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瑞鸿:医务社会工作中的第三方介入

 萨拉丁123 2018-06-06

来源:《中国社会工作》 作者:王瑞鸿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 


医务社会工作近几年日益引起专业人士及社会成员的极大关注,这其中既有个人康复的现实急需,也有公共卫生的建设需要,还有社会医疗的革新驱动。在医务社会工作实务领域基本确定的情形下,如何更深入地推进和更广泛地拓展医务社会工作,从而凝练更加科学有效的服务模式就成了当务之急。‍


目前,注重医院为本的第一方介入和家属为辅的第二方介入是个合情合理合法的现实抉择,但作为第三方的专业社工机构的补充介入也逐渐成为医务社会工作模式新的尝试和补充。


多元合作:第三方的责任共享与资源补充


在谈到广义第三方介入时,政府行为和非营利部门研究的代表性人物萨拉蒙一反关于政府失灵、市场失灵然后社会补充的传统逻辑,认为市场私利失灵导致了社会自愿补充以及政府公利干预。因此,政府与第三部门实质上是责任共享的伙伴关系。


2012 年,上海出台《关于推进医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试行)》,极大地推动了医务社会工作的实务发展,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医务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声望和社会地位,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医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模式。


相对来说,目前许多地方的医务社会工作更多侧重的是医院主导的内生性医务社会工作模式,但编制的桎梏一定程度上可能制约医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发展速度和规模,而病患及其家属等日益强烈的康复需求以及医患矛盾日益复杂的冲突迫切要求更多社会力量更加有力的补充和更加及时的干预。在此情境下,作为外生性的第三方专业社工机构介入将会对作为第一方的医院社会工作服务形成有机的补充和良性的互动,从而形成医院内生性社会工作与社会外生性社会工作共赢共生的医务社会工作有机共同体,创造医院与社工机构多元合作的服务模式。


项目化:第三方介入的有力抓手


上海市春晖社工师事务所5 年前就已开始在上海市临汾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临终关怀服务,目前拓展到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开展白血病患儿服务,多年的实践表明,第三方专业社工机构可以和医院结成友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形成专业互补,创造双赢格局。


鉴于医务社会工作领域的特殊性和敏感性,专业性应该是首要标准和必需门槛,从医学和社会工作学双重专业标准建立第三方社工机构介入医务社会工作的专业遴选标准和科学实施流程应是首要之举。


项目化应该是第三方介入医务社会工作服务的主要推展模式,一方面是因为项目化是目前比较通行的服务和管理抓手;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项目化可以打造更加开放的合作平台,从而引入高校、企业等更加多元的合作力量。


社会化应该是第三方介入医务社会工作的追求目标,毕竟医院就是小社会,是大社会的有机组成,医务问题已经日益演化为社会公共问题,社会力量的系统介入才能真正解决医患矛盾等深层问题。


医务社会工作中的第三方介入终将产生涟漪效应,进而引发医务社会工作更加深入、更加广泛的发展和变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