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没规矩=大人没管好?

 长沙7喜 2018-06-06

建立规则,或者叫“立规矩”,是养育中的一个热点话题。


大部分人认为,一个孩子养得好不好,重点要看他有没有规矩。如果孩子没规矩,那么做父母的一定要受到鄙视甚至谴责。因为大家心里都有一条不成文的逻辑:孩子有没有规矩,直接反应着父母本身有没有教养。


这种无形的压力,促使我们所有父母都把建立规则这件事,提到了养育的首要位置。


而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见到一些孩子“非常没规矩”的情况,就难免会想:这家父母怎么把孩子给惯成这样,怎么不给孩子做规矩呢?


可是,孩子没规矩的原因,真的是因为父母没有好好“立规矩”吗?


美国“0-3国家婴幼儿研究中心”等3家专业机构曾经在2000年联合进行了一项全国性调研和基准统计,调研主题是成年人对儿童成长规律的了解程度。


统计结果发现,大多数成人对孩子成长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重要规律,存在错误认识。


比如:如果孩子说“打死妈妈”这样的话,绝大部分成人都认为不可接受,都会教育甚至批评孩子不可以这么“恶毒”。


但是大家并不知道,6岁以内的孩子,实际上并不真的理解“人死不能复生”这个概念,在他的认识当中,死了跟睡着了是一回事,过一会儿都能再醒过来,他说打死妈妈的真正含义很可能是让妈妈睡着,这样妈妈就不用说他了。


还比如:对于15个月大的孩子,你是否期望他分享玩具?51%的成人回答yes,也就是说,大家认为15个月的孩子,已经可以分享了。如果孩子不分享,那么大人就会采取手段强迫孩子分享。


但是实际上,专业研究的结果是,对于分享的基本理解能力,孩子最早也要在两岁半以后才会出现,大多数要到3岁以后。


再比如,关于“太关注孩子会不会把孩子惯坏”这个我们的很多父母都担心的问题,同样是美国父母最担心的事。


超过半数(57%)的成人认为,如果太关注一个6个月大的婴儿,比如孩子一哭就抱,那就很可能会惯坏孩子。


但是实际上,专业研究却发现这种担心完全是杞人忧天,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教育心理系的吉尔斯塔姆教授曾明确指出:对于3岁以内的孩子,想把他惯坏都没有可能,因为从大脑发育的角度而言,3岁以内的孩子根本就不具备“被惯坏”的神经生理机制。


总之,上面这项调研最重要的结论之一,就是——


成人对孩子成长速度的预期,大大超出孩子实际的成长进度,以至于在建立规则、行为规范等方面,成人对孩子的要求与孩子实际的发展水平,存在很大的不符。


尽管这是美国十几年前的调研统计,但对于我们今天的养育,仍然是一个重要的提醒。


因此,在“规矩”这个话题上,先要明确几个观点:


1. 规则很重要,建立规则,是养育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2. 建立规则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尊重孩子的成长发育规律。


如果只重视规则本身,但不够了解相应的成长规律,那么,不仅规则建立不起来,而且还会导致更多更严重的问题。

下面我们接着讨论规则问题。首先要了解的是:孩子为什么不愿意遵守规则?


不同年龄的孩子不守规则的原因是不一样的,对于两三岁的孩子来说,不守规则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理解力还不够。


孩子对事情的理解,很多时候离大人的预期差距很大。很多在我们看来非常简单的道理,但是对于2岁的孩子通常都还是很抽象的,就算我们认真给他解释了,他也未必就能马上理解。有时候,我们的解释不仅没用,还可能起反作用。


李岩老师在“天天游戏力”系列育儿课中讲过女儿小时候的一个故事:


我女儿两岁左右有一次在家里喝水,喝了一半,突然把剩下的半杯水倒到了地板上。当时我蹭的就从沙发上跳起来了,一边冲过去一边大声说:不可以!怎么能把水倒地上啊!这样会把地板弄坏的!


接着我赶紧拿墩布,手忙脚乱地把水擦掉。


收拾完之后,我把她抱起来坐到沙发上,非常有耐心地跟她说:宝贝,地板最怕水了,水倒上去地板很快就会坏掉的,以后不能把水倒到地板上。


我说话的时候,态度非常平静温和,因为她确实还小,所以我没有一点点责怪她的意思。她听完也点头表示同意了。


可是让我没想到的是,到了她喝下一杯水的时候,她又把大半杯水倒到了地上,而且跟第一次不同的是,她这次眼睛注意看的,不再是水,而是我,她一边倒一边看着我。


大家可以一起来分析,孩子这样做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一种可能是,大人的反应,反而加强了孩子对这件“不可以做的事”的关注。


第一次她把水倒在地板上后,爸爸从沙发上跳起来说“不可以”,然后急匆匆地把水擦掉,大家可以想象整个过程是会造成一定的紧张感的。


之后,爸爸又解释来为什么不可以这么做,态度虽然温和,但也是很认真的。


孩子有一项本能,就是通过观察身边人的行为和态度,来判断一件事的重要程度。小年龄孩子的这项本能尤其敏锐,但是同时,他们的高级理解能力又很不成熟。


也就是说,对于“因为地板怕水、会坏,所以不能把水倒到地板上”这个抽象的道理,孩子并不能很好地理解,但是爸爸的行为给她造成的认识是:倒水,好像是一件重要的事。


第二个可能:孩子探索的目标不是倒水这件事,而是跟爸爸的互动关系。


举个例子:在饭店吃饭,邻桌有一个两三岁的小朋友,你看到他、他也正好看到你,这时候他不经意地拍了一下桌子,于是你用稍微有点夸张的肢体动作,假装吓了一跳。那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


接下来,这个小朋友一定会再拍一下桌子,看看你是否会有同样的反应。如果你还是同样假装吓了一跳,那么这个互动就会继续。


也就是说,当孩子发现自己的某个行动或者言语,引起了大人某种不同寻常的反应,那么他通常就会继续探索这个新的互动模式。


根据上面的分析,家里人找到了应对孩子倒水这件事的策略。


新策略

我跟家里所有人都商量好,对于她往地上倒水的行为,我们的态度就像对待一件最常见、最普通、最不起眼的事情一样,只是去把水擦干净,不做任何其他反应。


嘴里不仅只字不提,甚至还是谈论其他事情,比如有一次我就一边擦地上的水一边若无其事地说:“宝贝,你刚才吃的蛋糕,是巧克力味道的还是草莓味道的?”


这样经过了3天,她就不再往地上倒水了,因为这个行为已经彻底没意义了。


进行各种探索,是孩子的重要本能,也是最大的行为驱动力,探索过程中,孩子会做一些危险的、不该做的事,这是非常正常的情况。


这个时候,跟孩子讲道理是没用的,因为他还理解不了,而且讲道理不仅没用,可能还会起反作用。


因此对于两岁左右以及更小的孩子,阻止他做一件事的最佳手段,就是自然转移。


一边自然地把他的注意力转移到另一件事情上,一边把他抱开,或者把有危险的东西拿走。


当然,大一点孩子的家长都知道,这种自然转移的办法很快就会失效,这是因为孩子的自主意识在迅速成长,转移他的注意力会越来越难。


上个月把他从垃圾桶抱开还没有问题,到了下个月他探索马桶的时候,再用同样的方法抱开他,他就开始大哭大闹、拼命反抗了。


已故神经生物学家亚克潘克赛普指出——


孩子出生时,大脑中就带有一套先天预设好的行动程序。


他在吃饱睡足、并且感到安全的前提下,就会自动进行探索环境的行动,如果过程中遇到阻力,就会自动与阻力对抗,目的是清除障碍、坚持完成探索,或者如果遇到外力的强迫,也会自动对抗、摆脱强迫。


除非,这个阻碍他或者强迫他的外力太过强大,对抗会导致更大的危险,那么就要放弃对抗,转而采取躲避、逃跑或者投降的行动。


因此,孩子不仅仅不能理解大人规则背后的“道理”,而且,本能地还会与规则对抗。而对抗的方式,通常是哭闹和发脾气。


那么,在要求孩子遵守规则这个问题上,大人首先要调整自己的预期:

1. 孩子还做不到自己遵守规则,因此我们还需要花很多时间来帮孩子做到。


2.  在帮孩子遵守规则的过程中,我们一定会遭遇对抗。

以上面这些认知为基础,关于“孩子为什么没规矩”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结论——


2、3岁的孩子对抗规则,不代表大人的教育有问题,也不代表孩子有问题,恰恰相反,一切都正常。


而孩子用哭闹来对抗,也是顺理成章的行为反应,因此,不用担心和躲避孩子这时候的哭闹。


那么,再遇到孩子在路上乱跑,吃饭前不洗手,“霸占”着摇摇车不肯让别的孩子玩,我们就可以更加平静的,就事论事的解决问题。


这时候大人采取的行动很简单,主要包括4个环节:

1

大人在心里提醒自己:一切正常,保持镇定,不要急躁、生气。

2

用最简洁的话语提醒孩子该怎么做。

比如:“宝贝,摇摇车要轮流玩,你该下来了,小朋友在等着呢。”


通常提醒一次就够了,最多再加一句:“要妈妈抱你下来吗?还是你自己能下来?”


3

如果孩子拒绝,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比如,可以把孩子从摇摇车上抱下来。同时,做好思想准备,孩子一定会哭闹。

4

安慰孩子的情绪。


安慰情绪是另一个大话题,在之前的很多文章中都讨论过,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再次强调一点,只要我们心里知道孩子的对抗、哭闹是正常行为反应,那么我们全程就能面带微笑,强行把孩子抱下来的时候,力度也会恰到好处。


孩子就是在这样的经历中,一次次体验到:有些事并不是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的,做不成我也会很生气,但是,爸爸妈妈一直会对我很好。


本文摘编自“天天游戏力”系列育儿课中的“立规矩”单元。


关于“立规矩”

还需要更多帮助?


  • 孩子为什么不分享?

  • 你不知道的“红色按钮效应”

  • “温和而坚定”怎么做呢?

  • 喊“停”之后,要不要讲道理?

  • 怎样让孩子承担后果?

   ……

点击👇图片,报名“天天游戏力”系列课程。




报名



天天游戏力系列育儿课

用游戏化解每日养育烦恼

104节音频课

100+游戏力实践指南

每次10分钟

365天欢乐陪伴

用笑声养育灵活、坚韧、独立、自信的孩子!

报名戳这里>>


你将从课程中获得什么?


为日常育儿烦恼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

104节课涵盖不听话、我害怕、发脾气、立规矩、习惯培养、分离焦虑、社交力等7大类最让父母头痛的育儿问题,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提供丰富有趣的“游戏式”解决方案。


104节课现已全部更新完毕,7大模块相对独立。


有助于父母们——

解决问题

父母可以根据孩子当下的需求,选择最关心,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先开始听。

随时参考

已经学习过的话题,在问题真正发生时,也可以随时重听,复习要点,夯实理论,学习方法。

全家同学

把相应的话题推荐给家人一起听。大家一起学习,共同讨论,更容易统一认识,避免家人在育儿观点上的冲突,让孩子无所适从。


为成长提供源源不断的营养。

今天我们发愁的可能是“孩子不听话怎么办”,未来孩子需要的可能是独立的思考力与判断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