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揭秘血液中的奥秘——卡尔·兰德斯坦纳

 好大水 2018-06-01



血液,是人体内必不可少的粘稠液体。


它为我们身体各处输送氧气和各种营养,同时带走身体各个器官的代谢废物,如二氧化碳、乳酸、尿酸等。


一个正常的成年人的身体内大约含有4000ml的血液,这些血液在心脏的带动下不断地奔波于身体各处。



一般情况下,每人每天都有40ml的血细胞衰老死亡。同时,也有相应数量的细胞新生,以维持充足的血量。


但是,如果意外受伤,急性失血量达到了20%以上,这就超过了自身应急代偿的限度,需要补液输血才能恢复健康;如果超过急性失血量达到30%以上,就可能危机生命,必须进行紧急抢救输血!


而为病患输血必须按照不同血型,选择适合的血型输送。用错血型很容易造成患者的死亡!



那么,血液的配型和使用时如何被我们发现的呢?容阿光慢慢为各位光友详细介绍一下!


有史以来,记载的第一次人体输血成功案例发生在1667年的法国,当时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御医丹尼斯把一只羊身上大约260克的血液,输给了一个15岁的男孩,这一举动奇迹般地治疗好了男孩之前的嗜睡和精神错乱症。


随后他又用牛血治愈了他的“狂暴症”病人安东尼·莫里,这两次奇迹般的治疗,在欧洲引起了极大震动,输血疗法一时成为热门。



然而,随着越来越多人尝试这种治疗方法,他们发现大多数患者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输血反应,还出现了多起因输血导致死亡的案例。


所以在那之后,法国和英国都分别颁布法令禁止给人输血。许多因失血过多的患者只能躺在病床上等待死神的降临,


不过这段可怕的历史,在奥地利病理遗传学家卡尔·兰德斯坦纳(Karl Landsteiner)的努力下,不复存在了!


卡尔·兰德斯坦纳(Karl Landsteiner)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卡尔·兰德斯坦纳发现:人类的血液有不同的血型,有的血型和别的血型不能相容。


在输血时只有给受血者输入合适的供血者的血才能挽救病人的生命,这才使输血步人正确安全的轨道,在医学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对血型遗传本质的了解,也使当时刚刚诞生不久的孟德尔遗传学获得了人类医学方面的第一个重要证据。



兰德斯坦纳于1868年6月14日生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他的父亲是维也纳著名的记者。


在少年时代,他家附近有一所公立医院的附属医学院,那里经常进行人体解剖实验。因为好奇,小兰德斯坦纳经常爬到实验室窗口偷看,一点也不感到害怕。


也是在这个时候,他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甚至想知道,人在临死瞬间是个什么情形。后来,他弄来许多有插图的医学书籍,常常看得如痴如醉、废寝忘食,他希望有朝一日自己也能探索人体奥秘,成为一名医生。



1885年,17岁的兰德斯坦纳进入维也纳大学学习医学,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在学校里,他广博的医学知识引起了教授们的注意,也因此受到学校格外重视和特殊培养。


大学学业完成后,1891年他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1892~1894年他先后在德国化学家埃米尔·费歇尔(EmilFischer)和阿瑟·汉茨(ArthurHantzsch)指导下学习化学,学成后回到了维也纳从事临床医学工作。



1896年,兰德斯坦纳开始对血清学和免疫学产生了兴趣,并将化学方法引入血清学研究。


直到1900年的时候,兰德斯坦纳在维也纳病理研究所工作时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甲患者的血清有时会与乙患者的红血球凝结的现象。


这一现象当时并没有得到医学界足够的重视,但它的存在对病人的生命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威胁。兰德斯坦纳对这个问题却非常感兴趣,并开始了认真、系统的研究。



经过长期的思考,兰德斯坦纳意识到想到:会不会是输血人的血液与受血者身体里的血液混合产生病理变化,而导致受血者死亡?


于是,兰德斯坦纳设计了一个实验:

他用22位同事的正常血液交叉混合,发现红细胞和血浆之间发生反应,也就是说某些血浆能促使另一些人的红细胞发生凝集现象,但也有的不发生凝集现象。


于是他将22人的血液实验结果编写在一个表格中,通过仔细观察这份表格,他终于发现了人类的血液按红血球与血清中的不同抗原和抗体分为许多类型,于是他把表格中的血型分成3种:A、B、O


不同血型的血液混合在一起就会出现不同的情况,就可能发生凝血、溶血现象,这种现象如果发生在人体内,就会危及人的生命。

红细胞在异体或异种血清作用之下之所以会发生凝集,乃是因为红细胞表面含有一些被称为凝集原的抗原性物质,而血清中则含有相应的被称为凝集素的特异性抗体。当含有某种凝集原的红细胞遇到一种与它相对抗的凝集素时,就会发生使红细胞凝结成团块的反应,简言之,即抗原——抗体反应


1902年,兰德斯坦纳的两名学生把实验范围扩大到155人,发现除了A、B、O三种血型外还存在着一种较为稀少的第四种类型,后来称为AB型。


兰德斯坦纳的这一研究成果找到了以往输血失败的主要原因,为安全输血提供了理论指导。


但在当时许多人并没有看清楚这项科学发现在医学上的重要意义,所以兰德斯坦纳并没有因此而扬名。直到8年后的一个偶然事件才使他声名大噪。



1908年,兰德斯坦纳离开了维也纳病理研究所,到威海米娜医院当医生,就是他幼年时常去玩的那家医院。


这一年春天的一个上午,威海米娜医院的大厅里传来一位妇人的痛哭声,兰德斯坦纳正好从这里经过,使驻足上前观看。


原来是她的孩子生病发烧,几天后又出现下肢瘫痪,对此医生们都毫无办法,他们认为这是一种不治之症,无能为力。在绝望的情况下,妇人除了痛哭之外还有什么办法呢?



兰德斯坦纳不能见死不救,他仔细检查了一下病儿,似乎觉得并非只有死路一条,因为根据他多年研究的结果,从理论上讲治疗这种病是有一定依据的,只是还没有成功的经验。


兰德斯坦纳将这种情况告诉了患儿的母亲,已经绝望的母亲似乎又看到了一丝希望,她决定让兰德斯坦纳试一试。兰德斯坦纳运用血清免疫的原理把病人的病原因子输到一只猴子身上,待猴子产生抗体之后,再把猴子的血制成含有一种抗体的血清,将这种血清接种到病人身上,生病的孩子很快就被救治了。



兰德斯坦纳从此出了名。奥地利医学界人士承认他很有才能,维也纳大学聘请他为病理学教授。


但兰德斯坦纳最关心的还是血型研究。他的工作在奥地利不受重视,他辗转到了美国的洛克菲勒医学院做研究员。



在当时,以A、B、AB、O四种血型进行输血,偶尔还会发生输同型血后自然产生溶血现象。这对病人的生命安全是一个极大的威胁。


1927年,兰德斯坦纳与美国免疫学家菲利普·列文共同发现了血液中的M、N、P因子,从而发现了第二种和第三种血型,即MN血型和P血型。比较科学、完整地解释了某些多次输同型血发生的溶血反应和妇产科中新生儿溶血症问题。



兰德斯坦纳的杰出贡献对于人类血型的杰出研究成果不仅为安全输血和治疗新生儿溶血症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而且对免疫学、遗传学、法医学都具有重大意义。 


因此在1930年,他获得了1930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在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的演讲中,他以《人类血液的个别差异》为题,回顾了ABO血型和MN血型两项重大科学成果的发现过程,并叙述了这两项成果在人类学研究即人类种族关系和起源方面的重要意义。

“在北欧,A型比B型多,而在一些亚洲人种,这种位置却颠倒过来,另一个惊人的例子是美洲印地安人,他们在人种上是纯的,几乎都是O型。”


兰德斯坦纳的晚年生活是幸福的,因为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还能够热情地继续进行创造性的科学研究。


他是在他实验室的工作台上拿着一根玻璃吸管工作时,因致命的心脏病发作而去世的,终年75岁。



本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

由公众号“另一束光”整理编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