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是名将李广的后代,他的边塞诗可与七绝圣手李白、王昌龄相媲美

 快乐老年435 2018-06-03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这首题为《夜上受降城闻笛》的七绝,是唐代边塞诗的名篇之一,被人们誉为“绝唱”。诗中的受降城,是灵州(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治所回乐县的别称。在唐代,这是防御突厥、吐蕃的前线。诗的大意是这样的:晚上,登上受降城,只见月光皎洁,烽火台前面的沙漠犹如铺上了一层霜,显得那样凄冷,令人望而感到阵阵寒意。在万籁俱寂,空旷辽阔的夜色中,传来了缕缕婉转悠扬的芦笛声。它是那样地悲凉幽怨,勾人心魄,唤起了守边将士们怀乡思归之情。诗以写景为主,由景见情,感慨至深,音节高亮,情思悱恻。

他是名将李广的后代,他的边塞诗可与七绝圣手李白、王昌龄相媲美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诗的作者叫李益( 748--827),字君虞,是陇西姑臧(今甘肃省武威县)人。他自称是“关西将家子”,是西汉名将李广的后代,所以他少年时就喜欢谈论兵事。李益五次从军,在军旅中生活了十年左右。《唐才子传》说李益“从军十年,运筹决胜,尤其所长。往往鞍马间为文,横槊赋诗,故多抑扬激厉悲离之作。高适、岑参之流也。”的确,李益“北逐驱獯虏,西临复旧疆”(《从军有苦乐行》),长期的军队生活充实了他的生活,激发了他的热情,使他继高适、岑参之后成为中唐边塞诗派一位杰出的诗人。

李益的边塞诗,叙写了自已的从军生活,抒发了自己立功报国,收复失地, 安边定远的壮烈情怀。他的《边思>诗说

腰垂锦带佩吴钩,走马曾防玉塞秋。

莫笑关西将家子,只将诗思入凉州。

他是名将李广的后代,他的边塞诗可与七绝圣手李白、王昌龄相媲美

他曾穿着华美的军服,佩带着锋利的武器(吴钩》,在秋高马肥的季节,参加防卫玉门关(玉塞)的战斗。因为他是将门之后,所以他并不满足自已仅能写边塞诗篇,继承祖业、保卫疆土才是他的理想。《塞下曲》一诗,更强烈地表露了他的理想抱负:

伏波唯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诗中用了几个典故:一是东汉时的马援,被封为伏波将军,南下平定交趾,后来在平定武陵“五溪蛮”时病死在军中。二是东汉名将班超,奉命出使西域,平定了很多小国,巩固了汉朝在西域的统治,他在西域长达三十一年,功勋卓著,被封为定远侯。但他年老思乡,上疏请求回归,说:“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所以唐人多吟咏此事,如戴叔伦《塞上曲》便说:“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三是《公羊传·僖公三十三年》说晋人在崤山伏击秦国的军队,使秦军全军覆没,“匹马只轮无返者”。四是唐代名将薛仁贵,他曾带兵讨伐高丽,击溃敌军二十万,又曾在天山大破九姓突厥,当时突厥拥兵十多万,薛仁贵发三箭,射死三人,突厥畏服归降,当时军中有歌说:“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李益在诗中表示:要像马援那样为国捐躯,要像班超那样立功塞外,但却无须恋归故土,要像晋秦崤之战那样消灭全部敌人,不让一匹马一只车轮逃回去,要像薛仁贵箭射天山那样镇服边塞。这首诗写得壮怀激越。

他是名将李广的后代,他的边塞诗可与七绝圣手李白、王昌龄相媲美

李益的边塞诗,善于用凝练自然而又色彩鲜明的语言,情景交融的手法,表现边地的风光,抒写将士及诗人自己的情怀,风格慷慨悲凉。李益喜欢用七绝的形式写边塞诗,所以他又是中唐最优秀的七绝作家之一。他的七绝,含蕴丰富,色泽鲜明,音律谐和,可与七绝圣手李白、王昌龄媲美。李益的边塞诗,在当时便很出名,流布很广。他的《征人歌》、《早行》,“好事者画为屏障”。他的《夜上受降城闻笛》,更是“天下以为歌词(《旧唐书·李益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