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传统店铺 行走在消逝的街市

 潇湘水云上居 2018-06-03

——



岁月流转,多少烟云飘散。

时世更迁,沧海桑田变换。


记得走在苏州有2000年历史的山塘街上,看到那些足不起眼但却固若金汤般树立在那里的百年老店,用最传统的方式传承着美食,售卖着会用时光讲故事的手工作品,太阳下山时用一块块门板拼插起来打烊~周围的居民依然用他们习惯的方式过着生活,古朴的味道意味深远~或许我们早已不记得“门市部”、“百货公司”、“商贸行”最初的样子。


如果我们有幸,能够重新回到过去的街巷,走一走,看一看,那是件奇妙的事情。楼台簷阁,蟠旗猎猎,商贾叫卖,走卒小贩,应当是别样风景。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说的就是当时的景致。



过去店舖大部分是靠手艺吃饭的匠人。古代学艺,有“三年徒弟、四年半作”的规矩,三年不得回家,实属正常。四年半作,指的是第四年手艺学成,為回报师傅,跟著师傅出去做工,只得一半工钱,还有一半归师傅。


出师要办出师酒,徒弟学成得个大家的照面,以为自己独立得靠精湛技艺、靠真本事赚钱吃饭了。



那时后的店舖字号,有寓意量大数广的:如万、广、丰;有期盼规模宏大的,如元、泰、洪;有盼望生意顺利的,如亨、和、协;有希望生意兴隆的,如隆、昌、茂;有盼望长长久久的,如长、恒、永;还有讨个吉利的,如瑞、祥、福;还有表明自己童叟无欺的,如信、义、仁。


那时路上可见如北京同仁堂;上海协大祥;武汉谦祥益;香港惠丰、华丰华。

字号多请满腹经纶的老先生取,多典雅之义,引章据典。



济南老酒楼“者者居”,引自《论语》“近者悦,远者来也”。成都“颐之时”饭店,也根据《论语》“不时不食”而命名的。表明餐馆风味俱佳,不来进餐未免遗憾意思。哪怕是水果店,也要取经引典。白居易“诗荔枝新熟鸡冠色,烧酒初闻琥珀香”,“春之杏香;夏之瓜香;秋之苹果香;冬之桔子香”,这不正是水果店的初衷吗?



天刚一亮,郊区新扎菜的农夫在疏林薄雾中,穿过几家茅舍、草桥,往城门来来。打更的打著呵欠,守城看著时辰,缓缓打开城门了。


有两个脚夫赶着五匹驮炭的毛驴匆匆而来。一顶轿子,内坐一位妇人。轿顶装饰着杨柳杂花,轿后跟随着骑马的、挑担的,迎面撞上了淘夜香的,捏著鼻子快速离开。一片柳林,枝头刚刚泛出嫩绿,使人虽是感到春寒料峭,却已大地回春。



交通要道是数十字路口或码头旁最热闹。桥头遍布刀剪摊、饮食摊和各种杂货摊,两位摊主正争相招呼一位过客来看自己的货物。



以高大的城楼為中心,两边的屋宇鳞次栉比,有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公廨等等。商店中有綾罗绸缎、珠宝香料、香火纸马等的专门经营,此外尚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各行各业,应有尽有,大的商店门首还扎“彩楼欢门”,悬挂市招旗帜,招揽生意,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有做生意的商贾,有看街景的士绅,有骑马的官吏,有叫卖的小贩,有乘坐轿子的大家眷属,有身负背篓的行脚僧人,有问路的外乡游客,有听说书的街巷小儿,有酒楼中狂饮的豪门子弟,有城边行乞的残疾老人,男女老幼,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无所不备。



店门口的招牌蟠旗也是争奇斗艳,甚至有的还会派出伙计,四处招揽。这街市的风一来,各色旗帜随风摆动,煞是好看。



夜近,华灯初上。街市次第的灯次第的亮了。过去的人使用纸扎灯笼,不仅仅是為了照明,还因其包含的吉祥寓意。


灯笼舖的生意就很好。竹制骨架象徵节节高,绘就的花草鸟鱼象徵花开富贵、年年有鱼。除此,灯笼的正面要写上姓氏,背面写上“堂、郡、府、第”等与姓氏有关的典故,预示家丁兴旺。




“宋城巷陌皆香”。香是古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居者有熏香,宴庆需焚香助兴,并有僕从负责。更别说祭祀、迎神了。所以集市上的香店尤其繁盛,人们不仅可以买香,还可以请人上门作香,还有各式精美的香囊香袋可以挂佩;文人雅士则多设香斋,不仅用香,还亲手制香,并呼朋唤友,一同鉴赏品评。



裁新衣在老時候是一件隆重的事情。只有逢年過節才會給自己家人扯幾尺做新衣的。在新年來臨之際,大人早早就在裁縫店預定了。量尺寸,画样裁剪缝纫等等,一般也要好长时间,没辦法即等可取。



南宋时的金银舖还叫“金银盐钞交引舖”,具有官方性质的民间金融机构。在打造金银器、金银锭和进行金银交易之外,还具备盐钞买卖的功能。显贵、富商大贾云集於此。金银的流行,甚至连高级酒楼、富家的碗碗盏盏,也都是金银制的,曾经奢靡,今人也只能望洋兴叹了。



闲暇一杯茶,是那时候最大的消遣了。初春,茶叶通过一条条船一匹匹马从全国各地运过来,然后集中在城中的茶叶舖裡包装零售批发。显得繁华而热闹。


茶叶夜是番外人士的热销產品。以奶类肉类為主食的民族,都会採购一整年的茶叶作為消化食物,城门外的驼队在一年之春成為街市的一道异域的风景。



锡器,旧式家家户户都要用。香炉、锡烛台,都是结婚、做寿、祭祖不可或缺的。日常有请客喝酒的锡壶,还有农田干活锡茶壶,还有锡瓶、锡茶罐,密封性好,花生瓜子茶叶不会受潮。甚至冬天喔那个的暖锅,也是锡制。



“一箪食、一瓢饮”,箪其实就是一种盛饭的竹筒竹器。箪中所盛为糗,即干炒的粮食,炒米、炒面或炒豆子之类。竹器店在过去是不可或缺的。


过去把竹器作坊和竹器手工业工人集中的地方叫“篾街”,可见当时的繁荣景象。

做竹器是一种相对简单的手艺,只需要刀、锯、锤、钻等工具。大部分子承父业,时间久了,熟能生巧,一天就可以做一个背蒌或筲箕。就地取材,通过简单的加工就能製作出一件件精美实用的竹器,是古人的生活智慧。


除了那些正式店铺,还有一些行走的商贩走卒,正如今日所说白手起家的初创业者们~


古代的夜里,卖餛飩的梆子,千年来敲打无数人的梦的拍板:托,托,托。热气腾腾锅炉,裡面翻滚著美味的餛飩。各种佐料一排排开,想要加什麼都可以。清冷的晚上,一听到这声音,就按耐不住了。


传统手工纸的制法,有一整套生产工序,序有:泡料、煮料、洗料、晒白、打料、捞纸、榨干、焙纸。


炉内有订放置炭火,炉身下腹有三孔窗孔,用于通风。上有三个支架(格),用来承接煎茶或烧水煮饭。




过去,很多节日都是祭祖日,现在随时代变迁,这样的方式逐渐没落,更多环保和新颖的方式出现,糊元宝也会被代替。只是,思念是不会变的。


一个小铜锣,走几步,叫卖一声。晚间,提著灯笼,方便夜行。担子比较特殊,前担象一只大柜子,柜子前排摆放不少蓝边碗,中间是前后一隔二的紫铜锅,右边一列瓶装酱油、醋、麻油等,左边放一碗小汤勺,后排一溜烟的小瓷罐,内放味精、酱菜末丁、肉松、切细的芹菜,辣椒酱、胡椒粉等佐料,锅下有只炉子烧煮豆腐脑。


打磨,暖炉。


一弯弹弓、一张磨盘、一个弹花棰和一条牵纱篾,行走街头,生意好的应接不暇。


磨玻璃啊磨玻璃


一针一线,细细密织。量足而做,贴脚适合。


流行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一种汉族曲艺,表演形式为一人或二人自击小锣或小鼓作间歇伴奏吟唱,声腔短促,高昂跌宕,诙谐有趣,富有宣泄效果。唱词以七言韵文为基本句式,四句为一组。腔调简朴流畅,富有乡土气息,宜于叙事抒情。多由艺人走街串巷演出,在重大的民族节日或各种喜庆场合很容易觅见他们的身影。


摆书摊,谋生活,两条板凳,一张桌板,满架书。可以从早读到晚,日暮看不清字了,等收摊时,发现一日的生活费也够了。


最初的香熏主要见于祭祀和公共卫生,逐渐拓展出美化生活的功能。


过去没有电灯,浇烛是很兴旺的行业。只见热锅烧著蜡,一旁红白蜡烛等风乾即可出售了。只是,蜡烛在现在成为了一种“奢侈品”。




中华美学 |  生活美学 | 文创产业


分享,即是收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