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牛娃”牛什么牛?都是“瘪犊子”!

 anan_wang 2018-06-05
    敬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新老王不装
“牛娃”牛什么牛?都是“瘪犊子”!

 

前几天看到一个文章,是上海某68岁外公讲述培养外孙当“牛娃”考上海四大私立小学不成,孩子却因为压力太大落下“小儿抽动秽语综合症”的故事。本想说点什么的,后来想了想,世界已经用极其残酷的事实教育了这样的家长,如果再有个人用谴责的言语在一旁叽歪,就太冷血了一些,于是作罢。

 

但才过几天,就又看到《幼升小的牛娃怕不是爱因斯坦转世》的文章,里头列举了一些孩子的简历:

 

生物博士妈妈和工程师爸爸,认识超过2000个汉字,会画心肺循环、神经传递;

 

复旦硕士老妈和清华博士老爸,18个月熟背《弟子规》,三岁会潜水;

 

懂得核反应堆、碱基配对以及RNA转录,和爸爸一起听微积分学会了函数和极限,平时喜欢的游戏是编程。

 

……

 

这些孩子其实还好,倒是家长们才是真“牛”,是比牛还牛的牛魔王。这些简历的背后,我仿佛见到牛魔王“嗨”一声喊裂大山后回身问悟空“看我牛逼不?”的得意神情。如果我是大圣,只想回答——不看!

 

 

小时候看过一部陈佩斯演的戏剧电视剧,叫《火火寻宝记》。他演一个农村游手好闲又每天做着发财梦的懒汉火火。其中一个故事是他听说隔壁村有个人买了一头牛,结果这牛越养越瘦,最后病死了。送去兽医那解剖发现,这牛肚子里竟然长了一个超大的牛黄,因祸得福的发了笔横财。于是火火就也去牛市买牛,专挑瘦的买,买回家就宰了,请了收药的旁边看着,以便得到牛黄立刻变现。他还真从牛肚子里杀出一坨黄黄的东西来,欣喜若狂,拿着给收药的看——你看,牛黄,牛黄啊……

 

收药的拿在手里看了看说:这是肿瘤。

 

这些“牛娃”家长们的心思和火火如出一辙——老想着投机取巧,盼着孩子肚子里能有块国宝级的“牛黄”,但事实上无论看上去多像,也顶多是个国宝级的“肿瘤”。每个人心里都有着一个天才的想法,却无一例外选择了蠢材的办法,就他们这西直门桥一样的脑回路就别指望把孩子培养成爱因斯坦了,能让孩子将来别“矮影思瘫”就不错了。

 

 

很多家长对于孩子都有一个爱因斯坦的幻想。有这种幻想的家长一定以为爱因斯坦一生下就是我们历史书上那个头发蓬松,满脸胡须的样子,完全没想过,真要给他们一个爱因斯坦一样的孩子,他们不仅自己会焦虑死,而且还会把一个天才培养得和他们一样平庸。

 

小学课本里就有爱因斯坦小学做手工课被老师批评做得太烂的故事。估计光这一条就已经有很多家长会受不了,而事实上,学生时代的爱因斯坦比大多数孩子都要差劲——他不仅内向不爱交际,甚至有些自闭。在慕尼黑上中学时甚至一度厌学。即便到了他最后高度评价“阿劳中立中学孕育了我”的瑞士阿劳中学,他也因为法语有“严重缺陷”,化学“必须用功赶上”,自然史成绩也不太理想,因此老师要求他最好请人补习和自学。虽然学习相当紧张,从他以后考试的成绩来看也只有中等水平。

 

不知道“牛娃”家长们假如看到自己孩子仅仅如此的时候,是否还有吹牛逼的心情。

 

而阿劳中学是爱因斯坦一生中唯一认真上过学的地方,他后来说:这所学校,由于它的自由精神和那些毫不依赖外界权威的思想,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但这所学校如果让现在那些“牛娃”的家长选的话,是不放心让孩子去的。因为在阿劳中学,老师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孩子们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去学习知识和在实验室做自己喜欢的实验。而爱因斯坦在这所学校,除了学习,更多的时间是和同学们去爬山、郊游和文娱活动。这些在“牛娃”家长的眼中,大概都无异于是玩和浪费时间吧?

 

 

前一阵去参加了北京一所小学的推介会。它就是一所像阿劳中学一样的学校,在这所学校里,老师可以自由选择教学方式,而所有教学的目的也不是让孩子学会九九表或者微积分,而是——激发孩子学习的内驱力。

 

比如,他们的语文课作文是让每个孩子养一盆植物,然后每天观察和记录植物的成长状况,学期末再交一个植物的成长报告;比如学习中国古代诗词的时候,不是要求孩子死记硬背,而是根据诗词每个人画一幅画;比如数学课学到数量和测量时,是纸飞机比赛——每个孩子自己做一架纸飞机去飞,然后自己测一测飞了多远……

 

推介会的最后是家长对谈,就是来参观的家长和在校生家长的沟通,有个家长就问:这所学校有没有孩子不适应?

 

在校生的家长就说:有的。曾经有个孩子上了一个学期,就退学了。

 

于是追问:为什么?

 

在校生家长说:因为那个孩子和我们大家都不太一样吧……他家里给他课余报满了各种补习班,我还亲眼见到他在校门口等车时,家长要求他用手机背单词。他家里人觉得孩子每天在学校都是玩儿,没有学到什么东西。

 

 

这大约是所有“牛娃”家长的日常吧。他们会认为6岁认识2000字,会画心肺循环、神经传递比较重要;会觉得18个月熟背《弟子规》比较牛逼;懂得核反应堆、碱基配对以及RNA转录比较神奇……

 

但在记忆力超强的儿童时代,这些通过死记硬背表现出来的神级只是雕虫小技,不过是营销罢了。就像《马戏之王》里的马戏团要全球寻觅“奇能异士”一样,因为他需要的并不是什么才华横溢,而只是一些如长者络腮胡子的女高音,能翻跟头的连体人,会杂耍的侏儒……大家听起来惊悚的噱头而已。

 

我能理解为什么学校喜欢这些听上去不太正常的孩子,因为他们需要营销,需要这些噱头来做这门生意。但作为家长却心甘情愿将自己孩子像牲口一样送过去让人挑选,在他们眼里,自己孩子都是真正的“牛娃”。不过……我们一般管牛的娃娃叫“牛犊”,东北话叫“瘪犊子”。

 

 

有一阵市场上流行卖一种水果叫——人参果,长得就像传说中的人参果一模一样。它们是果农在果实刚结出来的时候就用一个模具套上,约束它长的形状,等到成熟的时候就成了市面上的样子。

 

但不管它长得多像人参果,但吃下去终究不能长生不老。新鲜劲儿过去之后,现在市面上就很少再见到了,原因很简单——用这种畸形方法培育出来的果子,真的超难吃。违背自然规律的结果无非有二——要么事故,要么灾难。

 

说实话,我挺希望这些神经病家长多培养几个“瘪犊子”的。这样我们正常孩子在将来的竞争会小一点,因为马云在贵州打数据峰会上说了一段很有前瞻性的话:

 

未来三十年是最佳的超车时代,机器将会慢慢取代。过去两百多年来的很多技术和科技,如果我们继续以前的教学方法,强迫孩子去进行记、算、背这些东西,而不让孩子去玩、去体验,不让他们尝试琴棋书画,我可以保证,未来三十年后他们找不到工作!因为未来是智慧、体验和服务竞争的时代,只会记、算、背没办法竞争这个时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