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么才能学会沟通?

 中单元东户 2018-06-05

日本三叶咖啡店的老板发现不同颜色会使人产生不同的感觉,但选用什么颜色的咖啡杯最好哪?于是他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邀请了30多人,每人各喝四杯浓度相同的咖啡,但四个咖啡杯分别是红色、咖啡色、黄色和青色。最后得出结论:几乎所有的人认为使用红色杯子的咖啡调的太浓了;使用咖啡色杯子认为太浓的人数约有三分之二;使用黄色杯子的感觉是浓度正好;而使用青色的杯子的都觉得太淡了。从此以后,三叶咖啡店一律改用红色杯子盛咖啡,既节约了成本,又使顾客对咖啡质量和口味感到满意。不得不说,咖啡店老板的成功是基于顾客的知觉错觉,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在沟通中陷入“知觉错觉”的陷阱。


换句话说,我们每个人所处的家庭环境、社会背景以及生理和心理因素,兴趣、偏见等因人而异,势必会造成我们对同一事物的认知差异。例如:我们常用两套不同的标准来评判自己和别人,表现为对自己宽容对别人严格;还有我们常常犯先入为主,根据刻板印象给别人贴标签的错误,我们也容易被显而易见的事蒙蔽双眼,而忽略其他重要的事。而在《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一书中,介绍了一种十分有效的可以减少知觉错觉的方式。

《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正如书名那样,带你看入人里、看出人外以及看人之间。看入人里,在社交媒体泛滥的今天,我们如何借助这些工具来丰富人际关系网络,如何避免被复杂的信息蒙蔽双眼、减少知觉错误,又如何引导情绪变动在沟通中发挥优势呢?看出人外,教你借助语言与非语言的沟通手段学会听与被听。最后看人之间,了解各类关系模式,找到特点和不足,改善沟通方式以及化解沟通矛盾。

全书充满了各类沟通案例和经验法则,生动不生涩,有趣又深刻,你总能在若干案例中看到你自己沟通模式的影子,并试着去思考你的问题,做出你的改变,提升你的沟通能力。本书作者罗纳德·B.阿德勒和拉塞尔·F·普罗科特,二者都致力于沟通的研究与写作,此外,他们在商务沟通、公共演讲、团体沟通、人际交往技巧方面也有多本著作,以大量的实战经验和丰富理论知识为许多在人际沟通中丧失信心的人指明方向并能够快速成长。看完这本书,我想讲一些对我启发很大的沟通思维,包括:如何进行情绪管理和如何进行知觉检核。

对于初入职场的我来说,觉得学到的最实用的改善人际交往的方式就是关于情绪管理。因为每天除了工作上的“麻烦事”,还要面对生活中鸡毛蒜皮的小事,虽说都不是什么大问题,但是一件件堆积起来也会让人窒息。其实大约在两千五百年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研究了情绪的管理和表达,他认为每个沟通者都应该找到自己沟通的“中道”,就是情绪应当适合场合,要在正确的时间,参照正确的对象,对正确的人,用正确的动机,并以正确的做法来表达你的情绪。《沟通的艺术》告诉我们关于情绪管理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就是降低你的无助益情绪和增加你的有助益情绪。无助益情绪就是有损于你人际关系建设的情绪例如:愤怒、暴躁、嫉妒、悲伤等等,相反,有助益情绪则是有助于关系的有效运作,例如喜悦、自豪、乐观、平静、热情等等。那么如何将无助益情绪降到最低呢?首先当无助益情绪出现时学会辨认它们,然后留意产生这些不好情绪的原因和场景都是怎样的?是否经常是因为某一个人、某类事情或者是某些特定的场所呢?它们可以被称之为激发事件。记录下来,最好是将你的思考写在纸上。区别一下,这些特定环境下的坏情绪是理性地,还是出乎意料的行为?如果这个情绪是非理性的,那么试着写下一个更加理性的替代情绪,如果下次遇到同样的情况试着这样去反应,可能会觉得好受些。

另一方面,我在日常沟通交流中还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别人说的话模棱两可、话里有话,容易产生误解,这些都是常见的沟通障碍,所以学会如何聪明的运用语言来打造沟通的桥梁很重要。《沟通的艺术》就告诉我们在一些沟通场景和说话细节上应该避免的雷区。思考一下,在你的工作中,面对你的上司,你经常采用的是那种模式的语言。比如,你要向你的上司请假,你是这样说吗?“老板,我想和你说个事,嗯……就是这周五我可能有点急事需要请个假,嗯……但是我的工作还没有完成,我想是不是能够推到下周一交呢?”还是这样“老板,由于我的私人问题要在周五请假,尚未完成的工作我在下周一交给你,可以吗?”比较一下,是不是前者更加低声下气一些,这类陈述属于低权力语言行为,研究显示,常常使用这类表述的人会让一个人看起来缺乏权威性和社交魅力。那么在另一个场景中,面对你的下属,你会常常使用免责声明吗?例如“我并不想让你觉得我在针对你,但是我还是要说……”这类表述往往会让人看起来虚伪不坦率反而增添负面影响,颇有“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意思,不如恩威并施的表达,“你最近工作出现了一些问题,那你工作上有什么困难可以和我说,我们一起来找出解决方案”这样的批评更加容易让人接受并且能够起到效果。所以在一些情况下,礼貌且较不权威的说话方式可以加强说话者所说内容的效用。

还有一个雷区是关于“但是”的陈述。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说法:“这个法案很好,但是……”毫无疑问,说话者想表达的重点是在“但是”后的内容。在一些情况下这类表述显得委婉,看似为他人保留了颜面,实则它既强调了缺点又间接地抹杀了优点,因为在坏的结果面前,那些优势都不足称道。所以,最负责任的说法是分开传达正面信息和负面信息,让两种信息都能够被收听者接收到。

而针对文章开头提到的知觉错觉案例,书中给我们介绍了一种有效的方式叫做知觉检核。具体包括3个步骤:首先描述你注意到的行为,然后列出关于这个行为至少两种可能的解释,最后请求对方对行为作出解释。

举个例子:

你的老板用力跺脚走出办公室并大力地关上房门,对于这个行为你会怎么想?试着找到两种以上的解释,比如“他在工作中出了问题很生气” “他很着急出门,有人在等着他”“他的脚不舒服,并且风很大所以关门声很大”等等,最后找一个合适的机会去问问他到底怎么了。

这种方式告诉我们在对别人的行为下结论时,尤其是当这种结论并没有充分的证据支持,不妨多给出几种解释,最后找个机会求证当事人。如此一来,不仅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误解,还可以增进双方的关系,毕竟,对方也会觉得你是在关注和理解他。

现代管理之父德鲁克说过:“一个人必须知道该说什么, 一个人必须知道什么时候说, 一个人必须知道对谁说, 一个人必须知道怎么说。”我想这也是《沟通的艺术》整本书想要向读者传达的沟通理念,不论你是初入职场的沟通小白,还是久经商场的领导,亦或者学生、老师、医生、自由从业者,你总能从书中获得许多有利于改进沟通方式,加强人际交往的有效方法,读完之后你也许会觉得:沟通从未如此简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