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草堂诗社第二期社课作业

 馨若兰溪 2018-06-04

    草堂诗社第二期社课作业:

点评狼叔(易水长虹)灵山采风绝句第一首。

读稼轩《灵山齐庵赋》

作者:易水长虹

西驰叠嶂有遗篇,读罢辛词一哂然。

烟水佳期徒诘问,山中元是不知年。



点评作业完成如下

  • 1 鸿

:稼轩《沁园春  灵山齐庵赋》

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初弓。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

争先见面重重,看爽气朝来三数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新堤路,问偃湖何日,烟水蒙蒙?[1][2]

:

吾偏爱婉约词,然而至爱辛词。若论两宋词人中的最爱,在我心中稼轩绝对是排在首位的。初学词时,便为这首《沁园春》中的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倾倒不已。狼叔的这首七绝,恍然间又把我带回了那种最初的对宋词的倾慕与迷恋中。

纵观稼轩词不难看出,词人始终在出世与入世之间犹疑,入世占优势时,词人壮志满怀的写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湖沙,而选择出世则是被动的对现实极度失望之时,词人愤慨的写拟把万卷平戎策,换作东家种树书狼叔题诗的这首词,虽然没有激奋之语,但也体现着这两种情绪的交缠。稼轩此词的上结在一片桃园风光之外隐含着江山风雨的动荡飘摇,而下结又以诘问堤路的何日建成,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不得施展,建功立业之路的坎坷不平。堤路之不可期,正是词人心中理想之路的不可预期。

回头看狼叔的题诗,首句西驰叠嶂有遗篇让我一下想到东临竭石有遗篇如果说毛爷爷那句是政治家之间的英雄相惜,那么狼叔这句就是隔代诗人之间的认知共鸣。果然,承句紧接首句说读罢辛词一哂然,这个字,值得玩味,此一笑不是嘲笑也不是暗笑,而是隔世相知异代知己间的会心一笑。记得草堂工部祠门上的一副联荒江草色公千古,异代升堂宋两贤想来隔代诗人之间的心意相通多是如此。既然相知,那么到底神交了什么?且看转句烟水佳期徒诘问,这句表面上看就是用了辛词的结句,其实不然。辛词之问并无答案,也因无答案方见其迷惘,而狼叔着一字,便轻巧点明了稼轩之问正是徒劳的。为何徒劳,又结在合句上。狼叔绝句的合句最聚看点,往往宕开一笔,最大限度拓展全诗的主旨。本诗合句山中元是不知年上承转句,此处没有稼轩原句问偃湖何日,烟水蒙蒙的迷惘徘徊,当然也不是李白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盲目乐观。元是二字足见诗人之清醒,如果稼轩之问还抱着迷惘的期望,那么狼叔合句更多透露的是他这个阶段和经历的诗人的睿智与明朗。

从写作手法上看,我读狼叔的作品不多,看过几篇公众号分享,就他自己的文体而言,联最佳,绝次之,律又次之,联所见不多,大爱其绝句。笔法纯熟,启承转合无懈可击,就本诗而言,并没有多么华丽的用字,但雍容大气见诸字里行间。承句的,转句的,合句的元是皆为点睛之笔,虚字运用精准表意明确干净利落!格调上得益于辛词,而不局限于辛词,相隔千年的诗人与词人,既有共鸣又有升华,而客观历史的发展进程决定了诗人在格局上更为开扩明朗!点赞学习!


  • 逍得

点评:

1.因描写灵山秀丽景色的诗词或文章中,我还没有找到能与辛词媲美的;所以,我认为第一、二句重复了。因为若遗篇即是指辛词的话,再说读罢辛词就明显的重复了

2.如果真是我理解的这样的话,那一哂然这个词我觉得用的就有些欠妥了;

3.结句山中元是不知年,是该诗的点晴之笔,也是该诗的灵魂所在。从诗意上讲,即潜含了太上隐者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在时间上无拘无碍的一面,又张显了陶翁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在空间上和心理上不再受世俗功利思想的牵累,真正乐山乐水、忘掉一切、融入美好的大自然中,做到乐在其中的美好愿望;我想这也是作者第三句用徒诘问的深意所在。还问什么呀?山中本来是不管这些的

4.由此即可以看出作者文化底蕴的深厚和用典的娴熟精妙;又可以体会到作者驾驭文字能力之高超。

  • 一俗师太

评:

《读稼轩灵山齐庵赋>》一诗,起句西驰叠嶂有遗篇,竟与东临碣石有遗篇一般无二,不禁疑惑:意欲无聊地拾人牙慧么?忆起《红楼梦》芦雪广联句,众人皆笑凤姐起句是粗话,却又说那正是会做诗的起法,为后面留下许多余地。或许本诗也是如此?

 果然,起句只是个楔子,惊人之语随之而来:“读罢辛词一哂然。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大胆巧思,哂然一出,用老杜的话说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用电视剧台词来讲就是:你成功地吸引到了我的注意!读者势必要探个究竟:你今天不说出个子午卯酉来我便不肯罢休!

 继而笔锋一转,烟水佳期徒诘问,表明哂然的理由,同时引发读者进一层的疑问:既是佳期,询问一声理所当然,何以说是徒然之举?

 于是,本诗最大的亮点来了:“山中元是不知年。不疾不徐的口吻中,一幅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澄明山水缓缓展开在这超然物外无视烂柯的境界中,作者仿佛与稼轩先生同游灵山相谈甚欢,稼轩先生不时捻须颔首以示嘉许。至此,作者圆满完成了一次与古人的超时空对话,读者一波三折的心绪也才算是尘埃落定。

辛词的高远豁达实非常人所能企及,以此为题极易陷入两大误区,要么是缺乏自我的五体投地,要么是班门弄斧的东施效颦,总之是个难以讨巧的题目。 《读稼轩灵山齐庵赋>》没有堆砌华美词藻,却于无巧处投机取巧,运用纯熟的起承转合之道,把控读者情绪,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引领读者一起融入诗情画境,与古人交流,与大自然共鸣。不得不说,这是一次巧妙的无米之炊,理当拍案叫绝。

 

  • 竹若

妄评:

   起句‘’西驰叠嶂有遗篇‘’,借稼轩词起句‘’叠障西驰‘’化用,带读者进入稼轩的灵山遗篇。

于此,我们再次赏读稼轩的《沁园春·灵山齐庵赋时筑偃湖未成》

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初弓。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

争先见面重重,看爽气朝来三数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新堤路,问偃湖何日,烟水濛濛?

稼轩词素以豪放著称,写这首词正值庆元二年(1196)时罢官闲居。邓广铭《辛稼轩年谱》载:宁宗庆元元年乙卯(1195),稼轩五十六岁,家居上饶。‘’此词作于次年。灵山位于江西上饶境内。古人有九华五老虚揽胜,不及灵山秀色多之说。可见灵山之秀美。

  稼轩词不再逐句赘述赏析,个见借述灵山山水之雄奇俊美言己深怀大志,虽暂处低迷,犹有旷达之心境。寄希望与‘’新堤路,问偃湖何日‘’

   反观作者承句‘’读罢辛词一哂然‘’,哂然:带有讥讽之微笑。哂字,恕吾不才,以为生僻,且读来不畅,然作者却以此字为傲,令人费解。许是以俯视之态观稼轩身处灵山却无遁隐之心?然转句‘’烟水佳期徒诘问‘’,亦是词之尾句‘’问偃湖何日‘’。徒:徒劳,无需。作者意接承句何须期待?结句‘’山中元是不知年‘’。身处灵山,本已遗世独立,无需知晓与期待佳期,顺其自然即可。结句一语点睛,穿越时空对稼轩点化与己身所悟。正所谓:朝闻道,夕可死。且似喻作者入世身隐世心。

此制起句直接挪用词句,虽说诗句应有出处,窃以为仍有窃玉之嫌。承句哂字虽然用的巧妙,吾仍坚持生僻。结句元字,虽说意乃初始,第一次,似有年份指代,竟不如原字,本源,忘却年份,完全回归原始之源。并借原字一改哂然之貌,岂不呈作者抑或点悟者慈和仪态?

鸡蛋里勉强挑骨头完毕。狼主此制仍不失为佳作。拜读点赞学习。

  • 天涯

天涯评:初读狼叔诗,不明其内涵,再读狼叔诗,意蕴用典在其间。首句,西驰叠嶂,用了稼轩词句,信手拈来且又自然,毫无雕琢痕迹。二句,然后娓娓道来,原来是读了稼轩词所感。一哂然,微微一笑,为何呢?这就为下面的转句埋下伏笔。转句,烟水佳期徒诘问,这里是对结合稼轩词尾句新堤路,问偃湖何日,烟水蒙蒙?的总结,既然如此美景如此令人流连忘返,何必还要去问新的佳期呢?人生能得此一佳境,足矣!结句,山中元是不知年。这句是对转句的回答,为何要问佳期呢?原来是久居山中自得其乐,早已忘了今夕是何夕。

  • 井蛙

狼主此制是一篇典型的读后感诗作。作者临其地,读其词,思其人,发之笔端。首二句叙事,作此诗的由来。尾二句发感,读词后的感慨。字,统摄全篇,乃中心所在。这微微一笑,是会心?是嘲讽?是同情?不敢妄测。稼轩英雄困顿,避居山中,固有猛志难申。然其纵情山水流连美人亦为时人所讥。虽心有不甘徒唤奈何。时也势也,乱世岂是隐居之时!

 

  • 旺财

妄评:

读稼轩《灵山齐庵赋》,辛弃疾原作完整题目是《沁园春·灵山齐庵赋,时筑偃湖未成》,原文从略,是辛弃疾咏叹山中美景而隐约见其雄心犹在的作品。

诗起句,西驰叠嶂有遗篇,紧扣题目。点明是读辛词后之作。辛词起句便是叠嶂西驰,万马回旋。辛词此二句虽是比喻山势,亦是化典,曹植有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引辛词词语起句,主题鲜明,开宗明义。

承句,言读罢有感。哂然,此处个见不应理解为讥笑,而当是会心一笑之意。如果把起承二句凝炼一下,读罢遗篇一哂然,是否会感觉到与陆游犹吊遗踪一泫然殊相似?

从第三句开始转为抒感。转合二句,烟水佳期徒诘问,山中元是不知年。辛词结尾处新堤路,问偃湖何日,烟水蒙蒙?设问偃湖什么时候能完工,以示对完工后的美景, 增加了词的余味。转句对此提出了看法,言辛词徒然设问,因为“山中元是不知年”,此处个见亦有用《列仙传》中晋人王质烂柯山中的典故,结句用典自然不着痕迹。

    从行文看,起句立意明确,承句通过一哂然,增强了对阅读者的吸引力,与转合二句承接紧密。转合二句揭示为何哂然。反观辛词结得比较巧,哂然实际上个见当是一种认同吧。并且,结句也通过用典从侧面表达了山景之幽美让人忘却时光流逝之闲适意绪。

  • 秋日诗雨

此制字词圆融老练,结构衔接紧凑,化用原作词句是作者一贯风格。表达隐逸的志向,唯哂辛弃疾是说辛对于隐逸不彻底还向往出仕?个人感觉表达太过隐晦,不好理解。另本作虽有巧思,但感觉没有特别出彩的句子,只是作者的一般水准。


 

  • 水墨江南

:狼叔灵山采风绝句第一首读稼轩《灵山齐庵赋》

欲评论狼叔此制,先问七绝以何为佳?明人胡应麟《 诗薮 》论七绝特点说 语半于近体 , 而意味深长过之 ; 节促于歌行 , 而咏叹悠永倍之 重点在于值得反复咀嚼,咏叹不绝如缕。清人潘德舆曾通论七绝特质,说这一体裁易作难精,盛唐之兴象,中唐之情致,晚唐之议论,途有远近,皆可循行;然必有弦外之音,乃得环中之妙”(《养一斋诗话》卷二)。盛唐七绝妙在不着议论而以意像取胜,如李白《早发白帝城》、王翰《凉州词》、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王昌龄《出塞》等等。中晚唐七绝,尤其是咏史怀古,则走入议论一途,若以七绝论,杜牧于此道别开生面,蔚为大观,打开了七绝以议论立足的局面。胜在议论新颖,切入巧妙,破立合理。比如《赤壁》、《题乌江亭》、《题桃花夫人庙》等。七绝到了宋人手里,以物寓理则成为新的突破点,如苏轼《题西林壁》、朱熹《活水亭观书有感》、陈与义《襄邑道中》等。凡此种种,指出七绝要处曰意像、曰议论、曰寓理

立了标准,再按图索骥,细评狼叔诗,此制开篇收尾,气脉畅通,得太白挥毫潇洒之妙,果然熟手尔!然则就艺术特点论,却未得盛唐意像,起句西驰叠嶂刚有点意思,硬生生被读罢辛词的傻笑整没了!识者或云第三句黄钟大吕,转而议论,得七绝议论之妙,然则读下去却未免失望。暗度作者意思,大概是说稼轩所期望归隐山水之间是惺惺作态。窃以为作者如此发问,应是未细究辛词原作。

  《沁园春灵山齐庵赋》大约作于庆元二年(1196),全文一如稼轩词特点,酣畅淋漓,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稼轩时年56岁,朝廷已近20年弃他不用,他正忙着盖带湖新居,据说盖了两处,有钱!更坐拥一妻六妾,绝对的人生赢家,岂是穷书生可比?稼轩其人,壮年学班超,于万军中缚叛徒而归,战场抗金,杀人无数,聚敛钱财,生活优裕,从不亏待自己!可惜一生无运做高官参与枢密,官阶不过四品,权力有限,皇帝偶尔也做做样子表彰一下。然时运不错,一生没倒大霉,顺风顺水,作为帝国的中层干部,好发议论,加上文章卓绝,才气纵横,声誉尤甚。如此一人,何曾真想归隐?此乃明显之实情,从稼轩词中及当时的境况看,都无表达归隐之意,故此,作者纯属多此一问!引用唐太上隐者《答人》做结,显得多么不合时宜。

总论狼叔此制,胜在气脉畅通,结构谨严,不足在于未得七绝议论之精妙,尚不算上乘之作。

  • 10 烟灰

烟灰评:

起句西驰叠嶂,虽为化来,因作者本人也到了灵山,同样欣赏到灵山风光,故合法度。但是西驰二字用的如鱼骨在喉,别人看到灵山重嶂向西飞驰,你看到也是向西飞驰,无新意,难免有拾人牙慧之嫌。有遗篇,点题。次句的一哂然,很值得玩味,作者为什么会在读罢词后哂然一笑呢?此处不止承上启下,也带入了作者的感情,为下文作支撑。不过辛词与遗篇,皆为破题,两者相重,并且没有复沓回环之美,重复啰嗦了。如果把首句改为纯景,似乎更适合。

转句回到辛稼轩的词意之中去,徒,徒劳。诘问,诘,追问,责问。情绪上是激扬的,如果是作者,与哂笑便互为矛盾了。辛稼轩为爱国词人,在作此词时正落职闲赋,表面上享于山水,内心应该是痛苦的,作者应该感知到这点,才有会对辛词结尾对偃湖烟水佳期的追问表示异议,正如结句,不过结句中的元是很令人费解,这让承句中那一笑变得邪魅。元是,太过于笃定,有种把山中不知年的观点强加于人的感觉,标准直男癌,让人不爽。改为应是也许更好。

这样一来,整篇大意为:在那风光秀丽的灵山有一辛稼轩的灵山齐庵赋,我读完忍不住一笑。那未成的值湖什么时候才能有美好的风景,那要你劳心去追问啊,既然落职在这山水之中,就应该尽情的享受,管他今夕何夕。

此诗也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如一哂然,不作一叹然,一怅然。以揶揄之态表达对辛稼轩的同情,切入点出其不意,手法新颖,也更显含蓄耐品

  • 11 禅本位

试评:诗证词境,相得益彰。烟水佳期徒诘问,山中元是不知年寥寥数语立点出灵山胜景历经年岁月,风物无异稼轩观感,殊为难得,不觉间令人神往欲驰驱一览。

稼轩《灵山齐庵赋》乃山水词中难得佳作。通篇都是描写灵山的雄奇景色, 尤其擅长使用虚笔传神写意,在古今历代山水词中屹然别立一宗正所谓九华五老虚揽胜,不及灵山秀色多。可知灵山是个绝佳去处。然而八百多年后的作者到访灵山感受的崇山林幽胜迹、风声烟水流云依然尤在耳边眼前回荡,古人今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从未变改。即使身处浮华都市喧闹间也无法放下心底的山水情结,渴望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寻求心灵自由的小庐栖居,从而感生作者对新堤路,问偃湖何日,烟雨蒙蒙徒诘问,灵山中一直是800年风物无改,与时光一同静止,与自然一同纯真。根本没有年岁变迁的痕迹。

  • 12 午夜红烛

读稼轩《灵山齐庵赋》

作者:易水长虹

西驰叠嶂有遗篇,读罢辛词一哂然。

烟水佳期徒诘问,山中元是不知年。

 1161年辛。稼轩奔赴前线杀敌抗金。 一腔热血报国 ,踌躇满志 。约1196年闲居带湖。 期间游览灵山写下这首豪迈的词篇。

起首 ,气势宏博 置身于此不禁与稼轩产生共鸣。 抚今追昔 ,个中感慨。为下文留有太多的余地 。这正是会写诗的起法。 值得借鉴。  且承一哂然, 愈加使内心的感慨产生微妙的变化。 狼叔会心一笑 。稼轩兄 ,我懂你。  当此际作者既稼轩  稼轩既作者。 然终归回到现实。 稼轩纵然对风雨飘摇的大宋有再多感慨  纵然群山虽有千军万马的气势 。也终归清醒。  毕竟不在其位 ,狼叔转以徒诘问二字。 正是为了突出这种无奈。稼轩于烟水迷蒙间, 对风雨飘摇的大宋产生了迷茫同时,自己也处于迷失与清醒之间 ,心情复杂又无奈 。徒诘问完美的诠释了稼轩的心情, 结尾处, 与稼轩的心情反衬作者的心情 。狼叔志存高远。 岂是稼轩的消极的 仕与隐的消极心态可比拟 我辈中人早已跳脱出来。 以旁观者的角度审视历史 。纵有千般感慨  千般羡慕 只能一叹而罢! 我只能从表面分析  。比如烟水佳期之妙尚在体味之中。  红烛妄评一下, 如有不妥 ,大家一笑而罢。

  • 13 流年

    读稼轩《灵山齐庵赋》

作者:易水长虹

西驰叠嶂有遗篇,读罢辛词一哂然。

烟水佳期徒诘问,山中元是不知年。

    作者巧妙借用了毛诗的句子,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只不过变了个地点为已用,关键是在第二句,读完辛词的灵山齐庵赋为什么会笑呢,筑偃湖未成,辛弃疾借此寄喻是功名未竟之憾,作者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未成就未成吧,操那么多心干什么,所以一哂然。自然引起转句了,烟水的地方随时都在欢迎你,为什么你还不归隐呢,隐居山里,不知日月长,逍遥自在。作者无非就是用自己的想法替辛弃疾想了另外一条路而已,但辛弃疾不会这么做的,因为了却君王天下事是他一生追求的目标。

  • 14 之南

读稼轩《灵山齐庵赋》

作者:易水长虹

西驰叠嶂有遗篇,读罢辛词一哂然。

烟水佳期徒诘问,山中元是不知年。

之南陋评:

百度了辛弃疾的《沁园春·灵山齐庵赋时筑偃湖未成》一词,我的浅见是辛弃疾借此词表达自己报国无门,有志难伸的愁苦之情,但是写得不见压抑而尽豪放,显出词人的豁达心胸。

在易水长虹老师的作品中,关键一词当是哂然。哂然有两种解释,一是微笑,一是讥笑。

如果是微笑,后面的诘问则顺势带出来山中原是不知年的主题。侧面点出灵山之魅力所在。如果是讥笑,则诘问的对象当是辛弃疾,是在嘲讽辛弃疾落居不安心休闲享受美景,还要关心国事吗?只要进入山中就可以宠辱偕忘啊。这样的话,对比性强,确实对主题的突出更有鲜明的效果,但是我有疑惑,这样真的好吗?所以我还是以为哂然的意思是微笑好些。诘问一词似乎还可以再斟酌。

  • 15 春晓

评诗

读稼轩《灵山齐庵赋》

作者:易水长虹

西驰叠嶂有遗篇,读罢辛词一哂然。

烟水佳期徒诘问,山中元是不知年。

诗评:

近期重读狼主佳诗一首,竟于夜半失眠,对于狼主的诗,唯有崇敬,读来共鸣许久,对于辛词,我偏爱甚久,可从来没有品得辛词精华,初读狼诗,可以读出狼主对辛词的体味至真,能品知词人写作时的心境,狼主的题诗,首句西驰叠嶂有遗篇先点题,然后承句提出读罢辛词一哂然,非常喜欢字,其实这不是狼主的嘲笑之语,而是狼主对于辛词的独到玩味,转句中最得当的一个字是字,这点明了稼轩之问正是徒劳的。在合句中,为何徒劳,又结在合句上。狼叔绝句的合句山中元是不知年更加点出了狼主对于诗词的运用灵巧自如的手法,笔法娴熟,在格局上大气滂沱,不拘泥于俗套。

  • 16 饮水

 学品易水长虹《读稼轩《灵山齐庵赋》》诗

首句化用成句。次句由辛词引出说明自己看完词以后的感受、态度。转句点明观点。结句说明持有这样观点的原因。整体结构井然有序。

全诗借辛词原句而从辛词有篇说起,开门见山。然后转为摆明自己的态度:'哂然'。为何'哂然'呢?转句顺势而下,借原词内容作出正面回应。尾句'元是山中不知年',既说明了为何'徒诘问'原因,也是在回扣为何会对辛词之意'哂然'

观点明确,写法圆润,内容安排上富有明显的节奏美感。环环相扣,但从容不迫,不急不徐,既不会令人感觉逼仄,也不会令人感到拖沓。气脉通畅,起转合理而顺势,犹如悟言一室之内,读来令人倍感和谐且有力。

  • 17 婉清

读稼轩《灵山齐庵赋》

作者:易水长虹

西驰叠嶂有遗篇,读罢辛词一哂然。

烟水佳期徒诘问,山中元是不知年。

点评:

这种题材难在读准原文的基础上,怎么样扩展出自己的东西来。

首先说个感受,这首作品如果不读辛的原作,会让人感觉到一头雾水,建议作者发表时把辛词附上来。如果不是要点评,读者是不会去翻的。

然后咱们从第一.二句开始看,题目是读稼轩《灵山齐庵赋》,前二句点题。关键字是'遗篇'一哂然'。这几个字其实涵盖了丰富的内容在里面。但是前已交代遗篇,后面接读罢辛词这个重了,再追述浪费文字。

    再看转合,一哂然为转埋下伏笔,一问一答之间,回应第二句。警字'是这首诗的灵魂所在,本人理解有徒劳,多此一举的意思。

作者读稼轩词,我读作者诗,仿佛把作者当时的内心历程重温了一遍。怜辛亦惜作者,徒诘问,亦是问自己。什么时候能摆脱案牍之劳累,纵情于山水之间呢。这亦是此诗的言外之音。建议烟水佳期在后面需作个说明,这样也来的合理。


    

   易水自评:

   诗论绝句,滥觞于杜甫《戏为六绝句》,后人踵事增华,作者不下数百家。论诗绝句自成一体,一脉相传,易水此制,便是循古一例。

稼轩《灵山齐庵赋》作于赋闲之时。作者英雄迟暮,报国无门,寄情山水,少了些“气吞万里如虎”的锐气,多了些“我看青山多妩媚”的豁达,“却将万卷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便是其矛盾心态的真实写照。《齐庵赋》虽写灵山俊美,更写了壮志未酬的苦闷。“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是其牢骚,而“检校长身十万松”是其壮怀。故此制寓情于景,弦外有声,用典取事驱遣自然,语既超旷,意又平和,新奇健雅,韵味无穷,堪称佳构经典。

    易水此制,是读《齐庵赋》后的感慨,起句“西池叠嶂有遗篇”,正如多人指出,套用毛诗“东临碣石有遗篇”句式,并将原句“叠嶂西驰”倒置嵌入,代指《齐庵赋》,可谓擅偷者,且为后文张本。承句“读罢辛词一哂然”, “哂”字一笔带过,由叙转议,过渡自然,不漏痕迹。然“辛词”恰是“遗篇”,同指《齐庵赋》,未免拖沓,也被多人指正。落笔时未能审慎,终难逃法眼,惭愧。此处“哂然”,意味深长,是会心一笑,也略带讥讽。读《灵山齐庵赋》,我首先想到的是辛词贺新郎中的绝佳句“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因深爱此句,多年前曾请远山老师书之,悬于斋壁。身在灵山,踏着稼轩的脚步,品味着他的《齐庵赋》,探寻着他的心理历程,仿佛与古人隔空对话,当时觉得自己便是作者的异代相知,稼轩所谓“知我者,二三子”,我或是其中之一,故有会心一笑。看其“检校长身十万松”句,觉得“检校”二字尚未超脱,上片结于“风雨声中”,又觉得凄凉哀婉。远不如下片纷至沓来的“谢家子弟”“相如庭户”“文章太史”来的洒脱。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我想当时稼轩,既不见用,不能死战死谏,何不永避桃源,做五湖之游?若以松月为邻为友,何必再去“检校”之?故一哂也含有讥讽之意,当然也有故作清高状,以句词之险峻,博人眼球,装大尾巴狼。一点点小伎俩,说来汗颜。烟水句无疑化自稼轩的结句“问偃湖何日,烟水蒙蒙”,其实这里偷换了一次概念,所“哂”所“诘问”的,都是“检校”句意,诗中故意以“烟水”说事,为了引出““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不知有汉何论魏晋”的意味,并以此意与稼轩隔空对话,劝解其彻底做到宠辱皆忘、超然物外、返璞归真、寄情山水。此等奇思惜无人识得,易水只好孤芳自赏了。至于“元是”本是通假,刻意为之以求高古,也算做一小小伎俩。这首绝句构思巧妙,结构严谨,起承转合法度森严,格调高古,笔法含蓄。美中不足“遗篇”与“辛词”代指同一事物,略觉拖沓。诸君点评,各有法眼、颇有见地。多数言之有理,考之有据,鉴赏力逐渐提高,可喜可贺。独到之处均以红线标出,易水更是受益匪浅,以人为鉴,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以图改进,在此一并向诸君致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