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释疑(一)

 鉴益堂 2018-06-04

1、张仲景《伤寒论》的学术成就:

仲景伤寒六经论,辨证邪正盛衰准。脏腑经络动态变,气血阴阳消长因。

精神津液知吉凶,表里虚实寒热分。主症副症真与假,对立统一转化轮。

知晓整体恒动观,因证立法方严谨。

2、伤寒涵义:

西医伤寒谓杆菌,中医伤寒广狭分。广义伤寒外感热,狭义伤寒风寒侵。

伤寒有五,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各篇。一一二方,九十二药。

汗吐下和,温清补消。中风伤寒,有汗无汗。

伤寒脉紧,伤风浮缓,风寒在表,脉亦浮紧,头项强痛,而又恶寒。

3、太阳病辨证:

太阳表证,不去深入,烦渴发热,入膀胱腑,小水不利,少腹里急,渴欲炊水,水入即吐。

太阳里证,蓄水证类,表里分清,误治则危。

蓄血证见,下焦部位,其人如狂,小便自利,少腹急结,化热搏瘀,治效应在,热解瘀去。

下利背强,太阳兼证,误治失治,称为变证。结胸痞证,火逆坏病,开通消导,斟酌使用。

4、阳明病辨证:

阳明主燥,多气多血,邪入阳明,从燥化也。胃家里实,津液耗乏,身热汗出,口渴脉大。

邪与胸中糟粕结,燥矢阻滞腑不达。燥邪未与糟粕结,循经充斥身上下。

胃热约束脾转输,大便硬结不更衣,十日不便无所苦,名曰脾约津液亏。

湿热发黄血致衄,阳明中寒蓄血例,病情变异有多端,巧在医家识病机。

5、少阳病辨证:

少阳相火主枢机,病则不利火上炎。半表半里正邪分,往来寒热胸胁满。

不欲饮食心喜呕,口苦咽干双目眩。虽有兼症万千变,主证为是定高见。

6、太阴病辨证:

太阴主湿,运化水谷,必赖阳气,忌寒湿入。寒湿阻滞,腹满而吐,食不可下,自利益数。

时腹自痛,脾阳不运,外证未解,桂枝参主。自愈机转,阳气恢复,脾家已实,腐秽当除。

7、少阴病辨证:

少阴当为水火脏,寒化热化仔细详,少阴寒化心肾衰,脉细欲寐为提纲。

少阴热化肾水亏,脉数舌绛心火旺。表证未解热化津,邪归阳明腑实忙。

少阴急下证即此,上竭下厥移膀胱。

8、厥阴病辨证:

厥阴主风木,下连少阴水,上承心包火,相克在脾胃。

寒热上下错杂至,厥利呕哕时而危。

消渴气上心疼热,饥不欲食食吐蛔。厥热胜复利不止,阳气来复阴消退。

阳盛为热阴为利,阴阳不接手足逆。

脏、蛔、寒、热、火、痰厥,各依其类治相随。

9、伤寒六经各家说及各种辨证:

脏腑气化或部位,证侯群说阶段论,六经经络各家说,见仁见智互发挥。

针灸气功与推拿,佛道儒本是一家。一源三歧不离宗,六经八纲出内经。

互补之妙智者晓,具体分析施者灵。

传与不传,主因有三,正气强弱,轻重邪感。不传脉静,急数为传,治疗当否,预料亦难。

阳盛传阳,阴盛入阴,循经越经,表里误传,首尾相传,不止一般。

合病二三经,同时有多证,并病先后至,体虚弱不禁。

直中三阴证,不经三阳经。

10、六经欲解时:

太阳欲解巳午未,阳盛窍开表邪退。阳明欲解申酉戌,天阳初衰燥热去。

少阳欲解寅卯辰,表里出入木火平。太阴欲解亥子丑,一线阳助虚寒走。

少阴欲解子丑寅,肾阳借力复元神。厥阴欲解丑寅卯,极而复反阳在晓。

欲解之时非病解,天人相应利相解。病家医家针药对,有利时机莫错也。

11、“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感受风寒称风家,自愈之期难料他。太阳病者风寒论,头痛七日行经尽。

体壮一周不药愈,邪重表解不了意。正气来复再一周,微邪尽除十二日。

12、太阳中风,桂枝汤:

太阳中风,阴弱阳浮,阳浮热发,阴弱汗出。

卫气不固,开合失常,肺气不利,鼻鸣干呕。

营不内守,汗出肌疏,恶风脉缓,桂枝汤主。

解表寓有敛汗意,调和营卫祛风出。

里证得之行气血,谐理阴阳药力足。

火煎之微汗出,三分之一被加粥。汗出病愈即可停,未曾汗出徐徐服。

忌食生冷及腐败。不易消化刺激物。

用此方,不必拘泥太阳证,只须认,恶风头痛热汗出。

服后反烦不解者,邪重经郁不能宣。

先刺风池风府泄,再服桂枝活法变。

二穴虽非巨阳属,其脉分野总相联。

无病自汗用桂枝,营卫和则自汗止。

表实无汗不宜用,湿热内盛在其禁。

脏腑郁热吐衄血,误服助热邪转盛,酒客服后得之呕,苦辛淡渗方对证。

13、桂枝汤加葛根汤证:

项强汗出又恶风,桂枝葛根二任功。宣发风寒升胃气,升腾津液濡润经。

14、喘家作,下之微喘,下之后,其气上冲:

太阳中风有喘家,桂枝厚朴杏子佳。降气定喘兼解肌,新感宿疾一并伐。

下之微喘太阳病,治疗大体同此法。表实无汗麻黄汤,表虚自汗此方瘥。

下之脉微肢又寒,汗出不止亏真元。肾不纳气里大虚,不同此证为虚喘。

太阳下后,其气上冲。正气未衰,仍有表证。

胸腹气逆,并无喘声。经气上冲,与邪抗争。

15、太阳发汗太过,桂枝加附子汤:太阳发汗太过时,其人恶风漏不止。

四肢微急难屈伸,汗多伤阳固密迟。小便困难头仍痛,津液随泄阴伤势。

燥热伤阴非此类,方用桂枝加附子。温经复阳止表汗,解肌祛风同彼此。

扶阳解表未治阴,汗已敛则阴可存。邪陷胸阳去芍药,解表无留邪弊因。

汗后身痛脉迟沉,桂枝新加芍姜参,麻黄汤亦有身疼,区别唯在有表证。

脉紧身痛汗可解,不与桂枝新加同。

16、麻黄汤证辨:

头痛发热身腰痛,无汗而喘恶寒风,脉象阴阳俱紧者,卫闭营郁麻黄通。

麻黄诱汗从表出,温暖覆取微似汗,不必热粥发于中,表暖避寒自得汗。

太阳病应十日去,胸满胁痛脉浮细。外已解而嗜卧者,小柴胡汤服即愈。

太阳伤寒,目瞑发烦,衄血乃解,血汗同源。邪不汗解,另有途径。

热邪入血,非此同言。

血量多者病转重,舌绛苔燥热不已,热邪深入营血内,清热凉血为其治。

不可误投麻黄汤,有无内热别同异。

17、不可汗:

咽干燥者不可汗,伤寒外邪不可留。解表益阴兼顾法,滋阴不腻汗轻出。

淋家为何不可汗,湿热未尽津液乏,虽带表证畏辛温,误用伤络尿血夹。

疮家久患伤气血,经脉失养身体痛。补益气血痛即止,身痛不与外感同。

纵有外感应兼顾,辛温发汗为其禁。初起疮疾非疮家,不必拘泥须辨明。

衄家阴血常亏虚,误汗额上陷脉急。津亏风火上窜象,目为肝窍直视危。

肝肾阴伤不得眠,伤寒益阴解表祛。久患失血亡血家,气血两亏汗源乏。

虚虚之禁当为戒,不可辛温催汗发。汗家多汗阳气泄,卫外不固固为法。

易感风寒见表证,温阳解表便无差。误用大汗心失养,尿痛恍惚心乱麻。

尺中脉迟不可汗,荣气不足血少然。阳虚有寒寒在内,再感风寒寒不去。

复发其汗胃中冷,中阳益虚呕吐蛔。有蛔则吐无则无,不必咬字用拘泥。

阳虚寒盛变证多,辛温发汗在其忌,温阳解表上工手,解之于表温于内。

浮数脉象未解表,误下诛伐身重悸。尺中脉微不可汗,一误再误阳竭兆。

18、葛根汤证:

葛根汤治外感寒,发热恶寒痛无汗。

一物为君兼三任,寒邪犯胃犯肠间。

犯胃则呕肠下利,葛麻桂草芍枣煎。升津止利散外邪,项背强急痛不堪。

19、大青龙汤证:

脉紧或缓太阳风,身疼不疼重复轻,恶寒不汗但烦燥,卫气闭郁大青龙。

方用麻桂草,石膏姜枣杏,表里俱实可,虚寒实热停,汗出即可止,不可过伤正。

20、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麻黄各半汤,汗而不峻发中收,小汗之法意解表,不致留邪对证候。

无汗重症麻黄汤,汗出不彻此方周,表里怫郁寒热变,迁延难愈选法优。

21、桂枝二麻黄一汤证、桂枝二越婢一证:

大汗不解桂枝解,桂二麻一形似疟。里热兼表郁,桂二越婢一。

热多寒少脉微弱,不可发汗无阳机。石膏苦寒清热敛,表里双解用轻剂。

22、太阳病汗出不彻、二阳并病:

何以知其汗不彻,三关指下知脉涩,躁烦不知痛何处,按之不得短气坐,

乍在腹中在四肢,阳气怫郁不得越,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而热渴无,

邪仍滞留在太阳,桂枝续服方无忧。

太阳轻症有表郁,桂麻各半小发之,汗多用桂二麻一,郁热桂二越婢一。

表寒里热轻症用,重症大青龙汤宜,更发汗则可得愈,外邪得宣肺气利。

二阳并病更发汗,不可纯用清下剂,否则表邪将内陷,结胸痞证及下利。

23、坏病、小逆:

太阳变证即坏病,不属太阳纳六经。变化多端无常法,知犯何逆治随证。

各经变证皆尊此,方得仲景真谛情。太阳吐法当为禁,里气不和脾胃损。

朝食暮吐伤胃阳,胃阳虚燥假热冲。不喜食粥喜食冷,此为小逆亦变证。

24、数为客热、真热、假热:

脉数有力为真热,脉数无力为假热。易饥多食胃有热,不饥多食为客热。

数为客热亦假热,汗伤胃阳呕吐作。

25、表里同病:

表里同病先治表,亦视轻重与缓急,急而救之不为逆,随证治之方有益。

发热头痛脉反沉,身疼不已当救里,四逆汤用扶阳气,亡阳损阴汗不宜。

恶寒头痛又发热,脉当浮反沉细弱,表里同病太少感,麻黄附子细辛啜。

服后诸症未能已,里虚为急四逆挪。

26、栀子豉汤、栀子干姜汤:

栀子豉汤主何证,热扰胸膈烦不眠,胸窒身热心中结,栀子香豉二药宣。

脾胃虚寒人忌用,大便微溏惧苦寒。兼少气者加甘草,呕加生姜为首选,

伤寒误下中焦寒,下利腹满邪热陷,栀子干姜汤奏效。寒温并用救危难,

此乃火土相生义,取舍自不待明言,汗吐下后巧用方,虽不涌吐邪已蠲。

27、栀子厚朴汤:

栀子厚朴主何治,伤寒下后腹满烦,本方证因邪陷深,热及大腹及胃脘,

宽中消满除其滞,不用豆豉来轻宣,心中痞塞加枳实,临证君可有增删。

28、栀子汤证、承气汤证、白虎加人参汤证均可见“烦”,有何不同?

栀子汤治无形邪,心下濡者为虚烦,白虎人参胃肠热,充斥内外扰心烦,

承气汤证燥热结,阳明腑实浊上延。三证之烦各有异,选方自是不一般。

29、栀子豉汤与大黄黄连泻心汤均治“无形热邪”,为何不同?

大黄黄连泻心汤,心下胃脘热邪殃,栀子豉汤在胸膈,上下分别各有方。

30、麻杏石甘汤、麻黄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皆可见“喘”,有何不同?

麻杏石甘热壅肺,麻黄汤喘外风寒,桂枝厚朴杏子汤,素喘外寒误下缘。

31、白虎加人参汤与猪苓汤均有“发热渴欲饮水”,二者区别:

发热渴欲饮,中焦胃热伤气津,方用白虎加人参。

发热渴欲饮,水热结于下伤阴,小水不利用猪苓。

32、葛根芩连汤之“喘而汗出”与麻杏石甘汤之“汗出而喘”:

喘而汗出有二般,麻杏石甘因风寒;太阳中风误用下,邪入大肠逆肺端。

邪热蒸迫津液越,葛根芩连治喘汗。

33、二阳合病下利三种:

二阳合病兼下利,太阳阳明葛根剂。太阳不解迫阳明,逆流挽舟除邪去。

阳明少阳并下利,攻下实热大承气。热结旁流迫津下,通因通用此方宜。

太阳少阳合下利,黄芩汤用正相宜。少阳火郁迫阳明,清热止利方可愈。

芩芍草姜黄芩汤,少阳热利之专方。里热表邪协热利,葛根芩连二三剂。

汗出过多心阳损,桂枝甘草二药尊。

34、火逆:

桂甘龙牡汤、桂枝去芍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误用火疗成火逆,又用攻下误再误,心神浮动心阳损,桂甘龙牡镇安补。

桂枝去芍加蜀漆,牡蛎龙骨来救逆,伤寒误火汗过多,惊狂不卧心阳去。

35、奔豚证:

心阳虚损,奔豚之证,水寒之气,上冲心胸。阳虚阴乘,冲脉之中,桂枝加桂,降逆温通。

下焦寒水,发而未发,小水不利,失于气化。苓桂甘枣,温阳治下,同损心阳,

治分二法,茯苓主力,用量倍加。

36、苓桂术甘汤主症治禁:

苓桂术甘,水停于中,脾失健运,寒水上冲。气蒙清阳,头眩脉紧,禁用汗法,白术首功。

37、腹满诸方:

厚朴姜夏参草汤,脾虚气滞腹满方。参术姜草理中汤,脾虚寒湿腹满方。栀子厚朴枳实汤,

中焦邪热腹满方。伤寒汗后腹满者,虚实夹杂脾气伤。厚朴姜夏参草宜,消补兼施功效良。

如若邪热陷阳明,燥化成实腑不通。大便秘结绕脐痛,大承气汤攻为功。

38、小建中汤:

小建中汤重滋养,桂枝姜枣草饴糖。倍用芍药缓急迫,中气立则平阴阳。

虚得补,化源足,邪自解,烦悸除。补其中而治其心,心脾气血复双补。

脾胃虚弱之腹痛,用此方者不糊涂。

中焦虚寒,少阳病兼,先培中土,小建中先。小柴胡继,扶正驱邪,中气亦复,少阳病解。

桂枝加芍治腹痛,调和营卫缓急用,脾虚气滞功可擅,不用饴糖不建中。

39、治心悸几方:

治疗心悸有几方,桂枝甘草扶心阳,其人叉手自冒心,心悸欲得按模样。

小建中汤中虚寒,气血不足悸而烦,炙甘草汤阴阳补,脉见结代温养兼。

真武水泛肾阳虚,身瞤头眩溺不利,茯芩甘草胃停水,口不渴而心下悸。

40、“汗出而喘”“喘而汗出”:

汗出而喘虽汗出,喘仍不止非表郁,肺热壅盛喘咳甚,麻杏石甘为首剂。

喘而汗出肺不利,肠热迫肺喘不甚,葛根芩连下利方,主症下利喘为次。

41、芍药甘草汤、干姜甘草汤、茯苓四逆汤方义:

养阴缓急芍药草,振复中阳干姜草,茯苓四逆阴阳虚,加参回阳益阴好。

42、真武汤、苓桂术甘汤,水停证:

真武汤,肾阳虚,寒水泛滥头眩悸,小水不利四肢重,身疼腹痛自下利。

苓桂术甘脾失运,心下逆满脉沉紧,虽然均为水停证,重肾重脾轻重异。

43、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与桂枝汤为误治:

脉浮自汗微恶寒,太阳表虚不用疑,心烦脚挛阴液亏,小便频数里阳虚,此症若投桂枝汤,虚虚之戒君忘矣。

扶阳益阴以解表,否则误在不温煦,甘草干姜温复阳,芍药甘草酸复阴。

44、误下复汗阴阳两虚之变证:

又下之,又汗之,内外俱虚欲何之。轻用芍药甘草附,重用茯苓四逆顾。

45、炙甘草汤证:

脉结代,心动悸,心阴心阳两皆虚,温阳复脉滋阴血,炙甘草汤清酒力。

参桂姜枣草,麻仁胶麦地。此通心阳养心血,小建中汤重在脾。

46、间歇脉:

间歇脉,促、结、代,数而中止“促”,动而中止“代”,缓而中止“结”,复杂病难耐。

47、五苓散证之口渴,太阳蓄水证,阳明热证,猪苓汤证:

外邪入腑,膀胱失职,水蓄下焦,津不上时,渴不多饮,五苓散持。茯苓猪苓,泽术桂枝,通阳化气,水逆合适。太阳蓄水,此方可治。

阳明热盛,消灼津液,喜冷多饮,白虎汤借。胃虚不化,水气内停,口不干渴,甘草茯苓。

温胃散水此方用,白虎清热去保津。五苓化气利水兼,太阳蓄水有表证。

茯苓甘草不渴者,阳气尚能转化津。

猪苓汤治水下停,阳明少阴热伤津,心烦不眠咳而呕,育阴清热利水赢。

48、桃核承气汤证,蓄血证,抵当汤证:

太阳热邪循经入,与血相结下焦处,少腹硬满瘀热扰,神不守舍狂不顾。

小水自利蓄血证,桃核承气抓几付。桃军桂枝芒硝草,活血化瘀从大路。

小水不利神如常,下焦蓄水当审度。

蓄血重症莫治表,急攻瘀血第一步,恐表再陷生他变,抵当桃军蛭虻速。

身黄脉沉中病止,慎用高年弱孕妇。(急用抵当汤,缓用抵当丸,丸中蛭虻三一减。)

49、蓄血湿热之发黄:

蓄血湿热皆发黄,蓄血水利色不变。湿热尿黄溺不利,浸润身目俱黄染。

蓄血身黄目不黄,黄如烟熏肌肤间。湿热脉滑濡数状,黄如橘子茵陈先。

蓄血脉微涩沉结,更有发狂神态现。

50、结胸:有形之邪聚于胸,寸浮关沉心下痛,按之石硬脉沉紧,结胸之症细辨定。

寒实热实两大类,邪结水饮痰浊证。

“下之太早”及“热入”,引邪入内得其病。(痞症不言下之早,并无下症胃阳亏。)

大陷胸汤三味药,大黄芒硝并甘遂,先煮大黄去滓后,放入芒硝开一回,再纳甘遂末同服,得快利停莫气馁。

水热互结势偏高,郁蒸而上汗涛涛,项亦强如柔痉状,不能自如俯仰摇。

大陷胸丸水热去,“下之则和”得其义,峻药缓图为主方,葶苈杏仁共白蜜。

如误治后热仅留,栀子豉汤可解忧,如单水饮盘胸膈,悬饮证上去寻求。

温热内蕴中焦者,头汗齐项余无汗,小水不利身必黄,疏泄有失病肝胆。

阳明同是里实热,腑气不通燥矢阻,潮热谵语脉沉迟,腹痛绕脐手汗出。

邪热痰饮结心下,呕恶胸闷脉浮滑,辛开苦降小陷胸,黄连瓜蒌实半夏。

水热互结大结胸,泻热逐水破结功,痰热互结小结胸,清热化痰开结行。

结胸症若添烦燥,正气散乱预不良,先补后攻或兼施,以救垂危在妙方。

寒实结胸无热证,三物白散独有功,巴豆贝母拮梗合,量小色白药力猛,白饮米汤冷热调,加强抑制保胃功。

本文转载自http://blog.sina.com.cn/u/399061294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