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温病界新动作!

 醒真 2018-06-05


导读:《伤寒论》学好了,可以当周杰伦,开心地耍双节棍,哼哼哈嘿。但《温病学》学好了,可以当萧敬腾,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温病界又有大好事——6年3次亮剑,《温病纵横谈》又出新的了!


引子

今天是一些杂谈。

先给大家介绍一位温病大家——赵绍琴。

当代温病学家赵绍琴,自幼随父学医,尽得家传。先后从学于御医韩一斋、瞿文楼和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汪逢春三位先生,数年之间,尽得三家真传。遂集家学与诸名师妙术于一身,以三代御医之后名于京师。后为北京中医药大学(原北京中医学院)教授,是当代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赵绍琴教授医技精湛,医德高尚,心怀仁慈,志在普救生灵。从医60余年,以辨证准确、用药精炼、疗效显著闻名于世,被赞为“平正清灵一名医”。

赵绍琴一生致力于中医教学及临床工作,虽诊务繁忙,仍勤于著述,撰写出版了《温病纵横》《温病浅谈》《文魁脉学》等多部学术着作,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医学文献。


必须搞懂伤寒与温病

要想当个优秀的中医师,必须搞懂伤寒与温病,融寒温于一炉,才不会有偏执。


《伤寒论》《金匮要略》学的人很多,然而,当今研究温病的,并不是很多。

伤寒和温病,好似两个结拜兄弟,也好像是——同桌的你。

《同桌的你》

闲坐小窗读温病,

盛夏将至莫蹉跎。

惺惺相惜两经典,

伤寒原来是同桌。


看病,一定是对证才起效

学经方,我们都知道,要先辨八纲、六经,再辨方证,求得方证对应,才能治愈疾病。


学温病也是这样啊。


温病学家赵绍琴引用他父亲的话说:钥匙开锁,钥匙不是金钥匙、银钥匙就行,可能就铁片儿,对了碰,一碰就开。开这锁,是对了一碰就开,不是使劲扳,也不是金的,白金的好。对我们来说治病也一样,不是价格高的药就好,就对,一定是对证才起效。


《伤寒论》学好了,可以当周杰伦,开心地耍双节棍,哼哼哈嘿。但《温病学》学好了,可以当萧敬腾,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是啊,学中医,一定要照着原著读,要照着原著讲,要照着原著用。要有底气、有根本、有源头。药过十二三,大夫必不粘;没读圣人书,何敢把脉参?


名师出高徒

北京中医药大学刘景源教授,是赵绍琴的高徒。


刘景源教授说:“我走上中医之路,主要是受家庭的影响,父母都是教师,从小教我背诵古诗词、读古文,所以我从小就喜欢文学、历史。文、史、哲相通,所以上中学时,我觉得中医学哲理性强,有时尝试着看中医书籍,逐渐地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高中毕业后就毅然报考了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大学期间我每天坚持跑两万多米,以培养自己的毅力和耐力。大三后,我多次跟随老师下乡巡诊。当时很多患者无钱治病,忍成了大病才来就医。为此,我们跟当地的乡村医生一起去山上采药,自己配方,用验、便、廉的方法给病人治病,比如用花椒煮水或用食醋治疗胆道蛔虫……”


父子+师徒+家传

刘老师曾得意地说:“如今,子承父业,我的儿子也从事中医工作,他也是我的徒弟。古人云:‘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希望他能认真读书,好好做人。虽然今天医学科学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但诊断不清、不能治的病还有很多,希望他们这一代人能对医学科学有足够的敬畏,要有刻苦钻研不断创新的精神⋯⋯”


刘景源老师主讲的《温病学》视频课程,在网络上让无数人获益匪浅。很多中医学子,上课听了老师讲的,觉得不过瘾,回过头,还要在网上听刘老讲。


中医学术如何传承?

中医学术思想的传承,需要举办学习班。温病论坛,这几年一直在举办,做得非常好。


2012年5月,首届全国温病论坛暨温病辨治思路临床应用高级研修班在北京举行,论坛邀请了北京地区多位著名的温病学医家和学者,倾囊相授关于温病辨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研究成果。


温病论坛的讲座专家包括了多位在长期从事临床一线工作的知名教授,比如姜良铎教授、彭建中教授、刘清泉教授、王玉光教授。长期的临床实践,使他们加深了对经典理论,尤其是温病学经典的理解。诸位名医结合他们的临床实证,在让我们领略了温病学辨治思路在临床各科疾病中应用的价值。


诸位大咖分别从不同角度,对温病学说进行了阐发,从温病对急危重症、传染病治疗等角度探讨了温病的临床价值。

专家都讲得这么好,为啥不把讲稿整理出来,何不成书?几经酝酿,于是,就有了大家见到的《温病纵横谈》一书,畅销一时。

2014年5月,第二次全国温病学论坛暨辨治思路临床拓展应用高级研修班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的主讲专家有孔光一、聂惠民、周平安、姜良铎、宋乃光、王融冰、谷晓红、刘清泉等。于是乎,《温病纵横谈(二)》出版了。


《温病纵横谈(二)》的一位参编者,他说——

会议结束之后,我们又开始进行了《温病纵横谈》(第二辑)的编写,在文字转录和整理的过程中,方能体会编辑老师们的工作着实不易,从讲座录音转化成文字,还要尽最大努力保留讲座原貌,是要费不少脑筋的。从此之后,我便更加珍惜手中的这本《温病纵横谈》。

《温病纵横谈》让我们能原汁原味地获取会议内容,安静坐在书桌前便获得了与多位名师的交流。希望可以使更多的中医学子们能跨越时空,品读诸位中医名家的精彩讲解,对中医温病学的发展有更深刻的认识,在学习中医、临床实践的过程中,能更好地应用温病学理论思想,在传承发展中医的道路上稳稳地迈出前进的每一步。


人心向学

近期,《温病纵横谈(三)》也即将面世。书中内容,来自各个专家的讲稿整理。

讲座主题有《柴胡达原饮加减治疗腹盆腔肿瘤的理论与实践》《温病学经典清热化湿类方剂在脾胃病治疗中的运用与体会》《外感热病的治疗思路及用药规律》《伏邪发病学说《柴胡达原饮加减治疗腹盆腔肿瘤的理论与实践》《温病学经典清热化湿类及其临床发挥》《凉营透热祛湿法在肺系难治性发热中的应用》《叶天士和温病学说的评价》《老年风温肺热病中医临床治疗经验探讨》《温病辨治体系的临床运用思考》《疑难性发热的辨治思路与临床验案》等,非常丰富。

中医里面门派众多,各个门派有其合理与独到的地方也有其偏执和不足之处。所以,要成为一个好中医,必须养成博览医书、手不释卷的习惯。正所谓“读书与临床两不可废,进与病谋,退与心谋。”

是啊,好中医,都需要临证,都需要读书。

《勤能补拙》

一路中医一路歌,

江湖侠骨恐无多。

纵使豁达如东坡,

家居不离平底锅。

认真临床,用心体会,要从细微处着手,勤于思考,反复揣摩,多总结成败。中医是比较讲究积淀的,积累多了,看病自然得心应手。


《温病纵横谈》

《温病纵横谈(二)》

《温病纵横谈(三)》

组合装来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