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安石与杜牧的口水战:项羽该不该自刎乌江?

 南相子 2018-06-03

杜牧在其《题乌江亭》一诗里写道: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意在指责项羽胸怀不够宽广,如果能包羞忍耻东渡乌江,带领江东子弟卷土重来,那么天下姓项还是姓刘,犹未可知。

王安石看到这首诗,嘿然冷笑:文人墨客除了大抒骚情,能有几分真见识!于是他提笔写了一首《叠题乌江亭》,道: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意思是说,项羽失败已成定局,败势难以挽回,江东子弟未必肯随他卷土重来。

今日,我们就以现在人的眼光来简单评论一下这场口水战。

王安石不仅名列“唐宋八大家”,另一个重要身份则是:政治家,曾经官至宰相。他的目光自然比文人墨客要精深,别具新意,就见识来说,比起杜牧的泛泛之论,的确高明的多。项羽拒纳人才,刚愎自用,使江东子弟疲劳奔命,枉自捐躯,到了兵败乌江,八千江东子弟竟无一生还;坑杀降卒三十万、火烧阿房连三百里,致使生灵涂炭、民不聊生。项羽何德何能,能使江东子弟再次为他的霸业卷土北上,血洒疆场!王安石的设问,巧妙地道出项羽不愿说出口的深衷:我不过江,不是不愿,而是不能,因为没有人愿意追随我了!

杜牧则是咏史的大手笔,简单的“折戟沉沙”四个字,蕴含了多少沧桑往事。这首《题乌江亭》是杜郎对历史悲剧的凭吊,是怀古的抒情嗟叹。他劝慰项羽当在逆境中奋起,不失为一种人生的鼓舞,但是对项羽功过的分析以及对项羽兵败的评论,未免有不妥之处。

杜诗是文人的咏怀,王诗则是政治家的沉思。世人常说“唐风宋骨”。风者,情也;骨者,理也。也就是说唐诗善于抒情,宋诗善于说理(著名的有横看成岭侧成峰、为有源头活水来等)。抒情太滥易于矫揉造作,说理太死易于呆板说教。但总体来说,唐风略胜于宋骨(小编个人偏爱,不喜勿喷)。以这两首诗为例,王安石立论新奇,理由充分,赢得了口水战的胜利,可就文学性与知名度来说,王诗则又略逊于杜诗。

作为一个史学家,司马迁却有着文人的浪漫情怀,对悲剧人物抱有极大的偏爱。尤其是对项羽,这个与本朝高祖皇帝大打出手的人。这也许是出于对刘汉王朝的憎恨。巨鹿之战时,项羽破釜沉舟、以一当十、大破秦军,楚兵呼声动天,诸侯无不人人惴恐,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睥睨天下,何其壮哉(小编每每读到这段总是双手捧胸、眼现金星状);垓下突围时,项羽大呼驰下,溃围、斩将、刈旗;路逢赤泉侯杨喜,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将项羽塑造成一个一往无前、顶天立地的盖世英雄。“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被理学家朱熹评价说:慷慨激烈,有千载不平之余愤。

李清照诗云: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对于项羽自刎乌江这一行为极为赞赏,认为这才是大丈夫所为。杜牧认为项羽不应该自刎,王安石认为项羽应该自刎。表面是李王对杜,2:1,李王胜;实则是李杜对王,2:1,平局。因为李杜抒发的都是文人情怀,都是被太史公的《项羽本纪》所感染,不管认为项羽该不该自刎,都对其敬仰有加;王安石则以政治家的深邃目光,透过现象看本质,看穿了项羽的真面目,对其持谴责态度,认为他就该此地自刎以谢天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