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漫谈小说的语言

 冬天惠铃 2018-06-07
图片发自简书App

小说是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有其固有的特性和规律。小说的语言,决定情节的节奏。闲时解剖研究一番,兴许有助于提升小说写作技巧。小说的语言,通常分为五大类:说明、(细节)描写、叙述、对话、高度总结。

我从毕飞宇的长篇小说《推拿》里摘录了几个段落,试着和大家一起理解一下吧:

他王大夫也是一个盲人,B-1级(说明),很正宗、很地道的盲人了(叙述)。盲人就这样,身边的东西什么也看不见,但是,隔着十万八千里,反过来却能“看得见”,尤其在电话里头。(总结)
沙老板,生意不错啊!”王大夫说。
“还行。饭还有得吃。”
“我就是想到老同学那边去吃饭呢。”王大夫说。(对话)
王大夫的感觉是对的。“沙宗琪推拿中心”有一个特征,不只是做生意,业务培训也抓得特别紧。这也是沙复明别出心裁的地方了。培训是假,管理才是真。(叙述)
王大夫仰起头,做了一个“哦”的动作,却没有发出声音来。心里头似乎松动一些了。他拉了一下小孔的手,又立即放下了。原来沙复明的店是合资的。他也只是二分之一个老板。有一点可以肯定了,在上海,他并不比自己在深圳混得强。(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从举例可以看出,叙述比描写节奏更快,任何一部长篇小说,都可以用几句话来高度总结,对话可以取代其它四种语言的功能。

写小说的时候,如何有效地组织使用语言,是一门大学问。成熟的小说家,大多是语言大师,他们凭本能让不同类型的小说语言,像河水一样流淌出来。

描写,要求具体而准确,形容词、副词、成语……不建议使用,会削弱文字表现力,恰当的动词和名词的运用,往往能收获奇效。要充分地刻画人物形象,描写是必不可少的,否则会陷入概念化的漩涡,导致人物空洞,立不起来。

说明性语言,类似于档案资料,基本都是作者的人设内容,直接给读者信息,像个人自传背景,身高体重,社会地位等信息。这类语言不推动情节发展。

作者在小说写作过程中,要有效处理行文节奏。如果发现情节推动太慢,就多用叙述和总结类语言;如果发现情节跑得太快,就适当增加描写部分,减少总结。

五种语言不可能孤立存在,一定是有机并存的。写对话,如果能交代人物的表情、动作、心理活动,一定会更传神。一般在高潮部分,合理增设对话环节,更有利于展现人物性格。

篇幅太长的纯对话体小说,目前我不太能欣赏,总体感觉是单调,信息堆砌得太厉害。大作家海明威,最擅长运用对话展现人物性格,且经常话中有话,言有尽而意无穷。

个人感觉,用对话推动情节发展,并不是明智的选择,破坏美感不说,还会显得拖沓。有些作者是为了图省事。非用不可的地方,用对话,往往事半功倍。

五种体验决定小说的节奏,节奏感其实就是行文的语感。要增强之,非多读多写不可。平时可以拆分训练,针对某一项进行专门训练,假以时日,变成自己的本能。未来写小说,定是受益匪浅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