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古空旷无人区的清河,是如何成为 “张姓祖根地”的

 书缘人生 2018-06-05

上古空旷无人区的清河,是如何成为

“张姓祖根地”的


 




为探讨研究张姓起源地,慎重对待“河南濮阳”与“河北清河”之争,我们按照“上溯挥公时代寻根源”的思路,曾查找过两地在挥公时代的自然历史地理和人文历史地理,以及近现代考古发现取得的成果,有大量的历史依据和专家学者的论证,张姓源于濮阳是正确的,而清河以及河北平原中部,在上古时代(挥公时代)是一个空旷无人区,绝不可能是张姓起源地。对一个无人区成为“张姓祖根地”的历史错误,濮阳县张姓研究会尚无刊文揭穿,所申报濮阳县为“中华张姓祖根地”的材料,全以立论形式进行陈述,从不及清河一词。清河张氏宗亲联谊会反而特发《清河张氏·专刊》(以下称《专刊》),将濮阳县称之为“不靠谱的张姓祖根地”。为此,我们不得不揭其真相,谁才是“不靠谱”的“张姓祖根地”,让历史事实说话吧。

 



清河县境在上古时期是个空旷无人区

 

清河县处于河北平原中部,在上古时期,那里地势低洼,湖沼宽广,加上黄河(禹河、大河)流经于此,极不适宜古人类生存生活。据《尚书·禹贡》、《山海经·北山经》等记载:在周宣王五年(公元前602年)之前,“黄河过洛汭(洛水入黄河处),至于大伾(河南浚县大伾山),北过降水(今河北漳河)至于大陆(河北古大陆泽),北播九河(从大陆泽分出数条支流)同为逆河(入海口潮汐海水倒灌的形态),入于海(在天津市入渤海)”。河北古大陆泽在上古时代,是河北平原上最大的湖泊,分布在河北隆尧、巨鹿、任县、平乡、南和、平晋等县,众水所汇,湖泊壮阔,广袤数百里。大陆泽以东,无天然堤防,汛期为河(湖),非汛期为滩涂,极不适宜上古人类居住,而成为空旷的无人区域。近代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吴忱、王会昌、邹逸麟等依据历史文献,华北平原地下古河道的研究成果,认定河北清河县境及其周边在“公元前4世纪前(战国中叶),黄河下游流经河北平原入海,因两岸未筑堤防河道及不稳定,不时在河北平原中部泛滥,改徙,如同现代河口三角洲地区一样,以致这一大片土地上至今未发现新石器时代至商周遗址。说明当时由于河流任意泛滥,人们难以长期在此定居”。“河北平原中部还存在一片宽阔的、空无聚落的地区,各城邦国之间还存在瓯脱地带”。(见邹逸麟著《中国历史地理概述》第24、30页)。《黄河网》也有此描叙:“考古学家发现,新石器时代 河北平原中部存在着一片极为宽阔的空旷区,至商周时代,空旷区缩小,人类活动发展到冀中南的雄县、广宗、曲周一带。春秋时邯郸至泰山的空旷区还有七八十公里”。

如此一个空旷的无人区,怎么能是挥公出生、封国和受封得姓地呢?“天下张姓出清河”不是“不靠谱”,而是最不靠谱的“张姓祖根地”!以此为据,清河之所有论证、辨析都是徒劳的。

 



清河是如何成为“张姓祖根地”的

 

在挥公时代,清河县作为一个无人区,又是如何成为“张姓祖根地”的呢?其实“天下张姓出清河”的清河说。肇起于明,影响于有清以降,鼓噪于改革开放之后。并非“数千年来,清河一直作为天下张氏族人心中的圣地”。

“清河说”起于明嘉靖年间,由张浚、张士镐等编修的《张氏统宗世谱》在“得姓郡望”篇记载:“吾张氏得姓者自轩辕黄帝第三妃彤鱼氏之子曰挥,观弧制矢,赐姓张氏,官封弓正,主祀弧星。居尹城,国于青阳,后改清河郡。此张氏得姓之由,而清河郡者独最”。此是张姓源于清河最早的谱书记载。这里将山西的尹城,河北清河郡,间隔近千里两地,穿凿为一。可见编修者地理知识匮乏,更说不上对上古历史地理的了解。但我们现代人不能苛求古人,古人有古人之长,古人也有古人之短,其长比较靠近原案,善于训诂。其短,没有我们现代考古学、地图学、自然历史地理与人文历史地理,以及地相监测等方面的知识和技术,所掌握的信息量与研究上古时期张姓起源所需要的信息量极不相称。因而以训诂的方式望文生意或假借附会,穿凿出了“清河说”来。

一是将上古时期的清水(古济水)附会成战国时期形成的清河。张姓得姓于“清水之阳”,上古时代的“清河,即济水也”。(《中国古代地名古词典》清河条)《东原考古名录》载:“水清莫如济,故济以清名”。上古时代,黄河称大河、浊河,与黄河相近的济水称清水,故有“清济浊黄”之分。唐代的白居易诗:“济水澄而洁,河水浑而黄”。唐李颀有“济水自清河自浊”诗句。明代《张氏统宗世谱》不明就里,将济水之清水,嬗变成战国时期形成的河北之清河。

二是受“得姓郡望”的影响,将清河郡望之根附会成张姓祖根。有唐时期,清河郡望天下第一,无出其右,后人多以清河张氏自诩,其宗谱号以“清河堂”,祠堂也悬挂“清河世家,唐相家声”楹联。清河郡望如日中天,“发展到一定程度,郡望就失去了显赫某支家族身份、地位、家世的意义,而成为张氏同姓成员共有的姓望标志”。(引自赵杰先生《张姓血缘寻根》一文中的郭峰先生《在唐代士族个案研究》)同时,黄河自公元前602年第一次大改道后,黄河自浚县宿胥口东流入濮,河北平原中部无黄河之忧,湖泊沼泽逐渐排干或缩小,人们开始在宽阔地平原上进行耕种,秦汉时农耕已相当发达,东汉以后人口逐渐增加,农业迅速发展,成为经济最发达地地区。三国时“冀州户口最多,田多垦辟”。(《三国志》)至唐河间地区每县平均人口在13万以上。《宋史·王沿传》说:“河北为天下根本,其民俭啬勤苦,地方千里,古号丰实”。(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从秦汉至唐宋,清河一带张氏物丰人盛,族群庞大。但其间的魏晋南北朝、安史之乱和宋辽(宋金)战争,此地为北方少数民族占领,清河一带深受其害,战争、外族掠夺、瘟疫等迫使清河民众大举外迁,至明初,已是十室九空。那些张岱公的郡望后裔,各时期都要“白衣南渡”,清河县境的张姓族人,为避灾乱,大量外迁到江南等地。这些从清河迁出的张氏族人莫不以清河郡为根。如同今天的多数中原人,仍以山西洪桐为“根”一样,“如问你从哪里来,山西洪桐老鹳窝”,即把故籍为祖根。另外,在晋唐士族兴起时期,只有士族方可入官谱和家族修谱,“官谱以别门弟,许婚媾”,但起初各姓氏多以郡望入谱,并着重姓氏出处。《专刊》赵杰先生《张姓血缘寻根》,因此宋修《百家姓考略》就有这样记载:“张,商音,清河郡。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观弧星,始制弓矢,为弓正,主祀弧,逐为张氏”。这里的“张,清河郡”,其意是清河郡望的张氏,从语序、语景上指的是张姓郡望,而不是“张姓源头”。元代的《氏族大全》、明代的《姓源珠玑》、《万姓统谱·张》、《张氏谱纂》、《文竽汇氏》等都是这个语序,《张氏统宗世谱》可能受其“得姓郡望”的影响,也可能如赵杰先生一样,将上述文献中的“张,清河郡”的“张姓郡望”,误读为“张姓源头”。从而把“得姓郡望”附会成“张姓祖根地”。至此明代《张氏统宗世谱》经过“青阳”嬗变为“清河郡”,又把“得姓郡望”臆造成“张姓祖根地”,完成了“清河说”。

张浚等修编的《张氏统宗世谱》的“尹城·清河”混成说,首先被张宪、张阳辉主修的又一部《张氏统宗世谱》所接受,两部同名,流传于世,影响很大,有清以降,相当一部分修谱者以两部《张氏统宗世谱》为宪,相为抄袭,使得“清河说”之滥觞。

改革开放之后,寻根谒祖热兴起,清河以《张氏统宗世谱》为圭臬,大加宣传,误导族众。一些姓氏专家学者,宥于古谱记载,为“清河说发声,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清河县的一些张姓文化学者,对“清河说”的谬误不是不知,而是知而装不知,竭力为“清河说”进行诡辩,如今抛出《专刊》,鼓噪“清河说”,把本来一个受世人敬仰的张姓郡望圣地,妄称“张姓祖根地”,岂不是“剃光头,带假发”的荒唐之举吗?    

 



清河在张姓文化传续上的历史地位

 

清河作为令人仰止的张姓郡望,在张姓传续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清河郡望始于汉,盛于唐。据传汉初张良之孙张典,于汉文帝时期任清河郡太守,封清河郡公,世袭三代,逐成望族。有史记载,张良十三世孙张岱于东汉末,出任清河太守,为清河郡望的肇基祖。不管是张典公或张岱公,从时间上领张姓望族之先。并皆为张良之裔孙,“帝师”之后,荫庇隆兴,也为其他望族所不及。至唐代,文瓘公、文琮公兄弟二人及其子侄十余人,在朝均居官三品以上,显赫荣耀至极,被世人称为“万石张家”,唐高宗考定四海望族时,遴选十大姓望为“国柱”,清河张氏位列其首,名居群冠,成为张姓郡望史上的一座未能逾越的高峰。且文瓘公在高宗时,任宰相十二年,为政勤勉,执法公正,得到高宗的倚重,其子侄得其张良隐忍谦恭,居功不傲、忠诚谋国的真谛,为官均有清廉谦恭的“清河家声”,因此清河郡望又是张姓文化史上的一座精神丰碑。时逾千年,天下张姓无不引以清河郡望为自豪,如之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井冈山、延安,历史辉煌,精神闪烁。永远是张氏族人的精神圣地,“朝拜”圣地。但流其盛,不能越其源,枝其茂,不能僭其根。把握好各自的历史地位,大力弘扬清河郡望的历史文化,时代精神,才是明智之举,正确的选择。濮阳张姓研究会始终认为天下张姓是一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