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享功能的主动和被动:隐藏着用户思辨化的心理

 商丘应天书院 2018-06-02

分享功能的主动和被动:隐藏着用户思辨化的心理

满足1、2、3其中一项或多项条件,朋友圈的概率更高;微信是一款熟人社交应用,朋友圈是展示自身形象的平台。微信使用群体多为80后、70后、60后(90后、00后更侧重个性,更多选择用QQ),这些群体均已在社会打拼多年,非常注重社会身份和形象,所以主动发到朋友圈的内容,更多是符合自身身份和形象的信息。

满足4、5其中一项或两项条件,微信群或个人的可能性更大。微信一对一聊天和群聊侧重的是交流,而不再是展现个人形象。分享的内容难以满足所有受体(被分享者)的需要,此时将内容分享给有这方面需求的个人或群体,更容易引发话题满足交流的需要。

4和5两项内容,在个别场景会形成递进关系,例如,有次朋友聚会,有个朋友谈起想买学位房,在考虑买哪个地段,后来我分享了一条关于学位房改革的资讯给朋友,她很高兴有人惦记她说的话,于是开始深入聊学位房的问题,聊得多了,现在成了好朋友。

“有利可图”一项很有争议,把它归类为主动分享是出于“商家”这个角色考虑。当前有小部分互联网产品的商业模式基于熟人社交为前提开展,例如OMALL跨境电商,其商业模式:

个人加盟成为店主,店主推广、贩卖商品,商品成功出售后,店主获得部分利润分成,其余利润归企业所有。

对应这种商业模式,分享功能变得至关重要,店主除了线下推广,微信及其它社交应用会成为产品推广的主要阵地,店主作为“商家”,会主动分享商品或促销资讯来宣传产品,而促使店主做出分享行为的根本原因是有利可图。

二、被动分享

被动分享,定义与主动分享反之。如何在违背分享者主观意愿的前提下引导分享呢?目前互联网普遍的做法是:

  • “甜头”诱导
  • 强制分享,只有完成分享动作才能继续体验整个产品流程;

根据上述两项做法,提炼出如下规律:

(1)收获的价值>分享带来的消极影响,分享者愿意分享

举个栗子:某电商拉新活动,200 元一斤的XXSJ级车厘子,只要成功分享商品快讯即可获得“150元优惠券”以50元价格购买到车厘子,最终分享者做出分享行为。

我认为这是一个被动分享的过程,原因是:

  • 假设车厘子直接标价50元一斤,分享者不一定会主动分享商品快讯;
  • 商家发起让利,对分享者存在诱导;

对于分享者而言,在发起分享动作前会思考“分享”所带来的影响。“150元优惠券”的优惠力度是否巨大到足以弥补分享行为带来的心理落差,令分享者忽略分享所带来的损失(朋友圈的形象被解读为“市侩”之类)。

(2)放弃分享的成本>分享带来的消极影响,分享者愿意分享

举个栗子:我任职的公司开发了一款以题库作为切入点的工具类产品,运营提需求在产品里添加一个强制分享的功能。我思前想后,决定把强制分享功能设置在用户首次查看考试结果报告之前,如不分享,无法阅读考试结果。用户做一套试卷的时间,预估是60分钟。功能设置卡在交卷之后查看报告之前,就是基于放弃成本的考虑。用户花了60分钟做题,不分享,浪费60分钟,分享吧,用户会衡量值不值得,当放弃分享的成本越大,用户越容易妥协,当然,强制分享功能的设置,一定程度上牺牲了用户体验。

三、分享内容的载体形式及各自的优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