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加坡的绿色可持续规划|上海城市规划

 昵称56353202 2018-06-04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外来人口的持续增加,大都市传统的粗放扩张性发展模式已不可持续,城市发展转型迫在眉睫。在此背景下,学习和借鉴新加坡的可持续发展经验,尤其是从城市永续发展的视角对新加坡在绿色生态规划建设领域所取得的成果进行剖析,对于促进上海等国内大都市集约、健康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新加坡的绿色可持续规划实践


绿色生态住区

出于节地、节能、节水等多因素考虑,新加坡对于居住生态化建设一直十分重视。在生态社区领域,由新加坡建屋发展局(HDB)主导开发的榜鹅新镇绿馨苑具有一定代表性,它在规划与建筑设计方面体现了以下一些特点:


榜鹅新镇-绿馨苑规划图


1.绿馨苑所处的榜鹅新镇从总体规划开始就十分注重居住用地与绿地水系、公共设施的结合。尤其是通过利用人工改良的水道及两侧绿地,营造优美的滨水社区景观和公共活动空间。

2.以新镇TOD开发模式为依托,通过便利的步行系统,将绿馨苑与环绕新镇的全自动无人驾驶LRT系统、公交接驳站、小区服务中心等重要设施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居民步行5min—10min即可抵达。

3.绿馨苑除了充分考虑了日照、通风、雨水收集等布局因素,还采用传统组屋社区惯用的垂直绿化及生态绿化空间层,即底层为架空停车库,上面为种满植物的绿化空间和儿童游戏场。



生态绿化空间层


绿馨苑的成功离不开两方面的努力:一是重视区域层面的总体规划布局和各部门利益协调,通过建立完善的公共交通、生活服务、绿化游憩等综合系统、确定合理的服务半径,为单个住区开发奠定基础;二是目标导向明确,即以成本合理、可持续的绿色住区为目标,在环境营造上重视生活功能、气候改良与景观美化三者结合,而不是单纯追求华而不实的景观装饰;在建筑建造上注重多种生态技术的集成应用以提高能源等综合效率,而不是建筑外观的标新立异和华丽粉饰。

生态科技园区

新加坡的科技园区一般以高等院校为依托,普遍重视绿色生态技术在建筑单体上的综合应用,建成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绿色办公建筑。不过由于地理位置差异,靠近中心城区的科技园区用地更为紧凑多元,比较重视建筑之间的空间联系和微景观设计,位于城郊的科技园区则更多体现了对外部空间独特自然环境的尊重,强调生态多样性。

以位于新加坡西部由裕廊集团投资建设的清洁科技园为例。该生态科技园位于城市郊区,占地面积约50h㎡,位于核心位置的生态园,占地约5h㎡,在生态环境营造方面则体现了5大特点:

1.尊重地形地貌和原始自然环境,较好地保留了现有植被和生态栖息地。

2.加强园区绿地与外围绿地相连贯通,并对园区生物多样性进行了详细研究和保护。

3.建立了完善的雨水收集净化系统。

4.废弃物的循环综合利用。

5.强调建筑与环境的共生,建筑在布局上采取一面朝向城市,一面朝向绿色、生态的大自然。




清洁科技园生态园景观及雨水收集示意图


新加坡清洁科技园通过延续地区自然生态肌理、将绿色生态技术与园区景观设计巧妙结合、营造富有趣味和特色的自然与人文活动场所,较好地处理了自然、生产、生活空间之间的有机联系,充分体现了绿色生态园区“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基本内涵。


从绿化建筑到绿色建筑

早在2009年,新加坡就开始实施“打造绿色都市和空中绿化”计划(简称LUSH),对重点地区(如滨海湾等)的建筑从政策上提出了立体绿化的强制要求,通过楼层架空平台、屋顶花园、空中廊道与阳台、垂直墙面等多维度绿化方式,使新建或重建项目的绿化面积总和不小于基地面积,并首次创造性地将垂直绿化面积也计入平面绿化面积,且扩大了绿地替代条例的涵盖范围。同时,政府还通过额外总楼层面积补偿、绿化屋顶津贴、“空中绿意”奖等多种奖励方式,来提高全社会开展立体绿化的积极性。


垂直绿化面积计算示意


以立体绿化提升城市高密度区建筑景观,有利于土地集约利用,促进环境品质的提升,增强环保与节能,扩大公共活动空间。然而,新加坡政府并不满足于上述相对简单易行的绿色成就,而是逐步转向以绿色环保技术综合应用为主导的绿色建筑推广,并期望将两者结合,最终形成体现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绿色城市空间解决方案。

新加坡在绿色建筑领域的实践具有以下3大特点:一是发展迅速、覆盖面广;二是目标和定位清晰,重点关注适应本地区环境特征的绿色解决方案;三是融合多元技术与内容,强调用户的需求、健康和体验。

目前,新加坡政府通过更新完善绿色标志认证计划,已将绿色生态建筑标准覆盖到学校、酒店、图书馆、超市等多个领域,建成了一大批具有标杆性的项目。例如,南洋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媒体学院教学楼,不仅造型独特,将一座四层楼的建筑物与地形巧妙结合,形成可上人的倾斜式“绿草屋顶”,而且在降温节能和雨水利用方面表现出色,该建筑每年节约能源将近12万kw·h,节约用水约1 171m3



新加坡具有代表性的绿色商业、教育、文化等建筑


水环境保护与利用

宏观层面,政府制定了“四大水喉(雨洪水、外购水、海水淡化、新生水)”供水计划和“ABC(活跃、优美、清洁)”全民共享水源计划,以水库、河流、排水河渠为主体,构建以雨水收集储存为主、兼顾景观美化的生态雨洪管理与造景体系。其核心理念之一便是将淡水储蓄、防洪与区域功能综合开发相结合,提高土地效率。

例如,新加坡首个城市中的蓄水池——滨海湾,其首要功能是满足新加坡约10%的供水需求;其次是城市防洪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避免滨海湾周围低洼地区遭遇水淹;第三,将临水而建的各类设施发展为旅游景点,营造开展水上休闲活动、大型庆典与国际赛事的场所。



滨海湾大坝、泵站建筑及水面


微观层面,政府大力推广社区雨水综合收纳、净化体系,形成造景、蓄水、防涝等多重功效。在新加坡,居住社区的屋顶绿化、空中花园、建筑底层绿化等既是休闲景观空间,也是雨水收集、净化、储存的重要媒介。



随处可见的雨水收集渠道


新加坡绿色可持续规划的经验与启发


在新加坡迈向“城市在花园中”的目标过程中,上述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规划创新实践,对于缓解环境危机、提高环境品质、培养环境责任感起到了积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也为上海发展转型背景下的城市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城市转型和睿智增长离不开创新意识

从新加坡的立体绿化建筑等案例可以发现,正是通过结合自身特点与需求,将现代生态技术与城市景观塑造、日常生活体验进行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各类土地价值潜力,新加坡的花园城市梦想才得以实现和发展。

城市建设必须以人为本、因地制宜

从新加坡居住社区、科技园区、绿色建筑等案例不难发现,其建设的核心理念在于从人和当地环境出发、以满足人的生活需求和精神需求为导向,重视生活使用的便利度、外部环境的舒适度、内部环境的健康度、人与自然的融合度,降低使用成本,将生态理念自然贯穿于规划设计乃至建设的全过程中,努力营造理想的人居环境。

尽快建立和拓展全社会绿色价值链条

新加坡在推动城市环境美化和生态建设的过程中,十分重视价值链上所有相关者的利益平衡与协调。通常以政府公共部门牵头,非营利组织协助,通过财政奖励、部门立法、行业培训以及公共宣传等多方面措施,来有效地推动私营企业部门的参与,让整个社会自愿向绿色、生态的高标准靠拢,主动强化科研和开发,进而确立了新加坡在世界绿色生态建设领域的领先者地位。



详情请关注《上海城市规划》2015年第1期《基于生态人本理念的新加坡绿色可持续规划实践与思考》,作者:柳庆元,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