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释疑(二)

 鉴益堂 2018-06-04

51、脏结:

脏气虚衰阴寒凝,名为脏结如结胸,饮食如故时下利,寸浮关小细紧沉。

舌苔白滑阳气衰,虚实夹杂邪未清,邪不在腑而在脏,正气极衰无阳证。

攻补兼施温脏寒,三阴分野病危重,胁下脐旁及少腹,肝脾肾虚医谁能。

52、痞证,泻心汤:

日晡所即傍晚时,潮热如潮按时增,柔痉有汗刚痉无,太阳误下痞证成。

按之自濡为气痞,一伤饮食二伤情。

大黄黄连泻心汤,水开绞汁取其轻,或加黄芩附子入,附子泻心汤有名。

恶寒汗出心下痞,表阳虚者自然平。以上皆是热痞证,只以表证有无分。

莫与结胸相混淆,结胸之邪自有形。半夏泻心呕利痞,芩连参草姜枣共。

去滓再煎药性和,热痞兼表桂枝用。

减干姜,用生姜,腹中雷鸣噫臭方,干呕心烦不得安,甘草泻心服无恙,君药更换巧施治,还须选对再煎汤。

太阴脾虚寒湿利,理中汤用可温脾,下焦不固滑不禁,赤石禹余粮应急。

水饮内停五苓散,噫气无臭旋复安,旋复代赭平肝逆,参夏姜枣草同帆。

交通上下阳气在,无痞无利呕逆涎,黄连汤用共桂枝,参夏姜枣草来全。

53、太阳中风误用火劫取汗变证:

形作伤寒脉不弦,脉弱兼渴解之汗,脉浮数者误用火,或熏或灸伤络变。

阳络伤则血外溢,衄血吐血热邪迫。阴伤络则血内溢,火邪深陷便血多。

烧炕卧灰使出汗,或用熨法清血便。皆因并非真伤寒,应作温病另为谈。

火劫取汗太阳风,口干咽烂便不通。身燥腹满喘哕逆,捻衣摸床神昏蒙。

小便已无化源绝,阴液消亡难求生。小便利者津未尽,生机尚在靠上工。

54、火毒发黄,蓄血发黄,湿热发黄:

身发黄者有三因,火毒发黄火郁阴。蓄血发黄亦发狂,小便自利可辨因。

湿热发黄色鲜明,小便不利好区分。

55、火法、禁忌:

温针烧灸熏火熨,火法疗病有其禁,太阳表证阴虚热,里热实证及温病。

以火助热预不良,追虚逐实起变证。阴虚更虚实更实,实以虚治伤阴津。

小便难,咽干燥,身体枯,筋骨焦。

肢痿废,肝肾耗,阳明实,衄血尿。胆汁溢,身发黄,伤心阳,惊如狂。

温燥太过淫化火,知常达变审因良。

56、大下之后复发汗:

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亡津液,千万不可利小便,津液回复待化源。

一切伤津耗液者,利水之药当为戒。

57、郁冒汗出与战汗:

郁冒汗出阳气通,表气已和正胜邪;战汗而解正抗邪,奋激拼搏鼓而解。

58、瓜蒂散证:

痰饮停胸膈,瓜蒂吐而过,赤豆香豉帮,酸苦涌泄说。亡血虚家不可与,得快吐后止而和。

59、太阳风湿三证:

太阳风湿有三证,桂枝附子在肌痹,去桂加术脾阳虚,甘草附子表里剧。

60、实则阳明,虚则太阴:

胃有太仓水谷海,肠为传导司变化。阳明主肌多气血,燥热隆盛性气化。

实则阳明虚太阴,病成燥亢湿可凝。正邪交争剧烈时,无形燥热实形成。

里热实多虚寒少,临症选方细辨明。

61、阳明病,阳明变证:

洪大热渴为本症,便鞭谵语实硬痛,十日不便为脾约,津液内竭导法用。

阳明血热便黑易,口燥不欲咽下去,阳明中寒胃阳弱,初鞭后溏食不欲。

阳明变证分三样,不同证侯分端详,热扰胸膈燥未尽,阴虚水热结膀胱,脉浮发热饮不便,太阴凝聚湿发黄。

燥热与湿胶结争,郁于中焦疏失常,身目便黄不汗溺,茵陈栀子柏皮汤。

阳明本证清下法,白虎承气为主方,无形燥热白虎主,有形燥矢承气良。

津竭便鞭润导下,蜜煎土瓜根猪胆,不便十日无所苦,脾约润下麻仁丸。

阳明血热凉逐义,抵当汤中斟酌去。中寒温中胃需和,吴茱萸汤降呕逆。

阳明变证上扰胸,栀子豉汤不用争,水结下焦猪苓取,湿热茵陈赤豆行。

居中主土万物归,津泄汗出燥热逼,阳明病反无汗者,如虫行皮属久虚。

62、阳明外证:

阳明外证热在肌,不恶寒反恶热起。风寒若直犯阳明,遏热恶寒是病机。

阳明恶寒无项强,汗出自愈恶热继,太阳恶寒有表证,若不治邪安能愈。

阳明发热不恶寒,恶寒时必不恶热。三阴恶寒重于此,多不发热手足厥。

当施温中回阳法,否则难有回天力。

太阳伤寒脉浮紧,轻循有余重则虚,阳明浮紧里热盛,轻取有余按更力。

63、咽燥囗苦:

咽燥口苦是何证,少阳阳明皆有之。燥热之化阳明因,火郁之化少阳时。

阳明必热腹满喘,脉象浮紧恶热显。少阳必上扰清窍,目眩胁满脉细弦。

64、栀子豉汤证:

阳明误下起变证,栀子豉汤心懊憹,无形热邪遗余者,在胸膈位非阳明。

65、三阳合病独清阳明:

三阳合病莫同治,只须独清阳明胃,自汗可用白虎汤,无大热证人参配。

66、背恶寒:

背恶寒者有几般,白虎人参燥蒸汗,气津耗伤已并重,脉大而芤大渴烦。

少阴附子阴寒盛,口和身疼手足寒。大阳表证有外邪,寒及全身头项兼。

67、白虎加人参汤与竹叶石膏汤证异同:

竹叶石膏亦伤津,病后气津耗程长,病位关系在肺胃,白虎人参重胃肠。

虚羸少气逆欲吐,烦渴更难入梦乡,泄热生津用白虎,育阴清热用此汤。

68、猪苓汤证,五苓散证异同:

小便不利有二方,猪苓五苓细相商,猪苓原因阳明误,育阴泄热胶滑帮。

五苓解表又化气,大阳蓄水可通阳。方加桂枝与白术,兼解表里循膀胱。

猪苓汤有何禁忌,津液匮乏溺不利,口渴汗多皆不可,虚虚之戒宜谨记。

汗与小便本同源,胃阴已伤安容利。

69、“蒸蒸发热”属胃也:

六经病虽有发热,三阴之热虚阳浮,或是阴虚而阳盛,正虚一面为其主。

太阳发热翕翕然,皮毛有如羽披复。

少阳有热入腠理,寒热往来时变速,阳明燥热达肌肉,蒸蒸发热胃之路。

调胃承气为主方,燥热但未满坚处,药味加减非能事,用量大小见深度。

70、腹满多在太阴阳明:

太阴阳明腹满证,各自治法归各经。

气滞朴姜参夏草,寒湿内阻选理中,燥热腹满用白虎,燥实大小承气并。

湿热身目便俱黄,茵陈蒿汤加减通。

71、便鞭谵语:

燥实重症发谵语,其脉沉实滑有力。便鞭乃是谵语根,主方当选大承气。

轻者小承气试用,其脉滑疾浊内积,燥矢得下汤可止,腹中转气更一剂。

不转气又不大便,脉反涩者不可与,此为里虚之象显,邪实正虚攻补取。

正邪胜负兵家常,生死线上拯危亡。

燥热炽盛势猖獗,津液涸竭情堪伤。消长进退医者义,审度正气辫阴阳。

大毒治病十去六,中病即止勿过度,除邪务尽转缓剂,莫使功效废半路。

72、大便乍难乍易:

大便乍难乍易者,津液还府小便收,胃肠虽暂被濡润,消灼尽时鞭又复,此亦应作燥矢论,大承气加增液优。73、阳明三急下:

何谓阳明三急下,发热汗多即可发,发汗不解腹满者,大承气汤更无他。

既无燥矢又无谵,大便虽难未为坚,目中不了睛不和,热上脑目阴精短,

凶险危殆倾刻中,釜底抽薪不容缓。大承气汤急下之,惊风抽搐立时减。

74、少阴三急下:

何谓少阴三急下,心肾阴津垂竭始。口燥咽干利清水,终于阳明燥热实,腹满不便利速战。

抢在阴津竭绝前。洞察病机重现证,巧为筹划防未然。

75、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

阳明少阳若合病,“必下利”则是其症,少火郁化疏泄乖,风木克土郁迫津。

胃肠津液下走势,燥热郁火相交争。“脉不负者”胃正旺,木旺土虚负为名。

76、三承气异同:

大承气汤,推墙倒壁,大黄四两,枳实五枚,三合芒硝,厚朴半斤,破结通壅,攻下峻剂。

小承气汤,并无芒硝,枳实三枚,大黄熟焦,三两厚朴,功效亦高。

调胃承气硝黄草,四两大黄五合硝,无有枳朴破结壅,缓其药行用炙草。

顿服之法频频与,涤荡潇洒堪为骄。

77、温病下法:

温病下法兼扶正,清心补气滋阴奉。泻火化痰取所需,源流相继充而盛。

78、脾约:

脾约胃中津不足,转输受制不四布,偏从前阴渗于外,证见趺阳脉涩浮。

大便鞭或数日行,便而不畅小便数,不更衣者十余日,饮食如常无所苦。

润肠滋燥缓通法,麻子仁丸当为主。小承气加麻杏芍,润肺养阴缓急辅。

79、发黄:

阳明发黄有两般,火逆发黄因火燔。清热解毒滋阴液,凉血散血治可安。

湿热发黄苔黄腻,清热利湿为其先。

寒湿发黄为阴煎,发汗太过因伤寒,肝胆功能失疏泄,身目便黄脾虚寒。

病属太阴非阳明,腹满舌淡脉迟缓,身无大热色晦暗,四逆术附茵陈添。

蓄血发黄证如狂,热与血结胆失常,色泽晦滞脉沉结,破血逐瘀用抵当。

水蛭虻虫桃红军,揆情度理在临床。太阳蓄血由表入,邪入下焦证急扬。

阳明蓄血燥热久,久瘀阻络只喜忘。阳明蓄血大便黑,太阳蓄血神志狂。

80、鼻燥衄血:血热证:

太阳表证衄者愈,寒邪敛闭卫难逐,俗云红汗热亦解,开窍于鼻求出路。

阳明燥热上蒸肺,伤气鼻燥伤血衄,只因热原在胃肠,点滴难泄江海沸。

血伤阳络上溢见,血伤阴络脓血便。热与血搏结下焦,窜入血室谵头汗。

81、阳明中风、中寒、手足汗出:

阳明中风为阳邪,鼓煽胃阳燥热化。热能消谷故能食,除却阻厥特殊化。

阳明中寒易肃杀,从阴化寒犯胃下,寒不杀谷不能食,阴阳风寒活用法。

小便不利手足汗,不能固外阳虚家,水谷不分鞭后溏,合化寒燥作固瘕。

太阴虚寒湿淫溢,自利益甚陷而下。胃热手足亦汗出,热实之证分辫他。

阳明寒饮向上冲,髓海清阳受其蒙,手足厥逆呕而满,甚者必然苦头痛。

82、三阳头痛鉴别点:

三阳头痛不一般,太阳项强还恶寒,阳明实热便不利,中寒呕厥痛额前。

少阳头痛脉弦细,口苦咽干目昏眩,头痛多在鬓两侧,鉴别莫忘此要点。

83、阳明中风咽痛辫:

阳明中风咽痛否?只闻咳声便知晓,燥热上冲烁肺金,肺咳燥随灼咽道。

不咳燥热未上冲,肺未受灼可明了。咽不受殃必不痛,咳与不咳辨其要。

84、吴茱萸汤证:

吴茱萸汤食欲呕,寒涎浊沫无腐馊,阳明篇中虚冷证,厥阴阳生不充故。

生姜人参大枣配,暖肝陈仓已暗渡。不使肝寒横犯胃,降逆止呕平在木。

85、身痒:

太阳表证反无汗,身痒邪犯因风寒。汗之为物阳为用,邪郁阳气不能宣。

阳明身痒不恶寒,气内蒸津肌腠间,不能畅达肌表出,如虫行皮中状然。

津不足,元气虚,除去燥热气复安。

86、少阳病:

少阳病亦阳热证,受自外邪本经病,他经传来入少阳,厥阴阳复表里证。

此为脏邪还腑者,往来寒热为特征。

口苦咽干目又眩,胸胁苦满胆火炎,默默不欲思饮食,苔白喜呕脉细弦。

87、小柴胡汤加减方:

少阳本证小柴胡,太阳开处里过渡,阳明为阖少阳枢,兼背兼腹两侧处。

法用和解疏三焦,调达上下升降妙,扶正祛邪畅气机,兼证加减君为高。

烦而未呕尚未逆,除去参夏瓜蒌继。木火内郁火伤津,去夏加参瓜蒌功。

腹中痛,木克土,去芩加芍方妙手。胁下痞硬经气滞,莫加大枣牡蛎试。

小水不利心下悸,三焦失职茯苓替。

身有微热不甚渴,去参加桂表亦解,肺寒气逆咳未止,去参枣加五味子。

去滓再煎药性和,经气相融效先哲。正胜则热邪胜寒,邪正消长弹指间。

邪高在胆痛下腹,只言来处与结处。

少阳主脉为弦细,亦或沉紧渐入里,太阳脉浮阳明大,少阳中风和解义。

不可吐下为其禁,吐下则惊悸不已。不在胃肠只在经,非为有形实邪聚。

少阳不可妄施汗,误汗则谵此属胃。胃不和,烦而悸,泄热和胃谵自愈。

三阳合病各有方,治从少阳柴胡汤,枢机运转邪得解,上下内外三焦畅。

兼病证情虽烦杂,先补后和选治法,小建中汤补中气,小柴胡汤和解他。

先和后下小柴先,大柴胡汤通下兼。

少阳病兼入阳明,和解不忘里实篇,去参草加芍和营,一方两法枳军添。

里实未甚正气虚,小柴胡加芒硝已,太阳未尽传少阳,柴胡桂枝两相依。

柴胡桂枝干姜汤,温化水饮和少阳,花粉牡蛎能逐饮,桂枝姜草振中阳。

除去参夏生姜枣,柳暗花明桃园乡。

伤寒误下传少阳,小柴胡加龙牡汤,虚实互见表里兼,龙牡桂枝茯苓添,

去草加军铅丹用,胸满惊惕身体重,通阳解表利小便,泻热清里皆妥善。

误用汗下传少阳,水饮内停用何方,但头汗出为特点,柴胡桂枝干姜汤。

误用下法传少阳,虚实夹杂胃热伤,表里自治三焦和,小柴胡加龙牡汤。

伤寒三阴不受邪,缘借胃气避其外,伤寒三日脉反小,正气恢复邪已衰。

热入血室刺期门,不可妄用汗吐下,小柴胡汤加桃红,丹皮泽兰随手抓。

耳聋心阳虚,叉手自冒心,心悸空洞感,过汗是其因。桂枝甘草汤,温补能复闻。

耳聋少阳风,目赤火循经,胀闷胸满烦,清窍被蒙壅,风火宜疏散,和解是真经。

88、太阴病:

太阴病为何,中阳不足过,内频伤生冷,误下邪陷多。

总为脾阳伤,风寒外来客。寒湿当温之,健脾为主措,误作实邪下,胸下结鞭者。

因脾主大腹,喜升恶降性,输布精津液,总揽升清功。

浊阴不可逆,逆则食不行,寒湿下则利,四逆兼理中,只待阳来复,诸症自可平。

太阴小便利,脾气尚能行,断其不发黄,湿下未留停。

太阴脉若浮,正欲祛邪出,此时可发汗,解邪因势投。

太阴气滞腹满者,脾络拘急腹痛作,本太阳病属太阴,桂枝加芍可通过。

太阳病医反下之,气滞络瘀大实痛,虚中夹实非里实,桂枝大黄当主胜。

桂枝原方倍芍药,大黄破泄量少用,其人若是太阴病,芍药大黄不可重。

太阴暴烦下利者,邪正相争脾阳复,以脾家实十日止,升运复常驱邪出。

少阴吐利四肢逆,阳衰阴盛病危重,残阳外亡欲脱兆,中阳失守难医圣。

89、少阴病:

危重入少阴,阳弱里虚寒。

欲吐不吐五六日,自利而渴且心烦。脉微细,但欲寐,神失其养使其然。

心肾阳虚恍恍惚,精神萎糜睡不安。

倘若津液耗,少阴热化转,缘由脾及肾,或为邪传变。表里太阳转太阴,由实转虚有条件。

外邪直中本经病,太少两感回天难,回阳救逆四逆汤,热化黄连阿胶专。

禁汗下,常中变,表实麻黄附子甘,邪归阳明成腑实,急下存阴承气擅,阳回津盈当可救,阴阳竭者死不还。90、少阴寒化证、口渴:

少阴寒化亦囗渴,下焦肾阳虚衰过,不能蒸化津液上,引水自救饮不多,

且喜热饮非内伤,不同热邪内炽者,小便色白清而长,亦非黄赤涩少者。

脉象阴阳俱紧者,不是太阳伤寒说,咽痛吐利又汗出,脉紧不浮反沉着,

阴寒邪盛升降乱,少阴亡阳虚阳越。

91、少阴寒化证方:

少阴寒化有几证,阳衰阴盛四逆用,四逆证中四逆汤,炙草附子与干姜。

阴盛格阳显于外,通脉四逆功效快。真内寒而外假热,姜附用量应加多,

格于上者用白通,猪胆汁汤效与共,面色赤者名戴阳,葱白姜附可宣通。

阳虚水泛真武汤,寒湿身痛附子正。正邪剧争吴茱萸,下焦不固桃花令。

呕烦利咽皆可停,破阴回阳治法工。辛热之药难遽入,咸苦反佐人尿功。

少阴阳虚真武汤,水气泛滥无阳光,头眩心悸身润动,振振欲擗地之旁,

小便不利兼下利,温阳化气利水方,若问此方几多药,附子茯苓术芍姜。

附子汤治骨节痛,少阴阳衰阴又盛,手足寒且背恶寒,口和脉沉身体痛。

寒湿阻滞筋脉骨,温补元阳此方用。附子茯苓术芍参,真武去参选姜用,

真武附子用量轻,附子汤中附子重。手足逆冷兼吐利,烦燥欲死阳被郁,

尚能与邪剧抗争,不用四逆来救逆。温降肝胃来通阳,随证治之吴茱萸,

虽非少阴之常法,临证助阳泄浊气。

桃花汤证亦下利,无急后重臭秽气,腹痛绵绵喜温按,口淡不渴溺不利。

脾肾阳衰摄无权,络脉失固滑脱义,粳米干姜赤石脂,便脓便血皆可愈。

少阳吐利寒化证,心肾阳虚阴寒盛,火不生土母及子,脾阳亦虚深一层。

脉细恶寒但欲寐,下利清谷四肢冷。

少阴热化亦吐利,水热互结上泛胃,下趋于肠溺不通,心烦不眠渴咳症。

赤石脂禹余粮汤,下元不固固涩方。桃花汤证大略同,温脾肾用粳米姜。

92、少阴下利九种:

少阴下利有九种,真阳大虚与格阳,阴寒内盛烦下利,真寒假热上戴阳,

阳虚水泛趋肠道,下焦不固脾肾阳,阴虚水热互结之,猪苓汤中仔细施。

阴虚邪热迫大肠,咽痛胸满猪肤汤,少阴阳明腑实证,热结旁流承气汤。

手足不冷阳胜阴,可断不死灸少阴,七壮温灸通阳气,阳通脉至有生机。

93、灸法:

少阴寒化重阳气,温针灸法最为宜,(少阴热化重阴液,流注针在五输里。)

紧脉消失寒邪去,少阴本体“脉暴微”,“息高”吸气不下达,肺脱于上肾脱下,蜷卧温煦功能底,应知阴盛自阳虚,阳复自愈可治证,手足温否本辫证。

畏寒当静忽自烦,欲去衣被阳气来,手足不温反厥冷,提防阴盛格阳证。

兼阳虚,兼气陷,兼血少,气逆变,欲想温阳碍血少,降逆又惧下利刁,升阳提陷怕呕逆,莫若灸法温上招。

却原来,下病上取治法超。

94、少阴六死证:

(1)恶寒蜷利,手足逆冷,真阳已败,无望复正。

(2)吐利躁烦,四逆者死,正不胜邪,阳气脱时。

(3)利止头眩,时时自冒,阴竭于下,阳脱于上。

(4)四逆恶寒脉不至,不烦而躁蜷者死,阳复无望神已失。

(5)少阴六七日,“息高”者必死,肾气绝于下,肺气脱上时。

(6)脉微细沉,但欲卧也,汗出不烦,自欲吐焉。五六日后,复烦躁也,自利不寐,阴阳离决。

95、心烦不眠鉴别方:

少阴热化证,肾水下亏心火亢,真阴虚而邪火炽,心烦不卧舌红绛。选用黄连阿胶汤,芩连芍胶鸡子黄。

水热互结在下焦,下利因偏渗大肠,犯胃则呕犯肺咳,渴因水停津不上。

小便不利或短赤,水热互结在膀胱,阴虚有热扰神明,心烦不眠宜滋养。

滋阴养血清利水,神通尽在猪苓汤,选用猪苓汤,猪茯苓泽胶滑帮。

真武汤与猪苓汤,一阳一阴各有伤,若兼表证寻五苓,同异辨证仔细详。

通阳化气五苓散,外邪入里表里方。桂枝白术无胶滑,猪茯苓泽共相商。

96、少阴兼表证方:

少阴兼表两证型,麻黄附子细辛证,细辛助附可温阳,又佐麻黄表寒重。

发热脉沉急又危,表里双解回生命。

麻黄附子甘草证,得二三日非始病,病势较缓正气虚,温经微汗寓方中。

不用细辛易甘草,发汗不过免伤正。若无里证可用此,有里证时不能用。

下利清谷用四逆,不可同治里虚重。

麻黄细辛附子汤,桂枝再加附子汤,太少同病同治法,温阳解表是同乡。

麻黄无汗又恶寒,表实里虚脉沉讲。

桂枝汗多又恶风,表里俱虚四肢僵,难以屈伸小便难,必须解表又扶阳。

97、少阴三急下:

少阴三急下,真实真虚证。肠腑燥实灼真阴,土燥水竭下阳明。

少阴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急下之;自利清水色纯青,心痛口干急下之;少阴得之六七日,腹胀不便急下之。

98、四逆散与四逆汤:

四逆散,四逆汤,证机治药不同方。

肝胃失和阳气郁,手足不温用散剂。

指头微寒咳利悸,腹中痛兼溺不利,程度轻微或然证,柴芍枳草加减用。

只与四逆汤鉴别,其实并非少阴证,只缘类似少阴寒,医者切记莫混用。

邪犯少阴真阳衰,四逆汤选不能歪,手足厥逆全身冷,无热恶寒小便白。

身倦呕吐下清谷,脉沉细微请妙手。附子姜草及时煎,顿起沉疴可回天。

99、少阴热移膀胱必现症与或然症:

少阴热移膀胱时,一身手足尽热证,此为必现症已显,二阴便血或然症。

脏邪还腑阴转阳,膀胱外应皮毛通,热邪灼伤血络时,迫血妄行便血成。

100、少阴病咳下利,不可烂劫汗:

少阴病咳而下利,火气劫汗不可取,火热伤津扰心神,必小便难发谵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