黄平县一碗水靠余庆部分地方),至此,余庆县下辖四里。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州府调整插花地,黄平县拨上瓦厂、上坪古、上坝、龙溪场、凉风哨、小腮塘、魁龙等十多处归属余庆;施秉县拨金鸡屯、船溪屯、大岭、廻龙场等十余处归属余庆。此次调整意义重大,终使余庆形成一条从白泥至松烟长达百余里、横跨乌江南北的完整地域。 民国四年(1915年),贵州省调整省内各县疆界,原属石阡县的哨溪、大龙、小龙、地统等七地划归余庆县。 民国三十年(1941年),黄平县拨第五区(今构皮滩和花山乡)全区及阎家屯、丁家屯、沙坝、狮子岩、岩底等10地归余庆;施秉县拨满溪、冯家河坝、徐家坝、大岩洞等地归余庆;石阡县拨桥头、偏寨、麦子坡、大黄屯归余庆;余庆县拨龙井、龙洞归施秉。至此,余庆辖5区、19乡镇、119联保。此次调整后,余庆县版图轮廓从此定型,所辖范围基本确定。 建国后,余庆县先后隶属于贵州省镇远专署、遵义专署;1997年,地级遵义市成立后,属遵义市管辖至今。 至今,余庆县白泥镇小河村、潘家湾村,仍地处施秉县牛大场镇境内。 余庆县总面积1623.7平方公里,辖8镇1乡1街道,总人口30.53万人,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 |
|
来自: 昵称VChmUhmv > 《汉风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