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寻觅觅,一笑而已

 牧神的pan 2018-06-06


 

“人有淫心,是生亵境;人有亵心,是生怖境。菩萨点化愚蒙,千幻并作,皆人心所动耳。”可见,万事万物无非皆系起于人心的“欲”,甚至是通过非正常的超自然力量,来满足自我的物欲或是情欲,前仆后继,“孜孜不倦”,哪怕是为了泡沫般的幻影,也甘愿付出代价。蒲聊斋先生“用传奇法,而以志怪”这样别开生面的方式,闯入我们的视线,以吐心中块垒。

“读历史,除了人名,其他都是假的;读小说,除了人名,其他都是真的”。

在《聊斋志异》中还是以优秀的作品占主要部分 , 这些作品具有复杂而丰富的思想内容,从多个侧面暴露和批判了科举制度的弊端,也揭示了现实社会的黑暗,歌颂纯真爱情,被压迫者的反抗,寄托人生理想,以及对人生价值、道德传统、世俗民风也有自己的一份理性思考。总之,《聊斋志异》既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生活, 又有很高的艺术造诣, 可以说是把我国的文言小说推向更高的阶段的最强助力。

具有代表性的,之如《席方平》是这类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篇。它揭露了封建官府的暗无天日, 普通百姓在这里伸冤无门。席方平代父伸冤, 魂赴冥司靠状, 可是从城隍到郡司直至冥王都受了羊某的贿赂, 不仅没有伸冤, 反而遭受了种种毒刑。作品虽然写的是冥间, 但却影射了当时的封建统治。《叶生》中的叶生“文章词赋, 冠绝当时”, 但却屡试不中郁闷而死, 最后只能让自己的鬼魂帮助一个邑令之子考中举人。作者深刻地揭露了科举制度埋没人才的原因, 使人认清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这是一个十分有价值的横剖面, 对我们认识当时社会的本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这世间固有“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的惊天动地,在《聊斋志异》的爱情故事中,青年男女冲破重重阻碍、为爱而斗争,是现实生活中爱情的升华, 真切地表达了广大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的憧憬和渴望。但聊斋先生让我们看懂一种更加难能可贵的“知己之情”。知己之情自古有之,《列子·汤问》 :伯牙善鼓琴 , 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 ,志在登高山……”。《列子》中也有管仲和鲍叔的知己之交。管仲慨叹 :“生我者父母 , 知我者鲍叔也!”人生如若得一知己, 那不仅仅是情感的寄托, 理想的寄托 , 更是自身价值的肯定!这也许是聊斋先生自我的一种渴望与赞同众里寻他千百度, 蒲松龄一生似乎都在苦苦寻找这也是中国文人士子常有的共同慨叹。

《聊斋志异》491篇作品中,故事内容各异,却贯穿着一条主线──那就是浓郁的知己之情。其中描写知己故事的大抵70多篇堪称精金美玉,几乎每篇都足以传诵。这些故事之所以成功,不只是由于作者蒲松龄自身对知己难觅有着深切的感受,还因为在中国古代的文人士子群体中,大多数人对蒲松龄所精心结撰的知己故事感同身受

“情”无关风月,无论性别,心照神交。

《连城》里的乔生与连城,无非是穷苦才子与窈窕佳人,但真正让人铭记的是两人之间的一种相知与享受。乔生割肉救命之后,史千金以报,而生怫然:“仆所以不爱膺肉者,聊以报知己耳。岂货肉哉!”后乔生又对媪曰:“果耳,相逢时当为我一笑,死无憾!”《乔女》里的乔女与孟生亦如是,乔女可以说是比较特别的存在,大多女子都是闭月羞花之容,但乔女不是她是丑陋与残缺的,但她却是十分有原则与节操的,她与孟生相知而不嫁娶,不图钱帛,不慕虚荣。这样的故事实在难得,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这种知己之情在千百年来一直是人们讴歌的对象,可是真正与自己相知的人,凤毛麟角。

所以《聊斋志异》可作孤愤之书,作者寻寻觅觅,不过是想求得真知,纵使相逢也不过置之一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