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经释疑歌(三)

 鉴益堂 2018-06-04

101、祝由:安慰暗示为祝由,调动神气解病由,曲察变隐开导之,振奋正气心诚服。102、百病生于气:原来百病生于气,喜缓悲消怒上逆,恐下寒收热气泄,劳耗惊乱思结郁。审察病机勿失气,风寒暑湿燥随宜,静而顺者正之化,动而变者邪之异。

103、病机十九条:诸风掉眩皆属肝,风动木摇虚实兼,此风只言内风变,外风再寻别论篇。

诸寒收引属于肾,身体倦缩筋脉急,屈伸不利寒凝敛,营卫不畅肾阳虚。

此言只指内寒致,外因寒湿当属脾。诸气膹郁属肺金,岁金太过燥肺因,岁火太过病咳喘,肺失清肃胸胀闷。

暴怒伤肝应属肝,肾不纳气属肾边,虽然皆有膹郁症,病因有别仔细参。

诸湿肿满皆属脾,湿性粘滞脾气虚,水渍妄行周身肿,他脏有伤非此例。

诸热瞀瘈皆属火,此为心火筋脉灼,上扰清空伤阳气,血脉心神皆遭祸。

温病后之神倦搐,当属肝肾莫错谬,气厥神昏则属肝,细审病机究根由。

诸痛痒疮皆属心,火性炎热气血壅,营卫稽留腐血肉,疮疡疼痛渐已成。

阳虚寒凝为阴疽,属寒属热红肿分。

诸厥固泄皆属下,癃闭泻利不能禁,大都下焦脏腑变,当属大肠膀胱肾。

阳明热厥属于胃,热伤肺经太阴地,湿盛濡泻当属脾,不在“属下”范围内。

诸痿喘呕属于上,肺热叶焦津已伤,气阴不足实邪壅,肺失清肃喘逆状。

胃气上逆为呕吐,清气不升浊不降,肝心脾肾亦致痿,不属此类另立项。

诸禁鼓栗丧神守,皆属于火不能控,火性壅遏闭于内,阳不外达并口噤。

疟疾伤寒鼓颔战,当属于寒无热症。

诸痉项强属于湿,湿为阴邪性粘滞,阻遏阳气滞筋脉,精血不足究本治。

因风强直不属此,因热反戾可无湿。诸逆冲上属于火,气机急促呕吐呃,伤经伤脏气上逆,火热犯胃伤肺络。

食谷欲吐阳明寒,吴茱萸饮仲景说,呕有支饮小半夏,饮邪不属火之过。

诸胀腹大皆属热,热邪壅满脾胃多,结聚阳明腑不通,上中下胀三焦灼。

热气内盛上胀肺,下胀肝肾中脾胃,若问寒证有胀否?时减时满寒之谓。

诸燥狂越皆属火,火为阳邪扰神明,内扰肺烦扰肾躁,神志狂乱烦不宁。

外扰经脉四肢时,逾墙越屋超常情,阴燥阳虚亦有狂,却是属寒细分清。

诸暴强直皆属风,风性主动善变行,风伤筋膜急不柔,伤阳入肝厥阴经。

属湿强直热反戾,区别属风唯恶风。

诸病有声鼓如鼓,皆属于热壅遏阻,气机阻滞腹则胀,热郁贲迫肠鸣唱。

胃寒有胀肠寒泄,热必矢臭便秘结,再诊脉数等热象,口干溺黄易鉴别。

诸病浮肿疼酸惊,皆属于火多痈肿,火性壅遏灼气血,心肝筋脉神魂惊。

阴疽属寒痹风湿,虚之惊骇在胆经,属火必有火热象,火性卒动在其中。

诸转反戾水液浊,皆属于热身转侧,肢体屈曲背反张,煎熬津液实堪伤。

风寒湿邪不相同,区别只在水浑清。

诸病水液澄清冷,皆属于寒阴气盛,实寒虚寒再分别,阳气温煦待日升。

诸呕吐酸暴下迫,皆属于热肝胃过。

火能燥物吐酸上,里急后重转大肠。

火盛制金不平木,传化失常性急速。

寒湿困脾见此症,热象无凭不对症。

谨守病机各司属,脏腑为纲找出处。

六气为纲有联系,上下部位审清楚。

症同机异可相识,症异机同不模糊,审察证侯求病因,辨别虚实病性出。

104、别于阳者,知病从来,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应知阳为至和脉,因有胃气知病来,哪部不和哪为病,针药祛邪可安泰。至不和者名为阴,已无胃气难究因,真脏偏盛死生期,复胃气者方回春。

105、诸阳、巨阳为诸阳主气:督脉阳维曰诸阳,阳脉之海督脉将,维诸阳脉阳维系,总会风府太阳地。足太阳亦名巨阳,能为诸阳主真气。

106、五脏痹:

邪客表在阳曰风,邪入内在阴曰痹。

病舍于肺曰肺痹,咳嗽喘满气上逆。肺邪传肝肝痹成,胁痛出食厥乱横。

肝传入脾曰脾风,腹热烦心黄疸行。风淫湿土而成热,湿热发瘅气上蒸。

热注膀胱小便黄,变及上下热在中。脾传于肾入下焦,名曰疝瘕少腹痛。

小便色白混浊溲,阴经受损伤在肾。

肾传之心心脉急,抽搐瘈疭步难移,心主血脉而属火,筋脉燥缩手足拘,筋脉无有血濡养,火热盛必伤根基。

卒发之病随气患,不必依次治其传。

伤寒直中风眩仆,杂病厥逆此类属。

七情干扰亦不传,发无常分究其源。

病后强食有所遗,余热谷气相搏急,不多食肉忌房事,劳复食复悔不及。

107、三阳经络皆受病:三阳经络皆受病,未入脏者汗而已,由表而来由表出,不使传内病即愈。108、两感伤寒:两感伤寒表里经,起急发快病危重,耳聋囊缩厥而逆,水浆不入六日崩。

109、阴阳交:何谓阴阳交,胃气衰绝时,病温汗复热,狂言不能食,脉躁不能已,水谷精气失,邪亢愈不良,医者当慎之。

110、风厥:风厥病因表里因,太阳风热夹少阴,表里刺之同取穴,风热既泻少阴润。

111、劳风:劳风病因劳而虚,因虚而热邪入里,邪热犯肺肺不宣,青黄涕唾浓痰积,急治喘咳脓痰去,利肺散邪调呼吸,“以救俯仰”知何意,救呼吸救项背急,经脉调和俯仰解,动止自如强上愈。

112、五逆:何谓五逆者,预后不良证。一逆热病汗,汗出脉躁仍。二逆病泄泻,泻后脉仍洪。三逆是痹证,脉弱身热脱肉形。四逆房劳过,形瘦色白便血烘。五逆寒热并,消瘦脉坚硬。此皆邪气亢,正气衰竭证。

113、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各以其时受病者,五脏六腑皆令咳,春季之咳肝先受,后传于肺以致咳。五脏之咳久不愈,乃移六腑咳不已。胃咳之状呕长虫,胆咳胆汁大肠遗,小肠咳状矢气出,膀胱边咳边遗溺,久咳不已三焦受,咳而腹满无食欲,此皆聚胃关于肺,治咳根本胃肺对。

114、寒邪:

寒为阴邪主收引,入经稽迟泣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气不通。

入于浅表得热减,寒邪深重血脉凝。寒客脉外脉缩蜷,蜷则绌急小络引。

寒客脉中热相迫,实邪阻脉满实大,痛不可按治宜久,入于冲脉搏脐下。

搏动应手知深寒,不应只在肠胃间,膜原之下按揉止,热熨针灸及火罐。

寒邪侵入背俞脉,内入于心痛收引,寒邪侵入厥阴肝,胁肋经脉挛收紧。

牵引少腹入阴股,环绕阴器肝经循。寒邪侵入血不通,痛久寒滞络脉凝。

恶血留积浊气郁,客于小肠膜原中。血泣不得注大经,宿昔成积病不轻。

寒引疼痛致昏厥,客于五脏阴气阻。阳气外泄越于外,阴阳离决不出入。

卒然痛死不知人,流注针法合背俞。

寒气客于胃,痛呕气上逆,寒气客小肠,腹痛而后泄,寒气客大肠,寒从热化津液伤,腹痛便不畅。

115、风论:风邪侵入皮肤间,善行数变卫气乱。

其性开泄则汗出,卫气耗散洒然寒。

卫气生成在中焦,耗伤胃阳衰必然。

风邪又能闭皮肤,卫气郁则热闷兼。

热则耗得真气损,肌肉消瘦寒热变。

疠风似麻风,风毒已入侵,先从太阳入俞穴,又从诸俞分肉从。

风毒卫气分肉争,邪正相持脉道壅,气血不通麻不仁,再由分肉入脉中。

风毒营血争,腐热气不清,面部色泽败,皮疡鼻柱崩。

五脏风,与胃风,皆多汗,又恶风。

肺风面色惨淡白,咳嗽昼轻暮又重。

心风兼见面发红,唇焦舌燥语不通。

肝风善悲厌女人,咽干易怒颜面青。

脾风面色见发黄,四肢倦怠食不香。

肾风面黑而浮肿,腰痛不立溺不爽。

胃风消瘦腹胀满,食饮不下寒泻常。

116、痹论:

痹证外感因,风寒湿三气,痹证内伤因,饮食劳倦累。

痛痹不通寒邪盛,行痹因风疼无定,着痹因湿气重浊,痛处固定或不仁。

阳少阴多寒不已,阴少阳多发热类,多汗濡湿阴偏盛,不得气化扶阳对。

三气相侵曰众痹,左右对应无止息,客于分肉无定处,聚沫阻机痛不已。

热则寒去痛暂缓,未除风寒湿三气,移于它处发疼痛,真卫之气不通故,周痹广侵肌腠间,针到药至病可除。五脏之气谓阴气,静则神藏气不伤。

邪气七情劳作扰,躁动伤脏气消亡。

何为五体痹,皮肉脉筋骨。

痹证久不愈,内脏生淫气。

邪入脏腑痹,聚肺生喘息。

卫气慓疾滑利行,胸腹分肉肓膜地。荣气循行在脉中,流动通畅难为痹。

117、痿论:

痿证弱无力,四肢不能举,精气津液不能输,皮肉筋脉骨枯萎,挛急不伸纵不收,病在四肢本脏内,尤以肺为最关键,缘肺敷布五脏气。

五体痿中皮毛痿,皮毛虚弱四肢废,脉痿抠折关节损,不能提挈纵不任。筋痿胆泄口苦干,不能荣筋筋急挛。

肉痿胃中津液竭,肌痿麻痹不仁别。骨痿骨枯髓亦减,腰脊不举足不坚。肺痿因亡失,悲鸣求不得,鸣则肺叶焦,焦则肺痿成。

脉痿衰太甚,胞络绝则阳气动,发则心下崩,溲血脉痹大经空。

筋痿思无穷,所愿不得入房甚,宗筋弛纵发筋痿,意荡于外发白淫。

肉痿因湿水为事,肌肉不仁痹濡渍。骨痿远行劳倦过,水不胜火大热谒,阳气内伐舍于肾,骨枯髓减足不任。

五痿总因,情志劳伤,热伤真阴,失调阴阳。

湿热湿痰,气虚血虚,瘀血等因,阻碍气机。

郁而化热,塞滞络道,热生痰火,精血损耗。

濡养不得,致痿已迟,肺痿面白,脉痿面赤,脾黄肝青爪枯槁,肾痿面黑牙齿焦,临床不必一定见,气血津液为治要。

各以其时受月:正月二月,其气在肝,三四于脾,五六头巅,七八在肺,九十在心,十一十二,气在肾间。

春刺散俞,夏刺络要,秋刺皮肤,冬刺俞窍,各以受病,时日节调,时藏阴阳,信有言妙。

治痿三大则,独取阳明首,滋补津血液,调养后天充。

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行痿不用。所溜为荥注为俞,二补其荥通其俞,痿证本经合阳明,调其虚实和逆顺。

各以其时受月三,子午流注针法先,逐日开穴逐时取,人体亦应大自然。

118、厥论:

厥逆脏腑气血逆,四肢冷极及昏迷,阳气衰于下为寒,阴气衰于下热及。

热厥阳走足趾外,阴衰阳盛热足底,寒厥阴起五趾内,阴脉集足寒趾膝。

纵欲过度耗精气,阳虚阴盛寒厥起。

醉饱纵欲酒热盛,阴虚阳盛热厥起。

肾精亏损为基因,后世外感不同此。外感热病邪内炽,逆冷热深厥深时。阴气盛上不守下,阳虚于下胃不化。腹为胀满邪气逆,烦劳精绝失怒气。

肾虚内厥人瘖俳,寒客五脏阴气竭。阳气未入卒然痛,气返则生治之诀。

巨阳之厥肿头首,足不能行发眩仆。阳明之厥则癫疾,腹满面赤妄呼走。

少阳之厥则暴聋,颊肿胁痛胯不行。太阴之厥腹胀满,后不利便呕卧难。

少阴之厥口干渴,腹满溺赤心痛多。厥阴之厥少腹肿,阴缩好卧热在胻。

119、水肿、肤胀、鼓胀:水肿皮有水,手按即随起,手按不随起,此为皮下水。肤胀皮厚腹不坚,腹内有气空空然。鼓胀皮无水,水在腹中迴,手按随起处,腹筋青黄皮,肤胀鼓胀先刺络,通经重下针最宜。

120、肠覃、石瘕:肠生瘜肉谓肠覃,寒气客于肠外处,卫气相搏气不荣,癖而内着恶气留。胞宫肿瘤曰石瘕,寒客子门气不通,恶血当泻不得泻,月事不能按时行,肠覃石瘕导而下,或针或药令消癥。

121、至阴:肾也称至阴,一意是极阴,二是阴中阴(居下焦)。脾也称至阴,脾应长夏,由阳至阴。

122、肺肾与水肿:

水肿相关在肺肾,肾脉上贯入肺中,气化在肾末在肺,其治在脾用皆对。

123、肾者胃之关:肾者胃之关,门户要会处。所以司启闭,下焦二阴主。清由前阴出,浊由后阴走。肾气不化二阴闭,二阴不禁肾虚由。肾气化方二阴调,肾为胃关能相守。

124、风水、肾风:肾虚汗出逢于风,风水肾风命其名,外感表证肿势甚,身痛热汗兼恶风。风邪内不入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行皮里,传为腑肿本肾故。

125、孤精于内,气耗于外:精中无气,孤精于内,阴内无阳,气耗于外。阴精无阳气温化,凝聚不行成水气,水气遏阳阳益衰,水溢皮肤肿在外。

126、平治于权衡,去宛陈莝,开鬼门、洁净府:平调阴阳者,衡量虚实宜,去宛通郁结,陈莝除久积。开鬼门者即发汗,洁净府者宿便去,阳衰不化精为水,凡病水者伤血气。阳气化则水为精,化与不化正邪力。

127、癫狂病:癫病得之在母腹,母受惊恐气逆上,精气逆乱及胎儿,生而癫痫先天恙。后天而得痰气水,针着经脉定痫汤。骨癫骨倨强,汗满呕吐涎。筋癫蜷急挛,脉大口吐涎。脉癫卒仆倒,四肢脉胀弛纵间。狂病前兆常自悲,易忘易怒时恐惧。温溜隐白公孙穴,太渊列缺与偏历。睡少不饥易自傲,经常骂人易吵闹。廉泉神门少冲穴,狂者渐安方知妙。大惊大恐伤神者,言狂善惊又好笑,乱跑喜歌又乱动,安神定志最为高。气衰神怯致狂者,目妄见物闻异声。过度喜乐伤神者,饮食量多不饱中。幻视似见鬼神至,经常冷笑不出声。何以怒狂为阳厥,阳气怫郁不得越。巨阳少阳脉应诊,三焦膀胱胆火邪。治法夺其食而已,生铁落饮可开结。化痰开窍因人施,降火疏泄救津液。

128、脾瘅、胆瘅(脾瘅转化为消渴):脾瘅因多食肥甘,食肥阳滞内热煽,食甘气缓而善留,五谷气泛为中满,口有甘味脾气实,方知居食宜恬淡。脾瘅转化为消渴,火炎水枯久积多,多食多尿为特征,上中下消病已成。佩兰一把兰草汤,醒脾化浊有芳香,口甜苔腻久不去,煎汤作茶辟不祥。胆瘅总因伤谋虑,谋而不决肝气郁,肝郁胆虚气上溢,气溢口苦乃常义。

129、痈疽:痈疽恶化成逆证,白睛青黑眼小时。服药而呕腹痛渴,肩项难转声音嘶。面无血色陷毒邪,五脏受伤胃气绝。津枯血竭已败象,不知摄养悔不迭。

130、气口独为五脏主:因肺主气在此地,肺朝百脉脉大会,脉出太渊一寸九,名为寸口盛衰聚。

131、气口即太阴:太阴虽指手太阴,脏腑气味皆出胃,变见气口为寸口,布行胃气归脾肺。

132、诊法常以平旦:诊法常以平旦取,气血安静尚未扰,阴气未动阳未散,饮食未进络脉调。心神自定脉真实,即不平旦亦可晓。133、望色察变:脉者血之府,气血虚实余不足,五色欲不欲,明润为善枯暗忌,五色精微象见时,化作色相脱真气,精明言目盛衰变,五色以面元气现。134、五脏失守:脾肺肾失湿阻中,其声如从室中听。五脏失守精气虚,语不能续声音低。心脏失守神明乱,哭笑登高衣不敛。脾脏失守无力升,不能固摄泄不禁。肾脏失守不纳气,津液不藏多遗溺。

135、五脏失强:五脏失强,神气衰微,目陷无光,头倾视深,背曲肩随,失在心肺,腰转不能,动则易累,膝转不坚,屈伸不利,不胜久站,行则振颤,膝为筋之府,髓为骨中脂,病若有如是,肝肾精血失。

136、脉其应四时,四变之动:春应中规而圆滑,夏应中矩脉洪大,秋应中权如浮毛,冬应中衡石沉下。四变之动脉象轮,春夏浮起秋冬沉。肝病在春心在夏,肺病在秋冬在肾。脾病四季明所在,相生者生相克殆。肝病生冬死于秋,脏应季节知缘由。持脉有道细讲求,虚静为保凝神留,持脉大法有六者,春夏秋冬内外候。

137、脉象:

平人脉动四五至,二至少气正衰竭,一息六至温风痹,动错不至脉已绝,元气大伤阴阳乱,此为死脉君须记。

土得天地中和气,长养万物分四时,人胃应之受于谷,五脏六腑皆赖之,此为常气不可无,无则气逆逆则死。

脉弱以滑胃气有,邪气来至紧而急,谷气来时徐而和,雍容和缓善人体,人无胃气水谷废,五脏衰败失真气。

脏气偏旺成病脉,病脉必由胃气衰,脏气过旺成死脉,死脉胃气竭而败。

春有胃气得毛脉,秋必发病金来犯,毛脉若甚春即病,木被金伤肺邪重。

左乳下,曰虚里,心尖搏动宗气聚。胃之大络贯膈肺,病在中时喘促逆。

寸口脉细弱不及,短小无力气血虚。不能上荣泥丸宫,不盈不荣主头痛。

寸口脉大过本位,邪气亢盛正守卫,侵其下部足胫痛,上下呼应针为对。

寸口脉中促上击,洪大急数阳盛极,阳热太过犯肩背,背阳俞针罐为最。

寸口脉沉坚有力,坚为阳实沉为里,故病在中治里实,气血痰食巧在医。

寸口脉浮盛主外,盛为阳强浮表在。寸口脉沉弱里寒。沉强有力积胁间。

寸口脉沉而数急,寒热鼓栗热在里。脉滑浮疾谓新病,脉小弱涩久病居。

脉滑风阳行数变,脉涩痹阻气血慢。

阴见阳脉阳见阴,脉与四时不相顺,传其所克不同脏,此皆难愈应相信。

真脏脉现无胃气,肝庚辛日肾戊己,心见壬癸肺丙丁,脾病死期是甲乙。

目裹微肿脾气虚,胃脉达处水上溢,目之下胞如卧蚕,健脾和胃行水气。

脉细肤冷乏气力,二便不约无食欲。此为五虚宜食粥,泻止胃复有转机。

脉坚肤热腹胀气,二便不通昏闷郁,五实症患宜通便,肌肤得汗可调愈。

但弦无胃真肝脉,但石无胃真肾脉,但钩无胃真心脉,但毛无胃真肺脉,但代无胃真脾脉,细于指下辨死脉。

胃气盛时其脉平,胃衰为病无则死,肝无胃气脉不弦,肾无胃气脉不石,莫言预后死不知,真脏脉现医已迟。138、望色之要:“人不病卒死”,“病小愈而卒死者”:

望色之要有四点,察其浮沉知深浅,察其泽夭观成败,察其散收知近远,察其上下知病处,五脏所属面肤眼。

人不病卒而死者,元气大虚受邪侵。阴阳离决元气散,虽无先病祸有因。

病小愈而卒死者,多见赤色出两颧,颧者应肩主肺部,火色克金有先言。

天庭处高黑色干,肾绝之象已显然,虽然无病必卒死,大如母指凶色参。

139、五过:一过只诊不问情,二过不知补泻明,比类奇恒三不知,“诊有三常”四不清,贵贱贫富苦乐常,优柔寡断不能等,五过不知有终始,不问所发误诊中。

140、四德:医者必备有四德,一知天地阴阳气,二知医理方药针,三德必明人事理,四德善诊施治准,更知养生保真气。

141、治则:

拘挛疼痛病在表,按摩之类手法巧,皮毛筋骨经络重,汤药洗浴汗之用,邪结日久骤攻难,治以渐磨薄之研,正盛邪实病势急,峻猛劫之药整齐。

必伏其主病之本,而先其因求病根,其始则同病假象,其终则异复原样。

142、地域异法:东方之域病痈疡,气侯温暖鱼盐香,热走肠胃咸走血,湿热外腠治宜泻,针药砭石排脓去,清淡饮食养生宜。西方之人病于内,天冷风沙皮衣被,饮食鲜美肉脂肥,肌腠致密强外卫。六淫虽不易伤表,饮食房事七情劳,致令脏腑失其常,草药煎之灌胃肠。北方之域易胀满,牛羊乳食风高寒,内寒外寒气凝滞,寒者热之灸腹脘。南方之人易挛痹,阳盛炎热喜酸味,阳热酸收热腠皮,雾露内湿阻不去,内著筋脉涩气血,拘挛麻木针治痹。中央地域寒热痿,地肥物丰伤安逸,气血慢滞阳不运,导引按摩通经气,杂合以治各得所,因人因地治大体。

143、标本:运气标本:风寒暑湿燥火本,三阴三阳六经标。生理标本:脏腑内为本,经络皮为标。病理标本:正气为本,邪气为标。病机为本,证侯为标,病因为本,病证为标。先病为本,后病为标。经脉标本:经脉所起为本,经脉所过为标。医患标本:病人为本,医生为标。谨调阴阳,以平为治,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急则治标,标本相移,标本同治,终是求本,知逆与从,正行无问,知标本者,万举万当。

144、渍形发汗:浸俗熏蒸为渍形,肌肤经络筋骨解,服食粥药以发汗,皮毛浅表祛其邪。汗药若不以偶方,气不足以外发泄,下药不以奇制胜,阳升不降阴难携。

145、补上治上制以缓:补上治上制以缓,药性主升药力缓,气味均薄至病所,尤如白云上蓝天。中风头目晕而眩,口眼失用肢偏瘫,借此轻清药一剂,胜似雄兵千百万。小小银针轻浅缓,能令经通八脉还,养生保健二指用,流注八卦针广禅。

146、补下治下制以急:补下治下制以急,气味宜厚下行力,恐其中留至病所,开通肠结用承气。147、中道气味:“中道气味”何之谓,药入气味先归胃,胃乃中道分上下,“食而过之”先后会,病下饭前服药佳,病上饭后服药对。

148、反佐服药:反佐服药,寒热错杂,治热以寒,承气温下。治寒以热,姜附寒饮,制方大小,病位远近。

149、用药法度:病重宜大病轻少,无毒宜多有毒少,大毒治病十去六,常毒治病去七好,小毒治病去七八,无毒治病去九高,谷肉果菜食养之,扶正祛邪上工超。

150、养生说:

精神内守顺四时,恬淡虚无适寒暑,法则天地和喜怒,谨和五味安居处,饮食有节节阴阳,量时质保调刚柔。

起居动止,与日出入,起居如惊,神气乃浮。不妄作劳,劳则气耗,形与神俱,妙在协调。

四时实风,气得其正,秋西冬北,夏南春东。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春西夏北,冬南秋东。

春若西风金胜木,夏季北风水克火,秋来东风木反金,冬刮南风火反胜,五行相克或反胜,受之致病入深重。

勿过劳其目,勿过惑其心,勿过扰其听,勿过耗其真,勿过竭其精,精盛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

春三月晚睡早起,多运动以生阳气;夏三月晚卧早起,宽宣泄勿使阳闭;秋三月早卧早起,志安宁收敛神气;

冬三月早卧晚起,避寒邪神气伏逸。

天不藏德日不明,交通不表逆降升,邪害空窍阳闭塞,不能养生病已成。

四季调神治未乱,不治已病治未病,以见其安不忘危,天地祥和多采精。

居食作养依自然,八达之外有视听,把握阴阳独守神,寿并天地无有终。

本文转载自http://blog.sina.com.cn/u/399061294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