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欧洲历史的主要脉络

 昵称52445076 2018-06-05

欧洲文明是一个混合体,在它的发端之初,有3个组成元素:古希腊和罗马文化、基督教、对罗马帝国进行侵略的日耳曼蛮族的战士文化。

1、三个元素

古希腊和罗马文化

古希腊是现代文明的源头,民主、哲思、逻辑、数学几何都发端于古希腊。在他们看来,几何学是引导人类认知宇宙本质的一个途径。世界的一切都可用简单的道理来解释。世界多元样貌的背后,必然有种简单、规律、有逻辑的原理在支撑。随着时间的流逝,原本只是一个小村落的罗马与希腊遭逢,罗马人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帝国,将希腊和希腊所有的殖民地都囊括在它的疆域内。他们开始学习并承袭希腊文化。(古希腊代表人物: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希波克拉提斯;罗马成就:《查理士丁尼法典》)

基督教

犹太人相信:宇宙间只有一个真神。自己是上帝的选民,所以这个真神会对他们特别照顾。作为回报,犹太人必须遵守上帝以“十诫”为基础的律法。紧接着,“十诫”融入了犹太人的生活中,道德与宗教变得密不可分。耶稣熟知犹太人的律法和教训,从中延伸出他自己的教义。他把犹太人的道德教训转化成了宇宙大爱。后来,犹太教的领导阶层对耶稣这类讲道人心生疑忌,与罗马人合作,将耶稣处以极刑。但不同于其他精神导师的是,他的信徒相信耶稣在死后复活了。耶稣被认为是上帝的儿子,他的受刑,代表的是拯救人类,使其免于毁灭——因为人类有原罪,人类把邪恶带入认识,上帝牺牲了自己的儿子,只要相信耶稣,就能得救,死后能升入天堂。耶稣死后,他的跟随者争论教义是只对犹太人有效还是所有全人类共有。结果胜出的是另一方:基督教是一种完全不同的崭新宗教,你不必先变成犹太人,所有的法规都可以置诸脑后,基督已经把我们从哪些戒律中解放出来,他关于爱的教诲凌驾于一切律法之上。接下去的三百年,基督教在罗马帝国广为传播。

日耳曼蛮族的逻辑

日耳曼蛮族,原本住在北方交界处,在公元400年后大举入侵。到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被他们毁灭。在历史学家塔西陀的记载中,日耳曼蛮族的首领和战士一起生活、一起打仗,就像是为打仗而活。他们对和平毫无胃口,毕竟在危难中博得名声比较容易。而且唯有凭借暴力和打仗才能养活战士大军。他们认为,能靠流血换到的东西却比流汗得来,得来的是没骨气、等而下之的事。事实上,罗马帝国之所以走到尽头,是因为疆土已被日耳曼蛮族侵占地所剩无几,导致西罗马帝国已经没有领地可以统治,于是走向了灭亡。另外,他们原来信奉的是阿里乌教,后来被基督教徒所说服,改信基督教。

2、连结

罗马帝国和基督教的关联——从追杀到独尊

罗马人认为基督徒是颠覆分子,必须铲除而后快。罗马人查收《圣经》典籍,查封教会财产,逮捕基督徒施以酷刑,处死那些不肯背弃基督的人。但是,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大帝成为了一位基督徒,并赋予基督教以合法的地位。五十年后,另一位君主更是禁止异教,独尊基督教为国教。因此形成第一个连结:罗马帝国变成了基督教的天下。之后的基督教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教会有自己的圣教体系,有自己的法律、法庭、监狱、税收体系,并要求所有人民遵守义务掏钱来供养教会。于是,教会变成了罗马人的教会。

基督教和希腊罗马学术的关联——从利用到融合

罗马帝国崩灭后,教会把希腊和罗马的学术保存了下来。虽然古希腊和罗马的哲学家、作家、科学家都是异教徒,但是他们的理论能引导大众走向真理、辨明真理。但,基督教是将其进行断章取义,选取他们需要的内容,整编至《圣经》里,垄断希腊罗马的学术知识。这就是第三个连结:基督教会将希腊和罗马的智识成就保存下来。

基督教与日耳曼蛮族的关联——接受基督教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日耳曼蛮族的一个将军成为了国王,他将土地分封给他的战士们,这些战士成为了后来的贵族。但渐渐地,这些贵族视土地为己有,自立自治。统治的政府因此而脆弱不堪,连税都征收不到。也正因为如此,政府已开始就立足薄弱,“并非所有东西都归国王所有”,是欧洲政府思维的基石。从私有财产权出发,私有财产变得神圣不可侵犯。衍生出了人权观念,而人权观念成为了西方价值的核心。而“对政府有所设限”对经济的发展也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而基督教正是顺应了这样的思想趋势,同意给日耳曼蛮族土地,但要求日耳曼蛮族奉行基督信仰。因此,形成了最后一个连结点:日耳曼蛮族支持基督教。

小结:罗马帝国变成了基督徒国度,基督教会变成了罗马人的教会,教会把希腊和罗马的学术成就保存下来,日耳曼蛮族变成了基督徒。也就是,日耳曼蛮族支持罗马基督教会,罗马基督教会保存了古希腊罗马学术。

这是非常怪异的组合,但它却维系了近千年(公元476-公元1400年左右)之久。

3、矛盾

好战徒与基督教的结合。

宣称“要爱你的敌人”的基督教被日耳曼蛮族接受的原因在于:在罗马时期,基督教要得到罗马帝王的支持,必须对暴力和战争进行认可,认可政府有时可以因为公平正义而出兵打仗。经过几个世纪,这些战士演变成了骑士(骑士热爱战斗,以战斗能力为傲,但战斗是出于正当的理由),后来又演化为“绅士”。事实上,基督教会后来也鼓励基督教徒去攻打非基督徒,也就是十字军远征。

基督神学与古希腊和罗马学术的不相符

中世纪的教会把持了知识领域,将典籍进行断章取义,与《圣经》一起构筑出一套基督教神学。但是,如果光读原始文字,这些文献代表的是一种非属基督徒的异教徒的哲学、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4、连结崩坏

这三个连结延续了一千年之久,时至公元1400年,这个混合体开始分崩离析,它的分裂首先始于文艺复兴。文艺复兴的改变在于不再使用古代知识来支持基督教会的神学,而是有许多在教会体系之外的学者,向往希腊和罗马在创造这些知识时的世界样貌而加以改造。它没有直接冲击基督教,它认为,宗教是基本的存在,有存在的必要,只是世界上还有更多的事情值得关注,宗教不应该钳制生活和思想。随着文艺复兴的来到,欧洲社会开启了漫长的世俗化过程。在这个世界中,宗教是私人事务,不能左右社会,宗教不能被强制。文艺复兴将对神的崇拜改变为对人的崇拜(大卫雕塑及哈姆雷特说:人类是尊贵、高尚和美的化身,人类的行动多么像天使,悟性多么像神明!)。

第二次冲击的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目的在于要基督教回复到尚未罗马化之前的样貌,它直接攻击了基督教。在当时,基督教会有自己的组织系统,俨然成为了一个巧取豪夺、富有又腐败的组织马丁·路德本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对自己的救赎充满忧虑。有一次,他从保罗给基督教会的信里发现,保罗曾说,“你只要相信耶稣就能得救”。马丁·路德做出推论:你根本不必做任何事就能得救,尤其不必对神父的指示言听计从。你只要相信上帝、保持信仰就可以(因信称义)。他将《圣经》翻译成德语,使得人人都能阅读,成为自己得救的主人。而想从占垄断地位的教会手里夺取土地和金钱的王族支持马丁·路德广泛建立新教。由于《圣经》不再有一个统一的权威进行解读,新教和天主教会开始相互攻击,新教不断增设、不断淘汰。后来,经过百余年的斗争,双发终于达成长期休兵协议:同意某些国家信奉新教,某些国家信奉天主教;同一国里的不同基督教派也可和平共处。

古希腊两千年后,在17世纪,发生了科学革命。现代科学一开始就推翻了当时依然是主流和权威的希腊科学的中心教义,但它之所以能够推翻希腊科学,遵循的就是希腊灵感:答案应该简单、符合逻辑,能够以数学表达。科学革命推翻了地心说和圆形星体运动轨迹的理论,证明“希腊人错了”。牛顿提出了“万有引力”,改变了人类把自己放在宇宙中心位置的认知,打破了对古典的极力尊崇。19世纪达尔文的进化论甚至对人类本身和人类的傲慢产生了极大的棒喝。科学革命并没有贬低人的重要性,相反,这使人类发现借由理性能思索出自然体系的运作,又能用数学精确表达,当然也可以把理性用语人类生活。而这成为了法国启蒙运动的驱动力。这场18世纪的智识运动,目的在于发挥理性,将它用在政府、道德观念、神学和社会的改造上。它汇编了一本百科全书,使得在知识领域里没有层级之分。但在启蒙思想指导下的法国大革命并没有带来民智洞开的新纪元,反而带来流血、暴政和独裁。

18世纪末期至19世纪初叶,德国人崇尚充满活力的日耳曼先祖,反感法国启蒙运动中软趴趴的知识份子,逐渐形成了浪漫主义运动。他们希望把早期的日耳曼民族抽离出来,想知道早期日耳曼民族在跟文明、罗马及天主教会混合前是什么模样。浪漫主义崇尚情感、文化、民族主义和自由解放。

小结: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浪漫主义运动,各以不同方式削减了教会的权威。被分裂、被撕扯、被困惑,是欧洲的宿命。

5、罗马遭到的三次大规模侵略

第一次是日耳曼蛮族,第二次是穆斯林,第三次是北欧人(维京人)。接着,它自己也开始向外扩张——十字军东征圣地。

第一次的日耳曼蛮族侵略

日耳曼蛮族侵占土地,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君士坦丁堡为首都的东罗马帝国仍存在。但日耳曼蛮族并无心治理国家,政府软弱无力,无法维系旧日的罗马政体。在罗马的地主阶级和各区主教的帮助下,新与旧的统治阶层融合了,两套法律体系并存,之后逐渐叠而为一。英格兰也被日耳曼蛮族入侵,整个英格兰变成了日耳曼社会,成为了异教之邦。后来,爱尔兰和罗马的教士将英格兰人感召成基督徒,存续了基督教。当西罗马帝国遭到侵略时,爱尔兰不仅安然无恙,甚至让英格兰重回基督教怀抱,并派出传教士前往欧洲,爱尔兰人拯救了基督教世界。

第二次的穆斯林入侵

7世纪到8世纪,距离日耳曼蛮族入侵仅两百年,穆罕穆德以武力政府异教部落,创立了伊斯兰教。在他死后,穆斯林继续南征北讨,让日耳曼蛮族侵略者的王国陷落,更是越海进入了西班牙。穆斯林在西班牙遇到了“铁钟”统帅,吃了败仗,停止了侵略的脚步。也因此,法兰克人为了维护基督教而拯救了欧洲。在伊斯兰教的统治下,西班牙成了中世纪欧洲最文明的区域。阿拉伯人将希腊学术带到了西班牙。

第三次的维京人横行两百年

在9世纪和10世纪,北欧人是最后一批侵略者。他们取到海上来袭,深入内陆,快速打击了不谙水性的日耳曼蛮族。西罗马帝国没有税收,已无力打击北欧人。英国在遭受盎格鲁、萨克逊和朱特族后,又受到北欧人的侵略,两批人马都说的是日耳曼语言,英语由此演变而来。(法国北部有个地方叫诺曼底,这是因为维京人又称为诺曼人,他们在此定居而得名)。外界对欧洲的侵略在10世纪后偃旗息鼓,维京人受到劝服在此建立家园,传教士前进到挪威、瑞典,把她们都感化成了基督教国家。

三次征战小结:第一,在西欧,日耳曼民族、古罗马和基督教因此熔于一炉。第二,整个英格兰被日耳曼蛮族占领,之后又回归基督教信仰。第三,在伊斯兰世界(中东、北非和西班牙),基督教完全隐没,但希腊学术被保存下来,且被传播到欧洲。

十字军东征

基督教世界的首要任务,是把穆斯林赶回他们老家。一开始是为了收复西班牙(11世纪),然后以夺回圣地耶路撒冷为目标(1095年)。在持续攻伐了近两个世纪后,1492年,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资助下扬帆西航的同一年,最后一批穆斯林终于被赶出西班牙南部。十字军东征时多国合作的结果,对比之下,从15世纪开始跨海朝美洲和亚洲的扩张,则是几个新兴民族国家间的竞赛——首先是西班牙和葡萄牙,接着是英国、法国和荷兰。这些国家的首要目标是取得亚洲的香料和财富(原本香料是经过拜占庭辗转而来,后来杯穆斯林垄断,欧洲人才改采海路)。

6、民主的发展

民主国家是古希腊的发明,“政治”这个词是从希腊词“polis”衍生而来,意为城邦。希腊人发明的政府是以所有公民共同讨论、少数服从多数的投票表决方式为主(直接民主)。但并非所有希腊城邦都奉行民主制度,代议制度下,人民的无知和偏见不至于让国家失序。直接民主需要人民的高度投入,也需要政府对人民深具信心。19世纪出,反民主的一位英国学者乔治·格罗特指出:民主政治和精英文化唇齿相依,你不可能接受一个而毁弃另一个。这是格罗特对英国民主理想的贡献。之后,罗马人统治希腊,它的政体是共和制。和希腊城邦一样,也有公民大会(骑兵、一等兵和其他兵),但公民大会上占大多数的小兵和平民基本没有发言权和其他权利。慢慢地,平民开始利用罢战来与贵族、富人对抗,争取权利。他们虽争取到一定的权利,对元老院构成一定限制,但并没有力量去取而代之。

其实,罗马最先是由君主统治,直到500年左右,罗马人推翻了暴君“骄傲者塔克文”,才开始实施共和政体。革命导火线是鲁克丽丝失贞,发动这场革命推翻王政的领袖是布鲁图斯(四百年后,一个同名的人也发动了一场政变,刺杀了凯撒大帝)。之后,他成为了执政者之一,当他发现自己的儿子意图复辟时,大义灭亲,并说:“你必须将所有的私人束缚、个人包袱置之度外,全心全意只以公众利益为念”。在陷入混乱失序之前,罗马共和国延续了数百年之久。在乘机崛起的凯撒被暗杀后,布鲁图斯和凯撒的亲朋好友双方争斗不休,最终在公元27年,凯撒的养子屋大维脱颖而出,自称为奥古斯都,为罗马帝国的第一任皇帝。帝国享受了两百年的和平岁月,在形式上,政体仍为共和国,传位方式并没有改为世袭制。

公元3世纪,日耳曼蛮族第一次入侵,洗劫了整个帝国。为了稳固国防,两位罗马君主网罗了定居于境内的日耳曼人,扩大了军队编制。为养活军队,不得不增加税;为确保税收,不得不实施更准确的人口登记,官僚体系更加叠床架屋,倾向自治。皇帝变得越来越神秘,在形式上增强皇权的威严。拥有土地的地主,被迫束缚在自己的土地上,终生不得离开,沦落为农奴。之后成为了取代西罗马帝国的主要力量。中世纪时期,城镇日渐扩大,代议制和城镇自治模式随之成形。每个城镇先选出管辖事务的议员,再由议员选出市长。公元1400年左右,君主在与贵族和国会的角力争斗下,君主开始居于上风,封建君主慢慢变为绝对的君主专制

英国:尽管王权升高,但议会存活下来且势力更增。之后至亨利八世开始因国王信奉天主教,与英国国教及国会产生矛盾,当苏格兰新教徒攻打进来要求查理一世改信新教,与国会之间的矛盾爆发,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之后却变成了克伦威尔的军事独裁,再然后是1688年光荣革命,通过《权利法案》确定国会的权利,确定君主立宪制。

法国:革命之初是为了创造像英国一样的君主立宪国家。1780年代,国王频临破产,新的税制触及贵族利益,路易十六不得不让停摆了175年的三级议会重见天日。但通过的《人类与人民权利宣言》没有保障庶民的利益,大批市民因此攻入巴士底狱,逼国王离开凡尔赛宫。之后罗伯斯庇尔带领雅各宾派将路易十六推上了断头台,建立了共和国。法国人开始推崇布鲁图斯的共和国美德:为了国家什么都可以牺牲,肝脑涂地也在所不惜。1799年,法国大革命的十年后,拿破仑成为法国的执政者,打破了原先神圣罗马帝国的混乱局面。他交给法国人一个使命:创立一个有理性、有秩序的政府体制。1804年,拿破仑在巴黎圣母院加冕为皇帝,距离第一次皇帝加冕仪式已有一千多年。1806年,拿破仑废除了圣罗马帝国,重新构组为莱茵邦联。

7、语言

罗马帝国境内有两种通用语言:西边是拉丁语,东边是希腊语。罗马本身并没有一套明确的语言政策——语言政策是最容易自取其败的公共政策。罗马帝国分裂后,拉丁语衍变成多种不同语言,通称罗曼语系。罗曼语系最主要的语言是法文、意大利文和西班牙文。在西欧,日耳曼语系通行于北方,罗曼语系通行于南方。直到18世纪,才发现欧洲语言的祖先是印欧语系。文艺复兴时期,拉丁文获得大规模的重建,当时的名门贵族、士绅阶级用拉丁文学习,社会以会拉丁文为荣。耶稣不说拉丁文,他说的是阿拉姆语,但他的教诲是用希腊文记录下来的。《旧约》用的语言是希伯来文。但拉丁文凝聚了所有的信徒,到现在,拉丁文已经和罗马帝国的概念一样,已经气若游丝很久了。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脉络整理版    2017.9.2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