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骨盆——人体运动的核心却有上百种坏法

 wyfx100 2018-06-02


骨盆是人体运动的核心

 

我大概统计了一下门诊患者的分类

颈椎病+腰椎病占了百分之八十,在这百分八十里颈椎病和腰椎病各占一半,而腰椎病这个区间内单纯因为腰椎引发的问题不到三成,大部分都是骨盆的与腰椎协同的问题。

 

现代运动医学里有人提出了核心肌群的概念,指的是肩关节以下髋关节以上包括背部、腹部和骨盆部的肌群,这些肌群形成了一个人体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负责运动功能的稳定,是人体中最为重要的肌肉群。

 

在运动模式方面,强调以腰胯核心肌群带动四肢的最佳运动模式,这与传统武术的“龙虎二劲”不谋而合。



传统武术里,劲力发自脊柱,纵向的束展旋转被称为龙劲。腰胯联合的横向运动与丹田鼓荡被称为虎劲,对于内家拳来说,胯的作用可以说是重中之重:“宁传十手拳不传一手胯”,“肩松开化去拙力,盘骨开摧枯拉朽”


骨盆的结构是由骶骨、两侧的髋骨(髂骨坐骨耻骨融合而成) 和尾骨组成,两侧髋骨的底部各有一个髋臼和股骨头构成人体最大的两个关节——髋关节。

 

从力学角度来说骨盆下面链接下肢,上面链接脊柱,下面连接下肢,上半身的重力通过脊柱向下传导到最末端的骶骨开始变成横向的力,而重力的反作用力由下肢传导到髂骨与这个力相接,骶髂关节是上下重力的交汇点。

 

由于骶椎上宽下窄,呈楔状插入两侧髂骨之间,故此负重越大,骶髂关节接触越紧密,类似于拱门或石桥的结构,这就是骶髂关节的“自锁现象”。这座拱桥是就像建筑的地基,很多偏歪都是从地基开始的。




除了结构的嵌合,骶髂关节周围包裹了强大的韧带,骨间骶髂韧带、骶髂后韧带、骶髂前韧带等等


然而大自然对人类费劲心机设计的自锁结构和强大的韧带,也抵抗不了不良姿势的损害,人类的进化赶不上技术大爆炸引发的副作用——久坐

 

久坐、翘二郎腿等长时间维持不良姿势是骨盆旋移的重要原因,旋转移位的骨盆像是扭曲的地基,向上改变腰椎的排列,向下卡压坐骨神经。

 

常见的腰骶痛、单腿外侧痛、后侧痛,大部分的膝关节退行性病变、一部分的足跟痛都和骨盆有着直接的联系。

 

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患者,就诊时候描述自己腰痛,在触诊时发现疼的地方根本就不是腰,而是骶髂关节,骶髂关节错位被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的病人几乎每天都会遇到。

骨盆前面、后面、侧面都连接着重要的肌群,耻骨上缘是腹直肌起点,髂嵴又是腰方肌,腹横肌,腹内斜肌的起点,髂骨翼外面连接着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正是因为它连接了这么多位置,骨盆的移位才会连带全身引发一系列复杂的问题

那么怎么判断骨盆的偏歪呢?

 

基础的参数有:

腿的长短

足的角度

双侧髂骨对称度

股骨旋转角度

双侧髂前上棘的高度

双侧髂后上棘对称度

肌肉张力

影像学检查

 

骨盆偏歪是复杂多样的,骶髂关节与髋关节移位最为常见,如果以骶骨为中心参照物做一个理论上的简化模型

髂骨的移动方向有:上移、下移、旋内、旋外、前倾、后倾,再加上髋关节股骨的旋内、旋外

 

把它们进行一次排列组合,左侧髂骨六个方向,右侧髂骨六个方向,再加上双侧髋关节各两个方向


我们的得到了6x6x2x2=144种最基本的移位方向,这还并不包括斜方错位角度和单纯的肌肉筋膜引发的问题

 

把整个骨盆放在人体里看还会出现前移,后移,左移,右移四种变化

 

由于髂骨与股骨的角度问题,髂骨向下、股骨旋外会出现长腿,髂骨向上、股骨旋内会出现短腿

 

一般骶髂关节与髋关节的移位方向是一致的,单侧髂骨向后、向外旋转,伴随着股骨的旋外,呈现出长腿

 

单侧髂骨向前、向内旋转,往往伴随着股骨的旋内,呈现出短腿

 

也有很多如髂骨旋内,股骨旋外的不同步的错位方式


那么有人会问,是不是大部分人都有长短腿,很少见到一样长的人呢?

 

当然不是,大部分人是双脚齐平的,因为人类的双腿直立站姿会时刻平衡微小的差异,躺下来能看出长短腿的都是超出了人体代偿的异常状态

 

影响诊断的常见干扰诊断因素:小腿骨折,单侧的肌肉萎缩,踝关节的扭伤,踝关节扭伤后会存在内翻成角,在视觉上抵消掉了股骨外旋造成的外旋成角,如果只是单靠长短腿来判断骨盆的移位会降低诊断的正确率。

 

除了长短腿,骨盆前倾也是常见的问题,前倾和后倾是骨盆整体的肌动学移动,涉及到髂腰肌、腹肌、竖脊肌、臀肌的紧张与松弛,篇幅有限就不赘述了



单侧髂骨的“前倾、后倾”更加复杂,可以看做以骶骨耳状面中心为轴的旋转移位,间接的分成“骶髂关节上段”、“骶髂关节下段”两个部分


前倾——髂骨上段前移,下段后移   

                                                           

后倾——髂骨上段后移,下段前移

双侧的骶髂关节上段,骶髂关节下段与髋臼、髂前上棘组成一个有着八个支点的跷跷板,所有的骨盆的复位治疗都是围绕这个跷跷板展开的。

 

旋内的需要外旋的力量抵消,左旋的要靠右旋来平衡,上面的支点出问题,需要借助下面的支点回位,正骨的原理是在身体所有力学杠杆中找出有问题的部分,并把它用最小的力撬回原处。

还有一类人的骨盆是容易坏的——产后的患者,因为为了让胎儿能顺利通过产道,孕期会分泌大量的松弛素,松弛素会改变骨骼、软骨、肌腱与韧带中的胶原蛋白结构,使骨盆韧带松弛、耻骨联合松开,关节支撑力下降


松弛素会在产后半年内逐渐下降,恢复正常,这段时间是机体易损伤的薄弱期


一般人的运动习惯是四肢运动时骨盆作为支撑,属于“被动收缩”型的运动模式


骨盆周围肌群在运动时没有主动收缩的意识,久而久之肌肉呈现出紧张箍住的状态,“不会用劲儿”了

 

前文提到过运动模式的优劣,骨盆是人体的“大拳头”如果只胳膊用力,没有募集到骨盆与椎体的肌群,那只是局部肌肉做功,在间架结构上是不合理的,简单说就是脊柱带四肢,还是四肢带脊柱的问题,当然虽然说“带”但其实是同步运动的力学杠杆系统

 

所以很多功法入门第一步就是教“开胯”, 另外骨盆又是“下丹田”的所在,丹田有多重要大家早就耳熟能详了,无论是从抻筋拔骨的角度,还是丹田鼓荡,内呼吸的层面,骨盆的核心地位都是无法取代的


早在《难经六十六难》关于三焦的描述中就提到丹田的概念: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


人类从尼安德特早期智人进化到现在大概花了三十万年,对自身的探索从来没有停歇过,随着人体认知学科的提高,相信在未来骨盆脊柱对身体的作用会更加清晰的呈现在大家眼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