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Part1:几乎垫底的Ebitda Yield Part2:分子如日方升 分母无可奈何 Part3:这么近,那么远的人民广场 Part4:方案先天缺陷 动线后天败笔 Part5:素颜的大悦城很美丽 2018年新年伊始,朝阳大悦城便迫不及待的公布了自己的年度成绩单,随后西单大悦城和成都大悦城等项目的业绩也相继亮相,唯独上海大悦城的销售业绩历年从未公布,即使是在2017年大悦城地产年报中,上海大悦城的业绩也仅表述为“销售额持续保持双位数的增长”,是唯一一个没有披露销售额的项目。仔细分析上海大悦城的历年数据,讳莫如深的背后,是诸多的无奈。 Part 1:几乎垫底的Ebitda Yield 不同于传统商业地产开发商多为招拍挂拿地自建,已开业的大悦城多为收并购项目。静安大悦城亦不例外,2010年2月,中粮置业以13.5亿元收购新梅太古城项目(其时购物中心一期已建成),项目为包含购物中心、住宅和写字楼等业态在内的旧城改造项目,建筑面积约44万平米,中粮承担拆迁成本。同年12月,上海大悦城南楼开业。 ▲大悦城地块总平图 ▲大悦城购物中心基础信息 注:设计方案、招商手册与年报存在建筑面积无法完全对应的情况;总建筑面积指含有车库和设备的购物中心总建面;本文所用的11.5万平方米为地下商业与地上商业的商业建筑面积总和,11.5万平米口径为访谈所得,不一定非常精准。 从总盘角度考虑,单看项目住宅10万元/平米以上的销售均价,这个项目应该是成功的。但是作为一个2010年开业的项目,总盘成功似乎并不具备足够的说服力。 2017年大悦城地产的业绩发布会上公布了持有的七个大悦城的Ebitda Yield回报率情况,整体Ebitda Yield 为8.6%,其中低于5%的项目仅有两个:上海大悦城和烟台大悦城。与上海大悦城同期开业的朝阳大悦城,年回报率已经超过10%,天津大悦城和成都大悦城也已经后来居上。 ▲各大悦城2017年Ebitda Yield比较 再翻看2016年大悦城地产所公布的各项目历年回报率情况。上海大悦城前几年的回报率一直在2%左右徘徊,2016年北楼开业后才超过3%,形成对比的是,其他几个大悦城的回报率则稳步上升。 ▲各大悦城2016年Ebitda Yield比较 跳出大悦城体系的范畴,再和市面其他标杆企业比较,龙湖天街基本上能够维持在6.3%左右,华润则可以用亮眼来形容,总体回报率能够保持在15%左右。(详情请见《华润、龙湖、大悦城投资回报率比较分析》) 无论是与体系内纵向比较,还是与市场横向比较,上海大悦城的回报率业绩确实差强人意。 Part 2:分子如日方升,分母无可奈何 Ebitda Yield由分子和分母同时决定,分子考验品牌价值、招商运营能力,分母考验土地获取能力和成本管控能力。北楼的成功开业,让上海大悦城的分子开始有了起色。但2010就拿地的分母与市场横向比较却没有任何优势。 在北楼开业之前,南楼可以用惨淡经营形容。除了物业条件一般的问题外,南楼的运气也确实不太好。开业之后一直受拆迁原著居民流失、修路等问题的困扰。导致项目营业额长期增长滞缓,在大悦城体系内,是营业额增长速度最慢的商场。营业坪效和市场横向比较,甚至低于上海商场平均坪效。 但2015年年底北楼开业之后,项目营业情况得到了明显的改观,一方面是因为外部环境改善及品牌影响力的提高,另外一方面,北楼的物业条件确实远优于南楼。日均客流量也从2015年的1.7万人增长至2017年的3.6万人。北楼的开业成功也带动了项目整体坪效的上升,2016年将坪效拉升至与上海平均水平旗鼓相当,2017年则已经赶超。 但这又给大悦城商管带来了新的困扰:品牌都想进北楼。无形之中形成了南北楼的招商竞争。部分关键品牌在北楼开业前后陆续从南楼迁到北楼,如MUJI、wagas等;部分品牌如丝芙兰,受北楼 Isetan Beauty 竞争影响,加上租赁合同到期,也撤出了南楼。截止至目前为止,南楼的招商运营压力依然存在。 ▲静安大悦城南楼迁至北楼品牌例举 魔都有两家商场在营销推广方面有口皆碑,一家是定位为亲子家庭的南丰城,另外一家便是定位为青年时尚的大悦城。大悦城的IP活动已经成了大悦城的一个特色标签之一,静安大悦城北楼和南楼F3的中庭长年举办各种IP展,主攻暑期档。在外部环境不利的情况下,能够保证商场的稳定客流和营业额,项目市场推广活动功不可没。 长年的IP展不仅让大悦城在IP市场推广领域游刃有余,还在IP界有了良好的信用背书,众多知名热点IP入沪首站均愿意与大悦城合作,大悦城甚至在屋顶自创了一个IP活动。 租售比代表着一个商场的竞价谈判能力,但对于一个营业额较弱势的商场而言,租售比高意为着巨大的运营压力。上海大悦城的租售比长年居高不下,部分年份甚至达到20%。 北楼的成功开业使2017年营业额增幅超过10%,由于租金收入几乎没增长,这客观使租售比有了明显改善,压力稍减,但依旧不低,还是大悦城体系内租售比最高的项目。高租售比的背后可以想象商管团队的煞费苦心。 营销推广活动稳住营业额,再加较高的租售比,勉强撑住了静安大悦城的租金台面。项目租金单价无论是在大悦城体系内,还是和上海其他项目横向比较,并不算低,高于上海平均水平。尽管前几年租金收入几乎无增长,但是北楼开业首年日均租金大涨56%。 不过比较让人担心的是,开业第二年租金增长又陷入了滞缓,2017年日均租金几乎无增长。静安大悦城的租金走势不走寻常路,很难说出什么规律。 ![]() 年报未披露静安大悦城的总投资额,通过二个数字的合理假设,可以试着去推算静安大悦城的总投资。
用现金流与与Yield倒推出项目的总投资额应该在40-45亿元之间。以项目GRA11.5万平米作为分母,则可算出项目的可售单方造价在3.5-4.0万元/平方米之间。这当然不是一个有优势的分母,尤其是对于一个2010年拿地的项目来说。即使是在地价突飞猛进了一波后,目前上海全持有型商业地价低于两万元的地块还是不少见的。 与静安大悦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16年年底,大悦城收购长风景畔广场,项目商业建筑面积8.9万平方米,收购成本为22亿元左右,如果不考虑改造成本,可售单方成本仅为2.47万元/平方米。相对于静安大悦城,这个分母轻松多了。 过高的拆迁成本和建造成本一直困扰着静安大悦城。网上可搜索到的一份未经证实的资料显示,截止至2016年,可售建面30万平米左右的大悦城片区更新项目已付土地成本接近62亿元,已付建筑成本近18亿元。 苦心经营的分子在不可改变的分母面前显得很苍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