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偏方门』乳房疾病方集

 zd山笑 2018-06-02

山 《中医中药秘方网》 整理编辑 

2013-06-29

急性乳腺炎治愈52例经验方

经验方:赤芍30克,蒲公英、金银花、陈皮各15克,柴胡、当归、川芎各1() 克,杏仁6克,甘草8克。

加减:乳汁不通加漏芦10克。

用法:水煎分早晚空腹服,每日1 剂。服药后使微出汗。

疗效:本方治疗急性乳腺炎患者71 例,痊愈52例,显效11例,有效3例,无效5例。

乳腺小叶增生 舒肝软坚散结方

乳房囊性增生,又称乳腺小叶增生,多发于30~45岁之间,中医谓之“乳癖”。乳房的四个象限均可发生,包块为樱桃至核核大小,触之坚韧有囊性感,推之能活动,与皮肤周围组织无粘连,时常有较为明显的胀痛感,属非炎症性病变。临床观察本病贯发于平日心情不畅、忧思多虑或性情急躁、肝气不舒、胸胁胀满之人,乳房包块常随情绪变化而消失。肝郁气滞,日久可致乳络阻滞,聚而成结。临床验之,治疗此病用舒肝软坚散结之法,获效较好。

方药:当归15克,白芍15克,柴胡10克,香附10克,青皮10克,枳壳6克,赤芍15克,半夏15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夏枯草10克,昆布10克,海藻10克,牡蛎15克。水煎服,每日一剂。方中当归、白芍、柴胡、香附、青皮、枳壳疏肝理气;赤芍、三棱、莪术、半夏、夏枯草、昆布、海藻、牡蛎活络软坚散结。坚持服用,并保持好的心情,囊性增生包块可逐渐消散治愈。

中医治乳腺增生探辨证

乳腺增生病是中青年女性的常见病及多发病。现代医学认为本病与内分泌失调有关,中医学则认为本病属“乳癖”范畴。近年来,众多医家从不同角度均对其发病机制及辨证施治做了大量探讨,但目前对本病的辨证分型多不统一,存在着既有脏腑辨证又有经络辨证等诸多差异。正所谓“医者,意也”。中医的理论与实践均带有主观意念的特色,它来源于客观又高于客观,是对客观的整合与提高,含有较浓厚的主观色彩。因客体不是一层不变的,并且客体要通过主体才能起作用。医生受到其本人医学素养、生活经历等方面的影响,对同一种证,不同的中医师可能从八纲、六经、三焦、卫气营血等不同的方面来认识它,因此立法处方也会各有千秋。临床辨证的过程在医师头脑里面形成的证的概念,其实并不是证概念的原型,而是经过了医者自己主观的加工。

目前国内较为公认的有关乳腺增生病中医证候及证候诊断标准为2002年中华中医外科学会乳腺病专业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的辨证诊断标准。

.肝郁气滞:

主症:①乳房胀痛、窜痛;②乳房疼痛和(或)肿块与月经、情绪变化相关;③烦躁易怒;④两胁胀满。

次症:①肿块呈单一片状,质软,触痛明显;②青年女性;③月经失调,或痛经;④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标准:具3项主症或2项主症加2项次症。

.痰瘀互结:

主症:①乳房刺痛;②肿块呈多样性,边界不清,质韧;③舌暗红或青紫或舌边尖有瘀斑,或舌下脉络粗胀、青紫。

次症:①乳房胀痛和(或)肿块与月经、情绪不甚相关;②月经衍期,行经不畅或伴有瘀块;舌苔腻,脉涩、弦或滑。标准:具3项主症或2项主症加2项次症。

.冲任失调:

主症:①乳房疼痛症状较轻,或无疼痛;②腰膝酸软或伴足跟疼痛;③月经周期紊乱,量少或行经天数短暂或淋漓不尽,或闭经。

次症:①中年以上女性;②头晕耳鸣;③舌质淡,舌苔薄白,脉细。

作为中医学认识人体疾病病理模型的证,是以藏象理论为基础的,同样也存在这种整体联系性。每个证都是全身功能关系失调的表现,其形成都是医家从整体上把握人体内外各部的联系,针对收集的各种病象进行理性加工后的产物,反映的主要是人体内脏腑、经络、气血津液之间以及人体与周围环境之间等整体功能关系的异常,涉及人体多系统、多层面的物质变化。而每个证与他证之间也是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又因中医学认为,一切物质,包括整个自然界,都处于永恒无休止的运动之中。天地一体,四时六气一体,万物一体,但这个一体,不是静止的一体,而是在随着时间的推移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中。证作为机体的一种整体的反应状态,机体的状态受到他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当时的心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时刻处于变化之中,因此,证具有动态性,临床切不可拘泥于其单一证型。

上述无论哪种证型,临床表现均含有肿块与疼痛两个症状。按照中医理论,肿块的病机多为气滞痰凝或气滞血瘀,而疼痛的病机则是气滞、经络阻塞,不通则痛。中医学认为子宫、乳房的生理活动与肝肾脾胃、冲任二脉关系密切,但四者之中以肝为调节枢纽。肝气主升、主动,对于气机的疏通、畅达和升发是一个重要因素。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经络通利,脏腑、器官的活动正常。乳房在每一月经周期中都发生增生、复旧的变化,在增生期乳房充血、体积增大,随着月经来潮、经血排出而复旧。增生与复旧是维持乳房健康的基础,乳房中气血消长的变化与肝调节外周血量的功能密切相关。所以按其主症来说,其病机中心离不开肝脏。

但是基于肾为病之本、女子以阴血为主的认识,乳腺增生病中所表现出的周期性疼痛与肿块的发生与月经周期中阴阳消长转化的关系也非常密切。这种周期转化,是在肾气—天癸—冲任这个性腺轴调控下完成的。天癸作为促发生殖生理功能的重要物质,虽来源于肾,却必须和以气血,通过肝之化藏和疏导,注入冲脉,行于胞宫,方能发挥作用。同时肝与肾,一疏泄,一闭藏,相互制约,共同主持,方能保证子宫、乳房正常的周期性生理过程。脾胃虽为生化之源,但脾升胃降有赖于肝之疏泄功能的正常。肾气是核心,胞宫和乳房是性轴的靶器官。乳腺增生病的发生,与阴阳消长转化不利密切相关:如经后肾失充养,冲任不足,至经间期而不能达到重阴水平,影响经前的阴消阳长,阳气不足,肝失疏泄,冲任失和,气滞阴痰凝结、乳腺复旧不全而产生诸症。所以理论上说“肾”是乳腺增生病最根本的病因,而“肝”则为其标,概括为“其本在肾,其标在肝”。治疗中既要治本补肾,更要调肝祛标,方能抓住主症,解决问题。

笔者认为,围绕月经周期而发生的乳房肿块与疼痛两大主症是本病的特点,治疗时需因势利导,动态地通过调节人体的阴阳、脏腑、气血等功能关系,达到机体内外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与和谐统一。以经前期为例,此时标实最重,当以调理肝气疏泄,祛邪消肿为主。方药可予活血消肿、软坚散结之香附、夏枯草、山慈菇、莪术等,以减少乳房充血水肿,使乳房组织顺利地从增殖转入复原。而一旦至经后期,此时随着经血外泄,肝气得疏,冲任处于相对静止状态,乳腺组织由增殖转为复旧,则以二至丸为基本方调补冲任,加益母草、蒲黄、姜黄、当归、丹参等,并配合绿萼梅、佛手、玫瑰花等轻柔疏肝之品以调养肝血,促其封藏。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医学理论注重人体内外的各种非线性关系,强调从机体的各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来考察、控制病因病机,认为疾病是这些关系失调所致。中医辨证论治就是根据相伴出现的病象为线索,辨识出这些相互关系的异常状态,然后运用相应的方药或针灸等治疗方法来调节这些异常的关系,使之恢复正常,其实质即是协调关系。从此着手,证虽多变,而治不失其机枢。

乳腺增生 十剂可治愈

  如发现乳房有界限不清的粗条索状肿块,质韧、稍硬、有压痛,与皮肤及深部组织之间无粘连,可推动,即为乳腺增生,中医称为乳癖或乳核。本病多由过度郁怒、忧思而致气血痰湿郁乳络结聚成核。可用舒肝解郁、活血化瘀、消痰散结的“消癖汤”治之,一般服药10余剂即可治愈。

  

  其他治乳腺增生名方推荐:

  方剂一 

  辨证:气滞血瘀,气阻痰凝。

  治法: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消痰散结。

  方名:乳核饮。

  组成:柴胡12克,白芍12克,香附12克,郁金12克,青皮9克,丹参9克,三棱9克,生牡蛎30克(先煎),白花蛇舌草15克,夏枯草30克,黄芪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方剂二

  辨证:肝郁气滞,兼血瘀痰凝。

  治法:疏肝解郁,活血祛瘀,去痰散结。

  方名:乳块消汤。

  组成:瓜蒌15克,生牡蛎15克,夏枯草15克,昆布15克,海藻15克,丹参15克,柴胡9克,天门冬9克,三棱9克,莪术9克,橘叶9克,橘核9克,半夏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方剂三

  辨证:气血不足,肝气郁结,经脉瘀阻。

  治法:疏肝理气,活血化瘀,软坚散结。

  方名:加味瓜蒌汤。

  组成:当归12克,瓜蒌30克,乳香3克,没药3克,甘草3克,橘核15克,荔核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图为柴胡。柴胡可疏肝解郁,是“消癖汤”中的一味重要药材。

乳腺增生的药粥疗法

乳腺小叶增生是青年妇女常见多发病,临床以乳房内出现大小不等的肿块及局部疼痛为特征。 本病是乳房的非炎症性疾病,属祖国医学“乳癖”、“乳核” 范围,多因思虑伤脾,水湿不运,聚面成痰,或恼怒伤肝,肝失条达,气郁为患所致,当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散结通络为治疗原则,可选用下列药粥疗法。

.乳癖消粥:鹿角、蒲公英、昆布、天花粉、鸡血藤、三七、赤芍、海藻、漏芦、木香、玄参、牡丹皮、夏枯草、连翘、红花各10 克,大米100 克, 白糖适量。将诸药择净,入锅加水适量,浸泡5— 10分钟后,水煎取汁,加入大米煮粥,待熟时,加入白糖,再煮沸即成,每日2剂,7天为1疗程,连续2-3疗程。

.乳核散结粥:柴胡、当归、黄芪、郁金、光慈姑、漏芦、昆布、海藻、淫羊藿、鹿衔草各10克,大米 100克,白糖适量,将 诸药择净,放人锅中, 加清水适量,浸泡5~ 10分钟后,水煎取 汁,加入大米煮粥,待 熟时,加入白糖,再煮 沸即成,每日2剂,7 天为1疗。连续2-3 疗程。

. 乳宁粥:艾叶、淫羊藿、天冬、柴胡、川楝子、小茴香、红花各 10 克,大米100 克, 白糖适量,将诸药择净,放人锅中,加清水适量,浸泡5—10 分钟后,水煎取汁。加人大米煮粥,待熟时, 加入白糖,再煮沸即成, 每日2 剂,7天为1 疗程,连续2— 3疗程。

.二核通络粥:橘核、荔枝核、小茴香、佛手、青皮、浙贝、法夏、瓦楞子各 10克,大米100克,白糖适量,将诸药择净,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浸泡5— 10分钟后,水煎取汁,加人大米煮粥,待熟时,调入白糖,再煮沸目囚成,每日2齐rj。7天为1疗程,连续2—3 疗程。 (胡献国)

乳腺增生的分型及选用中成药

乳腺增生是中年女女的常见病、多发病,中成药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但中成药的选择需根据临床症状辩证选用。

、肝郁痰凝型:症见情志郁闷,烦躁易怒,乳房胀痛,在情绪变化时加重,乳房肿块可随情志波动而胀大或缩小,失眠多梦,嗳气,舌淡苔白,脉弦。可以选用逍遥丸、小金丹、乳疾灵颗粒、乳癖消、乳增宁胶囊、乳康片等。

、冲任不调型:症见乳房胀痛,经前期尤甚,月经紊乱或闭经,量少色淡,神疲乏力,腰酸,舌淡红,脉细弱。可以选用乳增宁片、乌鸡白凤丸、乳核散结片等。

乳腺增生外治有招

药物:天麻适量。

取穴:神阙穴(肚脐)。

方法:将买来成块的天麻打成粉,每次取适量的天麻粉填入肚脐内,外面用医用纱布和医用胶布固定。每天晚上贴,早晨取下。

点评:天麻性味甘平,平肝息风的功效非常强。肚脐又通向五脏,与肝是近邻,所以把天麻粉填人肚脐内,药效就能迅速通过经络到达肝脏和肝经,使肝气得以正常运行,帮助消除乳腺增生乳腺增生最主要的病因是肝气郁结,所以要想去根,还得学会乐观开朗地生活。 河南郑州 李东虹

治乳腺增生气滞血瘀型方

乳腺增生方药:柴胡、夏枯草各12克,白芍、荔枝核、橘核各20克,浙贝母、通草、丝瓜络、郁金各10克,甘草6克,每天1剂,水煎分3次温服。1个月为 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观察疗效。

主治:乳腺增生气滞血瘀型。

疗效:治疗 66例,治愈10例(肿块消失,疼痛消失,停药后3个月不复发);显效32例 (肿块缩小,乳痛消失);有效20例(肿块缩小,乳痛减轻);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3.4%。 许世平

乳痈验方3则

中医所说的“乳痈”相当于急性乳腺炎,是乳房急性化脓感染性疾病。患者最初感觉乳房肿胀疼痛或有硬结,进而出现乳房皮肤红肿,同时伴有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如不及早治疗,则炎症继续发展,肿势扩大,疼痛剧烈,上述症状加重,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若及时、正确治疗.多能消散痊愈;若再失治、误治,则可形成脓肿,需要手术切开引流。口服及外用中药对急性乳腺炎初起尚未成脓者有很好的疗效。现推荐乳痈验方3则如下:

方一:蒲公英30-60克,野菊花30~60克。加水lg)00 毫升.煮沸20分钟后取汁留渣备用。将上药汁分2次饭后温服,药渣外敷患处每日 2次。

方二:仙人掌60克,冰片3克。共捣烂如泥状,外敷患处并以纱布固定.每日换药1-2次。

方三:蒲公英60克,金银花30克.粳米60~1~0克。加水1500毫升先煎蒲公英、金银花30分钟,去渣取汁,再入粳米煮粥.分2-3次食用。

上述验方均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作用,对于急性乳腺炎初起患者疗效颇佳。不过应忌食辛辣刺激、油腻之品。

治乳痈经验方

经验方:仙人掌150克,青黛粉、朱砂各30克,冰片15克。

用法:仙人掌去皮刺、捣烂如泥状,将青黛粉、朱砂、冰片与仙人掌共调成糊状,直接涂于乳痈患处并保持湿润,干后再涂。

疗效:本方治疗乳痈患者132例,痊愈115例,好转6例,无效11例。

治急性乳腺炎方

鸡蛋清1个,白矾6克,将白矾研成粉末与蛋清调成糊状,涂于炎症处,随干随涂,保持湿润,一般一天见效。

本方主治乳腺炎初起,局部红肿热痛。本方具有清热解毒,对多种细菌如链球菌、葡萄球菌及皮肤真菌等有强力的抑制作用。 

乳腺小叶增生(乳癖)柴青乳癖方

主治  乳腺小叶增生(乳癖)。对初起实证者疗效较佳,

  组成  柴胡10克,青皮10克,赤芍15克,全瓜蒌10克,王不留行10克,紫丹参15克,枳壳10克,橘核15克,蒲公英15克,橘叶7~9克(鲜者为佳)。

  功效  疏肝解郁,行气止痛,软坚散结,消癖。

  服法  每日一剂,常规水煎2次,分2次服,半月为一疗程。

  方解  乳腺小叶增生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现代医学认为其发病与卵巢功能失调有关,故西医治疗是以调节卵巢功能为主,但迄今尚无特效药物。中医没有乳腺小叶增生之病名,但因在乳房部位可触到痞块,故名“乳癖”。其病因病机与忧思郁怒等情志密切有关。当今中年妇女由于家庭负担重,工作压力大,社会活动多,因而精神紧张,思想情绪不稳,容易产生急躁、忧虑、不安等情绪而导致肝气郁结,久郁化火,气血不畅,脉络阻滞,形成痞块,发为乳癖。方中以柴胡、青皮疏肝解郁,行气散结,消癖为君。王不留行、丹参、赤芍活血化瘀为臣,配蒲公英、橘核,清热解毒,消炎散结,加强活血化瘀和消癖功效。枳壳、瓜蒌行气化痰,消积为佐。用芳香气味较浓的鲜橘叶为使,可引诸药入经,使气血通顺调。诸药共奏疏肝解郁,行气散结,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消癖之功效。

  加减  乳头疼痛,舌质红,苔薄黄,肝经郁热者加丹皮10克,栀子10克,川楝子8克,延胡索10克,清肝热,解郁止痛;乏力,纳差,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脾胃虚弱者加党参15克,黄芪15克,白术10克,茯苓15,健脾益气;溢乳者,加炒麦芽50克,山楂10克,薏苡仁15克,消乳汁;有乳头溢血者,加仙鹤草30克,白茅根30克,地榆15克,凉血止血;冲任亏虚者,加鹿角霜15克,山药15,补骨脂10克补益冲任。

  杨秉秀,女,1936年3月生,湖南邵东人。湖南中医药大学附一院主任医师,湖南省名中医,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妇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40多年,1993年获湖南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在国内多种医学杂志发表论文约20篇,参编著作一部。

按摩敷贴治乳腺炎-偏方秘方

急性乳腺炎多发生于产后3-4周的妇女,尤以初产妇多见。主要因为乳汁瘀积和感染病原菌所致。疾病早期,开始有恶寒发热,继而乳房肿胀疼痛,触之有包块,边界不清,触痛明显,表面皮肤微红或正常。炎症继续发展,出现寒战、高热,乳房疼痛加剧,局部红肿发热,青筋(静脉)暴露,炎症局限而形成脓肿。到后期肿块自行破溃,向表面排脓。中医学称此为“乳痈”。

.按摩  在患侧乳房上涂少许润滑油,患者用于掌由乳房四周轻轻向乳头方向按摩。但不宜用力挤压或旋转按压,应沿乳腺管方向施以正压,同时用手指轻提乳头数次。在按摩前做局部热敷,疗效更好。亦可用梳背按摩,先在乳房上涂抹少许润滑汕,然后用烤热的木梳背轻轻按摩患病部位,继而向乳头方向连续推赶,使积乳推出。

.敷贴  取白菊花15丸,蒲公英60克,将两药合在一起捣烂,用温开水调匀,装纱布包中,敷于乳房患处,外用纱布、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次。   

自拟止痛消结方治疗乳腺增生症

典型病例
    患者,女,40岁,4月13日初诊。患者自述双侧乳房肿块、胀痛2年,与情绪有关,经前加重,曾服用其他药物效果不明显。左侧乳房外上象限可触及条索状结节;右侧乳房外上象限可触及片块状结节,质硬,压痛明显,舌苔薄白,脉弦滑。中医诊断:乳癖。证属肝郁痰凝。治以疏肝解郁,化痰散结。给予中药:柴胡10克,郁金10克,延胡索15克,莪术9克,枳壳9克,当归12克,夏枯草12克,海藻12克,昆布12克,瓜蒌30克,牡蛎30克,玄参12克。每天1剂。连服6剂后,痛减。继服14剂后疼痛减轻,肿块变软。再服14剂后复查右乳肿块变薄变软,压痛消失;左乳结节消失。去玄参,加白芍12克,浙贝母12克,再服14剂后痊愈。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周期性的激素分泌失调和(或)乳腺组织对激素的敏感性增高是本病发病的主要原因,孕激素、雌激素分泌不足,雌二醇相对或绝对过高,长期过度刺激乳腺组织,而缺乏孕激素的节制和保护作用,进而影响了乳腺组织的正常节律性变化,使其增殖过度,复旧不全,引起乳腺导管上皮和纤维组织不同程度的增生。西医治疗多用三苯氧胺等雌激素类药物,能够缓解乳房肿痛等症状,但停药后易复发。

乳腺增生病属中医学“乳癖”范畴,如《外科真诠》曰:“乳癖,乳房结核坚硬,始如钱大,渐大如桃,如卵,皮色如常,遇寒作痛,总由形寒饮冷,加以气郁痰饮,流入胃经,积聚不散所致”。本病病位在乳房,病机以冲任失调,肝郁气滞,血瘀痰凝为主。乳头属肝,乳络所聚,肝气不舒,气滞血瘀;乳房属胃,津血所养,肝郁脾虚,痰湿不化,痰瘀互结,乳络阻滞。自拟止痛消结方取逍遥散中柴胡、当归、白芍配伍以疏肝解郁,四逆散中柴胡、枳壳、白芍以行气止痛,消瘰丸中牡蛎、夏枯草、贝母以清热化痰、散结软坚。君药柴胡疏肝解郁、条达经气。臣药延胡索、郁金、夏枯草活血化瘀、理气止痛;浙贝母、莪术化痰消肿、消积破瘀。佐以枳壳助君疏肝、和胃止痛,并防补药壅滞;当归甘温而润、养血活血,与寒凉药相伍不伤正,白芍预防长期用药耗阴并调冲,二药配伍活血调经、养阴柔肝;海藻、牡蛎、昆布软坚散结。柴胡兼使药引药上行。全方共奏疏肝理气、活血止痛、化痰散结之效。

现代研究证实柴胡具有镇痛、解热、抗炎、抗肝损伤等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疏肝活血类中药可降低雌激素绝对值,促进雌激素在肝脏的代谢,抑制催乳素分泌,调整黄体生成素与孕酮的不足,改善机体血液循环,降低血液黏稠度,抑制组织内单胺氨化酶活力,抑制胶原纤维合成,从而促使增生之肿块及纤维吸收。

重用牡蛎治乳腺增生疗效好

牡蛎,咸、涩,微寒。人肝、胆、肾经,有软坚散结之效。有临床报道重用牡蛎治疗乳腺增生多例,收效颇佳,举验案介绍如下:

病案:丁某,女,32岁。患者自述1年前顺产一女婴,在哺乳期间因家庭琐事与人争吵,遂觉胸闷气短,乳房胀痛。因在哺乳期间怕服药对孩子有影响未予理会。2月前停止哺乳,近因遇烦心之事,症状加重,特来求诊。刻下症见:双侧乳房胀痛,心烦易怒,善太息。触诊发现双侧乳腺可触及多个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明显、2~3厘米的肿块。乳透提示:双侧乳腺良性增生。证属肝气郁滞,痰瘀内阻。治疗应疏肝理气,化痰散结。处方:牡蛎40克,柴胡6克,夏枯草、荔枝核、皂刺、旋覆花(布包)、白术、白芍各15克,茜草、当归各12克,炙甘草、茯苓各10克。5剂,每日1剂,水煎服。

服药后,心烦易怒、善太息消失,仍时时乳房胀痛,继上方加减调治15天,诸症痊愈,随访6个月未复发。

按:牡蛎软坚散结之效,在历代本草书中皆有记载。《本草纲目》:“化痰软坚……消积块、瘿病结核。”故治疗乳腺增生有很好的效果。乳腺增生是一种常见的乳房非炎症疾病。中医学认为,该病多因情志不舒,肝气郁滞,痰瘀凝结所致。治当疏肝解郁,理气散结。因其发病的关键在于痰瘀凝结,故用牡蛎软坚化痰以消其结,再合疏肝理气,消痰散瘀之品而收其功。 

乳头漏的中医治疗方

乳头漏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瘘管,管道的一端与大乳管相通,开口于乳头,另一端开口于乳晕及其周围,故又称乳晕漏。其病症多呈慢性,临床上易误诊为“单口漏”(窦道),只注意乳晕部漏口,而忽视乳头部漏口。在治疗上易按“单口漏’而采用药捻换药,或行局部搔刮术,使乳晕部漏口暂时愈合,不久又自行溃破,反复发作,缠绵不愈。

乳头漏的诊断要点
    1.多发于哺乳期青壮年妇女,有乳晕部脂瘤染毒(乳晕乳腺炎)病史,或有乳头内陷染毒发炎史,少数病人曾有乳房外伤或患急性乳腺炎,并发脓肿,病变范围波及乳晕部及及周围。
    2.乳晕部及其周围可见漏管口(最远者距乳晕边缘1.5厘米),时有黄色脓液外溢,或由乳头部恒定的大乳管口排出脓液,或挤压乳晕部时由该口排出灰白色脂状物。
    3.乳晕部及其周围漏口长期不愈,或暂时愈合,数日或数月后又自行溃破,反复发作。
    4.部分病人于乳晕部可扪及条索通向乳头,患侧腋下可扪及肿大的淋巴结,中等硬度。   
    5.以球头细银丝探针检查(须将探针弄成弯形),可自乳晕部漏口探入,由乳头孔穿出。

治疗方法
    根据乳头漏的临床症象,分别采用中医药物内服治疗和手术根治,具体方法如下:

.中医辨证论治
    主症:乳晕部有一小结节,质软,继之皮肤微红,局部疼痛,伴有发热,数日后可溃破流脓,脓汁臭秽,量少,内含豆腐渣样物,同侧腋窝可及肿大淋巴结,有压痛。舌苔薄白或淡黄,脉象弦数。诊断:乳头漏。辨证:毒热内蕴,肉腐成脓。
    治法:清热解毒,活血托脓。方药用解毒托脓汤加减:蒲公英30克,连翘15克,黄芩10克,丹皮10克,赤芍10克,炒皂刺10克,白芷10克,桔梗10克,生甘草10克。日1剂,水煎服。  
    方中公英、连翘、黄芩清热解毒、软坚散结;丹皮、赤芍凉血活血;白芷、桔梗、皂刺托里排脓;甘草调和诸药。临床运用时需辨证加减,发热明显者加生石膏、知母;淋巴结肿痛明显者,加夏枯草、元胡;大便秘结者加大黄。局部外敷芙蓉膏以解毒消肿

.手术根治
    乳头漏炎症消退后,可行手术根治。手术方法:局部常规消毒,以1%普鲁卡因行局部麻醉,用球头细银丝探针弄成弯形,自乳晕部漏口探入,由乳头孔穿出,沿探针将漏管(包括乳头部)切开,修剪切口两侧边缘,使其略早碟状,并检查漏管有无分枝,发现分枝需一并切开,然后用凡士林纱条填塞伤口。若手术时乳晕部漏口已假性愈合,可在假性愈合处作一小切口,以探针从切口探人,由乳头孔穿出,或挤压乳晕部,见乳头孔有灰白色脂状物排出,用细银丝探针自该孔探入,由乳晕部假性愈合处穿出,再按前述方法切开漏管。手术以后换药,可改用朱红纱条(组成:朱砂、京红粉、凡士林),以化腐生肌,使肉芽组织由基底部生长而愈合,换药过程中,需注意防止发生桥形黏连,造成假性愈合。

治急性乳腺炎经验方

经验方:法半夏、当归、乳香、没药各25克。    

用法:上药共研成细粉末,用温水调成糊状,敷于患处。敷药干后,可换药或喷温水。

疗效:本方治疗急性乳腺炎患者47例,用药1—3日,痊愈45例,无效2例。

乳腺疾病食疗方

乳腺疾病 灵芝煲乌龟

  组成:乌龟一只、灵芝30克、大枣10枚、调料适量。

  制法:先将乌龟放入锅中,用清水煮沸,捞起,去甲壳和内脏,切块略炒,然后与大枣、灵芝用瓦锅煲汤,加调料煮入味。

  功效:防癌。

  乳腺疾病 参芪猴头鸡汤

  组成:党参15克、黄芪30克、猴头菌100克、大枣10枚、母鸡肉250克,清汤适量。

  制法:猴头菌泡发切块,鸡肉切块,共放入蒸钵内,加料酒、姜、葱,炖熟食用。

  功效:补气养血,行气止痛。适用于乳腺癌手术后或者放疗后神疲、气短、心悸等气血亏虚患者。

  图为黄芪。用黄芪、党参等煲老母鸡食疗,可益气补血,对乳腺疾病的恢复有良效。

  术后调理

  乳腺癌手术后:可给予益气养血、理气散结的食物,巩固疗效,比如山药、糯米、菠菜、丝瓜、还带、泥鳅等;

  放疗手术:放疗容易耗伤阴津,宜服用甘凉湿润食品,如杏仁霜、琵琶果、白梨、乌梅、莲藕、香蕉、胡萝卜、银耳等;

  化疗手术:如果化疗时出现消化道反应及骨髓抑制现象,可以使用和胃降逆、益气补血的食物,如鲜姜汁、甘蔗汁、番茄、生薏米、粳米、灵芝、黑木耳、桂圆肉、羊肉等。

治乳腺炎方

处方:半夏100克,研为细末。用时,取适量,以鸡蛋清调匀外敷患处,每日2次。

功效:清热、化痰,治乳腺炎,红肿疼痛,发热发冷。

中医是如何治疗乳腺炎的-偏方

中医辨治乳腺炎分为郁乳期、成脓期和溃破期三个阶段,采取不同的治疗方略。

郁乳期:乳房肿痛,皮色发红,或皮色不变,内有结块,排乳不畅,或伴有恶寒发热,骨节酸痛,胸闷不舒,苔薄黄,脉浮数。治宜舒肝清胃,通乳散结。方药瓜蒌牛蒡汤加减:金银花、连翘、瓜蒌、牛蒡子各10克,陈皮5克,天花粉15克,黄芩、栀子、皂角刺各5克。水煎服,日1剂。

成脓期:肿块逐渐增大,硬块明显,皮肤红,疼痛加重,高热不退,口渴喜饮,舌苔黄,脉弦数,已有化脓趋势。若壮热、疼痛十余天不见减轻,硬块中央变软,按之有波动感,为成脓阶段。治宜清热解毒,通乳透脓。方药透脓散加味:当归12克,生黄芪10克,川芎、皂角刺各5克,金银花、蒲公英、白芷、天花粉各10克,水煎服,日1剂。

溃破期:溃破出脓后,一般热退,肿消痛减,溃口逐渐愈合。若破溃后,脓出不畅,肿痛不减,身热不退,属脓液波及其他乳络(腺叶),而成传囊之变。亦有破溃后,乳汁从疮口溢出,形成乳漏。治宜补气养血,扶正托毒。方药四妙散加减:黄芪、当归、金银花各10克,生地12克,黄芩3克,甘草3克。水煎服,日1剂。

药液热敷加按摩治急性乳腺炎

急性乳腺炎,中医称为乳痈,是哺乳期妇女最常见的外利疾患。发病常由于乳汁排出不畅,瘀积于乳房内,在此基础上发生细菌感染。中医认为,乳痈多为肝气郁结,胃热壅滞,以致经络阻滞,血淤乳积,再加上外感而成。患者表现为乳房有硬块,局部红肿热痛,乳汁排出不畅,伴有恶寒、发热、头痛等症状。如治疗不及时,则可形成脓肿。

热敷疗法:取中药金银花、蒲公英、赤芍各30克,黄柏、防风、白芷、连翘、乳香、没药各20克,芝硝(另包)100克。将前9味药加冷水2000毫升左右,浸泡1小时后,煎沸半小时,过滤取汁,再加入芝硝,搅匀,用干净毛巾蘸药液热敷患乳。每次20分钟左右,每日3次。1剂药可用1天,重复应用时需再加热。

按摩法:每次热敷完毕,必须按摩排乳。患者取坐位,充分暴露患乳。术者用左手端托患侧乳房,以右手五指由乳房四周顺输乳管向乳晕及乳头部位按摩。采用揉、按、推、挤等手法。其用力大小与速度应以适宜为妥。同时,用右手食指与中指夹持乳晕、乳头部位轻轻提拉3-5次,以促淤乳排出,如此反复,直至瘀乳将尽,乳房松软为度。每次20-30分钟,每天3次。

急性乳腺炎未化脓者,采用清热解毒、散结消肿的中药煎汤热敷患处,可使药力渗透到肌肤,起到消散肿块、疏通气血的目的。在热敷患处的同时,施以乳房按摩法,以排出瘀积的乳汁。结块消散,乳络畅通,疾病速愈。

治疗乳腺增生汤剂(消癖汤)

组成:当归10克、香附10克、女贞子10克、仙灵脾15克、白芍10克、郁金10克、菟丝子15克、鸡血藤30克、柴胡10克、首乌藤30克、旱莲草10克。

功效:舒肝安神、健脾补肾、养血调经。

主治:肝郁、脾虚、肾亏而引起的乳腺增生及由此导致的月经不调、心神不安。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早晚各一次。

方解:王氏集先辈之名言,采众家之专长,加上自己多年反复的临床实践,认为本病致病之因除思虚伤B申,脾虚水湿不运,聚而成核,或恼怒伤肝,肝失条达,气郁为患之外,多与冲任不调有关。故王氏治之,多主张疏肝解郁,理气散结,益阴安神,调理冲任,攻补兼施而取效。方中柴胡、香附、郁金疏肝解郁,利气止痛;鸡血藤、首乌藤养血活血,安神通络;女贞子、旱莲草滋补肝肾之阴;仙灵脾、菟丝子温阳化阴,使阴阳互济,冲任调理。上述药物系多年来王氏通过临床实践,从具有相同功效的多种药物中精心筛选而来。

加减:凡30-40岁妇女,常伴有月经失调、不孕症或流产史,其双侧乳房内出现大小不一的肿块,质韧不坚,常同时或相继发生。其形态或圆或扁,分散于乳房,或局限于某一象限。肿块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不与皮肤黏连,推之移动。在月经前3~4天,疼痛加重,肿块肿大。经后疼痛减轻或消失,肿物缩小者可使用本方。如肝郁气滞盛者,可酌加元胡、川楝子、青皮、桔核(叶)等;气滞盛者,加桃仁、红花、三棱、莪术等;痰湿盛者,加白芥子、瓜蒌、夏枯草、半夏等。

按语:乳腺增生病是一种常见的乳房非炎症性疾病。发生于青春期妇女,多为乳房小叶增生;发生于哺乳后期者,多为乳腺导管增生;发生于更年期妇女,多为乳房囊性增生。

由于乳腺增生病有癌变的可能,在治疗过程中,须每隔3-6个月随诊病人,予以详细的复查,进行动态观察。若肿块位于乳房的外上方,恶变的可能性大,须做病理切片。

急性乳腺炎用远志施治方

急性乳腺炎为哺乳期妇女常见病。西医治疗多采用抗生素,但药物可能会随乳汁进入婴儿体内,对母乳婴儿不利。笔者采用中药远志治疗急性乳腺炎,不仅疗效好而且无毒副作用,现介绍如下。

取远志10克,放人适当的容器中加食用白酒10毫升,浸泡20分钟后,将容器中的酒点燃,烧至火灭,取容器中液体一次服下。病情轻者,一般于服药4小时后即感症状减轻,体温下降;病情重者6小时后亦可见症状减轻。  

点评:远志是常用的安神益智中药,同时又有祛痰、行血、消肿功效。宋代陈言在《三因方》中提到,远志“治一切痈疽,最合温通行血之义,而今之疡科,亦皆不知,辜负好方,大是可惜”。药理研究表明,远志含皂甙A、B和远志定碱等成分,具有明显抑制多种病菌生长,抗炎消肿、活血止痛的作用。故上方对治疗疮疡肿毒、乳房肿痛等皆有良效。上方适用急性乳腺炎初起,即乳房胀痛、变硬未化脓者。

操膻中穴防乳腺病

膻中穴位于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在两乳头连线的中点。膻中穴主要治疗范围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心肺疾患和乳腺系统相关疾患。由于它归属任脉,临近乳房,是预防治疗乳腺系统相关疾患必用的穴位;故为“妇科要穴”之一。女性乳腺系统相关疾患一部分出现在哺乳期,如乳腺炎,产后缺乳;一部分出现在月经前后,如经行乳房胀痛;最多见是乳腺增生和乳腺癌。女性朋友发现不舒服或者异常情况,一定要到医院检查诊断。在日常乳房保健中,自我按摩膻中穴是一个简便易行,效果理想的方法。

具体方法有揉法和推法,揉是指用中指端按揉膻中穴,每次约2分钟;推是指用双手拇指腹自膻中穴沿着前正中线从下向上推,缓慢而均匀,每次约2分钟。每天2—3次。

中医治“乳癖”乳腺增生症

 乳腺增生症属于祖国医学“乳癖”范畴。为妇女常见病和多发病,30岁以上妇女患病率为49.3%。

  乳腺增生病症状是:患者一侧或两侧乳腺内可触及多个大小不一的结节(肿块),黄豆大乃至鸽蛋大不等,多散在或融合成不规则的团块,质韧、稍硬、有压痛,与皮肤及深部组织之间无粘连,可被推动。患侧乳腺常感坠胀不适、疼痛,多与月经周期、情绪刺激有关。一般患者情绪烦燥,易激动,甚至饮食、睡眠不佳,月经紊乱。

  在医疗实践中,我们应用自拟“荔枝橘核汤”治疗乳腺增生症1200余例,效果良好。简介如下,不妨一试。  处方:荔枝核15克,橘核30克,山楂核15克,青皮10克,柴胡10克,香附12克,赤芍12克,川芎10克,丝瓜络20克。

  用法:于月经来潮前5-7天开始服药,每日一剂,水煎服。服至月经净后为一疗程,一般每疗程需服药10剂左右。下次经前继续第二疗程。大多数患者3-4个疗程即可治愈。

  方解:方中荔枝核、橘核、山楂核可软坚散结;柴胡、青皮、香附疏肝解郁;赤芍、川芎活血祛瘀;丝瓜络宣通经络。药证相符,颇有效验。

急性乳腺炎外治两招

急性乳腺炎多发生于产后3—4周的妇女,尤以初产妇多见。主要因为乳汁瘀积和感染病原菌所致。疾病早期,开始有恶寒发热,继而乳房肿胀疼痛,触之有包块,边界不清,触痛明显,表面皮肤微红或正常;炎症继续发展,可出现寒战、高热,乳房疼痛加剧,局部红肿发热,青筋(静脉)暴露,炎症局限后形成脓肿,乳房红、肿、热、痛更明显;到后期肿块自行破溃,向表面排脓。中医学称之为乳痈,初期内服中药以疏肝理气、通乳消肿之瓜蒌牛蒡汤加减;中成药用利癖消、抗炎消肿丸等。此外,中医外治法治疗初期急性乳腺炎效果显著。

按摩:先在患侧乳房上涂少许润滑油,患者用手掌由乳房四周轻轻向乳头方向按摩。但不宜用力挤压或旋转按压,应沿乳腺管方向施以正压,同时用手指轻提乳头数次。若在按摩前,做局部热敷,疗效则更好。亦可用梳背按摩,先在乳房上涂抹少许润滑油,然后用烤热的木梳背轻轻按摩患病部位,继而向乳头方向连续推赶,使积乳推出。

敷贴:取白菊花15克,蒲公英60克,将两药捣烂,用少许温开水调匀,装纱布包中,敷于脐部,外用纱布、胶布固定,1天换药1次。

急性乳腺炎治愈52例经验方

经验方:赤芍30克,蒲公英、金银花、陈皮各15克,柴胡、当归、川芎各1() 克,杏仁6克,甘草8克。

加减:乳汁不通加漏芦10克。

用法:水煎分早晚空腹服,每日1 剂。服药后使微出汗。

疗效:本方治疗急性乳腺炎患者71 例,痊愈52例,显效11例,有效3例,无效5例。

乳腺小叶增生 舒肝软坚散结偏方

乳房囊性增生,又称乳腺小叶增生,多发于30~45岁之间,中医谓之“乳癖”。乳房的四个象限均可发生,包块为樱桃至核核大小,触之坚韧有囊性感,推之能活动,与皮肤周围组织无粘连,时常有较为明显的胀痛感,属非炎症性病变。临床观察本病贯发于平日心情不畅、忧思多虑或性情急躁、肝气不舒、胸胁胀满之人,乳房包块常随情绪变化而消失。肝郁气滞,日久可致乳络阻滞,聚而成结。临床验之,治疗此病用舒肝软坚散结之法,获效较好。

方药:当归15克,白芍15克,柴胡10克,香附10克,青皮10克,枳壳6克,赤芍15克,半夏15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夏枯草10克,昆布10克,海藻10克,牡蛎15克。水煎服,每日一剂。方中当归、白芍、柴胡、香附、青皮、枳壳疏肝理气;赤芍、三棱、莪术、半夏、夏枯草、昆布、海藻、牡蛎活络软坚散结。坚持服用,并保持好的心情,囊性增生包块可逐渐消散治愈。

中医治乳腺增生探辨证

乳腺增生病是中青年女性的常见病及多发病。现代医学认为本病与内分泌失调有关,中医学则认为本病属“乳癖”范畴。近年来,众多医家从不同角度均对其发病机制及辨证施治做了大量探讨,但目前对本病的辨证分型多不统一,存在着既有脏腑辨证又有经络辨证等诸多差异。正所谓“医者,意也”。中医的理论与实践均带有主观意念的特色,它来源于客观又高于客观,是对客观的整合与提高,含有较浓厚的主观色彩。因客体不是一层不变的,并且客体要通过主体才能起作用。医生受到其本人医学素养、生活经历等方面的影响,对同一种证,不同的中医师可能从八纲、六经、三焦、卫气营血等不同的方面来认识它,因此立法处方也会各有千秋。临床辨证的过程在医师头脑里面形成的证的概念,其实并不是证概念的原型,而是经过了医者自己主观的加工。

目前国内较为公认的有关乳腺增生病中医证候及证候诊断标准为2002年中华中医外科学会乳腺病专业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的辨证诊断标准。

.肝郁气滞:

主症:①乳房胀痛、窜痛;②乳房疼痛和(或)肿块与月经、情绪变化相关;③烦躁易怒;④两胁胀满。

次症:①肿块呈单一片状,质软,触痛明显;②青年女性;③月经失调,或痛经;④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标准:具3项主症或2项主症加2项次症。

.痰瘀互结:

主症:①乳房刺痛;②肿块呈多样性,边界不清,质韧;③舌暗红或青紫或舌边尖有瘀斑,或舌下脉络粗胀、青紫。

次症:①乳房胀痛和(或)肿块与月经、情绪不甚相关;②月经衍期,行经不畅或伴有瘀块;舌苔腻,脉涩、弦或滑。标准:具3项主症或2项主症加2项次症。

.冲任失调:

主症:①乳房疼痛症状较轻,或无疼痛;②腰膝酸软或伴足跟疼痛;③月经周期紊乱,量少或行经天数短暂或淋漓不尽,或闭经。

次症:①中年以上女性;②头晕耳鸣;③舌质淡,舌苔薄白,脉细。

作为中医学认识人体疾病病理模型的证,是以藏象理论为基础的,同样也存在这种整体联系性。每个证都是全身功能关系失调的表现,其形成都是医家从整体上把握人体内外各部的联系,针对收集的各种病象进行理性加工后的产物,反映的主要是人体内脏腑、经络、气血津液之间以及人体与周围环境之间等整体功能关系的异常,涉及人体多系统、多层面的物质变化。而每个证与他证之间也是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又因中医学认为,一切物质,包括整个自然界,都处于永恒无休止的运动之中。天地一体,四时六气一体,万物一体,但这个一体,不是静止的一体,而是在随着时间的推移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中。证作为机体的一种整体的反应状态,机体的状态受到他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当时的心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时刻处于变化之中,因此,证具有动态性,临床切不可拘泥于其单一证型。

上述无论哪种证型,临床表现均含有肿块与疼痛两个症状。按照中医理论,肿块的病机多为气滞痰凝或气滞血瘀,而疼痛的病机则是气滞、经络阻塞,不通则痛。中医学认为子宫、乳房的生理活动与肝肾脾胃、冲任二脉关系密切,但四者之中以肝为调节枢纽。肝气主升、主动,对于气机的疏通、畅达和升发是一个重要因素。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经络通利,脏腑、器官的活动正常。乳房在每一月经周期中都发生增生、复旧的变化,在增生期乳房充血、体积增大,随着月经来潮、经血排出而复旧。增生与复旧是维持乳房健康的基础,乳房中气血消长的变化与肝调节外周血量的功能密切相关。所以按其主症来说,其病机中心离不开肝脏。

但是基于肾为病之本、女子以阴血为主的认识,乳腺增生病中所表现出的周期性疼痛与肿块的发生与月经周期中阴阳消长转化的关系也非常密切。这种周期转化,是在肾气—天癸—冲任这个性腺轴调控下完成的。天癸作为促发生殖生理功能的重要物质,虽来源于肾,却必须和以气血,通过肝之化藏和疏导,注入冲脉,行于胞宫,方能发挥作用。同时肝与肾,一疏泄,一闭藏,相互制约,共同主持,方能保证子宫、乳房正常的周期性生理过程。脾胃虽为生化之源,但脾升胃降有赖于肝之疏泄功能的正常。肾气是核心,胞宫和乳房是性轴的靶器官。乳腺增生病的发生,与阴阳消长转化不利密切相关:如经后肾失充养,冲任不足,至经间期而不能达到重阴水平,影响经前的阴消阳长,阳气不足,肝失疏泄,冲任失和,气滞阴痰凝结、乳腺复旧不全而产生诸症。所以理论上说“肾”是乳腺增生病最根本的病因,而“肝”则为其标,概括为“其本在肾,其标在肝”。治疗中既要治本补肾,更要调肝祛标,方能抓住主症,解决问题。

笔者认为,围绕月经周期而发生的乳房肿块与疼痛两大主症是本病的特点,治疗时需因势利导,动态地通过调节人体的阴阳、脏腑、气血等功能关系,达到机体内外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与和谐统一。以经前期为例,此时标实最重,当以调理肝气疏泄,祛邪消肿为主。方药可予活血消肿、软坚散结之香附、夏枯草、山慈菇、莪术等,以减少乳房充血水肿,使乳房组织顺利地从增殖转入复原。而一旦至经后期,此时随着经血外泄,肝气得疏,冲任处于相对静止状态,乳腺组织由增殖转为复旧,则以二至丸为基本方调补冲任,加益母草、蒲黄、姜黄、当归、丹参等,并配合绿萼梅、佛手、玫瑰花等轻柔疏肝之品以调养肝血,促其封藏。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医学理论注重人体内外的各种非线性关系,强调从机体的各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来考察、控制病因病机,认为疾病是这些关系失调所致。中医辨证论治就是根据相伴出现的病象为线索,辨识出这些相互关系的异常状态,然后运用相应的方药或针灸等治疗方法来调节这些异常的关系,使之恢复正常,其实质即是协调关系。从此着手,证虽多变,而治不失其机枢。

乳腺增生 十剂可治愈偏方

  如发现乳房有界限不清的粗条索状肿块,质韧、稍硬、有压痛,与皮肤及深部组织之间无粘连,可推动,即为乳腺增生,中医称为乳癖或乳核。本病多由过度郁怒、忧思而致气血痰湿郁乳络结聚成核。可用舒肝解郁、活血化瘀、消痰散结的“消癖汤”治之,一般服药10余剂即可治愈。

  

  其他治乳腺增生名方推荐:

  方剂一 

  辨证:气滞血瘀,气阻痰凝。

  治法: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消痰散结。

  方名:乳核饮。

  组成:柴胡12克,白芍12克,香附12克,郁金12克,青皮9克,丹参9克,三棱9克,生牡蛎30克(先煎),白花蛇舌草15克,夏枯草30克,黄芪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方剂二

  辨证:肝郁气滞,兼血瘀痰凝。

  治法:疏肝解郁,活血祛瘀,去痰散结。

  方名:乳块消汤。

  组成:瓜蒌15克,生牡蛎15克,夏枯草15克,昆布15克,海藻15克,丹参15克,柴胡9克,天门冬9克,三棱9克,莪术9克,橘叶9克,橘核9克,半夏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方剂三

  辨证:气血不足,肝气郁结,经脉瘀阻。

  治法:疏肝理气,活血化瘀,软坚散结。

  方名:加味瓜蒌汤。

  组成:当归12克,瓜蒌30克,乳香3克,没药3克,甘草3克,橘核15克,荔核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图为柴胡。柴胡可疏肝解郁,是“消癖汤”中的一味重要药材。

乳腺增生的药粥疗法

乳腺小叶增生是青年妇女常见多发病,临床以乳房内出现大小不等的肿块及局部疼痛为特征。 本病是乳房的非炎症性疾病,属祖国医学“乳癖”、“乳核” 范围,多因思虑伤脾,水湿不运,聚面成痰,或恼怒伤肝,肝失条达,气郁为患所致,当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散结通络为治疗原则,可选用下列药粥疗法。

.乳癖消粥:鹿角、蒲公英、昆布、天花粉、鸡血藤、三七、赤芍、海藻、漏芦、木香、玄参、牡丹皮、夏枯草、连翘、红花各10 克,大米100 克, 白糖适量。将诸药择净,入锅加水适量,浸泡5— 10分钟后,水煎取汁,加入大米煮粥,待熟时,加入白糖,再煮沸即成,每日2剂,7天为1疗程,连续2-3疗程。

.乳核散结粥:柴胡、当归、黄芪、郁金、光慈姑、漏芦、昆布、海藻、淫羊藿、鹿衔草各10克,大米 100克,白糖适量,将 诸药择净,放人锅中, 加清水适量,浸泡5~ 10分钟后,水煎取 汁,加入大米煮粥,待 熟时,加入白糖,再煮 沸即成,每日2剂,7 天为1疗。连续2-3 疗程。

. 乳宁粥:艾叶、淫羊藿、天冬、柴胡、川楝子、小茴香、红花各 10 克,大米100 克, 白糖适量,将诸药择净,放人锅中,加清水适量,浸泡5—10 分钟后,水煎取汁。加人大米煮粥,待熟时, 加入白糖,再煮沸即成, 每日2 剂,7天为1 疗程,连续2— 3疗程。

.二核通络粥:橘核、荔枝核、小茴香、佛手、青皮、浙贝、法夏、瓦楞子各 10克,大米100克,白糖适量,将诸药择净,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浸泡5— 10分钟后,水煎取汁,加人大米煮粥,待熟时,调入白糖,再煮沸目囚成,每日2齐rj。7天为1疗程,连续2—3 疗程。 (胡献国)

乳腺增生的分型及选用中成药

乳腺增生是中年女女的常见病、多发病,中成药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但中成药的选择需根据临床症状辩证选用。

、肝郁痰凝型:症见情志郁闷,烦躁易怒,乳房胀痛,在情绪变化时加重,乳房肿块可随情志波动而胀大或缩小,失眠多梦,嗳气,舌淡苔白,脉弦。可以选用逍遥丸、小金丹、乳疾灵颗粒、乳癖消、乳增宁胶囊、乳康片等。

、冲任不调型:症见乳房胀痛,经前期尤甚,月经紊乱或闭经,量少色淡,神疲乏力,腰酸,舌淡红,脉细弱。可以选用乳增宁片、乌鸡白凤丸、乳核散结片等。

乳腺增生外治有招

药物:天麻适量。

取穴:神阙穴(肚脐)。

方法:将买来成块的天麻打成粉,每次取适量的天麻粉填入肚脐内,外面用医用纱布和医用胶布固定。每天晚上贴,早晨取下。

点评:天麻性味甘平,平肝息风的功效非常强。肚脐又通向五脏,与肝是近邻,所以把天麻粉填人肚脐内,药效就能迅速通过经络到达肝脏和肝经,使肝气得以正常运行,帮助消除乳腺增生乳腺增生最主要的病因是肝气郁结,所以要想去根,还得学会乐观开朗地生活。 河南郑州 李东虹

治乳腺增生气滞血瘀型方

乳腺增生方药:柴胡、夏枯草各12克,白芍、荔枝核、橘核各20克,浙贝母、通草、丝瓜络、郁金各10克,甘草6克,每天1剂,水煎分3次温服。1个月为 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观察疗效。

主治:乳腺增生气滞血瘀型。

疗效:治疗 66例,治愈10例(肿块消失,疼痛消失,停药后3个月不复发);显效32例 (肿块缩小,乳痛消失);有效20例(肿块缩小,乳痛减轻);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3.4%。 许世平

乳痈验方3则偏方

中医所说的“乳痈”相当于急性乳腺炎,是乳房急性化脓感染性疾病。患者最初感觉乳房肿胀疼痛或有硬结,进而出现乳房皮肤红肿,同时伴有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如不及早治疗,则炎症继续发展,肿势扩大,疼痛剧烈,上述症状加重,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若及时、正确治疗.多能消散痊愈;若再失治、误治,则可形成脓肿,需要手术切开引流。口服及外用中药对急性乳腺炎初起尚未成脓者有很好的疗效。现推荐乳痈验方3则如下:

方一:蒲公英30-60克,野菊花30~60克。加水lg)00 毫升.煮沸20分钟后取汁留渣备用。将上药汁分2次饭后温服,药渣外敷患处每日 2次。

方二:仙人掌60克,冰片3克。共捣烂如泥状,外敷患处并以纱布固定.每日换药1-2次。

方三:蒲公英60克,金银花30克.粳米60~1~0克。加水1500毫升先煎蒲公英、金银花30分钟,去渣取汁,再入粳米煮粥.分2-3次食用。

上述验方均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作用,对于急性乳腺炎初起患者疗效颇佳。不过应忌食辛辣刺激、油腻之品。

治乳痈经验方

经验方:仙人掌150克,青黛粉、朱砂各30克,冰片15克。

用法:仙人掌去皮刺、捣烂如泥状,将青黛粉、朱砂、冰片与仙人掌共调成糊状,直接涂于乳痈患处并保持湿润,干后再涂。

疗效:本方治疗乳痈患者132例,痊愈115例,好转6例,无效11例。

治急性乳腺炎方

鸡蛋清1个,白矾6克,将白矾研成粉末与蛋清调成糊状,涂于炎症处,随干随涂,保持湿润,一般一天见效。

本方主治乳腺炎初起,局部红肿热痛。本方具有清热解毒,对多种细菌如链球菌、葡萄球菌及皮肤真菌等有强力的抑制作用。 

乳腺小叶增生(乳癖)柴青乳癖方

主治  乳腺小叶增生(乳癖)。对初起实证者疗效较佳,

  组成  柴胡10克,青皮10克,赤芍15克,全瓜蒌10克,王不留行10克,紫丹参15克,枳壳10克,橘核15克,蒲公英15克,橘叶7~9克(鲜者为佳)。

  功效  疏肝解郁,行气止痛,软坚散结,消癖。

  服法  每日一剂,常规水煎2次,分2次服,半月为一疗程。

  方解  乳腺小叶增生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现代医学认为其发病与卵巢功能失调有关,故西医治疗是以调节卵巢功能为主,但迄今尚无特效药物。中医没有乳腺小叶增生之病名,但因在乳房部位可触到痞块,故名“乳癖”。其病因病机与忧思郁怒等情志密切有关。当今中年妇女由于家庭负担重,工作压力大,社会活动多,因而精神紧张,思想情绪不稳,容易产生急躁、忧虑、不安等情绪而导致肝气郁结,久郁化火,气血不畅,脉络阻滞,形成痞块,发为乳癖。方中以柴胡、青皮疏肝解郁,行气散结,消癖为君。王不留行、丹参、赤芍活血化瘀为臣,配蒲公英、橘核,清热解毒,消炎散结,加强活血化瘀和消癖功效。枳壳、瓜蒌行气化痰,消积为佐。用芳香气味较浓的鲜橘叶为使,可引诸药入经,使气血通顺调。诸药共奏疏肝解郁,行气散结,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消癖之功效。

  加减  乳头疼痛,舌质红,苔薄黄,肝经郁热者加丹皮10克,栀子10克,川楝子8克,延胡索10克,清肝热,解郁止痛;乏力,纳差,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脾胃虚弱者加党参15克,黄芪15克,白术10克,茯苓15,健脾益气;溢乳者,加炒麦芽50克,山楂10克,薏苡仁15克,消乳汁;有乳头溢血者,加仙鹤草30克,白茅根30克,地榆15克,凉血止血;冲任亏虚者,加鹿角霜15克,山药15,补骨脂10克补益冲任。

  杨秉秀,女,1936年3月生,湖南邵东人。湖南中医药大学附一院主任医师,湖南省名中医,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妇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40多年,1993年获湖南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在国内多种医学杂志发表论文约20篇,参编著作一部。

按摩敷贴治乳腺炎方

急性乳腺炎多发生于产后3-4周的妇女,尤以初产妇多见。主要因为乳汁瘀积和感染病原菌所致。疾病早期,开始有恶寒发热,继而乳房肿胀疼痛,触之有包块,边界不清,触痛明显,表面皮肤微红或正常。炎症继续发展,出现寒战、高热,乳房疼痛加剧,局部红肿发热,青筋(静脉)暴露,炎症局限而形成脓肿。到后期肿块自行破溃,向表面排脓。中医学称此为“乳痈”。

.按摩  在患侧乳房上涂少许润滑油,患者用于掌由乳房四周轻轻向乳头方向按摩。但不宜用力挤压或旋转按压,应沿乳腺管方向施以正压,同时用手指轻提乳头数次。在按摩前做局部热敷,疗效更好。亦可用梳背按摩,先在乳房上涂抹少许润滑汕,然后用烤热的木梳背轻轻按摩患病部位,继而向乳头方向连续推赶,使积乳推出。

.敷贴  取白菊花15丸,蒲公英60克,将两药合在一起捣烂,用温开水调匀,装纱布包中,敷于乳房患处,外用纱布、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次。   

自拟止痛消结方治疗乳腺增生症-偏方

典型病例
    患者,女,40岁,4月13日初诊。患者自述双侧乳房肿块、胀痛2年,与情绪有关,经前加重,曾服用其他药物效果不明显。左侧乳房外上象限可触及条索状结节;右侧乳房外上象限可触及片块状结节,质硬,压痛明显,舌苔薄白,脉弦滑。中医诊断:乳癖。证属肝郁痰凝。治以疏肝解郁,化痰散结。给予中药:柴胡10克,郁金10克,延胡索15克,莪术9克,枳壳9克,当归12克,夏枯草12克,海藻12克,昆布12克,瓜蒌30克,牡蛎30克,玄参12克。每天1剂。连服6剂后,痛减。继服14剂后疼痛减轻,肿块变软。再服14剂后复查右乳肿块变薄变软,压痛消失;左乳结节消失。去玄参,加白芍12克,浙贝母12克,再服14剂后痊愈。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周期性的激素分泌失调和(或)乳腺组织对激素的敏感性增高是本病发病的主要原因,孕激素、雌激素分泌不足,雌二醇相对或绝对过高,长期过度刺激乳腺组织,而缺乏孕激素的节制和保护作用,进而影响了乳腺组织的正常节律性变化,使其增殖过度,复旧不全,引起乳腺导管上皮和纤维组织不同程度的增生。西医治疗多用三苯氧胺等雌激素类药物,能够缓解乳房肿痛等症状,但停药后易复发。

乳腺增生病属中医学“乳癖”范畴,如《外科真诠》曰:“乳癖,乳房结核坚硬,始如钱大,渐大如桃,如卵,皮色如常,遇寒作痛,总由形寒饮冷,加以气郁痰饮,流入胃经,积聚不散所致”。本病病位在乳房,病机以冲任失调,肝郁气滞,血瘀痰凝为主。乳头属肝,乳络所聚,肝气不舒,气滞血瘀;乳房属胃,津血所养,肝郁脾虚,痰湿不化,痰瘀互结,乳络阻滞。自拟止痛消结方取逍遥散中柴胡、当归、白芍配伍以疏肝解郁,四逆散中柴胡、枳壳、白芍以行气止痛,消瘰丸中牡蛎、夏枯草、贝母以清热化痰、散结软坚。君药柴胡疏肝解郁、条达经气。臣药延胡索、郁金、夏枯草活血化瘀、理气止痛;浙贝母、莪术化痰消肿、消积破瘀。佐以枳壳助君疏肝、和胃止痛,并防补药壅滞;当归甘温而润、养血活血,与寒凉药相伍不伤正,白芍预防长期用药耗阴并调冲,二药配伍活血调经、养阴柔肝;海藻、牡蛎、昆布软坚散结。柴胡兼使药引药上行。全方共奏疏肝理气、活血止痛、化痰散结之效。

现代研究证实柴胡具有镇痛、解热、抗炎、抗肝损伤等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疏肝活血类中药可降低雌激素绝对值,促进雌激素在肝脏的代谢,抑制催乳素分泌,调整黄体生成素与孕酮的不足,改善机体血液循环,降低血液黏稠度,抑制组织内单胺氨化酶活力,抑制胶原纤维合成,从而促使增生之肿块及纤维吸收。

重用牡蛎治乳腺增生疗效好偏方

牡蛎,咸、涩,微寒。人肝、胆、肾经,有软坚散结之效。有临床报道重用牡蛎治疗乳腺增生多例,收效颇佳,举验案介绍如下:

病案:丁某,女,32岁。患者自述1年前顺产一女婴,在哺乳期间因家庭琐事与人争吵,遂觉胸闷气短,乳房胀痛。因在哺乳期间怕服药对孩子有影响未予理会。2月前停止哺乳,近因遇烦心之事,症状加重,特来求诊。刻下症见:双侧乳房胀痛,心烦易怒,善太息。触诊发现双侧乳腺可触及多个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明显、2~3厘米的肿块。乳透提示:双侧乳腺良性增生。证属肝气郁滞,痰瘀内阻。治疗应疏肝理气,化痰散结。处方:牡蛎40克,柴胡6克,夏枯草、荔枝核、皂刺、旋覆花(布包)、白术、白芍各15克,茜草、当归各12克,炙甘草、茯苓各10克。5剂,每日1剂,水煎服。

服药后,心烦易怒、善太息消失,仍时时乳房胀痛,继上方加减调治15天,诸症痊愈,随访6个月未复发。

按:牡蛎软坚散结之效,在历代本草书中皆有记载。《本草纲目》:“化痰软坚……消积块、瘿病结核。”故治疗乳腺增生有很好的效果。乳腺增生是一种常见的乳房非炎症疾病。中医学认为,该病多因情志不舒,肝气郁滞,痰瘀凝结所致。治当疏肝解郁,理气散结。因其发病的关键在于痰瘀凝结,故用牡蛎软坚化痰以消其结,再合疏肝理气,消痰散瘀之品而收其功。 

乳头漏的中医治疗偏方

乳头漏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瘘管,管道的一端与大乳管相通,开口于乳头,另一端开口于乳晕及其周围,故又称乳晕漏。其病症多呈慢性,临床上易误诊为“单口漏”(窦道),只注意乳晕部漏口,而忽视乳头部漏口。在治疗上易按“单口漏’而采用药捻换药,或行局部搔刮术,使乳晕部漏口暂时愈合,不久又自行溃破,反复发作,缠绵不愈。

乳头漏的诊断要点
    1.多发于哺乳期青壮年妇女,有乳晕部脂瘤染毒(乳晕乳腺炎)病史,或有乳头内陷染毒发炎史,少数病人曾有乳房外伤或患急性乳腺炎,并发脓肿,病变范围波及乳晕部及及周围。
    2.乳晕部及其周围可见漏管口(最远者距乳晕边缘1.5厘米),时有黄色脓液外溢,或由乳头部恒定的大乳管口排出脓液,或挤压乳晕部时由该口排出灰白色脂状物。
    3.乳晕部及其周围漏口长期不愈,或暂时愈合,数日或数月后又自行溃破,反复发作。
    4.部分病人于乳晕部可扪及条索通向乳头,患侧腋下可扪及肿大的淋巴结,中等硬度。   
    5.以球头细银丝探针检查(须将探针弄成弯形),可自乳晕部漏口探入,由乳头孔穿出。

治疗方法
    根据乳头漏的临床症象,分别采用中医药物内服治疗和手术根治,具体方法如下:

.中医辨证论治
    主症:乳晕部有一小结节,质软,继之皮肤微红,局部疼痛,伴有发热,数日后可溃破流脓,脓汁臭秽,量少,内含豆腐渣样物,同侧腋窝可及肿大淋巴结,有压痛。舌苔薄白或淡黄,脉象弦数。诊断:乳头漏。辨证:毒热内蕴,肉腐成脓。
    治法:清热解毒,活血托脓。方药用解毒托脓汤加减:蒲公英30克,连翘15克,黄芩10克,丹皮10克,赤芍10克,炒皂刺10克,白芷10克,桔梗10克,生甘草10克。日1剂,水煎服。  
    方中公英、连翘、黄芩清热解毒、软坚散结;丹皮、赤芍凉血活血;白芷、桔梗、皂刺托里排脓;甘草调和诸药。临床运用时需辨证加减,发热明显者加生石膏、知母;淋巴结肿痛明显者,加夏枯草、元胡;大便秘结者加大黄。局部外敷芙蓉膏以解毒消肿

.手术根治
    乳头漏炎症消退后,可行手术根治。手术方法:局部常规消毒,以1%普鲁卡因行局部麻醉,用球头细银丝探针弄成弯形,自乳晕部漏口探入,由乳头孔穿出,沿探针将漏管(包括乳头部)切开,修剪切口两侧边缘,使其略早碟状,并检查漏管有无分枝,发现分枝需一并切开,然后用凡士林纱条填塞伤口。若手术时乳晕部漏口已假性愈合,可在假性愈合处作一小切口,以探针从切口探人,由乳头孔穿出,或挤压乳晕部,见乳头孔有灰白色脂状物排出,用细银丝探针自该孔探入,由乳晕部假性愈合处穿出,再按前述方法切开漏管。手术以后换药,可改用朱红纱条(组成:朱砂、京红粉、凡士林),以化腐生肌,使肉芽组织由基底部生长而愈合,换药过程中,需注意防止发生桥形黏连,造成假性愈合。

治急性乳腺炎经验方

经验方:法半夏、当归、乳香、没药各25克。    

用法:上药共研成细粉末,用温水调成糊状,敷于患处。敷药干后,可换药或喷温水。

疗效:本方治疗急性乳腺炎患者47例,用药1—3日,痊愈45例,无效2例。

乳腺疾病食疗方

乳腺疾病 灵芝煲乌龟

  组成:乌龟一只、灵芝30克、大枣10枚、调料适量。

  制法:先将乌龟放入锅中,用清水煮沸,捞起,去甲壳和内脏,切块略炒,然后与大枣、灵芝用瓦锅煲汤,加调料煮入味。

  功效:防癌。

  乳腺疾病 参芪猴头鸡汤

  组成:党参15克、黄芪30克、猴头菌100克、大枣10枚、母鸡肉250克,清汤适量。

  制法:猴头菌泡发切块,鸡肉切块,共放入蒸钵内,加料酒、姜、葱,炖熟食用。

  功效:补气养血,行气止痛。适用于乳腺癌手术后或者放疗后神疲、气短、心悸等气血亏虚患者。

  图为黄芪。用黄芪、党参等煲老母鸡食疗,可益气补血,对乳腺疾病的恢复有良效。

  术后调理

  乳腺癌手术后:可给予益气养血、理气散结的食物,巩固疗效,比如山药、糯米、菠菜、丝瓜、还带、泥鳅等;

  放疗手术:放疗容易耗伤阴津,宜服用甘凉湿润食品,如杏仁霜、琵琶果、白梨、乌梅、莲藕、香蕉、胡萝卜、银耳等;

  化疗手术:如果化疗时出现消化道反应及骨髓抑制现象,可以使用和胃降逆、益气补血的食物,如鲜姜汁、甘蔗汁、番茄、生薏米、粳米、灵芝、黑木耳、桂圆肉、羊肉等。

治乳腺炎方

处方:半夏100克,研为细末。用时,取适量,以鸡蛋清调匀外敷患处,每日2次。

功效:清热、化痰,治乳腺炎,红肿疼痛,发热发冷。

中医是如何治疗乳腺炎的偏方

中医辨治乳腺炎分为郁乳期、成脓期和溃破期三个阶段,采取不同的治疗方略。

郁乳期:乳房肿痛,皮色发红,或皮色不变,内有结块,排乳不畅,或伴有恶寒发热,骨节酸痛,胸闷不舒,苔薄黄,脉浮数。治宜舒肝清胃,通乳散结。方药瓜蒌牛蒡汤加减:金银花、连翘、瓜蒌、牛蒡子各10克,陈皮5克,天花粉15克,黄芩、栀子、皂角刺各5克。水煎服,日1剂。

成脓期:肿块逐渐增大,硬块明显,皮肤红,疼痛加重,高热不退,口渴喜饮,舌苔黄,脉弦数,已有化脓趋势。若壮热、疼痛十余天不见减轻,硬块中央变软,按之有波动感,为成脓阶段。治宜清热解毒,通乳透脓。方药透脓散加味:当归12克,生黄芪10克,川芎、皂角刺各5克,金银花、蒲公英、白芷、天花粉各10克,水煎服,日1剂。

溃破期:溃破出脓后,一般热退,肿消痛减,溃口逐渐愈合。若破溃后,脓出不畅,肿痛不减,身热不退,属脓液波及其他乳络(腺叶),而成传囊之变。亦有破溃后,乳汁从疮口溢出,形成乳漏。治宜补气养血,扶正托毒。方药四妙散加减:黄芪、当归、金银花各10克,生地12克,黄芩3克,甘草3克。水煎服,日1剂。

药液热敷加按摩治急性乳腺炎偏方

急性乳腺炎,中医称为乳痈,是哺乳期妇女最常见的外利疾患。发病常由于乳汁排出不畅,瘀积于乳房内,在此基础上发生细菌感染。中医认为,乳痈多为肝气郁结,胃热壅滞,以致经络阻滞,血淤乳积,再加上外感而成。患者表现为乳房有硬块,局部红肿热痛,乳汁排出不畅,伴有恶寒、发热、头痛等症状。如治疗不及时,则可形成脓肿。

热敷疗法:取中药金银花、蒲公英、赤芍各30克,黄柏、防风、白芷、连翘、乳香、没药各20克,芝硝(另包)100克。将前9味药加冷水2000毫升左右,浸泡1小时后,煎沸半小时,过滤取汁,再加入芝硝,搅匀,用干净毛巾蘸药液热敷患乳。每次20分钟左右,每日3次。1剂药可用1天,重复应用时需再加热。

按摩法:每次热敷完毕,必须按摩排乳。患者取坐位,充分暴露患乳。术者用左手端托患侧乳房,以右手五指由乳房四周顺输乳管向乳晕及乳头部位按摩。采用揉、按、推、挤等手法。其用力大小与速度应以适宜为妥。同时,用右手食指与中指夹持乳晕、乳头部位轻轻提拉3-5次,以促淤乳排出,如此反复,直至瘀乳将尽,乳房松软为度。每次20-30分钟,每天3次。

急性乳腺炎未化脓者,采用清热解毒、散结消肿的中药煎汤热敷患处,可使药力渗透到肌肤,起到消散肿块、疏通气血的目的。在热敷患处的同时,施以乳房按摩法,以排出瘀积的乳汁。结块消散,乳络畅通,疾病速愈。

治疗乳腺增生汤剂(消癖汤)偏方

组成:当归10克、香附10克、女贞子10克、仙灵脾15克、白芍10克、郁金10克、菟丝子15克、鸡血藤30克、柴胡10克、首乌藤30克、旱莲草10克。

功效:舒肝安神、健脾补肾、养血调经。

主治:肝郁、脾虚、肾亏而引起的乳腺增生及由此导致的月经不调、心神不安。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早晚各一次。

方解:王氏集先辈之名言,采众家之专长,加上自己多年反复的临床实践,认为本病致病之因除思虚伤B申,脾虚水湿不运,聚而成核,或恼怒伤肝,肝失条达,气郁为患之外,多与冲任不调有关。故王氏治之,多主张疏肝解郁,理气散结,益阴安神,调理冲任,攻补兼施而取效。方中柴胡、香附、郁金疏肝解郁,利气止痛;鸡血藤、首乌藤养血活血,安神通络;女贞子、旱莲草滋补肝肾之阴;仙灵脾、菟丝子温阳化阴,使阴阳互济,冲任调理。上述药物系多年来王氏通过临床实践,从具有相同功效的多种药物中精心筛选而来。

加减:凡30-40岁妇女,常伴有月经失调、不孕症或流产史,其双侧乳房内出现大小不一的肿块,质韧不坚,常同时或相继发生。其形态或圆或扁,分散于乳房,或局限于某一象限。肿块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不与皮肤黏连,推之移动。在月经前3~4天,疼痛加重,肿块肿大。经后疼痛减轻或消失,肿物缩小者可使用本方。如肝郁气滞盛者,可酌加元胡、川楝子、青皮、桔核(叶)等;气滞盛者,加桃仁、红花、三棱、莪术等;痰湿盛者,加白芥子、瓜蒌、夏枯草、半夏等。

按语:乳腺增生病是一种常见的乳房非炎症性疾病。发生于青春期妇女,多为乳房小叶增生;发生于哺乳后期者,多为乳腺导管增生;发生于更年期妇女,多为乳房囊性增生。

由于乳腺增生病有癌变的可能,在治疗过程中,须每隔3-6个月随诊病人,予以详细的复查,进行动态观察。若肿块位于乳房的外上方,恶变的可能性大,须做病理切片。

急性乳腺炎用远志施治

急性乳腺炎为哺乳期妇女常见病。西医治疗多采用抗生素,但药物可能会随乳汁进入婴儿体内,对母乳婴儿不利。笔者采用中药远志治疗急性乳腺炎,不仅疗效好而且无毒副作用,现介绍如下。

取远志10克,放人适当的容器中加食用白酒10毫升,浸泡20分钟后,将容器中的酒点燃,烧至火灭,取容器中液体一次服下。病情轻者,一般于服药4小时后即感症状减轻,体温下降;病情重者6小时后亦可见症状减轻。  

点评:远志是常用的安神益智中药,同时又有祛痰、行血、消肿功效。宋代陈言在《三因方》中提到,远志“治一切痈疽,最合温通行血之义,而今之疡科,亦皆不知,辜负好方,大是可惜”。药理研究表明,远志含皂甙A、B和远志定碱等成分,具有明显抑制多种病菌生长,抗炎消肿、活血止痛的作用。故上方对治疗疮疡肿毒、乳房肿痛等皆有良效。上方适用急性乳腺炎初起,即乳房胀痛、变硬未化脓者。

操膻中穴防乳腺病

膻中穴位于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在两乳头连线的中点。膻中穴主要治疗范围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心肺疾患和乳腺系统相关疾患。由于它归属任脉,临近乳房,是预防治疗乳腺系统相关疾患必用的穴位;故为“妇科要穴”之一。女性乳腺系统相关疾患一部分出现在哺乳期,如乳腺炎,产后缺乳;一部分出现在月经前后,如经行乳房胀痛;最多见是乳腺增生和乳腺癌。女性朋友发现不舒服或者异常情况,一定要到医院检查诊断。在日常乳房保健中,自我按摩膻中穴是一个简便易行,效果理想的方法。

具体方法有揉法和推法,揉是指用中指端按揉膻中穴,每次约2分钟;推是指用双手拇指腹自膻中穴沿着前正中线从下向上推,缓慢而均匀,每次约2分钟。每天2—3次。

中医治“乳癖”乳腺增生症偏方

 乳腺增生症属于祖国医学“乳癖”范畴。为妇女常见病和多发病,30岁以上妇女患病率为49.3%。

  乳腺增生病症状是:患者一侧或两侧乳腺内可触及多个大小不一的结节(肿块),黄豆大乃至鸽蛋大不等,多散在或融合成不规则的团块,质韧、稍硬、有压痛,与皮肤及深部组织之间无粘连,可被推动。患侧乳腺常感坠胀不适、疼痛,多与月经周期、情绪刺激有关。一般患者情绪烦燥,易激动,甚至饮食、睡眠不佳,月经紊乱。

  在医疗实践中,我们应用自拟“荔枝橘核汤”治疗乳腺增生症1200余例,效果良好。简介如下,不妨一试。  处方:荔枝核15克,橘核30克,山楂核15克,青皮10克,柴胡10克,香附12克,赤芍12克,川芎10克,丝瓜络20克。

  用法:于月经来潮前5-7天开始服药,每日一剂,水煎服。服至月经净后为一疗程,一般每疗程需服药10剂左右。下次经前继续第二疗程。大多数患者3-4个疗程即可治愈。

  方解:方中荔枝核、橘核、山楂核可软坚散结;柴胡、青皮、香附疏肝解郁;赤芍、川芎活血祛瘀;丝瓜络宣通经络。药证相符,颇有效验。

急性乳腺炎外治两招

急性乳腺炎多发生于产后3—4周的妇女,尤以初产妇多见。主要因为乳汁瘀积和感染病原菌所致。疾病早期,开始有恶寒发热,继而乳房肿胀疼痛,触之有包块,边界不清,触痛明显,表面皮肤微红或正常;炎症继续发展,可出现寒战、高热,乳房疼痛加剧,局部红肿发热,青筋(静脉)暴露,炎症局限后形成脓肿,乳房红、肿、热、痛更明显;到后期肿块自行破溃,向表面排脓。中医学称之为乳痈,初期内服中药以疏肝理气、通乳消肿之瓜蒌牛蒡汤加减;中成药用利癖消、抗炎消肿丸等。此外,中医外治法治疗初期急性乳腺炎效果显著。

按摩:先在患侧乳房上涂少许润滑油,患者用手掌由乳房四周轻轻向乳头方向按摩。但不宜用力挤压或旋转按压,应沿乳腺管方向施以正压,同时用手指轻提乳头数次。若在按摩前,做局部热敷,疗效则更好。亦可用梳背按摩,先在乳房上涂抹少许润滑油,然后用烤热的木梳背轻轻按摩患病部位,继而向乳头方向连续推赶,使积乳推出。

敷贴:取白菊花15克,蒲公英60克,将两药捣烂,用少许温开水调匀,装纱布包中,敷于脐部,外用纱布、胶布固定,1天换药1次。

维吾尔医治乳腺增生方

处方与用法:全蝎200克,瓜蒌250克。共研细末,置锅内炒香,备用。日服3次,每次5克,温开水送服,连服1个月。未愈,可再服2—3个疗程。

功效:化痰、散结,主治乳腺小叶增生症

治妇女产后乳痈(急性乳腺炎)方

处方:柴胡、青皮、郁金、丹参、鹿角霜各10克,山慈菇、半枝莲各6克,生牡蛎30克,夏枯草20克。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加减:心烦易怒口苦加丹皮、栀子各10克;肿块明显加玄参12克;失眠多梦加炒枣仁15克,远志3克;月经少血块多加益母草15克。桃仁、红花各6克;头昏乏力心悸者加茯苓、龙眼肉各10克;腰膝酸软,少腹冷痛者加杜仲10克。

主治:乳腺增生肝郁气滞型。

疗效:治疗80例,治愈34例(肿块消失,疼痛消失。停药3个月不复发);显效43例(肿块最大直径缩小1/2以上,乳房疼痛消失);无效3例。总有效率97%。

乳痈是发生于乳房部的一种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性乳腺炎。中医乳痈。痈肿之发于乳房者。又名妬乳、乳毒、吹你、吹乳、内吹、外吹、乳根痈、乳疯等。多因肝气郁滞,胃热壅塞,乳汁瘀积,兼感风寒之邪结聚而发。初起者,证见乳房部出现大小不等之硬结,始觉胀痛,乳汁吮吸不畅而郁滞,渐感全身恶寒发烧,或头痛,肢节不适。继则肿块增大,焮红痛加,寒热不退,甚则疼痛加剧,全身酸痛乏力,局部肿块由硬而软变,有波动感,为脓已成。

中药方剂:

用法:蒲公英30克,忍冬藤50克。水煎,日 1剂,加少量米酒一起饮服。连服3 剂。
功效:清热解毒,消散痈肿,治妇女产后乳痈(急性乳腺炎)局部肿痛灼热者。 (韦清群)

中成药治乳痈:

七味新消丸:每次2克,每日3次,饭后温开水送服。
一粒珠:每次1丸(1.5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重症加倍。

食疗方:

白人参10克,莲子10枚(去心),冰糖30克。白人参、莲肉同放小锅内,加温水适量泡发,再加入冰糖,隔水蒸1小时,吃莲肉喝汤。余下的白人参可于次日如上法制作,连用3次,最后一次连参食用。适用于体弱消瘦,神疲倦怠,乳痈溃后久不收口,或有传囊之变者。

柴胡疏肝散治经前乳胀偏方

柴胡疏肝散出自《景岳全书·古方八阵·散阵》,为调肝理气名方,原方由“醋炒陈皮、柴胡各二钱,川芎、麸炒枳壳、芍药各一钱半,炙甘草五分,香附一钱半”组成,煎服法为“水一盅半,煎八分,食前服”。主治胁肋疼痛,寒热往来。笔者在临床中根据病因病机辨证论治,随证加减,用此方化裁治疗多种妇科疾病,获效良好。
 
患者,女,20岁,学生,2006年10月12日初诊。患者经前7天出现乳房胀满疼痛,乳头痒痛,衣不能触,并扪及小包块,伴胸闷善叹息,时又烦躁易怒,胸肋作痛,小腹胀痛,舌质淡红,苔薄黄,脉沉弦。辨证为:肝气郁结,气滞血瘀。宜疏肝解郁,活血通络止痛。选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12克,枳壳10克,白芍12克,川芎10克,香附10克,陈皮10克,茯苓10克,川楝子10克,青皮10克,甘草6克,桃仁9克,红花9克,鸡血藤10克。连服3剂,诸证缓解,复诊续服5剂,症状完全消失,嘱患者每值经前服药3剂,3个月后停药,半年后告知病情痊愈,乳房包块亦消失。

按:经前乳房胀痛多因肝郁气滞、冲任不调所致。肝脏性喜条达,恶抑郁,肝气郁结,疏泄失司,气机不畅,气郁滞留,难于疏滞,横逆犯胃,可致肝郁胃阻,两经经络均受影响。《灵枢·经脉篇》肝气郁结曰:“乳头属肝,乳房属胃。”故见乳头乳房作胀疼痛,日久不愈乳络受阻,则胀痛益甚不可触衣。肝失疏泄,出现胸闷善叹息,肝郁化火而上扰神明故烦躁易怒。故选用柴胡疏肝散疏肝理气,气行则血行;加川楝子疏肝利气,清泄肝火;加茯苓、青皮和胃通络;加桃仁、红花、鸡血藤活血通络;诸药相配,则肝气调畅,气血流通,冲任调和,乳房气血运行条达而不郁,共奏疏肝理气、通络止痛之功,从而收到满意效果。

治妇女产后乳痈(急性乳腺炎)方

处方:柴胡、青皮、郁金、丹参、鹿角霜各10克,山慈菇、半枝莲各6克,生牡蛎30克,夏枯草20克。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加减:心烦易怒口苦加丹皮、栀子各10克;肿块明显加玄参12克;失眠多梦加炒枣仁15克,远志3克;月经少血块多加益母草15克。桃仁、红花各6克;头昏乏力心悸者加茯苓、龙眼肉各10克;腰膝酸软,少腹冷痛者加杜仲10克。

主治:乳腺增生肝郁气滞型。

疗效:治疗80例,治愈34例(肿块消失,疼痛消失。停药3个月不复发);显效43例(肿块最大直径缩小1/2以上,乳房疼痛消失);无效3例。总有效率97%。

乳痈是发生于乳房部的一种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性乳腺炎。中医乳痈。痈肿之发于乳房者。又名妬乳、乳毒、吹你、吹乳、内吹、外吹、乳根痈、乳疯等。多因肝气郁滞,胃热壅塞,乳汁瘀积,兼感风寒之邪结聚而发。初起者,证见乳房部出现大小不等之硬结,始觉胀痛,乳汁吮吸不畅而郁滞,渐感全身恶寒发烧,或头痛,肢节不适。继则肿块增大,焮红痛加,寒热不退,甚则疼痛加剧,全身酸痛乏力,局部肿块由硬而软变,有波动感,为脓已成。

中药方剂:

用法:蒲公英30克,忍冬藤50克。水煎,日 1剂,加少量米酒一起饮服。连服3 剂。
功效:清热解毒,消散痈肿,治妇女产后乳痈(急性乳腺炎)局部肿痛灼热者。 (韦清群)

中成药治乳痈:

七味新消丸:每次2克,每日3次,饭后温开水送服。
一粒珠:每次1丸(1.5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重症加倍。

食疗方:

白人参10克,莲子10枚(去心),冰糖30克。白人参、莲肉同放小锅内,加温水适量泡发,再加入冰糖,隔水蒸1小时,吃莲肉喝汤。余下的白人参可于次日如上法制作,连用3次,最后一次连参食用。适用于体弱消瘦,神疲倦怠,乳痈溃后久不收口,或有传囊之变者。

柴胡疏肝散治经前乳胀偏方

柴胡疏肝散出自《景岳全书·古方八阵·散阵》,为调肝理气名方,原方由“醋炒陈皮、柴胡各二钱,川芎、麸炒枳壳、芍药各一钱半,炙甘草五分,香附一钱半”组成,煎服法为“水一盅半,煎八分,食前服”。主治胁肋疼痛,寒热往来。笔者在临床中根据病因病机辨证论治,随证加减,用此方化裁治疗多种妇科疾病,获效良好。
 
患者,女,20岁,学生,2006年10月12日初诊。患者经前7天出现乳房胀满疼痛,乳头痒痛,衣不能触,并扪及小包块,伴胸闷善叹息,时又烦躁易怒,胸肋作痛,小腹胀痛,舌质淡红,苔薄黄,脉沉弦。辨证为:肝气郁结,气滞血瘀。宜疏肝解郁,活血通络止痛。选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12克,枳壳10克,白芍12克,川芎10克,香附10克,陈皮10克,茯苓10克,川楝子10克,青皮10克,甘草6克,桃仁9克,红花9克,鸡血藤10克。连服3剂,诸证缓解,复诊续服5剂,症状完全消失,嘱患者每值经前服药3剂,3个月后停药,半年后告知病情痊愈,乳房包块亦消失。

按:经前乳房胀痛多因肝郁气滞、冲任不调所致。肝脏性喜条达,恶抑郁,肝气郁结,疏泄失司,气机不畅,气郁滞留,难于疏滞,横逆犯胃,可致肝郁胃阻,两经经络均受影响。《灵枢·经脉篇》肝气郁结曰:“乳头属肝,乳房属胃。”故见乳头乳房作胀疼痛,日久不愈乳络受阻,则胀痛益甚不可触衣。肝失疏泄,出现胸闷善叹息,肝郁化火而上扰神明故烦躁易怒。故选用柴胡疏肝散疏肝理气,气行则血行;加川楝子疏肝利气,清泄肝火;加茯苓、青皮和胃通络;加桃仁、红花、鸡血藤活血通络;诸药相配,则肝气调畅,气血流通,冲任调和,乳房气血运行条达而不郁,共奏疏肝理气、通络止痛之功,从而收到满意效果。

硼砂蜂蜜糊治乳头皲裂偏方

应用硼砂蜂蜜糊外涂治疗乳头皲裂,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现介绍如下。
治疗方法:硼砂蜂蜜糊采用硼砂30克,甘草5克,蜂蜜(槐花)40克。先将硼砂、甘草研细,再加入蜂蜜调和成糊状备用。使用前先用热毛巾擦净乳头皲裂局部,再用无菌棉签蘸取硼砂蜂蜜糊,涂敷乳头皲裂处局部,厚约4-5毫米,外层盖无毒保鲜膜、无菌纱布、胶布敷贴固定。哺乳时擦净药糊,哺乳后再涂,每日换药4-6次。
点评:中药硼砂具有清热、消痰、解毒防腐的功能,且无刺激性。蜂蜜对创面有收敛、营养和促进愈合的作用。甘草性味甘平,清热解毒,润肺止咳,调和诸药。此方外涂乳头皲裂处,可促进皲裂的乳头创面愈合,润肤生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