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套片唯一的缺点就是太短了

 第十放映室 2020-11-13

第十放映室

就爱瞎说大实话

在开始这篇文章之前,我想先问大家几个小问题:

你今天看书了吗?看了什么书?如果今天没有看书,你上一次看书又是什么时候呢?

这几个问题是不是振聋发聩?是不是让你想起了某一位讨厌的老师?(笑)

有的人在毕业后撕掉了所有的参考书,发誓此生再也不与书打交道;有的人装饰了金碧辉煌的书房,但书架上最显眼的可能是去年的古董。

有的人买了最新款的Kindle,拍照发过朋友圈后,就丢在某个角落里与灰尘为伴。

时间、金钱、存放空间、搬运障碍……每一个细节都在成为人和书籍之间相遇的绊脚石。

但书籍这种东西,真的是生活必需品吗?

“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的情况需要感到羞耻吗?

当书店慢慢变成各种功能空间的复合体后,书店还是书店吗?

这些问题已经被讨论很多年了,至今也没有确切的答案。

但当我看过央视新出的一部纪录片之后,我似乎摸索到了这个答案最原始的模样。

这部纪录片的名字叫做《书迷》,在上个月的23号(世界读书日)这天播出。

纪录片很短,只有四集,每集20多分钟。

分别从“做书的人”“开书店的人”“藏书的人”“贩书的人”这四个角度展开,将很多人最隐秘的一层身份缓缓揭开,展示他们的生活,讲述他们的故事。

而片名“书迷”,就是这些人最隐秘的身份。

在第一集“一本书的诞生”中,走进了国内书籍装帧设计师朱赢椿的工作室、书衣坊里。

书衣坊位于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深处,夏BB之前有幸拜访过这里,工作室内书籍并不多,更多的是茵茵的绿草,阵阵的鸟鸣,搬家的蚂蚁,吞吐露水的蜗牛,以及悠闲走过的小猫。

主子跑太快了,截了好几遍才截到

朱赢椿上一份工作是在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设计教辅图书,一做就是十几年,让他下定决心辞职的原因是,某天午后他走进资料室,看到满满当当的教辅图书,绝大部分都是他这些年来的劳动成果。

但这些书不会被读者——学生——喜欢,他们甚至会厌恶这些书,会在毕业的时候将它们撕成碎片撒向天空……

我想朱赢椿那一刻的心情是既震撼、又难过的,所以他想还原书籍之美,设计出可以不被人轻视、不随意丢弃、不会产生距离感的书

因此,在书衣坊里,朱赢椿观察草木,不紧不慢地设计出一本本“最美图书”,比如《虫子旁》《设计诗》《肥肉》等。

但我最喜欢的朱赢椿的作品,并不是以上这些,而是他为饶平如设计的《平如美棠》

饶平如只是一位普通的老人,妻子2008年去世之后难掩心中思念之情,遂拿起画笔,从两人相识的那一天开始画起,到妻子去世的那一天结束。

《平如美棠》出版后成为当年销售榜上的一匹黑马,被评为2013年“中国最美图书”,截止到2017年共出售20多万册,加印10多次。

饶平如老先生说,没想到自己“随便画画”的作品,会如此受大家的欢迎。

其实这本书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饶平如和他妻子之间最习以为常的感情,虽然朴素,但最为长情。

他形容妻子去世时的场景,语气平静,但这份平静背后是悲痛过后的怀念。

他反复念叨着“她走了之后(生活)就结束了嘛”,令人心痛又羡慕。

这些画作背后的感情,这本小书字里行间蕴藏的动人力量,被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编辑发现,编辑加工,赋予了它作为书的实体。

朱赢椿将老先生的心意放在首位,将自己设计师的身份退到最后,结合书籍本身的特色和内容,赋予了它作为书的脸面。

而饶平如,则赋予《平如美棠》这本书以灵魂。

灵魂、实体、脸面,三方共同努力,才打造出了一本可以流传下去的《平如美棠》。

支撑着作者的,是对妻子的情感,而支撑着制作者的,是对于书的热爱。

一本书的诞生,看起平淡无奇,背后其实是“爱”的千涛万浪。

这样一本散发着写作者和制作者爱意的书籍,应该不会被撕碎于天空之中吧。

说完了做书的人,我们再来看看卖书的人

纪录片将卖书的人分成了两集来讲述,一集是讲开书店的人,也就是“卖一手书”的;一集是讲“贩书的人”,也就是“卖二手书”的。

看这两集之前,我还有点不解,同样都是销售贩卖的渠道,为何要拆开分别讲述。

看过之后才明白编导的良苦用心:一手书讲的是梦想,二手书讲的是坚守

比如先锋书店的老板钱小华,将“世界最美书店”开遍了南京城,然而懂行的南京人都知道哦,节假日千万不要去先锋书店,因为你只能挤在门口看游客拍照喊茄子。(笑)

但非节假日的先锋书店是很美的,尤其是走上长长的坡道之后再回望那个十字架,不管去多少次都会有一种朝圣的感觉。

图源网络

纪录片中着重讲述的,是先锋书店碧山书局的开设。

不得不说,开在深远小山村中的碧山书局,雨天时真的美如一副油画,但如此美丽的书店,在创设之初也受到了质疑:在山沟里开书店,是不是傻X?

当看到一个阿嬷在原本是祠堂的碧山书局里,边逗狗边逐字逐句看书的时候,当听到她大喇喇地说“我是很爱看书的,但买书花钱咯,这里看书不花钱咯”的时候,我想,包容又美丽的书店,大概就是这样子吧。

其实全国各地很多独立书店的老板,都是一些“靠梦想吃饭”的“傻X”,也包括片中开设在昆明的麦田书店

店面不大,所有的书都由老板马力自己亲手挑选,某种程度上来说,麦田书店相当于马力个人的开放式书房。

那堆满了书籍的空间,是他们为读者打造的避风港,也是他们为自己打造的安全区。而这个安全区,是用金钱、勇气、风险和毅力堆砌起来的。

当然,还有对书的爱意

相比较“一手书店”的优雅和美丽,“二手书店”的存在就略显尴尬和粗糙,它们或门店破旧,或只存在于互联网上。

但它们的维系,要比一手书店更难。

比如布衣书局胡同,库房中堆满了他十几年来搜刮而来的二手书,每一次搬家都是一次声势浩大的自我损耗,而他坚持了下来,从内环逐步搬去了河北。

他心里清楚,中国人对于字纸的看重,“人不死哪能卖书”

来,膜拜下大名鼎鼎的胡同

但胡同在做的事情是,将旧书有尊严地卖出去,让它们寻找到需要它们的主人,而不是在某一个阴暗的角落里生虫、发霉。

胡同对于这份工作的热情,也是源于对书籍的热爱,他曾经花了26万代拍了一位去世已久的读书人的大量旧书,还为他撰写了人物小传。

在胡同看来,了解旧书前一任主人是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既是对书籍的尊重,也是对前一任主人的尊重。

当你与一本心仪的旧书在滔滔书海中相遇,在某个夜晚翻阅时,知道曾有一个鲜活的人也看过这本书,留下了他生命中某个时刻的思维火花,而这一刻你与他的人生因为书而有了交点。

我想,这正是很多痴迷于收藏书籍的人,乐在其中的原因吧。

《书迷》中,我最喜欢的就是第三集,“淘书迷的地图”

在这集里,我跟随史航在凌晨时分探寻北京“鬼市”,看他跟书贩讨价还价;

跟史航老师学砍价之张嘴砍一半→假装跑路→卖主“后悔”→折中拿走

我跟随着徐凤文在天津海河边散步,前往他利用厂房改造的通顶书房;

我跟随着台湾图书编辑陈逸华,在九份乐伯二手书店里为发现鲁迅先生的作品而兴奋不已……

史航的书房宽敞且富有生活气息,像一个图书馆;徐凤文的书房通顶,敞亮,井然有序,令人肃然起敬;陈逸华的书房拥挤,凌乱,但让人倍感温馨。

这里是他们休憩的港湾,是他们与自己、与生活搏斗的地方,我很羡慕他们,因为爱书而收藏书,而收藏起来的书籍,也在保护着他们。

就像徐凤文说的,他没房没车,人生大半辈子都是一个“书房漂泊者”,但当阳光照进书房的时候,他手里拿起一本书,心里就没有忐忑

也许这就是这个纪录片想要告诉我们的,书中也许没有黄金屋,也没有颜如玉,但如果你爱书,爱字里行间的闪耀着的人类智慧,爱书籍流传过程中携带的故事,书是一定不会辜负你的。

与书籍的相遇,就是一次又一次与自己、与他人、与时间的艳遇

《书迷》这部纪录片,浅尝辄止短短四集,就能如此令人感动,如果能将故事再丰满一些,我想这部纪录片会走向一个更高的高度。

好在片中的故事令人动容,为书痴狂的人,也生动而有趣。

为了不惊扰虫子打洞,用笤帚掩护自己的朱赢椿

痴迷于披头士乐队的麦田书店老板马力,麦田15周年的小礼物是披头士的磁带

而且几乎人手一只猫,令人嫉妒。(笑)

史航家的罩罩

饶平如家的阿咪

朱赢椿家疯狂抢镜的切糕

南京师范大学里面的姓名不详君

想看的朋友指路B站,检索关键词即可直达呦。

今晚说了这么多跟书有关的事情,不如我们也来一场“艳遇”,翻开你手边的一本书,告诉我第82页的第一句话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