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之膏药发展简史

 昵称56192202 2018-06-04
膏剂是我国中医学的古老剂型,其渊源久远。

  早在《山海经》中就记载了羯羊脂,用于涂搽皮肤以防皲裂,可以说是最原始的膏药。在战国秦汉时期出现的医学文献《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难经》等著作中都有关于膏药的记载,起源地应该在今河南省黄帝湾附近。《黄帝内经》中记述了“豕膏”,“痈发于嗌中……合豕膏,冷食,三日而已。……涂以豕膏,六日已。”《内经至真要大论》:“摩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适事为度。”其中所指的“摩之、薄之都是后代膏药的滥觞”。这时的膏药,是猪脂膏之类的软膏。《内经》中记载了一种猪脂膏之类的软膏,称之为“豕膏”,用于涂治腋部小溃疡。

  魏晋时期炼丹术盛行,膏药被当做一种炼制仙丹的副产品而著称于世,由于色黑,又被称作黑膏药。到了南北朝时称膏剂为“膏方”或“薄”。唐代也有“摩膏”的称谓。明清时代将唐的“煎”改称为“膏滋”或“膏”,并纳入了膏剂的范畴。这样,的品种更加丰膏剂富了。随着历史的发展,膏剂的用途逐渐扩大,不但治外病用膏,治内病也用膏。

  进入唐宋时膏药贴的制备逐渐完善,医药大为兴盛,膏药的种类随之越来越多,治疗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有的用于跌打损伤的止痛散淤,有的用于脓肿疖子的“抽脓拔毒”,得到广泛使用。

  直到明清时才成为普遍的用药之一。缪希雍《炮炙大法》说:“膏者,熬成稠膏也”;龚云林《寿世保元》:“膏者胶也”;都反映了膏剂的形态。到清代,膏药已经发展成为普遍的民间医药,是常用的外治措施之一。金庸武侠小说中所说的黑玉断续胶,就是在这个时期出现的。吴师机《理沦骈文》中,对膏剂的方药、应用和制备工艺均进行了专门的论述,并创造出了白膏药、松香膏药等膏剂类型。随着对透皮膏系统的研究迅速发展,外用膏剂的应用范围也更为广阔。


  到了近现代,由于汤药的发展,特别是抗生素的出现,传统膏药的使用面大大减少。现代工艺的橡胶膏出现后,几乎真正的传统膏药已绝迹,只流传在民间。随着医疗技术与器械的飞速发展,人体外部器官的病症已细分为很多种,膏药早已失去了它本来的作用与地位,医用领域有所运也只在中医,人们也完全彻底的遗忘黄帝湾这个起源地。在老百姓的口中有一个通俗的称呼“狗皮膏药”,其实是带有一定的贬义。后又通过现代文化的宣传逐渐演变成各种外敷贴,譬如:筋骨贴,风湿贴,风湿膏,跌打损伤之类。其疗效与品种也是参差不齐。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会经历一个从春秋到战国的持续衰落。过去我们认为是迷信的,现在也慢慢被科学所认可,特别是量子力学的出现,慢慢也对无神论有一定的冲击。但事实就是事实,我们对中医,对过去的科学应给予其起码的尊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