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明王朝覆灭时,开国名将后裔是如何应对呢?徐达的后裔降清

 昵称25382711 2018-06-01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朝代,其军事实力可以用登峰造极来形容,最强盛时大元帝国横跨欧亚非三个大洲,成为西方国家的噩梦,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无比强大的国度却在入主中原后仅仅绵延了不到百年就灰飞烟灭了。元末时期各种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和暴动屡禁不止,最终出身于草莽之间的朱元璋在自身势力不断的成长和壮大中一举夺得了江山,建立了大明王朝。

能够从社会的最底层一步步爬到社会权力的顶端,朱元璋付出了难以想象的努力,也成长的十分迅速。为了不断壮大自己的实力,他唯才是举,不拘一格求贤觅能,对于各种人才来者不拒,而也正是这批批优秀人才感激于朱元璋的赏识和提拔不懈努力,鞍前马后为明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仅从这一点来看,朱元璋是非常的睿智和大度的,他深知人才对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并且善于发现和重用人才,但是建国之后他的行为又是令人费解的。开国之后,为了感谢和表彰诸位部下对自己的忠心和立下的扶龙之功,朱元璋按功行赏大举封赏功臣宿将,赐之以高官厚禄,使得新生的明朝短短时间内就产生了一大批权贵阶级。在这些人之中,诸如徐达、常遇春、汤和等人更是获得了最为丰厚的待遇,为了彰显皇恩浩荡,朱元璋甚至给一些功勋卓著的旧部以世袭罔替,世代袭爵的罕见待遇,只要不犯什么大的错误,爵位就可以一代代传承下去。

然而矛盾的一方面是,立国后朱元璋虽然积极按功行赏,对于老部下不吝封赏,但是封赏之后,他又不遗余力甚至是费尽心机的整治部下,削减其实力。在这过程中造成了无数的冤案,不知有多少家庭被拆散或者满门抄斩,也不知有多少人含冤而死,尽显其冷血无情的品行,导致当时的功臣们一个个心惊胆战,敢怒不敢言,也正是因为这件事,导致君臣之间产生了严重的隔阂。相较于其他朝代的开国皇帝历史上对朱元璋的评价不怎么高,甚至按了一个“嗜杀”的名头也是因为此。

国祚绵延了两百七十多年后,面对关外清军和国内李自成的起义军,明朝实际上已经无力回天。在这个即将改天换地迎来巨大转折的关头,明朝上上下下从皇帝宗室到臣子平民都需要面临无比重要的抉择。崇祯17年,北京被李自成攻占,崇祯帝在煤山自缢以谢罪追随先祖而去,然而他的臣子们面对起义军的刀枪纷纷选择改换门庭,苟且求生,昔日功臣宿将的后代有不少都在追赃助饷的风潮中被杀,这也是明末官员第一次大规模的叛降。

话说朱元璋建国时选择的是南京为都城,直到后来明成祖是才迁都北京,所以在李自成攻下北京后,明朝的残余势力迅速在基础不错的南京建立了后明南明政权,福王被拥立为弘光帝。李自成还没来得及转战南京很快就被清军打的一蹶不振黯然退场,后来清军入关多铎率军攻打南京,几乎没有费多大劲就拿下了攻入了城中,明朝最后一缕残存的火苗也随之湮灭。而此时就发生了明朝官员的第二次大规模的叛降,开国大将徐达后人徐文爵、信国公汤和后人汤国祚、曹国公李文忠后人李祖述等等这些南明的当红勋贵面对清军投降的投降,逃窜的逃窜,心中再也没有他们那个皇帝陛下。

不过在众人无视头上的光环纷纷叛逃时,常遇春的后人怀远侯常延龄的表现却让人心生敬意,对此《明史》也做了重点的记述,常延龄为人刚正清廉,在明朝灭亡的前一年他甚至还毛遂自荐上书崇祯帝请求准许自己亲自出征讨伐叛军,结果却遭到了崇祯的拒绝。南明政权成立时,常延龄也参与了进来,后来看到当时南明朝堂之上权臣当道、骄纵跋扈的乱象后,他屡次直言进谏却被冷落。心灰意冷的常延龄自知世风日下报国无门又不愿同流合污于是愤然辞官,由于为官清廉所以没什么积蓄的他只能躬耕田野,活着清贫的生活。

后来清朝建立后,皇帝想请他出山入朝为官,但是常延龄恪守气节不为所动,宁愿每日贫苦度日也不愿背弃大明为清廷出力,尽显了明朝臣子的风骨。

本文所有资料均来自于《晚明大变局》等书,小编保证内容之真实性,同时无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