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工作的深度,决定你成就的高度

 半个春秋0709 2018-06-02

一年多读365本书

《深度工作

各位慈怀读书会的读者们,大家好。

欢迎来到我们的每天一本书栏目,我将用一篇文章的长度,来向您讲解书中精髓。

今天,我们要一起读的书是《深度工作》

这是一个注意力极度稀缺的时代,不断跳出的网页弹窗,塞满你收件箱的邮件,时不时响起的微信消息……

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有太多吸引眼球的手段,转移着我们的注意力,同时让我们宝贵的精力从手头的工作中分散开,从而降低了工作效率和质量。

想要应对这种浮躁、不专注,深度工作才是解决之道。深度工作是在新时代下取得成就必备的核心技能。

在这个以快为先的网络时代,深度工作能力日益稀缺,所以它变得比以往任何时代更有价值。

展开剩余94%

《深度工作》的作者卡尔·纽波特,不仅是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博士、畅销书作者,还是一位人气博主。

他花了10年时间培养自己专注于难题的能力,后来提出了“深度工作”的概念,他坚信深度的生活才是优质生活。

《深度工作》是本帮助你提升效率、优化脑力的书。本书的所有讨论也围绕 “深度工作”而展开,书中主要讲述了两部分:

我们现在就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说说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第一,想要成为精英,你就要进行深度工作。第二,拒绝浮浅工作,拥抱深度人生。

想要成为精英,你就要进行深度工作

至此,我们已经频繁地提到“深度工作”,但究竟什么是深度工作呢?

深度工作是指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

从定义中可以看出,深度工作要满足三个条件:无干扰的状态,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创造新价值或者提升技能。

然而你会发现,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我们所做的工作,和深度工作的定义是相背离的。

发达的即时通讯,频繁的电子邮件、社交软件沟通,正在剥夺我们的专注和沉思的能力,让我们变得更加浅薄。

当我们的大脑习惯浮浅的工作方式时,就很难集中集中注意力进行深度的思考。

浮浅工作是指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开展的事务性工作,此类工作通常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新价值,而且容易复制。

很显然,深度工作的价值要高于浮浅工作,可替代性也不像浮浅工作那么强。

如今的我们进行深度工作是必要的。如今人工智能等科技产品的横空出世,给我们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重组。在这种新经济形势下,有三种人将获得特别的优势:

可以利用智能机器把工作做得漂亮并具有创造性的,在所处行业中最优秀的,还有那些拥有资本的。

如果你没有资本,工作也没有创造性,而你想要成功,只能成为行业中最优秀的了。

如何成为行业中最优秀的呢?作者认为两种核心能力是关键:

一是迅速掌握复杂工具的能力,二是在工作质量和速度方面都达到精英层次的能力。

而这两种核心能力都依赖于你进行深度工作的能力。如果你没有掌握这项基本能力,想要学习艰涩的知识或达到精英水平就会很困难。

相反,如果你工作时足够专注,在单位时间里,你的工作产出也将实现最大化。因此,我们可以得到这么一个公式:高质量工作产出=时间×专注度。

可见,深度工作有其存在的必要。假设大部分人都被网络影响而难以深度工作,而你拥有着深度工作的能力,你就很容易在未来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因此,我们要学会深度工作,培养和深化自己的头脑。

拒绝浮浅工作,拥抱深度人生

深度工作富有价值,它能帮助你迅速掌握困难的事物,帮助你提高产出,帮助你成为新经济形势下的赢家。那么,如何做到深度工作呢?

《深度工作》中提出了四项基本准则:

工作要深入、拥抱无聊、远离社交媒体和摒弃浮浅,旨在教会我们如何利用这个机会,改变思维方式,转变工作习惯,使深度工作成为职业生活的核心。

想要更好进入深度工作,就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深度工作能力。

下面几个方法可以让你更简单的进入到深度工作的状态。

首先是严格化日程安排,你可以设定符合自己需要的工作日程,并严格遵守,把深度工作的日程计划形成习惯等等。

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在对应时间段,就更容易自然转换到深度工作的状态。

达尔文在写《物种起源》期间保持着严格的工作安排。他每天早上7点起床,在散步、吃早餐之后,就开始工作。

经过一段工作之后,他会沿着既定路线边走路边思考,直到想出满意的答案他才会停下来,宣告一天工作的结束。

日程严格内化的习惯化,能让人们过渡到深度工作状态的阻力压缩到最小,使人们能够更轻松地进入深度状态并保持更长的时间。

你需要让你的日程变得结构性,并懂得向自己做出承诺,这样大脑才能进入专注状态,你才能开始创造真正有意义的事情。

大手笔策略是让你投入一定可观的精力或金钱,对周围习以为常的环境做出巨大改变,来支持某些深度工作的任务。

这么做,会降低你的大脑继续拖延的本能,还能给你注入激励的能量。

比如比尔·盖茨,他会给自己设置一个“思考周”。在思考周里,他会暂时放下日常工作和家庭责任,带上一堆白纸和书,隐居到一间小屋里。

他的目的是拒绝任何打扰,深度思考与公司相关的重大事务。

当然,要有大手笔并不是仅仅靠环境的改变才能实现深度工作。其中主导的力量是严肃认真对待手头任务的心理。

在酒店专注于写作项目,或是远离工作一周只做思考,都是推动你的深度目标占据心理优先的地位,有助于你解锁必要的心理资源。

虽说放松和深度工作听起来有些相悖,但你想做的事情越多,完成的事情反而越少。

因此,适当的休息是必要的,这样你才能组织和集中足够的精力来达成实在的成果。

你可以在工作日结束直至第二天早晨到来之前,屏蔽掉对工作问题的担忧。

例如晚饭后不查看电子邮件,不回顾白天的对话,也不策划如何处理即将到来的挑战,彻底屏蔽与工作相关的思考。

当你无聊的时候你会干什么?刷朋友圈?逛淘宝?我相信这应该是大多数人的选择。并不是说玩手机不好,而是当你生活中潜在的每一刻无聊时光——比如说,需要排队等 5 分钟或者是在餐厅坐等朋友——都是用玩手机来打发,那么你的大脑就可能已经被重新编排。这时你的大脑已经不能够胜任深度工作。

为了避免这个情况,我们需要进行注意力集中的训练,因为高度集中注意力的能力是一种需要训练的技能。

你可以找出一项优先度很高的深度任务,估算出通常完成此类型任务需要的时间,然后设定一个硬性截止期限,这个期限要短于预估时间,接着尽全力去完成。

需要强调的是,一定要给自己设定一个几乎不可能的时间期限。较短的完成期限,能让你提高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和克服分心的欲望。

作者在麻省理工做博士后副研究员的两年时间里,住在波士顿,工作地在剑桥。

为了健身,作者往返学校和家都用步行的方式。正因为每天花在走路上的时间很多,作者养成了能促成深度工作的一个习惯——有成果的冥想。

有成果的冥想是指在身体劳作而心智空闲的时候,比如走路、慢跑、开车、淋浴、遛狗时,将注意力集中到一件定义明确的专业难题上。

这个难题可能是为一篇文章列提纲,写一篇讲话稿,或者是打磨一个商业策略。

有成果的冥想一周至少做两到三次。它通过迫使你抵抗分心,不断地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一个定义明确的问题上,来增强你抵抗分心的心智。

通过让你在一个问题上不断深入研究,提升专注能力,从而提高专业产出,却不占用你的工作时间。

记住一副牌实际上是一项记忆力训练,记忆力训练的效果在于能提升个人专注力。这个能力的提升可以很好地应用到任何需要深度工作的任务上。

因此,记住一副牌的关键不在于你究竟记住了多少张,而是在这个过程能让你最大限度地集中注意力,从而提升你的高度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随手刷刷微博、朋友圈、淘宝,时间就这么悄悄地溜走了。很多人为了保持专注,会给自己设定一天“网络安息日”,也就是说在这一天完全断网,好让自己专心工作。

对于多数手机依赖症患者来说,最容易接受的方式,是适当减少网络娱乐和消遣的时间,而不是完全戒掉社交媒体。

你不妨预先计划好你使用网络的时间,然后在这些时间之外完全避免使用网络。

你可以在自己工作的电脑旁边放一个笔记本。在笔记本上,记录你下一次使用网络的时间。

直到那个时间前,无论面对何种诱惑,都不能接触任何与网络相关的东西。

虽然这个方法听起来很简单,但真正做到却并不容易。为了帮助你做到,这里强调两个小妙招:

例如,你每次查收邮件需要5分钟,正好两次会议之间有两个小时,你可以每 15 分钟就安排查收一次邮件。

这样一来,你就有 90 分钟处于离线的工作状态,而且,你不需要牺牲太多的网络接入,就可以实现最大化的专注。

你必须抵挡网络的诱惑。如果可以的话,在这个离线时间段剩下的时间内进行另一种活动,或者进行放松。

很多人在无聊的时候就会不自觉地拿起手机打发时间,长此以往,就会造成不专注的现象。

其实,我们每一刻无聊的时光都是有用的,因为当我们无聊的时候,大脑并不会停止思考,我们偶然间的灵感迸发,就是因为在我们的无聊时光,大脑潜意识层的思考并没有停止。

拥抱无聊,你会收获更好的结果。

摈弃浮浅可能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但每个人都能够做到通过适当的安排,减少浮浅工作的时间。

其中一个有效方法是一天的每一分钟都要做好计划。

调查发现,那些宣称自己平均一周工作 60~64 小时的人实际上平均每周大约只工作了 44 小时,那些宣称自己一周工作 75 个小时的人实际上只工作了 55 个小时。

这说明,我们一天中的大多数时间是在浑浑噩噩中度过的,对于应如何安排时间并没有考虑太多,所以就频繁地陷入浮浅工作。

为了让我们的时间不被浮浅工作侵占,我们需要做好时间规划。作者建议我们可以在本子上完成这件事情。

我们可以每天翻开新的一页,把一天24小时画成24个方格,把相应的任务安排填在对应的某个时间点的空格里,当然,并不是每一个方格都要安排活动。

需要注意的是,因为每个格子代表一小时,所以那些浮浅工作比如回邮件、提交单据等等就不能写进格子里。

这样一来,我们每天通过看有多少个格子被填满,就知道今天我们有多少深度工作要做。

但这里需要注意一个问题:

有的时候,你会发生一天修改好多遍计划的情况,但不要气馁,你的目标并不是竭尽全力维持既定的计划,而是在时间的推进中掌握工作的主动权。

除此之外,你还可以采用在5点半前结束工作的方法。

斯坦福大学的计算机科学教授拉蒂卡·纳帕尔是弗雷德·卡夫利奖获得者,她的专业能力很强。

但她说,她之所以拥有这样的成就,是因为她给自己的工作设置了明确的时间节点。

纳帕尔在学术生涯初期,试图把早 7 点到深夜的空闲时间都塞满工作,没多久她就发现这种策略没有可持续性。

于是给自己设定了每周 50 个小时的工作时间上限,然后再来看有哪些规则和习惯可以帮助她完成这个目标。

换句话来说,纳帕尔实行了固定日程生产力。这种策略没有影响到她的学术生涯,她按部就班地拿到了终身教职,三年后又成了正教授。

固定日程生产力是指通过给自己设置一个明确的不再工作的时间信号,促使人在工作中不得不寻找提高产出的方法来实现目标。

无独有偶,《深度工作》的作者在下午5点半之后就完全不再工作了,这样的状态维持了6年多。

而这样一个明确的工作结束时间非但没有让他堆积一堆完不成的事情,反而让他以空前的高效完成了更多的事情。

这个方法可以应用于大部分的知识工作领域。在大多数的知识工作岗位上,想要拒绝一项看似无害的浮浅任务。

例如去喝一杯茶或者聊会儿天,可能会很难。然而,专注于固定日程生产力可以使你进入稀缺思维方式。

突然间任何深度工作之外的事都会被看作潜在的干扰,能占用你时间和精力之事的准入门槛陡然上升。

你开始用雷霆般的效率安排自己的精力处理这些难题,深度工作的效果也达到了。

总之,深度工作就是让你专注于工作内容的一个过程。不幸的是,想要不分心做到专注,并不是那么简单。因为人性使然,我们总想将注意力转移到某种浮浅事物上。

同时,你的意志力并非可以无限制地使用,相反,它犹如肌肉一般,会疲劳。你的意志力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就会被榨干,直到最后无法抵抗。

想要杜绝浮浅工作或事物,让自己进入深度工作状态,你就要培养起能帮助你进入深度工作的好习惯。

而养成习惯的诀窍在于:你要在工作生活中加入一些特别设计的惯例和固定程序,使得进入并保持高度专注状态消耗的意志力最小化。

《深度工作》,为我们指出了这条通往成功之路的捷径。

学会深度工作,不但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而且能够拓展生命的厚度和广度,既是对工作负责,也是对自己的生命负责。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慈怀读书会每天一本书的全部内容,这是慈怀读书会每天一本书的第一百八十四本书。

因书明理,以慈怀道,关注慈怀读书会,每天读完一本书,把自己活成你喜欢的样子。

*注:配图来自Ryo Takemasa作品

*文:林小白,慈怀每天一本书签约作者,有书智库领读达人/多平台认证讲师,出版《每天多出一小时》。

*注:如果你也想成为慈怀每天一本书的签约作者,欢迎后台回复“阅读达人”了解相关事宜。

【慈怀每天一本书】

欢迎书友体验“每天一本书”

(内测版)小程序

↓↓↓↓

今日话题

深度工作就是让你专注于工作内容的一个过程。读完这篇文章,你知道如何进入深度工作吗?

高考志愿填报8 填报志愿-平行志愿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