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努尔哈赤戮弟斩子之谜

 铁血老枪 2018-06-06

努尔哈赤戮弟斩子之谜

辉煌战果

努尔哈赤先后娶有16位妻子,共生育16个儿子和8个女儿。褚英是努尔哈赤的长子。

褚英,万历八年(1580年)生,这年努尔哈赤21岁。努尔哈赤起兵时,褚英只有4岁,代善才1岁。努尔哈赤带兵打仗,主要将领是他的胞弟舒尔哈齐和五大臣费英东、额亦都、何和里、安费扬古、扈尔汉等。

概括起来,褚英的一生有“三幸”和“三不幸”。

“三幸”是:其一,出生在努尔哈赤家,父亲后来成为大清国的开创者;其二,从小在父辈和费英东、额亦都等杰出将领那里学习军事技艺和知识,长于弓马,武艺高强;其三,参加乌碣岩等大战,受到锻炼,得到父汗的重用。

“三不幸”是:其一,母亲死得较早,父亲在危难中起兵,他很少享受家庭的温暖;其二,家庭时时遇风险,处处遭劫难,所以他很小就开始了马背生涯,在刀光剑影、动荡不安的环境里成长;其三,那时女真没有文字,他没有上过学,也没有受过正规系统的教育,缺乏心智韬略。

褚英的“三幸”和“三不幸”,既成就了他,也最终毁灭了他。

努尔哈赤戮弟斩子之谜

褚英19岁的时候,首次带兵打仗。《清太祖实录》记载: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褚英率兵征东海女真安楚拉库路,收取20多个屯寨的部民而回,被赐号“洪巴图鲁”(汉语意为“旺盛的英雄”)。褚英真正崭露头角是因为他在乌碣岩之战中的出色表现,通过这次大战,他受到父亲努尔哈赤的重视。

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正月,努尔哈赤派胞弟舒尔哈齐、长子褚英、次子代善护送新归附的部众回建州。在归路上,乌拉部贝勒布占泰派大将博克多率 l万兵马横行拦截。双方在图们江畔的乌碣岩(今朝鲜钟城境内)进行了一场大战。

在乌碣岩大战中,舒尔哈齐顾及和乌拉贝勒的姻亲关系,便同部将常书和纳齐布率兵停在山下,畏葸不前,观战不动。建州扈尔汉、扬古利则在山上树栅扎营,派兵守护带来的500户,率200人同乌拉军前锋格斗。

褚英与代善各率兵五百,分两路夹击乌拉军。褚英率先冲入敌阵,时天寒雪飞,双方战斗异常激烈,最终乌拉兵大败。代善擒斩乌拉大将博克多。这一仗,建州兵斩杀乌拉兵3000级,获马5000匹,甲3000副,乌拉兵败兵逃窜,“如天崩地裂”。

乌碣岩大战不仅大大地削弱了乌拉部的力量,而且打通了建州通向乌苏里江流域和黑龙江中下游地区的通道。在建州内部则引起努尔哈赤与舒尔哈齐兄弟、努尔哈赤与褚英父子两个关系的重大变化。

努尔哈赤戮弟斩子之谜

抑郁胞弟

乌碣岩大战后,努尔哈赤兄弟之间的矛盾随之激化了。舒尔哈齐是努尔哈赤的胞弟,也是他的得力副手,四处征战,屡立战功。但随着实力的不断壮大,兄弟之间却渐渐出现裂痕。早在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舒尔哈齐向朝鲜来使申忠—说:“日后你佥使(官名)若有送礼,则不可高下于我兄弟。”

这表露出舒尔哈齐对已获权位与财富并不满足,想和长兄争名利、争权位。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建州兵征哈达时,“出兵之时,无不欢跃”,勇敢冲杀,驱骑争锋。舒尔哈齐却在哈达城下畏缩,遭到努尔哈赤的当众怒斥,他们兄弟之间的裂痕进一步加深。

乌碣岩大战,更令努尔哈赤对舒尔哈齐不满,他下令将舒尔哈齐的两员大将常书、纳齐布论死,舒尔哈齐苦苦恳求,努尔哈赤最终答应免二将死,但罚常书银百两,夺纳齐布所属牛录。而且,此后努尔哈赤不再派遣胞弟舒尔哈齐将兵,削夺了他的兵权。

舒尔哈齐被夺去兵权后,郁闷不乐,常出怨言,认为活着还不如死了的好。不久,他移居黑扯木,远离胞兄。据《满文老档》记载: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三月十三日,努尔哈赤“尽夺赐弟贝勒之国人、僚友以及诸物”,又命将忠于舒尔哈齐的大臣乌尔坤吊在树上,下积柴草,以火烧死。这明显是给舒尔哈齐脸色看。

舒尔哈齐口头上表示悔改,而心中更加郁愤难平,两年后便郁郁而终。

努尔哈赤戮弟斩子之谜

悲情长子

乌碣岩大战让褚英地位迅速上升,却给他带来了一些麻烦。

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褚英28岁,在乌碣岩之战中,立下大功,被赐号阿尔哈图土门(汉语为“广略”之意,也就是“大智勇”的意思)。第二年,褚英偕贝勒等率军进攻乌拉,攻克宜罕山城。旋因居长,屡有军功,被授命执掌国政,这年他29岁。

但是,“福兮祸之所伏”。褚英秉政之后,因年纪轻,资历较浅,而又心胸偏狭,操切过急,受到“四贝勒”、“五大臣”内外两方面的反对。

“四贝勒”即努尔哈赤“爱如心肝”的四个子侄:次子代善、侄子阿敏、五子莽古尔泰、八子皇太极。建州没有立嫡以长的传统,诸弟们不满于褚英当嗣子、主国政的地位。但他们如果直接上告对长兄的不满,似有争嗣之嫌,于是同“五大臣”联合,倾轧褚英。

“五大臣”就是努尔哈赤“信用恩养、同甘共苦”的费英东、额亦都、何和里、安费扬古、扈尔汉。他们早年便追随努尔哈赤,威望高,权势重。

五大臣也不满于褚英专军机、裁政事的地位,力求同“四贝勒”结合,共同扳倒褚英。

从褚英方面来说,他对“五大臣”这样建州的“柱石”和“元勋”,缺乏谦恭的态度;对诸弟又没有笼络的智术,而是想趁父汗努尔哈赤在世时,逐渐削夺他们的财富和权力,以便巩固自己的储位。这样的做法使“四贝勒”与“五大臣”人人自危,更促进了他们的联合。由是,褚英陷于孤立。

双方矛盾的逐渐明朗化和日渐激化,使努尔哈赤不得不在长子褚英和“四贝勒”、“五大臣”之间作—个抉择。他反复权衡,最终决定疏远褚英。尔后两次进攻乌拉,努尔哈赤都没有派褚英出征,而让他在家留守。

褚英并没有从中汲取教训,反躬自省,暗自韬晦。相反,《清史稿?褚英传》记载:“褚英意不自得,焚表告天自诉”,于是获“咀睨”之罪(《清史稿》卷二一六)。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三月二十六日,努尔哈赤命将长子褚英幽禁在高墙之中。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八月二十二日,褚英死,年仅36岁。后葬在清东京陵。

努尔哈赤戮弟斩子之谜

太祖心思

褚英是病死,是幽禁而死,还是被处死?在褚英死后300多年时间里一直是一个历史之谜。

1962年,在台湾台中市雾峰北沟故宫博物院地库里,发现了《满文老档》(即《无圈点老档》)。《无圈点老档》中对褚英之死作了记载,从而解开了褚英死因之谜:

聪睿恭敬汗以其长子阿尔哈图图们,心术不善,不认己错,深恐日后败坏治生之道,故令将其囚居于高墙内。经过二年多之深思,虑及长子若生存,必会败坏国家。倘怜惜一子,则将危及众子侄、诸大臣和国民。遂于乙卯年聪睿恭敬汗五十七岁,长子三十六岁,八月二十二日,始下决断,处死长子。

几百年来,人们一直在探询:努尔哈赤究竟为什么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幽死胞弟,杀死亲子,骨肉相残,做出这么违背常理的事情?要知道,舒尔哈齐、尤其是褚英,不仅是他的骨肉至亲,而且是他创业过程中的得力助手、股肱之臣,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最终促使努尔哈赤下定决心杀害他们呢?

清太祖努尔哈赤从万历十一年(直583年)起兵,到天命十一年(1626年)逝世,共44年。其间,满洲宗室内部先后发生过三次大的冲突:第一次是努尔哈赤与胞弟舒尔哈齐的斗争,第二次是努尔哈赤与长子褚英的斗争,第三次是努尔哈赤与次子代善的斗争。

努尔哈赤的高明之处在于,这三场冲突都迅速得到处理,化风浪为平静,化凶险为平夷,没有酿成大的裂变;相反,每斗争一次,满洲宗室内部不是分裂、而是整合,不是衰弱、而是坚强。

努尔哈赤是一位具有远大政治抱负的政治家,当他的力量还很弱小时,他需要一支强有力的骨干队伍,同心同德,朝着既定的大目标共同奋斗。这其中出现不和谐的音符,他就要去调整。当正常手段无法协调时,万不得已,他只能采取非常手段,来求得整体的和谐。

这个骨干队伍主要是两个集团:一个是宗室贵族集团,如褚英、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等;另一个是军功贵族集团,如费英东、额亦都、何和里、安费扬古、扈尔汉等。

当褚英被推到执掌国政的地位时,因为他没有恰当地处理好各种关系,两个集团的主要成员都反对他。努尔哈赤不处理褚英,就会出现三个不合:宗室贵族不合、军功贵族不合、宗室贵族与军功贵族不合。除掉褚英之后,既使宗室贵族合,又使军功贵族合,更使宗室贵族与军功贵族大合。

历史证明,清初宫廷经过舒尔哈齐、褚英、代善三大事件后,出现了三次政治飞跃:创建八旗制度、建立后金政权、进入辽沈地区,从而为大清事业奠定了基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