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年回眸 ▎百年来,广州人是如何喝水的?请回答:你家的水来自哪里?

 哈哈狮的信箱 2018-06-03


温馨提示


广州的自来水起始于1905年。

113年来,广州自来水是如何走过来的?


《广州旧闻》给各位亲梳理梳理……




广州自来水“史前史”:

从“甘溪”到“六脉渠”


在自来水出现之前,广州古城靠的是老天的恩赐。

一道溪流发源于白云山东侧的“蒲涧帘泉”,

沿着山势向西南蜿蜒流到后来的广州城,

从涓涓细水变作能行船运输的小河,

这溪水异常甘甜,所以人们把它称作“甘溪”。


广州城的兴建与发展也与甘溪有关。

甘溪的一条干道穿过小北门,

经小北路、仓边路一带南人珠江。

早期的广州城,如任嚣城、赵佗城,

就建在挨近这条河流的高地上。


历代地方官都很重视治理甘溪:

三国时,交州刺史陆胤曾经疏导甘溪,

以至每天早上,居民“倾州连汲,以充日用”。

北宋时,苏东坡也曾努力促成甘溪的引流工作。


从宋代起,甘溪开始转向沙河,

还由于水源不足而渐渐淤塞干涸了。

与此同时,居民点扩大以及掘井技术的提高,

城内“甜水井”数量大增。

于是甘溪的重要性明显下降,

“六脉渠”就在这时应运而生。


广州六脉渠图。



沪粤两地官商一拍即合
广州自来水事业问世


广州的自来水,要从鸦片战争后的的上海说起。


1842年的鸦片战争后,上海取代广州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1880年,上海的美商恒昌洋行、恰和洋行和当时的公共租界工部局签订了合约,成立了“美商上海自来水公司”。翌年,在上海杨树浦路、许昌路购地兴建自来水厂,1883年6月29日建成送水,日供水量2270吨。上海商人们从自来水上挣的衣满钵满。


1903年,上海商人见新兴的自来水事业有利可图,便来广州与当时两广总督岑春煊提议创办自来水, 时值上海、广州轮船通航,岑春煊表示“爱民之心”,而广州最出名的一句俗语是“水为财”也,可谓正逢天时、地利、人和,因而沪粤两地官商一拍即合,从而使广州自来水事业问世。

“广东省河自来水公司”创始人之一、两广总督岑春煊。



广州自来水最早叫做
“广东省河自来水公司”


1905年10月,正式成立“广东省河自来水公司”。上海和广州两地招商股,相对上海占的股金较多,于是,在上海成立了董事局,推举股东李平喜为董事长,并派代表王声楷来广州负责建水厂工作。广州亦相应成立董事会,主任是左小视,督办是陈望曾,助办是伍秉承。


公司聘请美国工程师二人,德国工程师一人,本国工程师一人。立即进行水源勘测、水厂基建技术设计。向国外进口给水设备等工作。当时我们还缺乏给水技术经验,因而国内外工程师工资差别悬殊,国外的月薪银元五百元,本国的一百二十元,一般职工则月薪只有二十五元左右,临时工则按日计算,日薪二至四角。

增埗水厂的高水池。


1906年,公司在本市西壕口谷埠购买了办公大楼(即现在人民南路新亚酒店),挂出“广东省河自来水公司”牌子对外接洽业务。因当时广州仍未建市,而公司采水点是广东省河,供应番禺、南海在广州的部分群众用水,故取名“广东省河自来水公司”。


经勘测选定,在城西北的西场乡征地七十华亩建水厂,定名为“增水厂”这就是广州西村水厂的前身


水源采用北江增埗河为采水点,征用农民的田地除了补偿地价外,并答应聘用当时农民为临时工,并且水厂建成后提供两个公共水龙头免费供给增埗乡民生活用水。

位于人民南路的“广东省河自来水”办公地点。



彰显100多年前高新科技
三条管道直通广州富裕地区


1906年6月动工,当时,机器设备分别在上海向西德、美国购买,由协和机器厂承包装勘。


其中建有蓄水池2个、高架沉淀池1个、慢性沙滤池6个;低压机房抽水设有煤气炉4座、离心泵4台;高压机房输水设有卧式火管蒸炉5座、双筒机4台;涡轮筒机房之间还有1个容积8545立方米的地下清水池。

西村水厂的卫生河。


这些设备就算放在当下,并不算太过时,因为全世界自来水的常规处理工艺百年来并没有颠覆性的突破。


输水管道设以直径600毫米水管长4400米为出厂输水总管,又分三条支干管,分别供水至西关、南关及惠爱路旧城区。


一条是供应西关的逢源路、宝源路、长寿路、光复路、十三行、太平南,并在长寿大街建设容量是782吨的水塔一座,该水塔距离地面高为38呎,塔身高22呎;


一条是从西华路、第一津、大新路、高第街,然后到永汉南路;


一条是沿着惠爱路通向永汉北路。


这三片供水地段是当时商业繁盛和富裕居民住宅区。


主干管的施工安装委由香港广联生承装店代装,用户户内水管则由广州广惠生承装店代装,并从上海自来水公司招雇了十二名技工到广州负责施工监理工作。

1908年建成的西关水塔,1974年城市改造时候被拆除。大致位于现在的长寿路距离康王路不远的地方。



药材商见过世面
光复南路作为安装的突破口


不过一开始的安装工作不顺利,市民们认为水经过铁水管后会生锈不干净,而且当时当各个街巷设有街闸,不愿意让施工人员进来施工。


于是董事会采取了三项措施:


一是定出“员工发展用户奖励办法”,即每发展一名用户,奖励员工白银4角;


二是“优惠用户用水办法”,通过报纸宣传自来水公司是利润回报率极高的行业,用户可知投资自来水获取回报;


三是选择了光复南路作为突破口,因为光复南路这里都是药材商铺,这些商铺老板都见过世面,知道自来水的好处,并且董事会决定给这条街道免费安装7个消防用自来水水龙头,局面由此打开。


所以增步水厂1908年8月16日举行开水典礼。因部分街管安装遇到种种困难,至1909年初才全面供水。



广州人不买“自来水的帐”
安装用户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增步水厂算是顺利的,然而,董事们却愁容满面,原因是面临着接踵而来的困难,而这些困难还是上海自来水行业所未发生过的,真是始料所未及首先是登记报装自来水的用户不多。


上海当时自来水供不应求,新开户报装要排队或“走后门”,广州却恰恰相反。因广州水资源丰富,珠江河横贯广州,沿岸居民习惯饮用珠江河水,城内居民则户内打井取水,水质也好,且水温有冬暖夏凉之妙处,有些茶楼更备有木水车前往白云山下采水,以“山上名茶”招徕顾客,不少街巷的群众自行凑款开挖较大的公共水井,更有不少劳苦人充任“挑水扶”以一两个“仙”的价值挑一担水送上门,且服务周到。所以,广州居民并不感到“用水难”。

早年广州市民在河涌边取水食用。


而自来水被视为高档商品,高级享受,并非一般人能负担得起。


因此,广州自来水创办初期,报装者不多。安装用户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供水供过于求,成本也高,收人少,年年亏损。至1914年共亏损了176,000两白银,不仅没有红利分给股东,且股息亦停派,只有将股息加入作股本计算,财政上出现极度困难。


另外广州新建的自来水正式供水后,恰逢辛亥革命、袁世凯复辟、龙济光盘踞等变动,广州时局一直动荡。


有点生不逢时。

1928年增埗水厂的蒸汽机房。



商办?官办?争了很多年!
1929年才收归政府


1920年后,官方提出自来水属公用事业,要接受官方的监督,其后推出若干措施,力促自来水移交市管,未果。


1926年11月,在第47次市政委员会上,市长孙科再次以解决广州缺水问题,试图 “接管”自来水公司,再一次落空;


1927年8月,广州市政府恢复了公用局,临时组织的整理自来水公司委员会经过一年多的公文往来,整理工作还未开展就宣告结束了;

增埗水厂2号送水泵。


直到1929年初,也就是民国18年,陈济棠开始执掌广东大权,广东和广州开始进入平稳的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比较快速。但是自来水公司仍然我行我素,自来水供应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要。


1929年1月10号,市政府派出军警和接管委员会,正式强行接管自来水业务。到1934年4月14号,完全收归政府所有。

西村水厂建厂初期的过滤池。



占杨箕村地盘修建东山水塔
东山从此有了自来水


到1927年,东山已经成为一个新的城区,新建了很多住宅。这个区域居住了很多达官贵人和富商,居住人口达到11000多人、1900多户。


这里的居民大多是直接在大沙河下游河涌(即现在杨箕村傍边的河涌)取水,很不卫生。


尽管当时也铺设了水管,但是由于距离增埗水厂过远,压力不足,水量也少,经常闹水荒。


政府多次督促自来水公司在东山区增建水塔,以解决当地的水黄问题。但是自来水公司一直敷衍了事,多次拖延。在此情况下,市政府将东山自来水收归自己来处理,并在1928年10月,开始规划。


东山水厂奠基时候的情景。


首先向市立银行借款5万元。第一步是选择取水地点,定在番禺县鹿步司杨箕村。但杨箕村的民团认为该取水点妨碍了乡民的农耕生产,请市政厅变更地点。后经过市政厅与杨箕村民团多次解释,双方消除误会,工程顺利进行。


在这种情况下,1928年,由市公用局自行设计,市立银行借款,兴建官办的东山水厂水厂位于番禺鹿步河杨箕村北,沙河坑上游竹园之内。水源采用沙河坑水由水闸拦截引水人厂。厂内设有高低压水泵及柴油机,有室内快速滤水缸四个,生产能力为日供水量1,800多吨。


另外,在东山模范村之东建一座水塔,由水厂以直径20厘米水管输水上塔再供给用户。原计划东山区由官方自行收水费,官商各自办水厂。1929年,统一由自来水管理委员会接管。


从此东山的居民开始喝上了干净的自来水。


从不同角度看东山水塔的情况。其中可以看出东山水塔与模范村也就是现在的梅花村的情况,也可以看出当时的广九铁路旁边的东山水塔和梅花村的情况。

(感谢微博@广州的历史脉络提供有关东山水塔的照片)。


广州沦陷后,东山水塔在1944年被“盟军”飞机轰炸后,一部分机械被拍卖运往台湾,高压水泵迁往百子路另建加压站,由增步直接供水,东山水厂遂不复存在。

1928年9月开建的东山水厂,位于杨箕村北,1944年被盟军飞机炸毁。

(具体在现在的哪个位置?哪位达人可以指明?)


修建越秀山水塔
广州自来水迎来黄金时刻


1929年起,陈济棠治粵,广东社会相对稳定,且他颇重视市政建设,这为自来水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所以一直到1936年,是建国前广州自来水的黄金时期。


当时自来水的政策之一就是“随时调整水价”。当时的这做法,实际上已是“以水养水”了。


首先于1929年秋动工兴建、1932年3月28日正式投产兴建了增步水厂给水工程(即现在的西村水厂给水设备),生产能力为每日约45,000吨。

1929年增埗水厂的净水建筑物,现在仍在西村水厂院内。


其实在越秀山建容积为24万加仑水塔一座。全部基建费用连同输水管道、越秀山水塔等设备共耗资2.034,421元,资金是由企业自筹新水厂建成后,新厂供水直达老城区,旧厂则直供西关区,两管复脉通一气,互相挹注,广州市多年用水难基本得到解决。


另外市政府于1937年2月与美商马弥康举行签约,委托其在增步水厂生产内筹建第三套给水系统,设计供水能力为3000万加仑/日,工程预算造价为280万港由香港汇丰银行贷款,建设工期14个月,工程于当年7月开工。

建于1929年的越秀山水塔,现在是人文景观。



沦陷时期每天供水6小时
全市用水户才仅有一万九千户


1938年10月21日,日本法西斯入侵,广州沦陷。在日军飞机疯狂轰炸下,建设中的第三套给水系统被迫停工,水厂也停止供水,人去厂空,城市供水完全瘫痪。


十一月初,日军进驻增水厂,实行“军营管理”,到处寻找、招揽工人回厂复工。但是经过“焦土抗日”和日军轰炸、掠夺后的水厂,破坏严重,滤池漏水,机构设备难以修复。

50年代的装管现场。


次年2月恢复局部供水。广州建立汪伪政权后,自来水事业由日军移交“台湾拓植株式会社广东分店”接管经营。


1939年2月开始局部供水,供水范围仅日军军事机关。直到1944年,全市用水户才恢复至一万九千户,不到沦陷前的一半,且对一般市民实施定时供水,每天供水6小时,水价昂贵。


1945年8月14日,日本投降。国民党政府当局重组“广州市水电管理处”并制订了所谓的“战后复员整理工程计划”和“设备改善和建设工程计划”,但是一直没有恢复到战前水准。

50年代初的公共用水站。



1950年成立“河南供水工程筹建处”
“河南人”第一次喝上自来水


广州的河南与河北,尽管一河之隔,但是长期以来,河南人喝的都是河水,即直接取自于珠江水,极其不卫生。


筹建河南水厂,与筹建东山水厂几乎是在同时踢出来的,也即1927年。1927年7月4号,市政会议上,公安局局长邓彦华提出要建河南水厂的想法。由于种种原因,直到1949年广州解放的时候,河南水厂仍然未建立起来。


1950年广州市政府为解决一河之隔的河南(现海珠区)居民饮上自来水,成立了“河南供水工程筹建处”,同年从长堤五仙门设直径150厘米过河水管到南岸,正式向河南供水。结束了海珠区没有自来水喝的历史。


1951年7月又安装了两条直径300厘米的跨桥输水管,当时朱光市长还亲自到现场剪彩,河南居民为此赠送了一面“饮水思源”的锦旗,以感谢党和政府的关怀。


50年代工人用原始的方法探查地下水管渗漏。



广州水厂逐个数



1

1905年建西村水厂


开创广州自来水之历史

西村水厂位于广州市荔湾区增步河边,以珠江流溪河小北江混合支流为水源, 1994年供水量占公司总供水量的36.36%,该厂是公司的主力水厂,担负着广州市自来水生产的重担。解放初期,作为全市唯一的自来水厂。

60年代西村水厂的过滤池。



2

1957年7月建白鹤洞水厂


终结了芳村地区长期无自来水的历史

白鹤洞水厂位于广州市西南郊,面积11644m³。供水能力为4000吨/时,主要负责芳村地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厂的前身是培英中学(即第八中学)的简易自备给水设备,只负责本校师生用水。

50年代白鹤洞水厂的过滤池。


从此,芳村地区居民摆脱了祖祖辈辈饮用涌水、井水状况。因南洲水厂建成,河地区供水能力得到提高,于2005年停产。

1958年建成的白鹤洞水厂,现在为广州水资源微污染水深度处理实验研究基地。



3

1959年8月扩建员村水厂


结束了员村和石牌一带居民世代饮用河涌水的历史

员村水厂是在广州绢麻厂自给水站的基础上,扩建了员村水厂,并与西村水厂的输水管相连通。供水能力为862吨/时,使员村、石牌一带居民告别饮用浑浊河涌水的历史;

员村水厂。



3

1960年6月建成黄埔水厂


解决黄浦区生产和生活用水以及黄埔港国内外轮船用水

在黄埔区大沙地西建成黄埔水厂。供水能力6400吨/时,其供水任务解决当地生产和生活用水以及黄埔港国内外轮船用水;黄埔水厂1960年6月30日建成,位于广州市郊黄埔区大沙地西,以珠江下游河水为水源。


建厂前,该地区的工业和生活用水主要依靠西村水厂和员村水厂供给,。


1998年6月15日停产。



4

1960年4月建河南水厂


满足海珠区居民用水问题

河南水厂位于广州市海珠区工业大道,占地面积5790.5m³。该厂1960年4月建成投产。


解放前,河南地区(即海珠区)是自来水的空白点。解放后,为了解决河南地区的用水,先后安装直径150、300、400mm的过河管道,将自来水从西村水厂输往河南地区,但远远不能满足不断增长的用水需要。


1959年4月始建河南水厂,水源吸水点设在珠江下游的南石头油库内。


1999年停产。

60年代河南水厂建设过程中的沉淀池。



5

1961年建车陂水厂


供水对象是附近的氮肥厂、造纸厂和化工厂等五间工厂

车陂水厂位于广州市东郊车陂化工工业区,原占地面积45500m³。建于1960年,1961年建成投产,是一间供应工业用的低质水水厂。


当时服务对象主要是广州氮肥厂珠江造纸厂、广州化工厂、油脂厂、纤维厂等工厂。所有输水管道和安装入各用户的管道,均不与市政自来水管连通。

1979年海珠桥以东过河沉放现场。



6

1966年建成江村水厂


服务对象是市区及江村地区、沙河地区居民用水

江村水厂位于广州市白云区新市镇石马村。该厂初期只采用地下水源作战备水厂,1967年第一台水泵(180#)开始抽水,至1970年建成7个吸水井和1个石马加压站,分布在新市、石井、江高、蚌湖四个镇,距市区最近点16km,最远点30km。

1966年建成的江村水厂。



7

1969年9月建成石溪水厂


部分河水直接驳送至广州农药厂等工业用水单位

石溪水厂位于广州市海珠区工业大道南路与金鱼尾路交接处,1969年9月建成投产,石溪水厂取水点在珠江航道丫髻沙岛的南岸。河水经取水泵房,3条上水管输送回工业大道的净水厂,其中部分河水直接驳送至广州农药厂、人民造纸厂等工业用水单位。净水厂净化处理后的自来水,通过送水泵输入市政管网。

70年代的石溪水厂。

1969年投产的石溪水厂。


8

1977年建成新塘水厂


成为广州市东片地区供水的一间主要水厂

新塘水厂位于增城市大墩乡北面的“卢山”山岗,距离广州市中心区约50km,第一期工程于1973年开始筹建,1977年建成投产。为黄埔新港、黄埔发电厂、广州石油化工总厂等沿线厂矿企业输送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并为黄埔经济开发区供水。其管道已同市区管网连通,成为向广州市东片地区供水的一间主要水厂。

70年代的新塘水厂。

新塘水厂外景。



8

1983年建成石门水厂


水源取自北江水系的流溪河

石门水厂位于旧“羊城八景”——“石门返照”附近,总面积96000m³。水源取自北江水系的流溪河,总供水能力为80万立方米/m³。石门水厂是1983年广州市重点工程之一。1982年6月开始筹建,1983年12月12日正式响锤动工。1984年6月28日实现部分投产供水,1985年6月底全面竣工,一次试车成功。

石门水厂。


但是但是但是但是但是……


             市区缺水缺压现象十分严重


1980年当年全年售水量增加到43005万吨,比1949年增长了32倍,但市区缺水缺压现象十分严重,海珠、芳村等部分地区的水压低到0.5公斤(0.05mpa)以下,全年共有4140件群众来信反映缺水之苦,供水建设滞后等严峻问题。


1981年,中共广州市委作出决定 “以水养水”。


正是依靠“以水养水”,

从1981年到2000年的19年间,

广州市先后两次扩建江村水厂、

两次扩建新塘水厂、

两次扩建石溪水厂。

还新建了6座大型调节水库。

1995年动工兴建供水能力达50万立方米/天的西洲水厂,仅用一年时间就建成投产。

“以水养水”之政策。


1995年7月6日西洲水厂开工典礼。


1996年建成的西洲水厂,位于增城。



9

广州人开始喝上顺德水


南洲水厂 广州最佳


南洲水厂,最早的水源地选在现在丫髻沙大桥与南浦岛一带。但是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水质开始变差,可能出现水厂未建成,水源水质已经不达国标的现象。因此,自来水人继续寻找。


1992年,拟在珠江大石河段为临时取水点,以顺德北窖镇的黄涌为永久取水点。但由于工程搁置多年上述两个取水点情况有变化,广州市自来水公司数次现场踏勘后,最终确定南洲水厂在顺德的西海点取水。

2004年9月23日,西海取水点迎来第一股水。



顺德水道来水主要来自北江,上游浈水发源于江西信丰大庾岭西湾。由于上游沿途经过大城市较少,当地政府注重水体保护,河道两岸污染源较少,水质已经达到1到2类标准。


但取水点不在广州,需要顺德、广州两地政府进行协调,幸好,乘着大学城建设的东风,南洲水厂顺利建成投产。


与广州已有水厂水源的水质相比,它是最优秀的,并且这一水源远离珠江口,取水点定在这里以后,还可以免于每年咸潮袭击之苦,是目前广州七大水厂中最好的取水点专家指出,北江、东江、流溪河同属于水源保护区,水质优良。

为大学城铺设过江水管。

第一次给大学城安装饮用水净水器。


南州水厂。



9

“守着珠江没水喝”成为囧事


西江引水实现越秀荔湾白云天河约600万名市民受惠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广州珠江段水质变差,作为西村、石门、江村3个水厂水源的珠江西航道水质长期不达标。


“守着珠江没水喝”成为广州一大囧事。


2010年,西江引水工程被列入广州市政府十大改善民生实事,成为广州亚运会配套民生供水工程。总投资概算89.53亿元,取水设计规模为350万立方米/日,全程管线长71.6公里。


工程建成后全面置换西村、石门、江村三大水厂的原有水源,广州提前两年在全国大城市中率先达到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越秀、荔湾、白云区及天河部分区域约600万名市民受惠。

2003年6月28日广州自来水首次登上小谷围,大学城从此有了自来水。



东江,北江,西江三大优质水源

全方位保障广州供水安全


12间水厂的辉煌历史相互辉映,虽然到了今天,随着事业的发展,主要是以7间水厂为主打,但它们流光溢彩的水声淙淙,将一直在我们的耳边回响着,交集成一曲雄壮威武的水之乐曲

从2000年东部西洲水厂建设完毕,

到2004年南洲水厂实现通水,

再到2010年西江引水工程完工,

十年期间,

广州毕其功于三役,

实现了三地取水格局,

并于2010年实现供水管网互通互补。

广州市东有新塘、西洲水厂,

南有南洲、石溪水厂,

西有西村、石门水厂,

北有江村水厂,

四足鼎立的供水局面,

构筑了广州供水水源的科学布局和战略安全。

1990年时任广东省委书记谢非到西村水厂视察。



建国前广州自来水大事记



✍1905年上海富商和广州官方合作,成立“广州省河自来水公司


✍1906年公司购买办公大楼挂出“广东省河自来水公司”牌子


✍1906年6月兴建“增步水厂”(即现西村水厂)


✍1908年8月16日增选水厂举行开水典礼。至1909年初才全面供水


✍1920年后官方推出自来水属公用事业


✍1928年由市政府拨款兴建东山水厂


✍1929年广州改为特别市,由政府派出军警和接管委员等组成管理委员会接管民商办广州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


✍1930年8月“广州特别市自来水管理委员会”更名为“广州市自来水管理处”


✍1937年2月市政府与美商马弥康举行签约,委托其中增步水厂内筹建第三套给水工程


✍1938年10月21日日本法西斯入侵,广州沦陷。水厂停止供水,人去厂空


✍1938年11月日军进驻增步水厂,实行“军经管理”


✍1939年2月广州自来水开始重新局部供水,供水范围仅限日军军事机关


✍1944年全市用水户恢复至一万九千户,对一般市民实施定时供水,每天6小时,水价昂贵


✍1944年东山水厂被盟军飞机轰炸,日军把有关物资拆卸运往台湾


✍1945年8月14日日本投降,国民党政府当局重组“广州市水电管理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