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求实》 第三节 消化系统疾病 (20个医案解析)

 wangming72 2018-06-02




《中医求实》节选  

               第三节      消化系统疾病


我国胃病患者占总人口的平均比例达42%,其中萎缩性胃炎患者占12.42%,所以,故俗传“十人九胃病”。

我在临床治疗了大量胃病患者,有的是单纯性的胃病,有的是与肝胆疾患,甚至有的与癌症并存。

从临床中我总结出针对“病因,病症,体质” 即“药病相对”“药症相对”“药体相对”的简洁用药法,十分容易掌握和容易复制,特公布出来。


胃病的“三因对照用药法”

1全身阳虚或胃阳虚:胃怕吃冷物,舌淡苔白。

用药如:制附子,桂枝,干姜,生姜等。

2全身气虚或胃气虚:饭量减少,吃点食物,胃就胀。

用药如:黄芪,党参,炒白术,炙甘草,茯苓,麦芽糖,大枣。

3胃阴虚或肝郁有热:胃热或胸膈热,口苦,烧心。

用药如:炒白芍,柴胡,黄芩,栀子,淡豆豉,生石膏,黄连。

4肝气犯胃:一生气就胃或肋骨两边胀痛,难受。

用药如:柴胡,香附,川芎,元胡,紫苏。

5痰饮不化:胃闷,呕吐清水。

用药如:姜半夏,炒炽实,陈皮,厚朴。

读者掌握以上的病证了,就可以组方应用了,十分简单。现举一些临床医案,以便读者可以应用。

 

医案1:两个“+”号的胃炎,六副痊愈的验方

 

周某,男,60多岁,2015年初夏就诊,青岛医院检查:胃炎,胃有两个“+”号,心口痛(实际上是胃痛,但患者述说是心口痛),患者自从得了胃病后,不爱吃饭,舌淡苔白。

综合辨证:胃阳不足,痰饮郁阻

治则:补胃温阳 化痰逐饮 佐以理气

中医辨证:胃阳不足,痰饮郁阻

组方思路:桂枝汤 附子理中丸 去干姜加姜半夏,生黄芪,陈皮,紫苏叶。

方药:制附子6克先煮一小时 桂枝30克 炒白芍30克 炙甘草30克 姜半夏25克 炙黄芪50  紫苏叶20克 生姜丝50克 大枣6枚去核 陈皮30克 生白术20克(当时没有炒的,只好用了生的),水煮服用,一天一副,每天服用2—3次,连服六副。

药效:患者六副药服后,症状全无,我让其去医院复查一下,患者却说好了,不用复查。   

   我与患者经常见面,到目前写稿为止,四年了,也未再犯病。

 

     本医案临床分析思路总结


男,60多岁—--年高五脏六脏功能衰退减弱,切莫单用攻伐药,当用补脾养胃的炙黄芪(生者偏走上达四肢,炙者偏守中补脾胃),党参,炒白术。

胃炎,胃有两个“+”号----西医的胃炎症,中医分寒和热两个类型,年高多为寒证,用药当有制附子,生姜,桂枝,紫苏叶。

心口痛(实际上是胃痛,但患者述说是心口痛)----胃虚,胃寒,胃有痰饮当用姜半夏,陈皮,胃气不降当用枳实,以上病因皆可以令胃疼痛。

患者自从得了胃病后,不爱吃饭---脾胃虚弱,当用芪参术和大枣。

舌淡苔白---胃阳气虚,当用附桂姜。

 

医案2:浅表性胃炎的验方(附子曾经中过毒)


张某,男,43岁,体瘦形弱,当地医院检查“浅表性胃性”2--3年,每天下半夜,胃就会隐隐作痛,难受的无法入睡,偶尔感受如针扎一样,胃吃冷物加剧,舌淡苔白,多方医治无效。

综合辨证:胃阳不足,痰饮郁阻

治则:补胃温阳 化痰逐饮

组方思路:小建中汤 附子理中丸合方加半夏

方药:桂枝30克 炒白芍30克 姜半夏25克 制附子30克先煮一个半小时 炙甘草30克  干姜20克 党参20克 炒白术20克 茯苓20  生姜丝100克 大枣12枚去核,水煮服用,服用时兑入麦芽糖2两,一天一副,每天服用2—3次,连服六副。

患者一看我开的方子中有附子,就害怕了。患者说:“以前服用过别的中医师开的十几克附子,中了毒,当时很危险”。

我仔细一问,原来以前的附子没有先煮。我告诉他没有关系,这个方子中的附子,你先煮上一个半小时,再与它药一起煮,就不会中毒了。如果还害怕,你在喝第一顿时,先少喝十分之一,身体没有不适,再加大药量,正常喝,就会很安全了。

药效:患者按照我的嘱咐服用后,没有出现中毒现象,病症也大大缓解。患者于是连续服用12副,胃病基本康复,下半夜胃痛的症状也消失了。

我让其打成粗粉,服用小煮剂,以善其后。

 

     本医案临床分析思路总结


43岁,体瘦形弱---阳气下降的年龄阶段。

当地医院检查“浅表性胃性”2--3年---病史数年,多病多虚即使开始是实证,拖延一久,正气也虚。

每天下半夜,胃就会隐隐作痛,难受的无法入睡---后半夜为阳气生发之时,阳气受损,故而生发不足,而病症加重。

偶尔感受如针扎一样---阳气不足则寒凝而痛。

胃吃冷物加剧---胃寒无疑。

舌淡苔白---阳气不足。

 

医案3:胃痛胃胀胆囊炎三副见效的验方


杨某,男,中年人,胃痛胃胀,怕吃冷的,而且胃痛时连着后背也疼痛,一生气胃痛就更严重。同时伴有身上出汗的症状,舌淡苔白,患者尚有胆囊炎。 

综合辨证:

病症之标为---胃阳不足 寒饮不降  兼有气郁而滞;病症之本为-----气虚阳弱

治则:温胃化痰理气治病   补元温阳调体

组方思路:桂枝汤 四逆汤 玉屏风散加味

开方如下:

桂枝30克 炒白芍30克 炙甘草20克  麻黄10克  生黄芪60克 防风15克  炒白术20克  党参20克干姜20克 陈皮10克  川芎10克  香附10克  姜半夏20克  栀子10克  淡豆豉15克制附子30克先煮一个半小时  生姜丝100克大枣12枚去核,水煮服用,服用时兑入麦芽糖2两,一天一副,每天服用2—3次,连服六副。

药效:患者吃了三副药后,胃痛大大缓解,患者吃药积极性很高,又连续着吃了二三十副,防止复发。

 

本医案的临床分析思路总结


胃痛胃胀----胃虚或肝郁则胃胀。

怕吃冷的---胃阳不足或胃寒。

胃痛时连着后背也疼痛-----病情比较重。

一生气胃痛就更严重----肝郁克胃。

同时伴有身上出汗的症状----桂枝汤表虚证或玉屏风散气虚证。

舌淡苔白---阳气虚。

患者尚有胆囊炎---肝胆郁滞或少阳证。

 

医案4:胃冷后背发热的治疗


张某,女,45岁,山东省荷泽地区人,胃胀气,胃吃多了就难受,胃怕吃冷的食物,但后背竞然发热,同时有便秘。

其哥哥是医院的院长同我熟悉,告知其妹妹,这个病西医没有好办法,于是,介绍其找我来医治。

分析思路:

女,45岁---年高多虚证。

胃胀气,胃吃多了就难受---脾胃虚弱。

胃怕吃冷的食物---胃寒或胃阳气不足。但后背竞然发热---郁热非实热。

同时有便秘---气虚肠胃运功能缓慢。

综合辨证:脾胃虚寒 胃气不降 兼有郁热。

治则:补脾胃,温寒饮,降胃气,清郁热。

为其开方如下:

生石膏120克  栀子10克  生黄芪180克  制附子30克先煮一个半小时 桂枝30克 炒白芍30克 炒白术20克   生龙骨30克  生牡蛎30克 炙甘草15克  茯苓20克  泽泻36克    炒枳实50克 生姜丝25克 大枣12枚去核,水煮服用,一天一副,每天分2—3次服用,连服六副。

药效:患者服了6副药后,胃胀气和便秘消除,头也不晕了,后背热好转一半。后来,在此方的基础上调整了调整,患者又来抓了二十几副药,后背热也消除了。

 

 

医案5:胃病恶心呕吐时眼泪都能出来的医案


王某,男,53岁,胃病有3—4年,胃部疼痛,拉肚子,早晨起来就恶心呕吐,恶心呕吐时眼泪都能出来,抽烟则头晕,胳膊一下雨就疼痛,腿也疼痛但下雨时不加重,舌淡苔白,脉沉。

分析思路:

53岁,胃病有3—4年---年高久病多虚。胃部疼痛---虚寒疼痛。

拉肚子----脾胃虚寒或肠寒。

早晨起来就恶心呕吐,恶心呕吐时眼泪都能出来---胃气上逆。

抽烟则头晕---肺气不足或肝胆有郁热。

胳膊一下雨就疼痛---内阳气不足,外胡寒湿气。

腿也疼痛但下雨时不加重---经络不通,但同寒湿无关。

舌淡苔白,脉沉---阳气虚。

综合辨证:阳气虚弱  脾胃虚寒  浊饮上逆  外有寒湿

治则:补气温阳  益脾温胃 化饮降浊  宣经散寒

方药:葛根60克  麻黄10克 桂枝50克 炒白芍50克 炙甘草20克姜半夏30克 制附子50克先煮一个半小时生黄芪100克 生龙骨30克  生牡蛎30克 炒白术20克  茯苓20克 党参20克 生姜丝150克 大枣12枚去核,水煮服用,一天一副,每天服用2—3次,并每天有一次盖被取微汗,连服六副。

 药效:患者服完6副药后,胃痛和恶心呕吐好转三分之二,患者一口气吃了30几副药,胃病彻底痊愈,胳膊疼痛也见轻。

 

中医同行对此医案的领悟

许仙言医: 此方甚妙,妙用经方思路,俨然有古医之风,升降出入之道隐乎其间,非杏仁圣手难为!别开生面,思之甚契仲景之法!以桂枝汤法化裁,少佐麻黄,非麻黄法也,桂枝强心阳,和营卫,少量麻黄开玄府之门,透寒邪于表,此之一法用之妙!附子,龙牡,四逆之变化,潜用阴阳,热自下而化,透于少阴,大阴,则三阴寒凝得化,虚火不作。


广龙:周老师,看了这个案例 ,我有个分析, 请您看看是否有道理?此病恶心欲呕,舌白脉沉,系中阳虚,胃气上逆 为本。另有肩痛,阴雨加重,此为湿邪困表,肺卫失宣;至于双腿痛,应是脾肾两亏,筋骨失养所致。

因此,此病可分三阶段治理。

第一阶段:苓桂术甘汤合附子理中汤加减.   第二阶段:葛根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第三阶段:桂枝汤合金匮肾气汤加味,请老师点评。

 

医案6:胃窦炎反酸灼热,吃冷吃辣皆难受的医案


高某,男,胃窦炎,吃冷的难受,吃辣的也难受,胃反酸水有灼热感,同时伴有酒精肝,梅核气。

分析思路:

胃窦炎,吃冷的难受,吃辣的也难受—脾胃虚弱则胃不耐冷物,也不耐辣物。

胃反酸水有灼热感---郁而有热。

酒精肝----需养肝。

梅核气---痰饮不化。

辨证:脾胃虚弱 痰饮不化  郁而有热

治则:补脾温胃  散郁清热  化饮降浊

 姜半夏50克  干姜50克 黄芩30克 黄连50克 党参50克  大枣干50克   炙甘草50克  乌贼骨50克    栀子30克  淡豆豉60    桂枝50克  炒白芍50克    制附子50克先煮一个半小时  研粉过细筛,一天三次,每次冲服10克----15克,并嘱咐其需戒酒。

药效:患者吃完一料药后,胃病痊愈。

正是:

反酸灼热胃窦炎   饮食冷辣皆难受

补脾温胃散郁热   化饮降浊是病机

 

医案7:胃窦炎和头痛的临床验方


王某,女,43岁,胃窦炎,吃冷物的则加重,觉得嗓子有口痰,一早晨起来就打喷嚏打的头痛,头痛遇冷加重。

辨证:阳气不足 经络不通 胃寒痰凝

治则:大补阳气  舒经通络 温胃化痰

方药如下:

制附子40克先煮一个半小时  生黄芪150克  川芎30克 白芷15克   麻黄15克  细辛15克  党参30克  当归30克  姜半夏25克 桂枝50克  炒白芍50克  炙甘草15克 炒神曲20克 生姜丝150克 大枣12枚去核,水煮服用,一天一副,每天服用2—3次,连服六副。

药效:六副药,病症大大减轻,十几副药后,胃窦炎与头痛皆愈。

 

本医案的临床分析思路总结


女,43岁---元气开始下降的年龄。

胃窦炎,吃冷物的则加重---胃阳气不足。觉得嗓子有口痰----阳虚痰饮不化。

一早晨起来就打喷嚏打的头痛,头痛遇冷加重-----更加确定阳气不足。

 

 

医案8:胃寒浑身天冷就痛伴有多种病的医案


邱某,女,50岁,青岛人,长年胃寒胃痛,皮肤干,痛痒,肾囊肿,胆囊息肉,乳腺纤维瘤,身上有结节,手脚冰凉,浑身天冷就不舒服,骨节疼痛,冬天皮肤干裂,天冷时头痛,痛的厉害时,眼睛睁不开,大便两天一次,同时有子宫肌瘤。

辨证:胃阳不足 经络寒凝

治则:温胃益气 舒经通络

方药如下:

熟地20克 当 归30克  独活10克  白芷15克  制附子50克先煮一个半小时   麻黄15克  桂枝50克 炒白芍50克 炙甘草15克  生黄芪100克  细辛10克 生姜丝150克 大枣20枚去核,水煮服用,一天一副,每天服用2—3次,连服六副。

药效: 10副药后,胃病,头痛和骨节疼痛,皮肤干,痛痒,皆已大大好转,继续治疗别的病症。

 

本医案临床分析思路总结


女,50岁------年高,阳气和阴血多虚。

长年胃寒胃痛----胃寒。

皮肤干,痛痒----阳气不足,不充养皮肤。肾囊肿,胆囊息肉,乳腺纤维瘤,身上有结节----阳气不足则血不易运行而为肿瘤。

手脚冰凉,浑身天冷就不舒服,骨节疼痛,冬天皮肤干裂,天冷时头痛,痛的厉害时,眼睛睁不开-----元阳不足,元气不足。

大便两天一次---正常范围。

同时有子宫肌瘤----气滞血瘀。


医案9:胃胀打嗝的验方


谢某,女,47岁,青岛人,胃觉得饱胀,打嗝不断,胃怕吃冷的,好几年了,浑身不舒服,身上出热汗,左下腹疼痛,腿沉,腰沉重,膝盖疼痛,脉沉。

辨证:胃寒膈热  太阳伤风  营卫不和

治则:温胃清热  舒肝理气 调和营卫

方药:栀子豆豉汤,桂枝汤,小柴胡汤,柴胡舒肝散合方加减

栀子15克  淡豆豉30克 桂枝30克 炒白芍30克 姜半夏25克 柴胡24克 黄芩15克  党参30克  炙甘草15克  枳壳15克   陈皮25克  川芎15克  香附15克  生姜丝50克  大枣12枚去核,水煮服用,一天一副,每天服用2—3次,连服六副。

 

药效:吃了6副中药后,胃部症状大大见轻,于是连着吃了十几副中药,彻底痊愈,至今未再犯病。

 

本医案的用药总结

女,47岁-----年高胃气功能开始下降,用党参, 炙甘草。

胃觉得饱胀,打嗝不断---胃气不舒,用川芎,香附,柴胡,枳壳。

胃怕吃冷的,好几年了---胃寒,用生姜丝,桂枝。

浑身不舒服,身上出热汗---柴胡桂枝汤证。左下腹疼痛----桂枝汤证。

腿沉,腰沉重,膝盖疼痛,脉沉----阳气不足。

 

医案10:少儿消化不良的精简方

胡某,7岁,其母亲领来看病,胃经常感觉恶心,常年不爱吃饭,胃怕吃冷的,体质弱而形偏瘦。

辨证:脾虚胃寒

治则:补脾温胃

方药:小建中汤加味。

我当时一为了替患者省钱,二为了照顾小孩子长期服用方便,于是将汤剂改成粗粉的小煮剂。

桂枝30克  炒白芍30克 姜半夏25克  蒸附子25克 炙甘草15克 大枣干15克,一副的量,开了10副药,打成粗粉,每次取30克,同生姜丝30克,水煮服用一天2---3次。

药效:一个月后,其母亲告诉我的朋友:“孩子的病完全好了,那药挺神的”!

正是:

脾虚体瘦消化弱  恶心胃寒怕食冷

病症简洁辨证易  补脾温胃药勿多

 

本医案的用药经验总结


胃经常感觉恶心,姜半夏必用。常年不爱吃饭,这是小建中汤的适应症。胃怕吃冷的,加附子以散胃寒。

 

医案11:胃病伴有恶性肺肿瘤的医案


某女,66岁,青岛人,恶性肺肿瘤,同时伴有以下诸症:面暗黄,体形虚胖,从2007年开始,胃烧心,饭量偏少,吃地瓜,土豆和甜食就反酸,加重甚至喝稀饭,饮红茶也烧心,但喝绿茶不烧心,整天打嗝,大便一天一次不成形,高血压145/100,糖尿病六七年,打着胰岛素,吃着药,最近牙痛,有口腔溃疡2—3年,脉沉实。

我先让其先吃生姜一小块,烧心没有加重,患者说以前吃辣的药反而觉轻。

于是我大胆为其开方如下:

枳壳10克  栀子30克  干姜10克  蒸附子50克生大黄15克 姜半夏15克 黄芩20克黄连20克  党参10克  生甘草10克  炙甘草15克  桂枝15克  茯苓10克  炒白术10克  生莪术20克,将以上药研粉,温开水冲服,一天三次,每次5克----10克。

药效:服完一料药后,胃的症状基本消失,两料药后,地瓜土豆,甜食皆可以服用,后患者长期让我其调理身体。


本医案临床分析思路


女,66岁------年高注意扶正气。

恶性肺肿瘤----阳气不足则凝为肿瘤或气滞血瘀。

面暗黄----脾胃虚弱。

体形虚胖---阳气虚则水湿不化。

从2007年开始,胃烧心,饭量偏少---久病多虚且有郁热,胃虚则食量少。

吃地瓜,土豆和甜食就反酸,加重----脾胃虚弱不消化则反酸。

喝稀饭,饮红茶也烧心,但喝绿茶不烧心----阳气不足不运化水饮,故而怕喝稀饭。红茶为热,绿茶为凉,有郁热故而喝绿茶不烧心。

整天打嗝----胃气不降。

大便一天一次不成形---次数为正常,但不成形,脾虚之象。

高血压145/100-----慢性高血压多为阳气不足。

糖尿病六七年---气阴两虚。

打着胰岛素,吃着药,最近牙痛,有口腔溃疡2—3年----有虚火或郁火。

脉沉实---沉为阳虚,实为火。

我先让其先吃生姜一小块,烧心没有加重,患者说以前吃辣的药反而觉轻---更加确定胃阳气虚是根本,郁热是标。

 

医案12:生气后腹痛胃痛,两副即愈的医案                              

王某,女,52岁,生气后就腹痛和胃痛,而且胃痛时连着后背痛,口苦。

辨证:肝郁克土  肝气犯胃

治则:舒肝和胃  缓急止痛

方药:柴胡舒肝散加味

柴胡20克  炒枳实20克  炒白芍20克炙甘草15克 桂枝20克 陈皮10克  川芎6克  香附10克  生姜丝50克  大枣12枚去核麦芽糖50克冲服,一天一副,连服两副。

药效:患者吃了两副药病症即愈。

 

本医案的临床经验总结


本医案的患者在中医里属于情志失调抑郁恼怒,肝失条达,气机不畅;引起的脏腑经络气血郁滞,故而腹痛和胃痛。

如《证治汇补·腹痛》谓:“暴触怒气,则两胁先痛而后入腹。”

方中以柴胡功善疏肝解郁,用以为君。香附理气疏肝而止痛,川芎活血行气以止痛,二药相合,助柴胡以解肝经之郁滞,并增行气活血止痛之效,共为臣药。陈皮、枳壳理气行滞,芍药、甘草养血柔肝,缓急止痛,均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相合,共奏疏肝行气、活血止痛之功。

 

 

医案13:胃疼胀热两副速愈的医案


康某,女,青岛人,2016年夏天就诊,一个星期前吃了冷的香瓜,开始出现胃疼,胃胀,胃热的难受症状。

患者在当地打了几天点滴,吃了西药也不见好转,脉沉,面黄体瘦,月经量少。

我诊断完后说:“你这个胃病症状好消除,因为是新得之病,凭着我以往的临床经验,两副药应该能够痊愈,但面黄体瘦,月经量少,就没有那么快,需要慢慢补脾生血。”

患者又问:“需不需要西医检查”?

我说:“两者不冲突,检查完了来吃中药也可以,不检查直接吃中药也可以,随你”。

患者决定先不去检查,先吃我两副药,试试,我于是直接辨证开方如下:

辨证:胃虚不运  寒郁化热

治则:养胃助化温运清热

方药:栀子豆豉汤,生姜泻心汤加炒神曲

栀子15克   淡豆豉 30克  党参30克  姜半夏25  克  黄芩15克  黄连6克  干姜20克  生石膏60克   炙甘草20克  炒神曲20克  生姜丝50克大枣12枚去核  一天一副,两副。

患者看完病后,加了我微信,我将煮药事项也发了过去:

煮药及相关注意事项:

1别忘记放生姜丝50克 大枣12枚去核 ,用1--2斤冷水将中药和姜枣浸泡30分钟,然后猛火煮开。

2然后改成小火再煮30分钟,倒出药汁。

3再加开水1斤,然后猛火煮开,改成小火再煮30分钟,倒出药汁。

4将两次的药汁合并,放到火上浓缩成7—8两。

5然后,将汤药一分为二,最好是早上空腹和晚上临睡觉前各喝一次,效果最好。

6如果喝药后,大便稀,次数多,是正常现象,在清热消炎。

药效:两副药后,微信反馈,喝完药当天胃就不痛了,两副药喝完,胃病症状完全消除。

 

正是:

平时脾虚胃弱体 骤食寒凉反化热

本虚症实需兼顾 温胃清热双向调

两副中药胜点滴 谁说中医慢郎中

 

 

医案14:常年胃不敢吃冷物并有内痔便血的治疗


一男性很瘦的出家师父,在四川的山区湿热地,长期修行,患有口腔溃疡,胃不敢吃寒冷食物,并有内痔伴随便血,手脚冰凉,多方求医问药无效。

2014年与我相遇,便为其开方治疗。

分析思路:

很瘦---形弱多虚证。

在四川的山区湿热地,长期修行,患有口腔溃疡----气虚不养肌肤,故而成溃疡。

胃不敢吃寒冷食物----胃寒。

并有内痔伴随便血---气滞血瘀。

手脚冰凉------全身阳气不足。

 

辨证:元阳不足 胃寒气虚 夹有湿热

治则:补阳益气 散寒化湿 兼以清热

 

内服药:

制附子10克先煮一个半小时 生甘草20克  炙甘草20克  制半夏30克干姜25克 黄芩15克 黄连6克  党参30克  炒白术15克炒白芍30克 赤芍30克  柴胡20克  当归100克生姜丝60克 大枣12枚去核,水煮服用,一天一副。

外敷药:

川乌50克  草乌50克  细辛50克  吴茱萸50克,打成粉,分成十份,同葱白250克外敷,用电熨斗,熨热每天半小时。

外敷药放在肚脐上,上盖粗布,用电熨斗加热,以散胃寒。患者吃了8剂中药后,胃就敢吃冷物了,手脚也觉得温热暖和了,便血的现象消失了。

正是:

莫道出家皆清闲,修行疾苦几人知?

若能红尘脱俗出,无人无我天人师!

 

医案15:生莪术70克治疗胃病


2017年7月13日星期四,一位长期患有胃病的患者找我来治疗,第二次复诊,效果不错。 

该患者的配方生莪术用到了70克,在胃病的用量上有所突破,特公布出来,供中医同行借鉴和参考。
    张某,男,老年人,吃点饭,胃就发胀,打嗝,胃气上顶,长年有胃病并伴有脚冷,最近这些天开始严重,饭量大减,特来求诊。左手脉:心脉弱,肝脉濡,肾脉浮;右手脉:沉。舌淡苔白。
    辨证思路:年高,久病,多气虚,心脉弱,肝脉濡为气虚,右手脉:沉,脚冷为阳虚,肾脉虽浮奈何总体气虚阳虚,此浮,为虚浮也应肝郁导致胃气上逆。
    综合判断:补气温阳 疏肝解郁 降胃化饮
   方药如下:
柴胡20克 黄芩15克 姜半夏25克 党参30克 炙甘草15克 枳壳15克 炒枳实30克 制附子40克有毒先煮一个半小时 生黄芪160克  生莪术70克 茯苓30克  炒白术30克 桂枝30克  猪苓30克  泽泻30克 香附10克 生姜丝100克大枣12枚去核 一天一副,3副。
药效:
患者服用3副药后,病症大大见轻,又原方不动抓3副药,共吃了6副中药,病症基本上没有了,于是将原方汤剂,保持不变动,换成熬制的膏方,以补养善后。

 

关于“守方”和“改方”的解答:

问:临床时什么条件下需要“守方”?

答:慢性病,内伤,虚证,病因明解下,一般情况下需要“守方”治疗。

问:临床时什么条件下需要“改方”?

答:如果患者服药后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或者发现开过的方子有失误,或者病情有新的变化时,就需要“改方”。一般是,急性病,变化快的病,发现有新病症时,疑难病“改方”或者“变方”的次数相对会多。

当然,有的医生怕药方外泄,即使慢性病见效了,也有不断“改方”的,或者见效了想提升价格,也会出现“改方“现象,通过加减点无关紧要的药,让患者难以对比具体药的价格,从而达到多谋利的目的。这种做法也是中医行业比较流行的,是不公开的秘密。中医师不按照患者病情需不需要,而改方,这与中医技术本身无关,而同人心有关。

 

医案16:多种胃药不及小建中汤的医案


 2017年7月7日,某网上患者因胃病而求诊。

患者主诉:

胃难受,找的中医建议吃中成药,喝过木香顺气丸,昨天买的大山楂丸和保和丸配着吃,但感觉还是不好。

我有段时间肚脐敷了南师肚脐贴,可能也和吃的有关系,后来就开始肚子胀,不通气,去年也有过,喝那个桃仁承气汤有用,今年就不行。

有时得摁着肚子,揉一揉,才轻松些。到后来,这几天,胃尤其到下午时就感觉隐隐微难受,不舒服,肚子又感觉带点胀,不舒服。

并发来舌苔照片给我看。

我一看病因很简单,脾胃虚寒,完全符合小建中汤,让其服用看看。

过了几天,发微信反馈:

周大夫,中午好,跟您反馈下,我买的是泡水喝的药粉,前提晚上开始喝,昨天喝了一天,现在起码感觉胃没有那种特别不舒服的感觉了。

      本医临床经验总结

本患者是久病多虚,摁着肚子,揉一揉才轻松些,更印证是脾胃虚寒。另外从患者服用木香顺气丸,大山楂丸和保和丸效果都不理想,也可以排查不是肝气郁结和食积。

所以,选用了主治中焦虚寒,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的小建中汤,果然一服即效。

 

医案17:食管发热的医案


(相当于西医返流性食管炎)

刘某,男,宾州患者,在一次饮白酒过量睡醒后,出现食管发热,烧心反酸,下午到晚上时加重,并且经常打嗝,饭量减少,多方医治,花费万元以上,效果不显。

中医辨证:膈热肝郁胃虚

治疗原则:清热舒肝养胃

方药思路:小柴胡汤 半夏泻心汤 栀子豆豉汤合方

我为其处方如下:柴胡20克  姜半夏20克  干姜20克  黄芩15克   黄连10克   党参30克  生甘草10克  生大黄10克  栀子15克  淡豆豉30克  枳壳15克  生石膏60克  乌贼骨10克  水煮服用,一天一副,给寄去十副药。

中间回访:现在吃了四副很见效,食管不那么热了。

医嘱:下午病症要严重时,可以加服一碗。

至今此病未犯。

 

本医案临床经验总结


本医案患者在饮酒睡醒后,出现食管发热,烧心反酸,是因为白酒性热,郁结在肝胆胃所致。故而,治疗是清膈热之栀子,和胃散郁之淡豆豉配以疏肝散郁的小柴胡汤。此病表现在膈,肝,胆经的病证,邪不在表,也不在里,汗、吐、下三法均不适宜,只有采用和解方法。方中柴胡透解邪热,疏达经气;黄芩清泄邪热;法夏和胃降逆;人参、炙甘草扶助正气,抵抗病邪;生姜、大枣和胃气,生津。使用以上方剂后,可使邪气得解,少阳得和,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得和,有散郁清热之功效。

 

医案18:每天早晨起来都会恶心呕吐的医案


张某,男,青岛人,2016年就诊,长期饮酒,现在出现,每天早晨起来都会恶心呕吐。

辨证:肝热而郁,胃虚而寒。

治则:清肝散郁,温胃补虚。

方药:小柴胡汤加枳壳。

具体药味如下:

柴胡20克黄芩15克 姜半夏25克 党参30克 枳壳15克 炙甘草15克生姜丝50克 大枣12枚去核水煮服用,一天一副。

反馈:三副后,恶心呕吐已见轻,想继续服药。于是,又开了三副,患者拿药高兴而去。

 

本医案临床经验总结


小柴胡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究组方奥义,约为三端:一是柴胡配黄芩,柴胡味苦微寒,气质轻清,以疏解少阳经中之邪热;黄芩苦寒,气味较重,可清少阳胆腑之郁火,二药相合,经腑同治,清疏并行,使气郁得达,火郁得发,枢机通利,胆腑清和。

二是半夏配生姜,一则调理胃气,降逆止呕;一则佐柴胡,黄芩以疏郁逐邪;一则行甘草,大枣之泥滞;一则化痰消饮以利三焦畅达。

三是人参、甘草、大枣相伍,其用有三,一者,扶正祛邪,因病入少阳,正气有衰,故入此益少阳正气,助正抗邪;二者,防邪内入,因少阳为阳明之枢,正虚之时,外邪易入三阴,故遵“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旨,预为固护,使邪气不得内传。三者,抑柴,芩之苦寒,以防伤害脾胃之气。如是寒热并用,攻补兼施,相辅相成,既能疏利少阳枢机,又能通达气机升降,更使内外宣通,气血调达,而成和解之良剂,故后世称其为“和剂之祖”,洵非虚誉。

 

医案19:柴胡桂枝汤一副治愈急性肠胃炎


周某,男,青岛人,2015年秋末冬初,求诊:昨晚半夜拉肚子,呕吐,自我感觉低热,实际上一量体温37.2。

辨证:太阳伤风,少阳不和,太阴有寒。

治则:祛风散寒,和解少阳,温补太阴。

方药:柴胡桂枝汤。

柴胡24克黄芩15克 姜半夏25克  党参30克 生姜丝30克  大枣12枚去核 炙甘草12克 桂枝20克  炒白芍20克  水煮服用 ,一副。

反馈:一副即愈。患者还说:“没想到一副药就治好了,这么快,比西药快多了。”

 

本医案的临床经验总结


柴胡桂枝汤,具有和解少阳,调和营卫之功效。主治外感风寒,发热自汗,微恶寒,或寒热往来,鼻鸣干呕,头痛项强,胸胁痛满,脉弦或浮大。

本方为少阳、太阳表里双解之轻剂,取小柴胡汤、桂枝汤各半量,合剂制成。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辛散,以治太阳之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宣展枢机,以治半表半里。

柴胡桂枝汤作为小柴胡汤和桂枝汤的合方,源为伤寒太阳少阳合病而设。既有和解少阳,解肌发表之功,可治外感伤寒太少两阳之病,又有外和营卫,内调气血之效,可治内外杂病营卫气血经脉不通之病。

 

医案20:舌苔白厚,胃胀气上顶,泛酸的胃病治疗


陈某,男,年近五十,是温州知名画家,其母亲与大姐皆是西医师,并在市医院工作。陈某的外公在世时是温州名中医,故本人也常看些中医书籍。

陈某长期患有胃病,舌苔白厚,胃胀气上顶,泛酸,吃冷或吃热的食物,皆加重,饭量比未得病前减少,身体别无它病。身体高而瘦,骨骼框架很大,多次服用中药,皆无效。

2014年与我有缘相遇,请我为其治疗。

于是我开方半夏泻心汤,重用姜半夏30克,并详解医理,陈某高兴而去。

过了几天,患者偕同妻子一起高兴地说:“吃了半夏泻心汤后,效果很好,症状几乎没有了”。其妻子还说:“我去经常抓药的地方,药店的坐堂医生说,嗯!这分时是半夏泻心汤吗!我说,那你们知道,咋不早说,人家开出来了,你们又说是半夏泻心汤。药店的坐堂医生哑口无言!”

其妻在诉说的时候,我和陈某都为其妻子直爽的话语,引得发笑。

陈某说:“中医关键在于辨证,方剂中医师都知道,就是辨证不准,所以才用不对方药”! 看样,陈某不愧是懂得医理的人,说话都能说关键呀!

陈某又进一步相问,如何能让此胃病不容易复发,我说:“附子理中丸和半夏泻心汤以2:1的比例,长期服用”。

陈某问:“医理何在”?

我答:“中焦阳气不足故而导致胃中痰饮不化而有郁热,急则治标“温化痰饮,兼以清热,缓则治本,理中温阳,可断病源”。

陈某恍然大悟,信服而去!

 

《伤寒论》中的半夏泻心汤的常用剂量

半夏12克(洗)黄芩 干姜 人参 甘草(炙)各9克 黄连3克 大枣12枚(擘)

用法用量:上七味,以水1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再煎取300毫升,分二次温服。

功能主治:和胃降逆,散结消痞。主寒热中阻,胃气不和,心下痞满不痛,或干呕,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薄黄而腻,脉弦数者。

注解:方中半夏和胃降逆,消痞散结为君;干姜温中散寒,黄芩、黄连清泄里热为臣;人参、炙甘草、大枣益气健脾,和中补虚为佐。凡因寒热互结于心下,胃气不和,见证如上所述者,均可用之。

 



医案3:八旬老翁严重头晕卧床不起的医案


王某,男,83岁,山西阳泉人,严重头晕,全身感觉在振动,恶心呕吐,一生气时就加重,胃胀,一喝水就想吐,当时请我看病时人半躺在床上,无法下地行走,舌头偏暗紫,右脉细,左脉数。


分析思路:


男,83岁-----年高体衰,元阳不足,生黄芪,附子,党参不可少,用药切禁单用攻伐药。


严重头晕-----阳气不升,浊饮不化,皆可以出现此种病症。


全身感觉在振动-----阳气不升于头也,类似于《伤寒论》中的真武汤。


恶心呕吐-----胃气不降。


一生气时就加重----肝郁气滞,柴胡,香附当有。


胃胀----脾胃不运化。


一喝水就想吐----胃有水饮内,姜半夏,生姜不可少。


当时请我看病时人半躺在床上,无法下地行走----病情严重,用药需谨慎。


舌头偏暗紫-----有血瘀证。


右脉细---肺气虚脉。


左脉数---肝郁有热。


综合辨证:元气大虚 ,元阳不足,痰饮上逆,兼有肝气郁结。


治则:大补元气  回阳救逆化痰降逆 疏肝理气


我便将“元阳升降汤”进行了加减,开方如下:


蒸附子30克 姜半夏25克   干姜25克 炙甘草20克  炒白术25克 泽泻36克 桂枝25克 茯苓25克 莪术75克 生黄芪180克  生龙骨50克  生牡蛎50克  枳实30克  厚朴15克 柴胡30克 党参30克 川芎10克 香附10克 炒白芍15克 生石膏80克 生姜丝100克 大枣12枚去核,水煮服用,连服三副。


三副药后,其儿媳妇在微信上告知:“那个我公公,喝上您开的那个中药后,现在头不晕了,也能起来走路了。嗯!效果挺好的,谢谢你啊!周大夫!”。

 

本医案临床总结


明代张景岳在《内经》“上虚则眩”的理论基础上,认为眩晕的病因病机“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所以凡治上虚者,犹当以兼补气血为最,故而,首选具有大补元气,升清降浊,化痰化瘀的“元阳升降汤。”

 



医案17:花费万元的复杂病医案

  

蔡某,女,67岁,从年前得病开始出现,心慌,浑身无力,胸闷咳嗽,咳嗽需要趴着睡,才能缓解点,并影响到睡眠不好。胃觉得堵得慌,几乎吃不下东西,平时胃怕吃冷的,越吃热的胃越舒服,眼睛看不清东西,看人和东西都是“花里胡哨“的模糊。


西医诊断胃下垂,前段时间有过口苦的现象,目前还有口干,还有痔疮,脉细数,舌淡苔白。患者体形原本就很瘦,因为年前患病后,胃吃不下东西,体重掉了很多,胳膊伸出来真的有种骨瘦如柴的感觉,但患者说话气力尚可并很健谈。


分析思路:

女,67岁-----年高体弱,阳气偏虚,用药慎单用重用攻伐药。

从年前得病开始出现,心慌---心阳气不足。

浑身无力-----元气虚。

胸闷----肺气不足或胸阳不振。

咳嗽----体虚又久病,多为虚证。

咳嗽需要趴着睡,才能缓解点---虚证喜按喜压,实证惧按惧压。

并影响到睡眠不好----病症影响出的伴随症。

胃觉得堵得慌,几乎吃不下东西----脾胃虚弱则不运化而堵。

平时胃怕吃冷的,越吃热的胃越舒服----胃寒。

眼睛看不清东西,看人和东西都是“花里胡哨“的模糊----元气不足,不能上养于目。

西医诊断胃下垂-----气虚则垂。

前段时间有过口苦的现象,目前还有口干----肝胆有郁,少阳病症。

还有痔疮----瘀血痰凝。

脉细数---阴虚而有浮热。

舌淡苔白---阳气虚的舌苔。

患者体形原本就很瘦,因为年前患病后,胃吃不下东西,体重掉了很多,胳膊伸出来真的有种骨瘦如柴的感觉—脾主肉,脾胃虚弱则肉减而瘦。

但患者说话气力尚可并很健谈---神有余而形不足。

 

治疗方案:先治主症,逐步治疗。

主证:心慌胸闷,浑身无力,咳嗽,胃堵。

辨证思路:元气亏虚,心阳不足,胃寒上逆,浊饮不降。

治则:大补元气 温补心阳 散寒降逆化饮养胃

方药如下:

生黄芪80蒸附子30杏仁10 桂枝30 炒白芍30 炒枳实10栀子15 淡豆豉30 厚朴10炙甘草15 生姜丝50克  大枣12枚去核 水煮服用  一天一副,连服三副。

医嘱:半空腹服用,有利降胃气,喝完药后,静卧两小时,以便补气升阳药从内往外透出来。

患者问:“村子里的医生让输血,可不可以输血?“

我答:“输血一般适合体内健康,突然外伤大出血,自身血液不够用的情况下,你这个病是体内原因造成的气不足而不能生血,化血,要调整体内的病因,才是正确的治疗思路。“患者信服而去。

患者复诊时说:“吃第一副药,心慌就停止了,胃也不堵,能吃饭了,今天还吃了一大碗猪血汤----睡觉呼呼的,浑身也有气力了,而且痔疮,眼花也有好转。三副药才66元,以前花的那一万多,太不值了。“

正是:

患病两月费万金  点滴吃药要输血

补气温阳调胃气 方药相符祛病易

 

本医案的经验总结


本患者我是以生黄芪补元气治浑身无力,附子桂枝温心阳治心慌和胃寒,桂枝加杏仁厚朴治咳嗽,栀子豆豉汤,理胃清郁,加炒枳实助理气,同时有小建中汤之义。

 



医案4:祝俊波医生应用青龙虎啸汤


患者:董某某,男性,67岁,主诉:近来咳喘加重半月,服西药无明显效果而来就诊。


辩证分析:


67岁(经言:人过四十气阴自半,这句话实际上是指人过了四五十岁阳气虚弱对于人体津液调节功能也下降了!)


患者面色黄黯,面部轻微浮肿(阳虚水饮之象)。


唇色暗(久病多淤)。


舌苔白腻舌质淡红(阳虚)。


患者刚坐下那会儿说话气不能接,必须坐五六分钟才可以不那么断续说话!(气虚非常明显,前人说言喘皆耗气)!


脉象:寸脉稍微浮尺沉无力(久病及肾,肾不纳气)。


患者这次病情加重是因为玉米机脱粒灰尘刺激而加重(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本来就气虚阳弱,再加外邪刺激只会更重)。


患者咳吐粘稠痰,咳吐费力(气弱不行津,郁而化热)。


自觉胸部满闷,精神不振。饮食睡眠尚可,大便稍微干费力,小便一夜两三次(阳气不足之象)。


平时不喜欢喝茶(体内水饮多)。


辩证:阳虚水饮不化,遵医圣之教,当温肾通阳化饮,融温清攻补升通涩为一方。觉得在周老师的青龙虎啸汤的基础上略为加味,最合适不过了。


方药:麻黄20克 桂枝20克 干姜20克白芍20克 清半夏20克 炙甘草20克 细辛20克  五味子20克  杏仁20克  乌梅20克厚朴20克 云苓20克  枳实20克 白术20克 制附片40克 龙骨40克牡蛎40克 葶苈子40克 蜂房40克  大枣12个切开,生姜60克切碎   生石膏150克  黄芪90克


水煎服。

医嘱:先喝几口看看有啥不舒服的没有?以观疗效,如果没啥不舒服的继续服用!

病人只拿了一副中药,过了两天来复诊说:“那么大剂量的中药,还是第一次服用,效果很好!一副药吃了两天,所以才来复诊。”一共吃了九副中药,病人症状完全消失!


用方感悟:人本来就是个复杂的整体,有升有降,有出有入,所以我们的治疗就是要恢复人体相对的平衡。青龙虎啸汤用麻桂姜辛附去其寒,内经曰:“形寒饮冷则伤肺”,故肺病大多跟寒湿有关。

上述之品辛散,还必须用石膏,葶苈子,半夏,杏仁,厚朴降之,此即有升有降也,刚才所说之品辛热为事,故仍需佐以寒凉之味石膏,葶苈子是也!发散是为泄,当以黄芪附子,蜂房重用补也,细辛,半夏,麻黄,枳实,通行之性太过,需要龙骨,牡蛎,蜂房驾弩之。如此则处理的当,效果也喜出望外!

(作者:祝俊波 河南邓州市彭桥镇)


周忠海与祝俊波医生关于青龙虎啸汤的交流探讨


祝:我以前也用过小青龙汤治疗过,就是对于体弱之人没法处理。学了您的经验后,思路一下子打开了。就像您说的解决了禁忌症就把这个方子应用面无限扩大了!


周:我以前也是有这样感触,早期我就是基于对小青龙汤的禁忌证,是望而生畏,可是患者又有咳喘,又想用,心里痒痒,左右为难,在这种情况下,才慢慢想的办法,逐渐形成的青龙虎啸汤。


祝:我把这个方子打粉加醋调和敷脐。然后再艾灸效果也不错,也算一种创新,我觉得可以推广的。其实打粉涂后背穴位也可以艾灸的,还是用您的方法,这样中药艾灸完美结合,有的人不想吃药也算一种办法吧!


周:是你的悟性好,同行有很多人,不敢用的。我粗略统计了下,看了我文章以千算,敢用的同行不会过百。


祝:我在此方中小孩的很多药都用到了二三十克。其实每次喝几口这样下来,也没多少。


周:对!重剂分服法,即安全,还让药效持续,重要的是,每味药的危险性,配伍时都考虑进去了,有大补元阳的药,不会损伤正气的。青龙虎啸汤,本身就是从临床中总结出来的,安全性,早就经过众多患者验证过了,很安全的。如果不敢活用,原方不动应用也可以。当然,要排查燥热证和实热证。


祝:是的,您说的非常清楚了,就是有的人不敢用,慢慢会有更多的人受益的。


周:尽力随缘吧,我已“无隐也“!


祝:所以说您是大德之士!能在网络认识您也是我的福分!感恩!


周:大德可当不起!做为一个医生,效果不好时,心里难受,不想别人也有这个经历。我不怕人知,不怕人会,唯怕人不知,人不会,全说出来,还不信,我也只能无语了。

 这有点像捞鱼,得要从众多的阅读中才能”捞出“为数很少的,像你这条会用,敢用的鱼来!呵呵!

 

医案3:顽固肺气肿的医案(详解)


吴某, 67年生人,7岁那年得上气管炎,后来又来了肺气肿,到现在病好多样。现在痰多很,喘的特别很,走不了路,有没有好的药?我喘的很,吐黄白痰多,吐满口痰,不能面朝上睡觉,面朝上睡觉咳嗽不停。


辨证思路:

我67年生人------患者50岁,人体阳气正走下坡路阶段。

我7岁那年得上气管炎,后来又来了肺气肿,到现在病好多样-----从小体弱多病,更印证是先天元气不足。

现在痰多很-------痰饮不化。

喘的特别很------气机不降或肾虚不纳气。

走不了路-----久病则易多虚。

吐黄白痰多,吐满口痰-----痰多为痰饮不化,白痰多寒,黄痰多为热,故而此为阳气不足,痰饮不化,寒中夹有郁热。

不能面朝上睡觉,面朝上睡觉咳嗽不停----气不肃降或内有水饮,多会出现平躺加重的现象。

综合辨证:元阳不足  肾不纳气 痰饮夹热

治疗原则:大补元阳  补肾纳气 化痰疏热

方性分析:配方当以温热为主,少佐凉药。 甘温大补之药绝不可以无,辛开苦降药化痰平喘必不可少。

选方:临床验方“青龙虎啸汤”。


具体药味:

麻黄20克  桂枝20克  炒白芍20克  干姜20克   细辛20克  炒乌梅20克  炙甘草20克  姜半夏20克  杏仁20克  葶苈子(布包)15克  生石膏180克  泽泻36克 生黄芪80克  蒸附子40克  枳实15克   炒白术20克  茯苓20克   生龙骨30克  生牡蛎30克   厚朴10克  生姜丝60克  大枣掰开12枚  一天一副,连服三副。


药效反馈:2017年9月22日星期五:

患者发来语音:现在不喘的那么很了,不吐的那么很了,能走走站站了,能吃能喝了,好多了,非常感谢周先生----。


正是: 

肺气肿来气管炎 痰多咳喘难行走

肾虚气少久病因 青龙虎啸显神威

 

《方义解析》本病是多年的顽固病,故而治疗时要标本兼治,本方的组成分为以下几部分:


一 宣散止咳平喘类药:方中麻黄、桂枝相须为用,发汗散寒以解表邪,且麻黄又能宣发肺气而平喘咳,桂枝化气行水以利里饮之化。干姜、细辛为臣,温肺化饮,兼助麻、桂解表祛邪。然而素有痰饮,脾肺本虚,若纯用辛温发散,恐耗伤肺气,故佐以炒乌梅敛肺止咳、芍药和养营血,二药与辛散之品相配,一散一收,既可增强止咳平喘之功,又可制约诸药辛散温燥太过之弊;半夏燥湿化痰生姜,和胃降逆,亦为佐药。炙甘草兼为佐使之药,既可益气和中,又能调和辛散酸收之品,大枣补脾养胃,使药不伤脾胃。药味配伍严谨,散中有收,开中有合,使风寒解,水饮去,宣降复,则肺寒内饮,诸症自平


二 利水化饮类:重用泽泻,取其甘淡性寒,直达肾与膀胱,利水渗湿。配以泻肺平喘,行水消肿,善于治疗痰涎壅肺,喘咳痰多,胸胁胀满,不得平卧的葶苈子。辅以茯苓之淡渗,增强利水渗湿之力。佐以白术健脾而运化水湿,转输精津,使水精四布,而水饮自消。诸药合用,利水渗湿化饮,使水行气化,水饮上逆之咳喘得解,脾气健运,则蓄水留饮之咳喘自除。


三 温阳益气化饮类:生黄芪大补元气,化气行水同时防止辛散和利水药耗伤元气,制附子即温阳化饮,还能防止麻黄拔少阴之本。方中有了生黄芪和附子就不怕用麻黄耗散元阳了。


四 重镇降逆理气类:生龙骨收敛固涩,助肾纳气 ,生牡蛎重镇下气降逆,枳实理气化痰消积,厚朴燥湿下气宽胸。


五相牵相制相佐类药: 生石膏即可以清水饮不化之郁热,又可以防止辛温药化燥伤阴,还可以重镇降逆与升发宣散相牵,有利气机恢复正常的升降功能。


         本医案临床经验总结

《黄帝内经》云:''痰之本,水也,源于肾。''明代医家李时珍指出:''肾主水,凝则为痰饮。''李中梓指出:''在肾经者,名曰寒痰。


本患者的病症:“痰多,喘的特别很,黄白痰多”,又是久病不愈,故而病源根本在肾阳不化水饮,上逆凝而为痰。所以,治疗时不仅仅要化痰止咳,还要配伍温阳补肾之品,本医案中用蒸附子40克即是此义。


《景岳全书》曰:“见痰休治痰, 喘生休耗气”,就是说不要一看见患者有痰就仅仅知道化痰,看见虚证之喘不可服耗散元气之药,反过来说,就是要大补元气。


本医案中用生黄芪80克就是“喘生休耗气”的逆向思维的推理应用。


此患者虽然有黄痰的现象,但纵观全部病症信息可知,患者的根本病因是阳气不足,痰饮不化。故而此黄痰之热非实,而是痰饮不化,产生的郁热所致,切莫,单用或重用清热止咳药,否则,犯了“寒者寒之”之戒,必会加重病情。只可以酌加清热药,同时加枳实,厚朴之辛温药来理气疏郁散热。


本医案生石膏虽然是180克,但在大量的辛温药比例中,其药力的凉性仅占两成,故而整个方剂呈现的药性还是辛温苦降的特点,与寒证禁止单用和重用清热药这个治疗原则,是不相冲突的。


假如没有大量的辛温药,哪怕仅仅用1克的生石膏都会使“雪上加霜”,让患者病情加剧。这一点读者一定要引起注意。




5  一味益母草调月经


19岁夏天,我被莘县朝城镇东关诊所,每逢集市聘去坐堂看病。


有一天,我见诊所院后荒地上,长满益母蒿。我于是对其屋住说:“这个益母蒿是味中药,有活血调经,调理月经的作用,益母,益母,有益女性,所以学名叫益母草”。


屋主问我如何具体应用,我告诉他,只要水煮加点红糖即可以。妇女凡是月经偏黑有血块和痛经,月经不调的都可以服用。


屋主于是取来镰刀,割了一些益母蒿,用家里的大锅一煮,然后过滤掉,兑了些红糖,装到瓶里出售。


等到下个集市,我去坐堂时,屋主高兴来告,好多妇女来买,效果很好。我已经把院子里的益母蒿全部割掉,水熬后,兑上红糖出售了。


注:益母草孕妇禁服。


正是:


常人不识药当草    中医眼里草成药


天地大爱遍良药    但问君者知不知? 


6  一味赤小豆外敷消瘀肿


我公布的外伤瘀肿的速效方:栀附赤豆散。此方的基础,最早来源于一味赤小豆散,赤小豆乃平常食用之物,容易购买,而外伤瘀肿特别常见,故而在此公布出来。


一切跌打损伤导致的“瘀肿”, 只要没有出现骨折的患者,皆可外敷“赤豆散”。


赤小豆散:赤小豆三两,研面,温水调成糊状,外敷患处即可。


快者一两天,慢者两三天,即可以达到肿消瘀散的效果。

 


  第十节  单方一味的医案


中药的效验不在于药的经济价值,而在于组方配伍,廉贱之药同样可以治病。这就如同个人的经济价值和为社会的贡献价值并不是划等号的道理一样。

在疟疾治疗上,能够挽救成千上万个生命的屠呦呦教授为全人类做出的贡献,不是哪个时代,哪个国家,哪个富豪的经济价值,可以相提比论的。

 做为一个中医生临床时,如非大病,重病和复杂病,用药要多注重于使用价廉、速效, 方便易寻的中药,如此才可以为患者减少经济负担。

我在临床时因为信仰佛教,很少用动物药,同样为了减少患者经济负担,价格高昂的中药也尽量避免使用。

有些中药,单方一味,在治疗病因单一的病症时,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也真正的体现了中药的“价廉,速效,方便”的优势。

 

         1 单方一味大黄治胃热


我19岁那年碰到的一个患者,当时去山东省莘县朝城镇看一个亲戚。当时碰到的是一个在亲戚家做工的中年人,请我为其治疗多年的胃病。主要症状就是胃热烧心,但饭量一点不减少,反而很能吃。本人体力也可以,正从事重体力工作。

我一看患者别无它病,于是让其用生大黄研粉冲服,一天两次,每次5---10克。

数日后,相告其病症完全消失。

大黄这味药在临床中我很少单独使用。因为其性苦,味寒只能对体格壮实,脾不虚胃不寒者方可单独使用和重用。如实热引起的:面红目赤、口唇干裂、口苦燥渴、口舌糜烂、咽喉肿痛、牙龈出血、鼻衄出血、耳鸣耳聋、疖疮乍起,身热烦燥、尿少便秘、尿血便血、舌红不润苔干黄、或黑或紫或有芒刺、脉实滑数。


 2 单方一味生石膏治尿频尿热

我在江西定慧寺时碰到的一个信佛的老年女性患者。她当时得了一个病症,就是每天尿频尿热,多方治疗无效。我于是开给她了一个复方,吃了几副,但无效。

患者于是打电话,询问我如何继续治疗。

因为我正在外地的路上,调整药方不方便,于是便针对“尿频尿热”的主症,让其单用生石膏一到二两,水煮服用。

没想到,患者当天服用其病症马上就减轻,确实大出我的意料之外。


    生石膏临床经验总结

生石膏这味药我在临床复方中应用的比例非常高,仅次于附子,生黄芪,桂枝,炒白芍。

我总结出生石膏的应用规律如下:

脾胃虚寒症不用或禁止单用;外感郁热要配合辛温药用;阳明气分证,实热证可以重用;阳气虚寒证夹热者用量不可以大过温热药;肝郁有热,心热烦燥,阴虚之热皆需酌情配伍而用;还有就是如果治疗风寒湿用大量辛温药时少佐生石膏防止辛温药过燥,治疗寒咳虚喘大量的补阳气和辛温药,配以少量的生石膏,即可以清寒饮不化之郁热,还可以镇逆降气,有利气机的升清降浊。

 

    3 一味葱白治小腹胀和宫寒痛经

在临床中经常碰到肚脐以下小腹胀和宫寒痛经的患者。我就让其将平常吃的葱白二三两捣碎,肚脐上放块薄布,将捣碎的葱白盖住肚脐,上面再盖厚点的布,然后用热水袋放在上面,让葱白的热力透入肚脐,每次15---30分钟,每天2次,效果出奇的好。

 

 

   4 一味灶心土能迅速长皮的效验


我20多岁在东北时遇到一位青年,因为在家自行拔火罐,将脸部烫伤一小块,虽然深度不大,但是表皮脱落,不断有渗出液流出。我给其涂抹烫伤药膏,全被渗出液冲掉。

无奈之际,忽然想到灶心土是极干极燥之物,应当能中和渗出液。于是,我就抱着试试的心理,从当时还烧柴草的炉子里扣出一小块黄土,对着其伤口,轻轻一捻,黄土便成面,撒在其伤口上了,当时渗出液就停止了并与灶心土形成一个痂。

更神奇的是第二天,结的痂就自行落了,并无疤痕。

后来,随着所读医书的增加,见古人有用灶心土,治疗初生儿无皮肤的记载和安全,想必也是有可能的,可惜现实中没有见到过。

毕竟全身没有皮肤和一小块烧伤能够迅速长出皮来,这两者的严重程度是大大不同的,而且病因也未必相同。

但灶心土制止渗出和长皮的作用,简直也是太神奇了!至今,记忆深刻!

 

 

   5 一味大萝卜专助手术后排气


这是我在县医院腹外科实习时,一个很大年龄的西医女大夫,告诉我的。

腹外科最多的就是阑尾炎手术,想想那些我见过的患者,当是还是满遭罪的。

患者中上到80岁高龄的老人,下到10来岁的小孩子,体壮如牛的壮汉,弱不禁风的少女,做完手术的一个星期内中是最遭罪的时期。如:麻药退后的伤口疼痛,饮食不适,排便,难以入睡等等。就如一个患者说的一样,做个手术如同扒了一层皮。

西医有个护理规定:阑尾炎手术后,如果肛门不排气,则提示肠道功能没有恢复,此时不可给予流质饮食。

这个西医大夫懂点中药知识,于是便采取手术后,让患者将平常食用大萝卜煮水服用。结果,大多数患者当天就排气,用她自己的话说:“那屁放得咣咣的”,这样就可以让患者早点进食。

这个女大夫的姪女---等亲人做手术时都使用过这个方法,后来也告诉别的患者服用。

嘻!嘻!这也算是一个中西医结合吧!

 

  6 李时珍与黄芩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曾记载单用黄芩退热的亲身经历。

李时珍年二十时,因感冒咳嗽既久,且犯戒,遂病骨蒸发热,肤如火燎,每日吐痰碗许,暑月烦渴,寝食几废,六脉微洪,遍服柴胡麦门冬、荆沥诸药,月余益剧,皆以为必死矣。

先君偶思李东垣治肺热如火燎,烦燥引饮而昼盛者,气分热也,宜一味黄芩汤,以泻肺经气分之火。遂按方用片芩一两,水二钟,煎一钟,顿服。次日身热尽退,而痰嗽皆愈。

 

 7 张锡纯与一味薯蓣饮(即怀山药)

张锡纯是清末民初著名临床中医家,甚至有“前有张仲景,后有张锡纯”的说法。

张锡纯说:治劳瘵发热,或喘或嗽,或自汗,或心中怔忡,或因小便不利,致大便滑泻,及一切阴分亏,生怀山药(四两,切片)煮汁两大碗,以之当茶,徐徐温饮之。

山药之性,能滋阴又能利湿,能滑润又能收涩。是以能补肺补肾兼补脾胃。且其含蛋白质最多,在滋补药中诚为无上之品,特性甚和平,宜多服常服耳。


尝治一室女,温病痰喘,投以小青龙加石膏汤,又遵《伤寒论》加减法,去麻黄加杏仁,喘遂定。时已近暮,一夜安稳。至黎明喘大作,脉散乱如水上浮麻,不分至数,此将脱之候也。取药不及,适有生山药两许,急煮汁饮之,喘稍定,脉稍敛,可容取药,方中仍重用山药而愈(详案在仙露汤下)。


一室女,月信年余未见,已成劳瘵,卧床不起。治以拙拟资生汤,复俾日用生山药四两,煮汁当茶饮之,一月之后,体渐复初,月信亦通。


一妇人,产后十余日,大喘大汗,身热劳嗽。医者用黄 、熟地、白芍等药,汗出愈多。后愚诊视,脉甚虚弱,数至七至,审证论脉,似在不治。俾其急用生山药六两,煮汁徐徐饮之,饮完添水重煮,一昼夜所饮之水,皆取于山药中。翌日又换山药六两,仍如此煮饮之。三日后诸病皆愈。


一人,年四十余,得温病十余日,外感之火已消十之八九。大便忽然滑下,喘息迫促,且有烦渴之意。其脉甚虚,两尺微按即无。亦急用生山药六两,煎汁两大碗,徐徐温饮下,以之当茶,饮完煎渣再饮,两日共享山药十八两,喘与烦渴皆愈,大便亦不滑泻。


直隶青县张××来函∶

侄女××,已于归数载,因患瘰 证成痨,喘嗽不休,或自汗,或心中怔忡,来函索方。余揣此系阴分亏损已极所致。

俾先用一味薯蓣饮,每日用生怀山药四两,煮汁两大碗,当茶频频温饮之。不数剂,喘定汗止,咳嗽亦见轻。继又兼服薯蓣粥,作点心用之,渐渐全愈。


奉天法库县万××来函∶

家慈患痰喘咳嗽病,三十年于兹矣。百方不效,且年愈高,病愈进。乃于今春宿病既发,又添发灼、咽干、头汗出、食不下等证。生虽习医,此时惟战兢不敢处方,遂请一宿医诊视,云是痰盛有火,孰知是肺气与脾阴肾阴将虚竭也。与人参清肺汤,加生地、丹皮等味,服二剂,非特未效,遂发灼如火,更添泄泻,有不可终日之势。于是不敢延医,自选用资生汤方,服一剂,亦无显效。转思此时方中于术、牛蒡子、鸡内金等味有未合也。因改用一味薯蓣饮,用生怀山药四两,加玄参三钱。服一剂见效,二剂大见效,三剂即病愈强半矣。后乃改用薯蓣粥,用生怀山药一两为细末,煮作粥,少调以白糖,每日两次当点心服之。又间进开胃之药。旬余而安


  8 张锡纯与生石膏


沈阳县尹朱霭亭夫人,年过五十,与戊午季秋得温病甚剧。先请东医治疗,所服不知何药,外用冰囊以解其热。数日后热益盛,昏昏似睡,大声呼之也无知觉,其脉洪实搏指。愚使其将冰囊撤去,用生石膏细末4两,粳米8钱,煎取清汁4茶杯,约历10点钟,病人将药服尽,豁然顿醒。霭亭甚喜,命其公子良佐从愚学医。

 

  9 张锡纯与茯苓


友人竹××曰∶“嵊县吴氏一家,以种苓为业。春间吴氏之媳病,盖产后月余,壮热口渴不引饮,汗出不止,心悸不寐,延余往治。病患面现红色,脉有滑象,急用甘草、麦冬、竹叶、柏子仁、浮小麦、大枣煎饮不效;继用酸枣仁汤,减川芎加浮小麦、大枣,亦不效;又用归脾汤加龙骨、牡蛎、萸肉则仍然如故。

当此之时,余束手无策,忽一人进而言曰∶‘何不用补药以缓之’,余思此无稽之谈,所云补药者,心无见识也,姑漫应之。时已届晚寝之时,至次日早起,其翁奔告曰∶‘予媳之病昨夜用补药医痊矣。’余将信将疑,不识补药究系何物。乃翁持渣来见,钵中有茯苓四五两,噫!茯苓焉,胡为云补药哉?余半晌不能言。危坐思之,凡病有一线生机,皆可医治。茯苓固治心悸之要药,亦治汗出之主药。仲景治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伤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可知心悸者汗出过多,心液内涸,肾水上救入心则悸,余药不能治水,故用茯苓以镇之。是证心悸不寐,其不寐由心悸而来,即心悸亦从汗出而来,其壮热口渴不引饮、脉滑,皆有水气之象,今幸遇种苓家,否则汗出不止,终当亡阳,水气凌心,必当灭火,是谁之过欤?余引咎而退。”

观竹××此论,不惜暴一己之失,以为医界说法,其疏解经文之处,能将仲景用茯苓之深意,彰彰表出,固其析理之精,亦见其居心之浓也。


湖北天门县崔××来函云∶一九三○年,李姓妇,头目眩晕、心中怔忡、呕吐涎沫,有时觉气上冲,昏愦不省人事。他医治以安神之药无效,继又延医十余人皆服药无效,危险已至极点。生诊其脉,浮而无力,视其形状无可下药。

恍悟《衷中参西录》茯苓解中,所论重用茯苓之法,当可挽回此证。遂俾单用茯苓一两煎汤服之,服后甫五分钟,病即轻减,旋即煎渣再服,益神清气爽,连服数剂,病即全愈。后每遇类此证者,投此方皆可奏效。


 一方三效   扶正散热


医案19:高烧细菌感染免疫球蛋白淋巴细胞指标高

                         一副退热的医案

 

    范某:我是一个5周岁女孩的爸爸,在2018年5月18日(星期五)下午,老师突然通知她妈妈说下午午觉之后发烧在37.9度,叫奶奶先接回来。

      当时在家里边再一次测量体温已经39度多,由于我们都在上班,奶奶打电话给我说小孩发烧厉害,温度比较高,我赶紧说先服用5ml美林,先控制一下体温。

      下午下班后回家测量温度38.5度,温度有所下降。当时就让女儿多喝水,才发热就没有说直接到医院检查,到了晚上温服又上到了39度多。整个晚上都是用美林来控制的体温。

     直到第二天早上7点左右,耳温枪测量体温已经41度,赶紧送往医院检查。通过化验血来看是细菌感染,其中免疫球蛋白和两个淋巴细胞指标都很高,医院建议挂水治疗。

     第一天挂水直到下午,检测体温一直是39.3度左右。随后我微信询问周老师小孩这种情况怎么能够退烧,因为我知道用西医挂水只会打压体温,要用中药帮助身体把热量排出来才是最好的办法。

     随后周老师回复我用柴胡桂枝汤服用。

    当天晚上就到药房抓了柴胡桂枝汤一剂,熬好后晚上6:50喝了药的四分之一,当时体温39.3度,一个小时后微微出了汗,测体温39.1度,晚上8:50又服用第二个四分之一,服用过睡觉,到了晚上12点就没有出汗了,测体温38.9度。叫小孩一直睡,第二天早上7点测体温37.7度,等小孩睡醒后,把剩余的药全部喝完。就一副中药解决了发热问题。

     由于小孩也挂了水,我又问周老师挂水之后用什么中药可以调理一下小孩身体,周老师回答说用小剂量的桂枝汤三副即可。感谢周老师!


注:医案中的提到的柴胡桂枝汤其实是一首在柴胡桂枝汤的基础上加味形成的扶正散热剂。特别是对风寒,伤风症,同时伴有气虚,体弱,或年高,少儿具有很好的扶正退热的作用。


附原方:

柴胡桂枝加芪汤

柴胡25克,炒白芍30克,生甘草15克,姜半夏15克,炒黄芩15克,潞党参25克,桂枝20克,生黄芪60克,生姜丝60克,2剂,水煎服,每日一剂。


 下面,再举两例同行关于“柴胡桂枝加芪汤”的临床应用,以便读者更好地学会应用。


 

两例少儿高热咽喉痛      一方柴胡桂枝汤加芪

 作者:庞爱国


案例一:体温40℃  扁桃体肿大


两天前(2017-3-26),我于无锡市某单位坐诊,该单位院长小儿子,十一周岁,游泳着凉,突发高烧,测体温40℃,“满面红光”,触之滚烫,咽喉肿痛已使嗓音改变,扁桃体肿大,烦躁不安,哭哭欲睡。察舌示绛红黄苔,脉洪数。


此当为外感高热伴发扁桃体肿大,急则治其标,法亦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即抒方如下:半枝莲30克,生甘草15克,杭白芍15克,青蒿6克,薄荷3克,连翘6克,2剂,水煎服,每日一剂。


嘱其即刻按方抓药取来煎服,先喝一碗。我见高热40℃,恐伤其脏器,故于服药后急取小针刺一侧耳尖,挤出紫血数十滴,然后命其回家食白粥自养。大约一小时后,院长来信,诉患儿面烘热和躁烦现象已明显改善,测体温已退至37.9℃!药中病所,疗效待观。



当晚九时许,患儿体温有所回升,测示38.6℃。嘱取内服药汤少许,以软布沾取擦拭双足心各半小时,并将余下药汤尽服之。


至夜半体温仍偏高,其自取另一侧耳尖刺络出血少许,凌晨三点,体温降至正常。


至次日下午三时许,患儿体温复燃,测示38.2℃,仍有咽喉肿痛、扁桃体肿大,且出现鼻衄现象。


去信追问病史,家长诉患儿过去发烧亦有鼻血流出,平素易患扁桃腺肿大,每次均要挂水几日方能消退。


余深思之:热退复燃,无咳嗽咳痰,此邪毒未入于肺,必是抟聚于咽喉而不散,咽喉乃肝经所循行部位,发烧有少阳病变,此时用柴胡汤应合拍。


未及遣方,先向余所敬重之周忠海医师请教,周师曰“柴胡桂枝汤加生芪两半”,于是我以小柴胡汤加桂枝、生芪治之。


第二处方:柴胡25克,炒白芍30克,生甘草15克,姜半夏15克,炒黄芩15克,潞党参25克,桂枝20克,生黄芪60克,生姜丝60克,2剂,水煎服,每日一剂。当晚服下,患儿安然入睡。次日晨起,体温36.6℃!


患儿自我感觉较好,咽喉痛改善,但仍有鼻衄,嘱其查血常规,示:白细胞13.40*10^9/L,中性粒细胞78.7%,血常规提示患儿仍有炎症感染,西医诊示诉无大碍。


 既无大碍,便静观其变。至下午五时许,体温仍控制在36.8℃,再查血常规示:白细胞白细胞11.36*10^9/L,中性粒细胞70.1%,且患儿自我感觉良好,咽喉疼痛症状进一步改善,疗效稳定。效不更方,嘱其继续服药,尽剂而愈。


余按:

其一,此患儿发病时体温高达40℃,咽喉肿痛,扁桃体肿大,症情确是危重,医者果断于耳尖刺血,折其热势,体温得到控制,此处当值得借鉴。


其二,当其咽喉肿痛、扁桃体肿大之时,以半枝莲重剂合芍药甘草汤急用之,取其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作用,从结果看疗效确实,此处用之应无甚过错。半枝莲治疗咽喉痛系某日一病家向余所言,吾信之,其后试用之,果然,因此感慨,病人亦是吾师,学无止境!


第三,柴胡汤善治高热,前人早有明述,今接受周师建议以之加桂枝和重剂黄芪,扶正抗邪之力度明显增强,不仅退烧迅速,且亦无复燃,邪毒终被克服,此柴胡桂枝汤能抗邪毒感染之又一明证也。”

 

案例二:热峰40℃   扁桃体Ⅱ°肿大


患儿李某,男,五岁,发热2天后入院治疗(2017年5月1号入院),热峰40℃,入院前口服“头孢替安、热毒宁”抗感染治疗1天,无效。

既往有“青霉素、头孢菌素”过敏史。



入院时查体示:咽部充血,扁桃体Ⅱ°肿大,双侧见白色点状脓性分泌物。查血常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均偏高,血红蛋白偏低。给予阿奇霉素抗感染、阿糖腺苷抗病毒治疗。入院第二天,体温仍反复升高,得不到有效控制。


下午一点左右,始服中药柴胡桂枝汤加生黄芪,处方如下:柴胡25克,炒白芍30克,生甘草15克,姜半夏15克,炒黄芩15克,潞党参25克,桂枝20克,生黄芪60克,生姜丝60克(因其未取得生姜,故用干姜15克替代)。


药煮好后要求患儿分六次服用,下午一时许服药六分之一,以后每隔两小时服药六分之一。下午五时许测体温:37.2℃;次日晨起,体温36.6℃,体温从此正常,遵医嘱又留院观察几日便康复出院,出院后继续中药调理数日,患儿至今一切正常。


据患儿父亲诉说,患儿服药第二个六分之一后,小便便开始明显增多,且伴有汗出,饮水多,随即测体温开始下降,至午夜时分,体温已基本降至正常,从此未再起热,舌象腻苔亦于次日转好。


体温降至正常后,患儿仍依原方续服两日,饮水、汗和小便如常,不再似先前“多饮、多尿、多汗”,此处值得深入思考。先贤曰:“有故无损,亦无殒也”。

自我总结:



两例高热患者,处方完全相同,竟未有加减,却均获良效,可谓药到病除!


“重症上呼吸道感染症见高热、咽喉肿痛,是否能用中医药治疗且快速见效呢?若是半年以前,我必将此类疾病交与西医治疗,或门诊或住院任由他们决策,因为在我看来,类似这种急性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是西医的特效优势所在,其疗效是稳定的、可靠的,而中草药就显得有些落后了。


但是经过几次特殊的治病经历后,我改变了那些看法,我以为重症上呼吸道感染完全可以中药治疗,且见效更快,疗效更好,对人体的整体改善更大,远期疗效更可靠!


 周忠海有关以上医案的注释

 

这两则医案对临床治疗高烧和急性扁桃体炎有很大的价值,故而详细剖析。


案例一:体温40℃  扁桃体肿大


辨证思路:

该单位院长小儿子,十一周岁----小儿患病若非先天元阳不足者,身体多为“稚阳之体”呈阳旺升发之态,一受外感,正邪交争,极易化热。

游泳着凉-----有外感史,初得为寒邪。

突发高烧,测体温40℃满面红光”,触之滚烫-----寒邪外袭郁表,正气抗邪化热。

咽喉肿痛已使嗓音改变,扁桃体肿大----少阳经循行咽喉,故而化热之邪,不仅仅是寒郁太阳体表,并已入半表半里之少阳。

烦躁不安-----热扰心神。

哭哭欲睡-----邪已伤正,气虚之象。

察舌示绛红黄苔---为热证的舌苔,但整个舌体湿润,此热证夹有外寒与水饮不化。

脉洪数---为热证的舌苔。

患儿服苦寒药,点刺放血后又体温复燃-----苦寒之药,单能去热,但不能散寒解郁,需加升阳散寒,解郁清热之药,如柴胡桂枝生姜。

结合患儿过去发烧亦有鼻血流出,平素易患扁桃腺肿大-----有气虚之象,所以平素才易患扁桃腺肿大,需加生黄芪。

余深思之:热退复燃,无咳嗽咳痰,此邪毒未入于肺,必是抟聚于咽喉而不散,咽喉乃肝经所循行部位,发烧有少阳病变,此时用柴胡汤应合拍----分析有理,一语中的。

未及遣方,先向余所敬重之周忠海医师请教------不耻下问,真诚负责。

周师曰“柴胡桂枝汤加生芪两半”-----清少阳热的同时加桂枝汤以散太阳寒郁之表热,同时加生黄芪以扶正气。

综合辩证:

少阳实热为主,兼有太阳寒郁之热,同时气虚不能抗邪,防止苦寒伤脾胃。

治则:清少阳之实热,散太阳之寒郁热,兼补气益脾胃。


案例二:热峰40℃  扁桃体Ⅱ°肿大


辨证思路:

患儿李某,男,五岁,发热2天后入院治疗(2017年5月1号入院),热峰40℃----小儿患病若非先天元阳不足者,身体多为“稚阳之体”呈阳旺升发之态,一受外感,正邪交争,极易化热。

入院前口服“头孢替安、热毒宁”抗感染治疗1天,无效----西医在退烧方面未必有中医快哟。

既往有“青霉素、头孢菌素”过敏史----气虚则易过敏。

入院时查体示:咽部充血----热入咽则充血。

扁桃体Ⅱ°肿大----热入扁桃体或寒,风,血等邪郁在扁桃体则肿,如果阳气不足,难以充养,也会虚肿而大。

双侧见白色点状脓性分泌物------有寒郁水饮不化之象。查血常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均偏高,血红蛋白偏低------人体抗邪的应急反应,从中医角度是正邪交争阶段,需扶正祛邪。

下午一点左右,始服中药柴胡桂枝汤加生黄芪,处方如下:柴胡25克,炒白芍30克,生甘草15克,姜半夏15克,炒黄芩15克,潞党参25克,桂枝20克,生黄芪60克,生姜丝60克(因其未取得生姜,故用干姜15克替代)。

药煮好后要求患儿分六次服用,下午一时许服药六分之一,以后每隔两小时服药六分之一。------此服药方法非常妙,一避免药量过大,患者和家属惊惧,二药力均匀,要以达到24小时不间断,持续退热。

下午五时许测体温:37.2℃;次日晨起,体温36.6℃,体温从此正常---效果立竿见影,体实邪急,只要方药相符,邪来得快,去得也快也。

据患儿父亲诉说,患儿服药第二个六分之一后,小便便开始明显增多,且伴有汗出,饮水多,随即测体温开始下降,至午夜时分,体温已基本降至正常----热邪随汗,尿,上下而出,邪有出路矣。

从此未再起热,舌象腻苔亦于次日转好---水饮也得宣化利导。

体温降至正常后,患儿仍依原方续服两日,饮水、汗和小便如常,不再似先前“多饮、多尿、多汗”,此处值得深入思考。先贤曰:“有故无损,亦无殒也”-----当有外邪或人体机能出现反常时,对证的方药是调动人体的机能来祛病,故而,高热时“多饮、多尿、多汗”;病邪去则人体机能自然恢复也,故而饮水、汗和小便如常。

 

  有关本医案的疑问解答

问:明明是高热,咽喉肿痛,为何还要用辛温的桂枝,生姜和苦温的姜半夏?这都是温热药,难道不怕助热吗?

答:外感受风,遇寒后的高热患者,只要全身或局部没有出现很燥,没有出现很干的感觉,都往往是“寒包火,饮裹热”的病因。

如果再单用苦寒清热的中药,往往会产生“冰滞”现象,即赵绍琴老师所说的“寒凝”,患者的高热会缠绵难退或退而又升。

 这时,须在清热中加些辛温以散寒的中药和苦温化痰饮的中药,不但不会助热,反而“寒郁一解,其火易散,水饮一化,其热便消”,帮助清热药更好的发挥退热消肿的效果。


问:请详细说一下“寒包火,饮裹热”的高热辨证要点?

答:““寒包火,饮裹热”的高热辨证点:

1患者的身体气力少,比较弱。

2受风或伤寒后,高热的同时具有怕冷,怕风。

3舌虽红但多为鲜红或紫红,很少会出现绛紫或酱紫色,黑紫更为少见,而且舌体必不干,舌苔多为白苔或厚白苔,即使是有黄苔,黄苔的底苔是白色的,而且整个口腔是湿润的。

4如果局部有红肿,如咽喉,扁桃体,眼睛,口腔虽然红肿,但其也多是鲜红有湿润之象或有白色粘膜。

5患者虽然发热但不愿意多饮水或者愿意喝热水,不喜欢喝冷水和吃西瓜。

6大便多不干燥,尿量与平时基本相差无几。

以上多为“寒包火,饮裹热”的辨证要点,占的越多“寒包火,饮裹热”的程度越严重。


问:请详细说一下“燥热”的高热辨证要点?

答:“燥热“的高热患者辨证要点:

1相对来说身体比较健壮,气力强,如运动员,重体力劳动者,患者多能够胜任长期的重体力工作。

2患者受风或伤寒后,身体能够往往快速化热,而且不怕冷,怕风,全身或局部除了高热以外,患者还感觉高热的同时,还有又干又燥的感觉。

3“燥热”的高热,舌多为深红或绛紫或酱紫色黑紫,而且舌体又干又燥,舌苔整体为黄苔甚至无苔,整个口腔很少有水湿气是又干又燥。

4如果局部有红肿,如咽喉,扁桃体,眼睛,口腔的红肿,其少有湿润之象和少有白色粘膜。

5患者发热的同时,非常愿意多饮冷水,而且越热越喜欢喝,饮冷水量非常大,特别喜欢吃冰镇的西瓜。

6大便多干燥,尿量比平时要少得多。

以上多为“燥热”的高热,占的越多,可能性越大。“燥热“患者万不可加辛温药,否则,辛以升发,温以助热,火借风势,热邪极易入心或入营血,导致昏聩或热闭营血,出现危证。也不可以用苦温的化痰消饮之药,否则更加灼伤阴液,加重病情,只可以用大寒和甘凉滋润之品。

 问:能不能谈一谈柴胡桂枝汤的对哪些病有突出的疗效?

答:柴胡桂枝汤的应用十分广泛,特别是以下两大类疾病,要引起重视。

1:病毒感染性发热

 柴胡桂枝汤有良好的解热、抗病毒、抗感染的作用。用于治疗某些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有良好的效果,并对感染引起的惊厥有效。据报道有人以本方加生石膏、川芎和苍术治疗病毒感染性发热112例,每日1剂,重者可1日2剂,一般服药5剂有效,总有效率为87.5%。

2:神经衰弱

神经衰弱是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过程失去平衡所致,多见头痛头昏,焦虑烦躁,疲倦乏力,注意力不集中,失眠健忘,心悸气短,胃纳减退,脘腹痞满,甚至皮肤过敏、阳痿、遗精等。研究表明柴胡桂枝汤对人体内分泌系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尤对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有双向调节作用,可调节和消除神经衰弱引起的一系列症状。有人以柴胡桂枝汤加味治疗神经衰弱60例,每日1剂,14天1疗程,一般1~2疗程即可获效。


医案14:眼睛视物不清,头痛两副见效的医案


2018年4月17日,一位在山区修行的师父,发来求诊信息。


患者眼睛视物不清,两边太阳穴和头边头顶都会痛。同时明显感觉中气不足,容易累,打坐直不起腰来,胃口也不是很好,有颈椎腰椎胸椎增生和突出,腰椎间盘突出还压迫左边神经。


每次月经前心情烦躁乳房有胀痛,怕冷又怕热,情绪一激动就心跳加快,全身抖。


有慢性盆腔炎盆腔积液,常年小腹难受,小便频繁,如果蹲在马桶上不立即起来,尿过一会儿又有一点,一会儿又有一点反正不断。


大便常年便秘,感觉有,但没力气拉出来,每次大便都不能彻底干净,大便很少成形,这些毛病都有很多年了,以前也看了好多地方,怎么也看不好!比别人更怕冷怕热,有二十年左右吧!


小的时候有一次跟妈妈到乡下去住几天,天冷,那次她睡柜子上,到天亮发现掉泥巴地上睡了一晚,全身感觉冷到骨髓和心脏去了。


那时家里穷,没说挺过去了,再后来莫名地经常半夜感觉冻醒了,症状跟那次一样,冷得发抖。


辨证:阳气不足 寒邪侵袭 肝郁脾虚


治则:大补阳气 散寒通络 疏肝健脾


方药:元阳升降汤加减


生黄芪180克 桂枝50克 炒白芍50克 制附子40克有毒需要先煮1.5小时

生龙骨50克 生牡蛎50克 干姜20克 炙甘草30克  生地30克 川芎15克 黄芩15克 柴胡30克 姜半夏25  党参30克 炒白术30克 茯苓30克 泽泻36克 栀子15克 淡豆豉30克 怀牛膝30克 熟地60克 麻黄15克 细辛15克 白芷15克生姜丝50---100克  大枣12枚去核 赤小豆100克 核桃仁100克 一天一副,连服三副。 方中药量非常大,第一顿先喝十分之一的量,身体没有不适,再逐步加大药量。


医嘱:喝完药,盖被取微汗,静卧两小时。


2018年4月23日星期一,患者发来反馈信息如下:


阿弥陀佛!今天早上吃完两副药了,真的没有想到效果这么好,本来眼睛越不好了,现在眼睛感觉亮了很多!


还有天天头难受,两边太阳穴和头头边头顶都会痛,现在不痛了,但是还感觉迷迷糊糊的难受!小便稍微少了一点,晚上睡眠也好了许多,大便还是不成形,像米糊状!


总体来说,全身感觉到轻松了!我现在煮第三副药,我想请您再开药,提前去抓药,因为寄过来还要几天,怕断了,您看行吗?

 

 

附注:石家庄的中医爱好者张凯对元阳升降汤临床应用


一方治两人  元阳升降汤


第一次看到周忠海老师的这个元阳升降汤,是在2017年上半年,在这个期间结识周老师。

2017年8月份,我岳父心脏不舒服,身上也没有力气,一个身高超过1米8突然摔倒,2017年摔倒过好几次。摔倒的时候头脑没有意识,你想一下1.8米的大个子突然摔倒会是什么样的。来的非常迅速,正常的人下蹲,如果气血不足,起来的时候会头晕。

我给把脉,代结中间有停顿,不用说心脏有问题,大脑肯定堵塞。

我马上想到周老师的元阳升降汤。他今年72岁了,本身已经糖尿病差不多15年了,我媳妇及家人非常的担心,问我怎么办,我说吃点中药吧!

我不是医生,只是中医爱好者,最近看周老师的公众号,经常看到周老师的分享。 抱着试试看看的态度,我把元阳升降汤打印出来,仔细阅读了好几遍。

当时岳父的舌苔白厚腻,我就加了50克生南星与50克生半夏,化痰祛湿,当我拿到药,去熬药的时候,岳父岳母看到药量很是惊讶,很担心,药量这样大呀!行不行呀?会不会把身体吃坏。(岳父及岳母不识字) 

我就把打印的元阳升降汤,给媳妇看,媳妇看了看我打印的资料,没有说同意吃,也没有说不让吃。

第一次我熬药,熬了6个多小时,因为当时我用的是生附子。我熬的时间长。等熬完药之后,我先尝了多半碗,之后亲自看着岳父,把一大碗的药喝了,农村的碗都大,在岳父吃药一个多小时之后我才走,没有发现问题。

第一次没有问题,那就下次多喝点。我也是担心,那几天整天打电话,有什么不舒服呀,喝药有啥反应什么的。每次问都是没啥反应,(没有不好的反应)脉结代,第一次喝药喝了5天,后来的药平均3-4天就喝完了。他的脉呀在喝第四付药的期间,就没有结代脉,脉像有力也没有中间停顿了。非常的让我惊讶。

最重要的是他喝药期间,浇玉米地从早上5点多一直干活的晚上8点多,干了活也不是很累。觉得身上有力气。我岳父总共喝了7付药,因为每次加生附子,到最后附子的用量是100克。没有经过辩证,只要勇敢的试试,没有发现副作用。

我媳妇家人都很高兴,我对大家说这是偷学了网上周忠海老师的升降汤。

在后来的就是2017年11月的下旬,我用同样的办法,调理我岳母的心脏不好。她本身风湿30多年,风湿性心脏病十几年了,现在的手指头变形了,冬天就是她们非常害怕的季节。因为着凉惊风,突然觉得前胸及心脏堵得慌,呼吸有困难。

赶紧让我给开药,我就把元阳升降汤合上胸痹的枳实薤白桂枝汤,加上50克生南星与50克生半夏。

两付药下去之后,症状大大的缓解。5付药之后就是心里舒服多了,我都是用的生附子。药房的制附子怕不安全,生附子熬的时间长。岳母安全度过了冬天。

真是感恩周忠海老师,您间接的拯救了两位老人。

非常感恩周老师的元阳汤,以及他本人分享的医案。对我这些爱好者有非常非常大的帮助。

北京的徐领中医师从公众号看到“元阳升降汤”后,将“元阳升降汤”结合针灸,用来治疗全身顽固的牛皮癣患者。没想到竞然取得了惊人的效果,真是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并超出了我当初制定此方的范围,故而说出此事,以供大家打开配方思路时借鉴。

 

 第二篇   临床验方选录


    第一节 元阳升降汤


元阳升降汤是周忠海在经方,历代名方基础上并结合20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出的一套针对心脑血管和全身调理的有效验方。

元阳升降汤分:“活用法“和”模板方“。

元阳升降汤“活用法“适合有中医基础者,能够灵活加减者使用。

“元阳升降汤”模板方“使用者即使没有中医基础,只要抓住患者”舌不红,苔不黄,体形体力偏弱,过了四五十岁之人“,皆可以使用,如果担心量大,先从小量开始服用,感觉良好,就可以逐步加大药量,放心服用。

现在皆公布出来:


 一 元阳升降汤“模板方“篇

方药:

生黄芪180克 桂枝50克 炒白芍50克 制附子40克有毒需要先煮1.5小时  生龙骨50克 生牡蛎50克 干姜20克 炙甘草30克 生地30克 川芎15克 黄芩15克 柴胡30克 姜半夏25  党参30克 炒白术30克 茯苓30克 泽泻36克  栀子15克 淡豆豉30克 怀牛膝30克 葛根60克 麻黄15克 细辛15克 白芷15克 生姜丝50---100克 大枣12枚去核 赤小豆100克 核桃仁100克 一天一副,连服三副。  

方中药量非常大,第一顿先喝十分之一的量,身体没有不适,再逐步加大药量。


功能:大补元气,温补元阳,升清降浊,活血化痰。


主治:脑供血不足,脑缺血,老年痴呆、脑梗死,心律失常、心肌梗塞、动脉硬化、冠心病、心绞痛、先天性心脏病中风之气虚血瘀证。头晕目眩,恶心,心慌气短,浑身无力,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失禁,舌暗淡,苔白,脉缓无力。


临床常用于治疗脑血管意外后遗症或脑外伤引起的偏瘫、截瘫、或单侧上肢、或下肢痿软等属元气亏虚,元阳不旺,血瘀痰盛者。神衰欲寐,面色苍白,腹痛下利,呕吐不渴,舌苔白滑,脉微细。


辨证要点:只要患者舌不红,苔不黄,体形体力偏弱,过了四五十岁之人,皆可以使用,如果担心量大,先从小量开始服用,感觉良好,就可以逐步加大药量,放心服用。


煮药及相关注意事项:


1附子用冷水浸泡四十五分钟,猛火煮开,改成小火,再煮一个半小时。


2别的中药,别忘记放生姜丝和大枣,用3--4斤冷水浸泡四十五分钟。


3然后猛火煮开,然后把煮过一个半小时的附子一起倒入并再次煮开,然后改成小火再煮40分钟,倒出药汁.


4再加开水2---3斤,然后猛火煮开,改成小火再煮30分钟,倒出药汁.


6将两次的药汁合并,放到火上浓缩成1斤。


7汤药最好是早上空腹和晚上临睡觉前各喝一次,效果最好。8因为药量大,喝第一顿汤药时,可以先少喝,身体适应后再逐步加量。


9采取重剂分服法:将煮好的药汁平均分成5---10份,第一次先服用其中的1份,身体能够适应,没有不适,第二次服用就可以加大药量。喝药后,大便稀,次数不超过3次,全身没有出现无力加重的情况为正常现象,不用害怕。汤药可以一天之内喝完,若有不适,就可以减量或2—3天之内喝完。

 

附注三则完全使用“元阳升降汤”“模板方”的医案,以供读者有信心在临床中应用。


元阳升降,模板照搬,一药不增,

一药不减,一克不多,一克不少!

 

医案1:前神庭神经炎三副效的医案


2017年3月16日星期五,06:39早上,发现以前的同事大姐,昨晚发来语音信息。

大姐语音:忠海老师,你睡了吗?

又发来字幕:前庭功能紊乱综合症有什么中药可以吃?

我于是回复:可以中药治疗,但还需要提供详细症状信息和舌苔照片。

大姐便发来舌苔图片。

大姐语音:忠海老师,这是我姐姐喔,她比我大两岁。然后呢,他昨天的去做的脑CD,颅脑里面都拍了没出血哦。然后呢,医生诊断为神经元炎,这样。

我:我还需要提供详细症状。

大姐语音:嗯!是前庭神经元炎。

又发来打字:前庭神经元炎。

大姐语音:然后呢,人很头晕,很晕,恶心,呕吐,人很瘦,然后就这样子。

我:现在的症状也需要提供详细。

大姐语音:忠海老师,视频开起来,让你看看,能看出来不。

-------

我:一会儿开个方子给你。

大姐语音:好的,好的,谢谢忠海老师,非常感谢。她说用西药,强的松啊,那些激素的药,那些激素的药我没让她用,人用起来会很胖很胖,很虚。还有呢,这几天大便都不好,都便秘这几天。还有呢,我姐姐她48岁,怎么月经没有来呢?

我:先治疗“前庭功能紊乱综合症”月经以后再说。

我看了患者的舌苔照片,见不是舌红苔黄的实热证,所以便将常用治疗脑血管病的“元阳升降汤”“模板方”发了过去,让患者连服三副。

大姐打字:谢谢中海老师

我又发过去煮药事项:

2017年3月19日星期日,11:46。

大姐语音:忠海老师,您好!我姐姐那个吃完了三贴药,那个效果好啊,效果非常好,我再把舌苔发过去。这个明天还要继续再开嗯!她不是月经几个月没来吗,这个药吃下去,月经也来了。并发来患者舌苔照片。

大姐语音:忠海老师,当天她不是头很晕很晕吗?!那个前—前神经元,吃了西药(时),不但头晕而且还恶心,呕吐,喝了你的药,当天就头不晕了。

我:效不更方,接着服用即可以。

大姐语音:好的,好的,谢谢忠海老师,比那天气色也好多了,那天她气色很黄很黄,现在气色回来了。

忠海老师,那你说还要喝几天啊?要再开三贴吗?

我:可以。

大姐语音:好的,好的,非常感谢忠海老师,非常感恩,非常感谢!

注:前神经元炎,我也是第一次听说,但是我按中医辨证,进行理法方药,治疗效果却比西医还好!

可见,中医能够治疗的病症,神奇之处在于“就是不管西医叫什么病名,只要会中医的辨证,就可以进行有效治疗”。


正是:

西医万变应万变   中医不变应万变

千变万变实不变   不变方能应万变


医案2:“腔隙性脑梗死”13副完全痊愈


2017前,有一位患者姓邓,得了“腔隙性脑梗死”,仅仅吃了13副中药,拍了片子前后一对比,证明完全康复。

那是我去菏泽地区郓城县永安医院碰到我治疗过的一个“腔隙性”脑梗死。

有一天,菏泽的赵某之妻打电话说:“有一个患者要感谢你------”我很奇怪,不记得是哪个患者。

我见了患者的面,才想起,原来是赵某之妻介绍的患者-----邓某。当时,找我看病时候,赵某之妻只是在微信上发了个医院的门诊病历,是“腔隙性”脑梗死。因为不是患者本人当面主诉,仅仅靠赵某之妻转诉,又是转发的门诊病历,这种重病,为了避免误诊,我一般是不开方的。

无奈的是患者邓某,在医院治疗半个月,头痛呕吐一直没有缓解,赵某之妻,帮人心切,非要让我开方。我只好勉为其难,将我经常治疗心脑血管病的“元阳升降汤”“模板方”没有加减,发过去了。

因为此方药量大,即使我们公司药价低,一副药也恐怕很贵,所以,我将公司工作人员的微信发过去,估计患者未必能够抓药。没想到的是此次,见了面,才知道要感谢我的,竞然是这个患者。

患者—邓某告诉我,在我开了药方后,还是从我们公司抓的药,吃到四五副,头就不痛,不呕吐了,一连吃了十几副,共花了一千多元。听说我来了菏泽,故而特别前来感谢。

我进一步了解到,邓某将我开的方子,一副分三天吃的。我嘱咐:脑梗死病多是本虚标实,将你这个方子打成粗粉,煮来常吃,防止复发,患者连连感谢!

 

医案3:老年人头晕头痛欲倒的医案


胡母,女,67岁,头晕十几天,一走路就想摔倒,头痛,头顶前额疼痛,舌淡有齿痕,早起,口苦,口干,心烦,烧心,胸闷,心慌,受惊的感觉,左手心肝脉数浮,肾沉,整体脉濡缓有活力,右手肺沉弱,脾肾数。


辨证:元气不足,心肾阳虚,虚阳上浮,痰湿上逆,肝郁膈热。


于是,便将“元阳升降汤”即“模板方”给其服用,连服三副。


医嘱:药量比较大,第一顿喝先少喝,身体适应,再逐步加量。


药效:三副药后,其子告知,大大缓解,又抓三副药而去。

 

二, 元阳升降汤“活法“篇

 

心脑血管通用方:

           元阳升降汤(心脑乾坤汤)

     

                 元阳升降论


万物始于阳,终于阴,人活则体温,人死则身凉!

故中医治疗疾病,先要“元气不虚,少阴阳旺”为基,而后“阳主阴从”,阴阳相济,互升互长,阴阳和合,寒温不偏,气机调达,血脉和畅,而五脏自安,六腑自通,体自安泰。

清阳上升,浊阴下降,升降不乱,头无昏晕,脚不失衡,升清降浊,此为安脑之法。

体内气机,升降有序,五脏六脏功能,方不失常;元阳充沛,是一身之动力。

人体之外,有四气六淫而伤之;人体之中,有七情六欲以乱之。故人体之元阳,一到中晚年,元阳只能一天天减损,断无增加之理,即使偶有一时之热症,但人体之元阳比之自己青壮年时,只能是减损。这是人体生理的普遍规律,也是不可违反的人体自然规律。

临床时需要观察每个患者的元阳,盛衰程度是有个体差异区别的,有青壮年,亏损如中老年者,也有中老年,尚强过青壮年者。

为医者,需知常,也需知异。知常达变,方可,辨证观病,视人察体而不失亦!

  西医的心脑疾病,在中医来说,不外乎“元气虚,少阴衰,升降反”,遣药不外乎“补之温之升之降之兼以清之”,心脑之治,仅此而已。

生老病死,自然之律,心脑疾病,大势所趋,虽难逆转,补气温阳,升降不失,不能永生,却可延年!

   余持“补元温阳,升降复常,偶或清热”之理法而立方,方名为“元阳升降汤”。用”元阳升降汤”,而心脑之诸症复归调顺,此即“执简驭繁“,”寻病溯源“之道。

元气不虚,少阴阳旺,升降不失,心脑诸病潜消。是西医心脑血管之大法也。所以元阳升降汤就是西医心脑血管病的仙汤,所以又名心脑乾坤汤。

 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心脑诸虚,宜元阳升降汤,温和气血,安调五内,恢复正常体质。

  心脑诸疾,一方调治,这就是捷径疗法。以至简之法,用至廉之药,医至多之病,用这么一个方,就是元阳升降汤。

   今之心脑诸疾,古之医方有:四逆汤,桂枝甘草汤,补阳还五汤,镇肝熄风汤,地黄饮子,大小遂命汤,虽各有所长,亦各有所偏,当代俊杰,山西高允旺,李可之医案,各有精华而可取,今周某集二十多年临床经验,融汇古今心脑之精粹,而成元阳升降汤,供有缘有心者的同行借鉴。


  心脑血管病的患者为什么普遍是中老年患者?

    说到实质,此病在中医属于本虚,即“元气大亏,少阴阳虚”,同时往往兼有“气滞血瘀痰涌,清不升,浊不降,也有少数患者夹有热郁肠阻的病证。由此周忠海研创出:“大补阳气,兼以活血化痰为辅,升清降浊为枢,极少数者或兼以清热通便为助”的元阳升降汤。


    周忠海将历代治疗血管疾病的方剂:补阳还五汤,镇肝熄风汤,大小续命汤,血府逐瘀汤,地黄饮子,太阳病和少阴病的方剂,在临床中进行了融会贯通,提炼,开创出“补气温阳为主,活血化痰为辅,升清降浊为枢,滋阴清热通便为助”的元阳升降汤。


    这样除了大量的急性脑出血和急性心脏猝死,元阳升降汤,在对心脑血管的预防,治疗及后遗症恢复方面,大大提高了疗效。

 

            元阳升降汤

功能:大补元气,温补元阳,升清降浊,活血化痰。

主治:脑供血不足,脑缺血,老年痴呆、脑梗死,心律失常、心肌梗塞、动脉硬化、冠心病、心绞痛、先天性心脏病中风之气虚血瘀证。头晕目眩,恶心,心慌气短,浑身无力,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失禁,舌暗淡,苔白,脉缓无力。

临床常用于治疗脑血管意外后遗症或脑外伤引起的偏瘫、截瘫、或单侧上肢、或下肢痿软等属元气亏虚,元阳不旺,血瘀痰盛者。神衰欲寐,面色苍白,腹痛下利,呕吐不渴,舌苔白滑,脉微细。

辨证要点:只要患者舌不红,苔不黄,体形体力偏弱,过了四五十岁之人,皆可以使用,如果担心量大,先从小量开始服用,感觉良好,就可以逐步加大药量,放心服用。

 

补气温阳药:生黄芪80—240克  蒸附子30克---80克干姜30克---60克 炙甘草30—60克  桂枝30克  炒白术30克茯苓30克

活血化痰药:莪术75克----120克 姜半夏20--30克  丹参20--30克  桃仁 红花 柴胡 当归 川芎 桔梗以上各药10---15克

升清药:麻黄  细辛10---20克  葛根30---80克

降浊药:怀牛膝(镇肝阳引血下行)30---80克 生龙骨  生牡蛎枳实30---60克 厚朴10---30克

滋阴清热通便药:炒白芍30克、生地黄、巴戟天、山茱萸、肉苁蓉、石斛、五味子、肉桂、麦门冬、石菖蒲、远志以上各药10---30克

生石膏20—120克栀子芒硝10---15克生大黄10---30克

 纠偏药:辛热药防止过燥,配以生石膏30—80克;麻黄提气防过小便少,济以赤小豆50---100克,和胃配以淡豆鼓20—30克

药引(温胃化饮补脾益血):生姜丝50---150克  大枣12枚掰开

 配方要点把握:

如何补元气?非生黄芪,莫属!

如何温少阴?舍制附子,难当!

舍此二物,元阳难复!

配方组药原则:
寒体进热药要有度,莫生燥;热体进凉药不可过,防伤阳;虚体进补药需能化,戒成壅;实体进伐药要知止,忌伤正,否则,皆失“中和“之道。”中和中和“非仅仅指用药平和为中和,更是指用药之偏,恰能纠正病与体之偏,此乃中和之真义亦!

注意事项:

一:如果有心慌,心律不齐者蒸附子只用到30克,不宜再加量,如果没有心慌,心律不齐者治疗脑血管疾病,蒸附子还可以逐步加量到80克。

二:采取重剂分服法,逐步加量法。

三:出现大便稀,排泄多为正常。

原因:

一是喝的药水总要排出,二是推陈出新,排瘀滞的好现象。

对治方法:

1顺其自然,从临床观察有的会自然停止。

2减量。

3加炒车前子,怀山药。

四:患者急性脑出血达后面的危险指数时,或急性脑出血还在持续恶化,必须配合西医的急救,这即是对患者的负责,也是对自己的负责,切莫逞强,于患于己,皆是有害无利的!切记!切记!切记!

只要患者度过危险期,无论发病前还是发病后,皆可以放心大胆使用“元阳升降汤”!

脑出血的危险指数:大脑半球30ml,小脑10ml,脑干5ml,就很多了。通常我们说大脑半球的初学大于30ml,小脑的大于20ml,丘脑的10ml.就十分危险。颞叶的脑内血肿因可能对侧裂静脉造成压迫引起严重脑水肿,颞叶的脑内血肿20ml就算危险。

 

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

心脑之诸疾,年高体衰,元阳渐熄,急时非大剂周全之方难以取效,平时需常服久服,提前预防和巩固。

 善师者不让后学,困于己言,善教者不让阅者,死于句下,故而附注,元阳升降汤的加减实际临床应用,大家可以参悟第一篇,第一节中的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医案,从而更好的融会贯通和灵活发挥,防止局限。





自  序

 

《壮美中医》轻了病痛。这是中国对世界人民贡献的一笔巨大财富。

如实地说,中医不可能治愈所有的疾病,但是适合中医治疗范围的疾病,其效果非常迅速,其方法非常简单,其费用非常廉价!

我曾经看过一篇文章:某中医学院请了一个非常有名的中医临床大家来讲座,这位中医大家说:“其实,我这一辈子掌握的中医要领,三天就可以讲完”,听者无不面面相觑,一头雾水。

中医的“真正过来人”听了,这位临床大家的话,必会心一笑。因为他们知道这位中医大家讲的中医历程是真实的切身体会和没有“粉饰”的大实话。

中医临床技术的实际要领,求实的说并没有那么繁琐和复杂,甚至十分简单。但是如果没有真正的具有临床经验的老师,告诉你这些要领,你一辈子也不可能掌握和领悟。无论读再多的书,还是仅仅停留在中医的表面和理论上的夸夸其谈。

中医技术本身并不难,悲催的是,人心复杂加上每个人领悟不同,导致中医出现了:或不得其要,或故弄玄虚,或牵强附会,或空谈理论,或标新立异,或西医死搬,或江湖习气,或搞门派斗争,或自私隐秘等等丑态百出的现象。

如此以来,就搞得整个中医界,外行人不知道的,说的好听是“万象纷呈,百家争鸣“,中医界是一派繁荣昌盛;内行人知道的,说的不好听,那就是”乌烟瘴气,迷人眼目”,中医早已是岌岌可危,更让后学者“望洋兴叹”而不得其要领。

此乃世聪劣智者,为私利虚名,而将“中医大道的至简至实”之法,变成“中医离道的至繁至乱”之术,此非继道,实乃乱道亦。

释迦牟尼佛预言:佛子(不遵佛训,不守佛戒而又披袈裟或妄称学佛者)自破佛法,非外道天魔能破。国民党亡于国民党自身不仁不公不正也。

同理,中医若亡,必亡于中医人自己,若是中医能够做到“不乱不虚不空”力求“至简至实至效”,中医想不兴都难,西医只有反过来学习的份,又如何会来压制中医呢?!

中医原本是“治病寻本,见症溯源,以简驭繁”之道!得其要者,数言而尽知,不知其精者,万卷而难述。

古今仁智贤者唯恐世人不会中医,每每 “化繁为简,化虚为实,化理为验”,一一剖析,详述于众。

今余虽不才,但二十多年,略有所得,不忍私秘,愿公之于众,供有缘者医门一助。

 

故而我集结这本《中医求实》帮助有缘者,让有志学习中医者,少走弯路,尽量避免误区,让其在最短的时间里掌握中医要领。

《中医求实》计划分四篇:第一篇是:临床医案选录;第二篇是:临床验方公布;第三篇是:医案注释举例;第四篇是:常用中药选讲;第五篇是:中医的有效学习方法。

                 周忠海

 2018年4月11日星期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