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加香薷饮——暑湿感冒第一方,学会可救人性命

 369蓝田书院 2018-06-05

出处

《温病条辨》(清·吴瑭)“手太阴暑温,如上条证,但汗不出者,新加香薷饮主之。”

处方:香薷二钱,银花三钱,鲜扁豆花三钱,厚朴二钱,连翘二钱。

制法及用法:水五杯,煮取二杯,先服一杯,得汗止后服,不汗再服,服尽不汗,再作服。

剂型:汤剂。

点评


吴瑭不是一个医学奇才,他是一个勤奋刻苦努力专研的儒医。我们每一个人,若能像吴先生那样刻苦,亦定能成就一番事业。我们且看看他的简历

吴瑭(1758~1836),字配珩,又字鞠通。江苏淮阴人。少习儒,十九岁而父病亡,哀痛欲绝,遂广购方书读之。至张仲景《伤寒论·序》“外逐荣辱,内忘身命”之论,乃慨然弃举子业,专攻方术。乾隆癸卯〔1783〕秋,赴京师,参与抄写检校《四库全书》,得读吴又可《温疫论》,顿开茅塞。癸丑岁(1793),京师流行温疫,友人强起之治,但所见大抵皆已因误治而成坏病者,吴瑭治之,尚存活数十人,而死于世俗凡医之手不可胜数。吴瑭因而著成《温病条辨》,前后化了六年时间,提出“三焦辨证”理论,故为温病学派之圭臬。此后吴氏以医为业,孜孜汲汲四十余年,屡起沉症。晚年著《医医病书》(1831)二卷,针砭时医弊端,阐论医德,亦为世人所重。其医案得后人汇辑整理成《吴鞠通先生医案》(一名《吴氏医案》)五卷(一作四卷),亦医家喜读之书。

暑温


《温病条辨》原文学习,学会可以救人。

吴先生说的“手太阴暑温,如上条证,但汗不出者,新加香薷饮主之。”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先看一看“上条证”是指的什么证?

《温病条辨》第二二条:形似伤寒,但右脉洪大而数,左脉反小于右,口渴甚,面赤,汗大出者,名曰暑温,在手太阴,白虎汤主之;脉芤甚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温病条辨》第二三条:《金匮》谓太阳中暍,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其汗,则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则淋甚,可与东垣清暑益气汤。

清暑益气汤方(辛甘化阳酸甘化阴复法)

黄耆(一钱)黄柏(一钱)麦冬(一钱)青皮(一钱)白术(一钱五分)升麻(三分)当归(七分)炙草(一钱)神曲(一钱)人参(一钱)泽泻(一钱)五味子(八分)陈皮(一钱)苍术(一钱五分)葛根(三分)生姜(二片)大枣(二枚)

水五杯,煮取二杯,渣再煎一杯,分温三服。虚者得宜,实者禁用;汗不出而但热者禁用。

《温病条辨》第二四条:手太阴暑温,如上条证,但汗不出者,新加香薷饮主之。

紧接着,吴先生用自写自注的创新形式,说明了自己的方意(我们要感激吴先生这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他生怕我们误解他的意思,毕竟中药方剂人命关天,稍有不慎,便是阴阳之别!吴先生以自己父亲仙逝之悲痛,化作对天下苍生的仁爱):

证如上条,指形似伤寒,右脉洪大,左手反小,面赤口渴而言。但以汗不能自出,表实为异,故用香薷饮发暑邪之表也。按香薷辛温芳香,能由肺之经而达其络。鲜扁豆花,凡花皆散,取其芳香而散,且保肺液,以花易豆者,恶其呆滞也,夏日所生之物,多能解暑,惟扁豆花为最,如无花时,用鲜扁豆皮,若再无此,用生扁豆皮。厚朴苦温,能泄实满。厚朴,皮也,虽走中焦,究竟肺主皮毛,以皮从皮,不为治上犯中。若黄连、甘草,纯然里药,暑病初起,且不必用,恐引邪深入,故易以连翘、银花,取其辛凉达肺经之表,纯从外走,不必走中也。

温病最忌辛温,暑病不忌者,以暑必兼湿,湿为阴邪,非温不解,故此方香薷、厚朴用辛温,而余则佐以辛凉云,下文湿温论中,不惟不忌辛温,且用辛热也。

新加香薷饮方(辛温复辛凉法)

香薷(二钱)银花(三钱)鲜扁豆花(三钱)厚朴(二钱)连翘(二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先服一杯,得汗止后服;不汗再服;服尽不汗,再作服。

《温病条辨》第二五条:手太阴暑温,服香薷饮,微得汗,不可再服香薷饮重伤其表,暑必伤气,最令表虚,虽有余证,知在何经,以法治之。

按伤寒非汗不解,最喜发汗;伤风亦非汗不解,最忌发汗,只宜解肌,此麻桂之异其治,即异其法也。温病亦喜汗解,最忌发汗,只许辛凉解肌,辛温又不可用。妙在导邪外出,俾营卫气血调和,自然得汗,不必强责其汗也。若暑温、湿温则又不然,暑非汗不解,可用香薷发之,发汗之后,大汗不止,仍归白虎法,固不比伤寒、伤风之漏汗不止,而必欲桂附护阳实表。亦不可屡虚其表,致令厥脱也。观古人暑门有生脉散法,其义自见。

温病最忌辛温,暑病不忌者,以暑必兼湿,湿为阴邪,非温不解,故此方香薷、厚朴用辛温,而余则佐以辛凉云,下文湿温论中,不惟不忌辛温,且用辛热也。

新加香薷饮方(辛温复辛凉法)

香薷(二钱)银花(三钱)鲜扁豆花(三钱)厚朴(二钱)连翘(二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先服一杯,得汗止后服;不汗再服;服尽不汗,再作服。

《温病条辨》第二六条:手太阴暑温,或已经发汗,或未发汗,而汗不止,烦渴而喘,脉洪大有力者,白虎汤主之;脉洪大而芤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身重者,湿也,白虎加苍术汤主之;汗多脉散大,喘喝欲脱者,生脉散主之。

此条与上文少异者,只已经发汗一句。

白虎加苍术汤方

即于白虎汤内加苍术三钱。

汗多而脉散大,其为阳气发泄太甚,内虚不司留恋可知。生脉散酸甘化阴,守阴所以留阳,阳留,汗自止也。以人参为君,所以补肺中元气也。

生脉散方(酸甘化阴法)

人参(三钱)麦冬(不去心,二钱)五味子(一钱)

水三杯,煮取八分二杯,分二次服,渣再煎服,脉不敛,再作服,以脉敛为度。

《温病条辨》第二七条:手太阴暑温,发汗后,暑证悉减,但头微胀,目不了了,余邪不解者,清络饮主之。邪不解而入中下焦者,以中下法治之。

既曰余邪,不可用重剂明矣,只以芳香轻药清肺络中余邪足矣。倘病深而入中下焦,又不可以浅药治深病也。

清络饮方(辛凉芳香法)

鲜荷叶边(二钱)鲜银花(二钱)西瓜翠衣(二钱)鲜扁豆花(一枝)丝瓜皮(二钱)鲜竹叶心(二钱)

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凡暑伤肺经气分之轻证者皆可用之。

《温病条辨》第二八条:手太阴暑温,但咳无痰,咳声清高者,清络饮加甘草、桔梗、甜杏仁、麦冬、知母主之。

咳而无痰,不嗽可知,咳声清高,金音清亮,久咳则哑,偏于火而不兼湿也。即用清络饮,清肺络中无形之热。加甘、桔开提,甜杏仁利肺而不伤气,麦冬、知母保肺阴而制火也。

清络饮加甘桔甜杏仁麦冬知母汤方

即于清络饮内,加甘草一钱、枯梗二钱、甜杏仁二钱、麦冬三钱、知母二钱。

《温病条辨》第二九条:两太阴暑温,咳而且嗽,咳声重浊,痰多不甚渴,渴不多饮者,小半夏加茯苓汤再加厚朴、杏仁主之。

既咳且嗽,痰涎复多,咳声重浊,重浊者土音也,其兼足太阴湿土可知。不甚渴,渴不多饮,则其中之有水可知,此暑温而兼水饮者也。故以小半夏加茯苓汤,蠲饮和中;再加厚朴、杏仁,利肺泻湿,预夺其喘满之路;水用甘澜,取其走而不守也。

此条应入湿温,却列于此处者,以与上条为对待之文,可以互证也。

小半夏加茯苓汤再加厚朴杏仁方(辛温淡法)

半夏(八钱)茯苓块(六钱)厚朴(三钱)生姜(五钱)杏仁(三钱)

甘澜水八杯,煮取三杯,温服,日三。

《温病条辨》第三十条:脉虚夜寐不安,烦渴舌赤,时有谵语,目常开不闭,或喜闭不开,暑入手厥阴也。手厥阴暑温,清营汤主之;舌白滑者,不可与也。

夜寐不安,心神虚而阳不得入阴也。烦渴舌赤,心用恣而心体亏也。时有谵语,神明欲乱也。目常开不闭,目为火户,火性急,常欲开以泄其火,且阳不下交于阴也;或喜闭不喜开者,阴为亢阳所损,阴损则恶见阳光也。故以清营汤急清宫中之热,而保离中之虚也。若舌白滑,不惟热重,湿亦重矣,湿重忌柔润药,当于湿温例中求之,故曰不可与清营汤也。

清营汤方(咸寒苦甘法)

犀角(三钱)生地(五钱)元参(三钱)竹叶心(一钱)麦冬(三钱)丹参(二钱)黄连(一钱五分)银花(三钱)连翘(连心用,二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日三服。

《温病条辨》第三十一条:手厥阴暑温,身热不恶寒,清神不了了,时时谵语者,安宫牛黄丸主之,紫雪丹亦主之。

身热不恶寒,已无手太阴证,神气欲昏,而又时时谵语,不比上条时有谵语,谨防内闭,故以芳香开窍、苦寒清热为急。

安宫牛黄丸、紫雪丹(方义并见前)

《温病条辨》第三十二条:暑温寒热,舌白不渴、吐血者,名曰暑瘵,为难治,清络饮加杏仁、薏仁、滑石汤主之。

寒热,热伤于表也;舌白不渴,湿伤于里也;皆在气分,而又吐血,是表里气血俱病,岂非暑瘵重证乎?此证纯清则碍虚,纯补则碍邪,故以清络饮清血络中之热,而不犯手;加杏仁利气,气为血帅故也;薏仁、滑石,利在里之湿,冀邪退气宁而血可止也。

清络饮加杏仁薏仁滑石汤方

即于清络饮内加杏仁二钱、滑石末三钱、薏仁三钱,服法如前。

《温病条辨》第三十三条:小儿暑温,身热,卒然痉厥,名曰暑痫,清营汤主之,亦可少与紫雪丹。

小儿之阴,更虚于大人,况暑月乎!一得暑温,不移时有过卫入营者,盖小儿之脏腑薄也。血络受火邪逼迫,火极而内风生,俗名急惊,混与发散消导,死不旋踵。惟以清营汤清营分之热而保津液,使液充阳和,自然汗出而解,断断不可发汗也。可少与紫雪者,清包络之热而开内窍也。

《温病条辨》第三十四条:大人暑痫,亦同上法。热初入营,肝风内动,手足瘛疭,可于清营汤中,加钩藤、丹皮、羚羊角。

清营汤、紫雪丹(方法并见前)


        本方为暑、湿、寒三气交感,表里同病而设。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抑者散之”,“温者清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因其轻而扬之”,以及《素问.至真要大论》“湿淫于内,治以苦热”的原则,辛凉清暑,辛温发表,苦温燥湿,以祛暑解表,清热化湿立法。温病最忌辛温,恐其化燥助热,然暑邪挟湿而兼寒闭于表,汗不能出,不唯不忌,且正欲借助辛温药物以散寒化湿,开闭疏郁;暑病而卫表闭郁,其病初起,又当辛凉清散,遂成辛温复以辛凉之剂。香薷芳香质轻,辛温发散,既能外散肺卫闭郁之寒,又能内化水液停滞之湿,  “能解寒郁之暑气”(《本草经疏》卷9),为夏月解表祛暑要药,方中用为君药。暑湿内郁,法当涤暑化湿,故以鲜扁豆花芳香微寒,散邪解暑而不伤津液,且可健脾和胃,清热化湿;银花“清络中风火湿热,解瘟疫秽恶浊邪”(《重庆堂随笔》卷下);连翘“能透肌解表,清热逐风,又为治风热要药”(《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册),  “连翘、银花辛凉解散,以清上焦之暑热”(《成方便读》卷3),三药辛凉宣散,清透暑热,共为臣药。湿为阴邪,非温不化,故以厚朴苦辛性温,燥湿化滞,行气消闷,助香薷理气化湿,用为佐药。诸药相合,共奏祛暑解表,清热化湿之功。

         本方配伍特点有二:一为清温合用,以清为主,银花、连翘之凉,正合暑为阳邪,非凉不清之旨,香薷、厚朴之温,正合湿为阴邪,非温不化之旨;二为集一派辛味药,辛温以散在表之寒邪、化内蕴之湿滞,辛凉以清内郁之暑热。

         本方即《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2之香薷散加银花、连翘,以扁豆花易扁豆而成,故名“新加香薷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