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歙县棠樾:衮绣江南第一乡

 陶成熙 2018-06-05

从左至右,忠孝节义;从右至左,忠孝节义。牌坊和牌坊之间相隔数米、十余米;牌坊和牌坊的时空跨度上,已整整400年。

400年间,从明永乐至清嘉庆,历两朝21帝,23道圣旨,就这样洋洋洒洒地从紫禁城一路飘到歙西一隅、丰乐河畔。

慈孝天下无双里,衮绣江南第一乡。乾隆皇帝下江南,对棠樾鲍氏给予了至高无上的评价……



棠樾易识,无论你是初访者,还是这里的常客,七座牌坊就站在那里,风雨中屹立百年。最早的慈孝里坊建于明永乐18年(1420年),最后修建的牌坊,乐善好施坊,建于清嘉庆25年(1820年),一早一晚,相距整整400年,这不仅是棠樾鲍氏的兴衰轨迹,更是一个徽商的兴衰记忆。

 

 欣所遇斋漏窗

135


棠樾鲍氏迁入徽州已有1600多年历史,在棠樾定居已有880多年历史。在鲍氏后人、当地景区导游鲍璇的眼中,鲍氏家族史与徽商的兴衰史是契合紧密,相辅相成的。

从880多年的棠樾定居史上看,鲍氏一脉至少蛰伏了近300年。它的扬名立万,破茧而出,是从一个“父子争死”,以保对方平安的慈孝故事里开始的。我们来到了慎德堂,又名“慈孝之门”,是出村第二座牌坊慈孝坊彰表人物鲍宗岩、鲍寿孙父子故居。相传宋末元初,鲍宗岩父子在山间劳作时,遇到强人打劫,面对强人刀斧,父子俩为保对方生命竞相争死,孝传四方。

女祠  清懿堂

135

棠樾鲍氏尊晋咸和年间(326——335)新安太守鲍弘12世孙鲍荣为始迁祖。南宋建炎年间,在徽州府任“文学”职官的鲍荣,他看到棠樾环境好,良田足,水系发达,便在棠樾村坪头建了一所别墅——掌书园,生前还把早逝的妻子、孺人葬在园内,即今村中之鲍氏始祖墓园,至鲍荣曾孙鲍居美,方将全家从徽州府西门河西,搬到棠樾,开始了规模宏远的村业。鲍居美丽智有断,经过数十年的惨淡经营,到元代玉正年间(1341――1368)棠樾村中生产、生活设施都有了良好的基础。

元、明之际,棠樾鲍氏进行了大规模的水系改造,棠樾来自灵山之水分为两条,一条自东山、槐塘而来,过村北流入模路塘;另一条自村西沿灵山山脉至西沙溪,此为村中主要水源。元玉正年间,鲍佰源倡导族人截流筑成“大姆坝”,灌溉田600余亩,确保了棠樾农田旱涝保收,同时引水入村,沿村南环绕如带。保证了大旱时村中的农用水。我们无从考证“唐模棠樾,饿死情愿”这一俚语的具体起始时间,但一定与一个水系贯连、丰衣足食的农耕文明相关联。

135


“我们有义田,收租的粮食给我们村里的鳏寡孤独,无依无靠,那些穷人,可怜人,都可以享受到鲍家的待遇。我们讲句土话,熟不熟 ,三石六,每个达到条件的人,都可以拿到三大斗六袋大米,你吃不完拿去卖,卖了再自己花,就是唐模棠越,饿死情愿,饿不死的。”夏玉福祖籍安庆,在棠樾定居已有80余年,年青时当过多年的民办教师,村史了解透彻。

明代中叶,徽商发展迅速,棠樾村人在“十三四岁,往外一丢”的民谣声里,走四方,抵沪杭,开始了艰难的创业之路。以徽文化为品格的徽商,诚信至上,童叟无斯的经营理念,很快在商界立稳了脚根。鲍氏始祖园西、棠樾街中的圣旨碑,再一次将一个家族的荣誉摆在了我们的面前。从接旨兴造慈孝坊的400年来,一个皖南乡村竟陆续接奉23道圣旨,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十道圣旨是建牌坊的,另外十三道是村人考取功名的。十座牌坊,倒了三座,还有七座,那就是牌坊群。当时棠樾鲍家捐的总资产按现在来换算的话就有20亿之巨,非常了不起。”夏玉福介绍。慈孝天下无双里,衮绣江南第一乡。此联就是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时候,对鲍氏家族的褒奖。

135


乐善好施坊,纪念的是主人叫鲍潄芳。其父鲍志道,叔鲍启运,都是当时著名的盐商。鲍潄芳父子苦心经营盐运,家财万贯、富比王侯,他们没有当守财奴,而是大行义举,替国家发放了安徽、浙江和江苏三省三年的军饷,捐小麦四万担,大米六万担、救灾民十万之众,为洪灾灾民赈灾修筑淮河大坝八百里,这是何等的胸襟和气魄。

鲍志道创业之初,以一块银元作为路资,辗转扬州投至西溪南大盐商吴尊德门下,最后成为两淮盐商,一路之坎坷艰辛绝非数言可明。

相传鲍志道11岁丧父,家境日益贫寒,母亲拿出家中唯一的一块银元,给儿子当路费外出谋生。鲍志道为人诚实,打得一手好算盘,被西溪南盐商吴尊德看中招为伙计。多年来,他不怕吃苦,任劳任怨,学习盐业生意,颇有一番心得,长大后立起了自己的名号,做起了老板,最终成为两淮大盐商,富甲一方。

鲍志道之成长史及与其子乐善好施之故事,串满了棠樾街巷。棠樾街清一色茶园石修建,这里面还有“一锣山”的故事。茶园石盛产浙江淳安。淳安自古有“金港口”、“银茶园”之称。银茶园即指茶园石,因产自茶园镇而得名。鲍志道曾在茶园镇山顶敲锣,凡闻得锣声者的村民山石全部卖下,运回徽州修桥,铺路,建祠堂,造牌坊,大兴义举,为四邻八乡称颂。

棠樾村有鲍氏支祠敦本堂,俗称男祠,至今已有216年历史;与之相对应的便是清懿祠,俗称女祠,比男祠迟建4年。男祠的建造者就是鲍志道,女祠的建造者为鲍志道胞弟鲍启运。相较于规模宏大的敦本堂来说,清懿堂显得娟秀内敛。而在建筑面积上,女祠不仅不逊色于男祠,还多出数十平米。在一个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清懿堂的修建,无疑是提高妇女地位的最好佐证。

135


在鲍志道宅保艾堂东向,有一欣所遇斋,又称存养山房,为鲍启运故居,至今已逾260年历史。我们无缘结识现任斋主鲍树民老先生,但是见到了他的儿媳汪庆华。欣所遇斋厅堂轩敞,窗栏槅扇,玲珑剔透,雕刻工丽典雅。更特别的是天井中一堵巨型砖雕漏窗,俗称花墙,高2.54米、宽8米,构造精密智巧,坚固严实,堪称徽派建筑砖雕艺术的杰作,它承负高墙重压,历200年之沧桑,仍坚固如初,隙缝不见实乃一绝。汪庆华介绍,房子不开窗户,就靠天井采光,透过漏窗,从里厅看外厅是看得很清楚的,但从外厅往里厅看,是看不清楚的,比如说有客人来了,主人想见的时候主人看得见,就跟下人打个招呼要见,不见的人他就说主人不在,回避了。

若不是一缕烧饼的清香,把我们拽回现实,在一个时空不断轮转的古村穿梭,我们竟然忘却了今夕何夕。她叫余杏凤,是一名八零后,在店铺林立的村口经营着一家烧饼店。棠樾是五A景区,游人如织,当地的歙砚、徽墨产业以及小吃生意也跟着红火起来。“棠樾人做生意就是要实诚,一个小小的烧饼也不能例外。我们全部了手工制作的,这样做出来,不但闻着香,吃起来更为酥软,回头客特别多。这个店是我们的一个窗口,主要通过网络做生意,平均每个月的销量在3、4万元。”

唐模棠樾,饿死情愿。这一虚抑实扬的俗语,成了当地最好的广告语,也成了棠樾鲍氏在攫取大量的社会财富之后,为国家民族大业,为一地桑梓乐善好施的代名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