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2018-06-07 | 阅:  转:  |  分享 
  
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

一般护理常规

1、接待患者,初步分诊。根据患者病情,送至抢救室或观察室,并立即通知医师。

2、做好输液、给药、配血、输血及相应准备。

3、急诊室环境

(1)环境清洁、舒适、安静,空气流通。

(2)根据病症性质,调节病室内温湿度。

(3)每日定时空气消毒。

4、入院介绍

(1)介绍主管医师、护士。

(2)介绍就诊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

5、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

(1)测量即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2)新入急诊室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连续3日。

(3)体温37.5℃以上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

(4)若体温39℃以上者,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5)留观患者体温正常3日后,每日促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6)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执行。

6、每日记录大小便次数1次。

7、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8、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注明执行时间。

(1)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瞳孔、神志、舌脉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2)根据病情,给予正确体位。对烦躁不安患者加床栏或用约束带妥善约束,防止发生意外。

(3)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泄物。对疑似服毒、诊断不明的昏迷患者,按病情及时收集相应标本送检。

(4)注意治疗效果及药物不良反应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5)随时检查各种管道是否通畅,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6)对诊断不明的急腹痛患者禁用镇痛药物。

(7)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8)凡涉及法律纠纷的患者在抢救的同时,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9、遵医嘱准备给药,注意观察用药后的效果及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

10、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宜忌。

11、关心患者,做好情志护理。

12、根据患者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一定了解,积极配合治疗。

13、需急诊手术患者,遵医嘱做好术前准备,并通知手术室。

14、对转科、转院的垂危患者做好护送及交接工作。

15、预防院内交叉感染

(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2)做好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

16、做好出院指导,并征求意见。

高热

因外感六淫、疫疠之毒及饮食不洁等所致。以体温升高在39℃以上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表或在里。急性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可参照本病护理。

1、护理评估

(1)生命体征。

(2)伴随症状及生活自理能力。

(3)心理社会状况。

(4)辩证:表热证、半表半里证、里热证。

2、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A、按中医内科急症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B、高热应卧床休息。

C、烦躁不安者,应实施保护性措施。

D、对于时行疫疠引发的高热,按呼吸道传染病隔离。

E、持续高热不退或汗出较多者应避风,及时更换衣被,用温水擦身,定时变换体位。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A、体温骤降、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烦躁不安等情况。

B、神昏谵语、肢体抽搐等情况。

C、吐血、咯血、衄血、便血、溺血等情况。

D、高热不退、大吐、大泻等情况。

E、高热、喘促、不能平卧、汗出等情况。

(3)给药护理

汤剂一般温服,高热有汗烦渴者可凉服。服解表药后,宜少量饮温热开水或热粥,以助汗出。

(4)饮食护理

A、饮食宜清淡、细软、易消化,宜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忌食煎炸、油腻之品。

B、外感高热,宜进热汤,多饮温开水以助汗出。

C、鼓励患者多饮水及果汁饮料,亦可选用芦根汤、淡盐水等以养阴增液。

(5)情志护理

内伤发热多疗程长,患者常有烦躁、焦虑等情绪改变,安慰患者树立信心,提高对自身疾病的认识,积极配合治疗。

(6)临证(症)施护

A、发热恶寒重、头痛、四肢酸痛、无汗者,遵医嘱给予背部刮痧,以助退热。

B、壮热者遵医嘱用物理降温、药物降温或针刺降温。

3.健康指导

(1)保持心情舒畅,怡养情操,利于康复。

(2)病愈初期的休养,避免过劳,适当活动。注意保暖,

(3)饮食宜清淡、少油腻、易消化。多食蔬菜、水果,忌食辛辣、油腻之品,忌烟酒。

(4)根据自身条件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以增进机体抗病能力。

(5)积极治疗原发病。

(6)坚持遵医嘱服药、治疗,定期到门诊复查。

中风

因素体痰热内盛、阴虚阳亢或气血亏虚,遇饮食、情志、劳倦诱因等所致。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舌歪斜、半身不遂、语言謇涩,或仅见口眼歪斜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脑,涉及肝肾。脑血管意外可参照本病护理。

护理评估

(1)生命体征、意识、神志、瞳孔、肢体活动、语言表达等情况。

(2)生活方式及休息、排泄等状况。

(3)心理社会状况。

(4)辩证:风火蔽窍、痰火闭窍、痰湿闭窍、元气衰败之中脏腑证;肝阳暴亢、风痰阻络、痰热腑实、气虚血瘀、阴虚风动之中经络证。

2、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A、按中医内科急症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B、卧床休息,取适宜体位,避免搬动。若呕吐、流涎较多者,可将其头偏向一侧,以防发生窒息;对烦躁不安者,应加床挡保护。

C、注意患肢保暖防寒,保持肢体功能位置。

D、加强口腔、眼睛、皮肤及会阴的护理。用盐水或中药液清洗口腔;眼睑不能闭合者,覆盖生理盐水湿纱布;保持床单位清洁,定时为患者翻身拍背;尿失禁者给予留置导尿,定时进行膀胱冲洗。

E、伴神昏者参照本病护理。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A、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生命体征、神志、瞳孔、四肢活动等情况。

B、发生头痛、颈项强直、呕吐、呕血时,应报告医师,及时处理。

(3)给药护理

A、服中药后避免受风寒,汗出后用干毛巾擦干。

B、服药后观察患者病情的逆顺变化。

C、及时记录服至宝丹、牛黄清醒丸、苏合香丸等辛香开窍、急救醒脑之品的时间,神志清醒应立即报告医师。

D、服降压药、脱水药时,应观察血压变化,防止头晕,注意安全。

(4)饮食护理

A、饮食宜清淡、少油腻、易消化,以新鲜蔬菜、水果为主。

B、昏迷和吞咽困难者,可采用鼻饲,以保持营养。

(5)情志护理

A、中风患者多为心火暴盛,应耐心做好情志护理。解除患者的恐惧、急躁等情绪,避免不良刺激。

B、对神志清醒患者及家属进行精神安慰,使其消除紧张、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积极治疗。

(6)临证(症)施护

A、高热者,头部给予冰袋冷敷。

B、元气衰败者,突然出现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开、手撒肢冷、脉微欲绝时,遵医嘱艾灸等救治。

C、尿潴留者,可按摩腹部,虚者加艾灸,必要时遵医嘱行留置导尿。

D、便秘者,遵医嘱给予通便中药内服。

3、健康指导

(1)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急躁恼怒、情志过激而使疾病再度复发。

(2)生活起居有常,避免过劳,适当休息。随天气变化增减衣被,注意保暖。

(3)饮食以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食物为宜,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及豆制品,不宜过饱,忌食辛辣、刺激之品,戒烟酒。

(4)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过度,以免再发脑出血。经常食用含纤维素多的蔬菜、水果,以润肠通便。

(5)积极治疗原发病,按时服药,注意血压的变化,定期到医院复查。

(6)根据自身的情况,适当参加锻炼,加强肢体功能活动。

中暑

因长夏之季,感受暑热之邪所致,以出汗、头晕、头痛、神疲、胸闷、心慌、泛恶、少汗,甚至汗闭、高热,严重者以神昏、抽搐、肢厥等为特征。病位表里兼有,多在脾、心。热痉挛、热衰竭、热射病和日射病,可参照本病护理。

护理评估

(1)中暑的经过和伴随症状。

(2)周围的环境、工作种类、生活方式。

(3)心理社会状况。

(4)辩证:暑热侵袭证、热盛动风证、气阴两伤证。

2、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A、按中医内科急症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B、轻症中暑者,应迅速撤离现场,转送至阴凉、通风处。患者取平卧位,松解衣扣,给予清凉饮料。

C、重症中暑者,立即送至抢救室,不宜搬动,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吸氧,遵医嘱输液治疗。

D、监测生命体征至意识清醒。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A、观察生命体征、体温、神志、瞳孔、二便、汗出、舌脉变化。

B、患者出现神昏、惊厥、四肢抽搐、息短气粗、四肢厥冷、冷汗不止、瞳孔散大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抢救。

(3)给药护理

A、按医嘱用药,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B、服药期间,禁食辛辣、生冷、油腻等食物。

C、应用冬眠药物期间,要密切注意体温、血压、心率的变化。

(4)饮食护理

饮食宜清淡、高热量、高维生素流质或半流质,多是清暑水果、蔬菜和绿豆汤等,忌食油腻及烟酒。

(5)情志护理

A、中暑起病急,病情变化快,医护人员须仪态稳重,工作有条不紊,以减少其紧张情绪。

B、对烦躁、焦虑不安着进行安慰,稳定情绪,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6)临证(症)施护

A、口唇紫绀缺氧时遵医嘱及时吸氧。

B、出现四肢厥逆、面色苍白、冷汗不止时,遵医嘱艾灸。

C、抽搐痉挛者,注意安全,防止坠床。

D、大汗者遵医嘱用中药煎水代茶饮,频频冷服。

E、出现身热汗少、口渴不欲饮、吐泻等症者,遵医嘱给予藿香正气水口服及针刺。

F、神昏热厥者,遵医嘱鼻饲灌注醒脑急救中药或针刺治疗。

3.健康指导

(1)保持情志舒畅,心情愉悦,使之气血通畅。

(2)注意水分的摄入,保持环境的通风,避免长时间在高温下工作。

(3)注意个人防护及个人卫生,在烈日下工作注意防晒;在湿热环境中宜穿宽松、透气及浅色衣服等。

(4)出现头晕、乏力、胸闷不适等中暑先兆,应迅速离开高温环境,在阴凉通风处安静休息,并服用清凉饮料及解暑药物。

(5)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夏季汗出较多者,应补充水分。忌食油腻、辛辣、烟酒之品。

暴泻

应感受外邪、疫毒或饮食、劳倦等所致。以发病急骤、突然腹泻、暴迫下注如水、腹痛肠鸣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肠,涉及脾胃。急性肠炎、食物中毒、胃肠功能紊乱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护理评估

腹泻的次数、量、、色、性质及伴随的症状。

近期进食情况、饮食喜好、生活习惯、居住环境等。

肛周皮肤情况。

生活自理能力及心理社会状况。

辩证:寒湿困脾证、食滞胃肠证。

护理要点

一般护理

A、按中医内科急症一般护理常规护理,执行消化道隔离。

B、卧床休息,保持臀部皮肤清洁,必要时便后坐浴,遵医嘱肛周途中药。

C、及时留取大便送检或细菌培养。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A、观察大便性状、次数、颜色、气味。

B、暴泻甚者两眼窝凹陷、口干舌燥、皮肤干枯粗糙、腹胀无力,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C、暴泻其势凶猛,面色肢冷、呼吸深长、烦躁不安、神志恍惚、尿少或无尿,及时报告医师,配合抢救。

(3)给药护理

A、确保患者遵医嘱服药。密切观察用药后不良反应。

B、一般汤剂宜温服。

(4)饮食护理

A、吐泻严重者暂禁食,病情好转后,可进流质饮食。

B、暴泻气阴两虚者遵医嘱可用药粥。

(5)情志护理

安慰患者,忌怒戒躁,保持心情平静,配合治疗。

(6)临证(症)施护

A、鼓励患者多饮水或淡盐水,以补充体液。

B、两眼窝凹陷,遵医嘱建立静脉通道,保证液体、药物输入。

C、腹胀无力者,遵医嘱给予参附汤、独参汤口服或针灸。

D、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或遵医嘱给予柴胡注射液肌注、针刺十宣放血。

E、口渴烦躁不安者,多饮温开水,补充含钾、钠饮料,如鲜橘汁、淡盐水,防止脱水。

F、寒湿暴泻者,遵医嘱可隔姜灸或要熨;热泻者遵医嘱用中药煎水服。

G、吐泻严重者,遵医嘱给予针刺止呕或药物止呕。

3.健康指导

(1)合理饮食,定时、按量进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勿过食生冷食物以免伤及脾胃。

(2)注意天气变化,随时增减衣被。止泻后应避免在感风寒暑湿之邪。

(3)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劳累。

(4)适当运动,增强抵抗力。

脱证

因邪毒侵扰,脏腑败伤,气血受损,阴阳互不维系所致。以突然汗出、目合口开、二便自遗、脉微欲绝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心、脑、经络、气血。各种原因引起的休克,可参照本病护理。

护理评估

(1)生命体征的变化。

(2)饮食习惯,排泄状况。

(3)生活自理能力。

(4)心理社会状况。

(5)辩证:气悦、阴脱、阳脱。

2、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A、按中医内科急症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B、将患者安置在抢救室或监护室。

C、注意保暖。

D、患者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保持气道通畅。

E、尿失禁者,遵医嘱留置导尿管并定时冲洗膀胱,保持外阴清洁。大便失禁者,保持肛周皮肤清洁、干燥。

F、准确记录出入量,患者6小时无尿,注意检查是否尿潴留,尿闭者应及时报告医师。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A、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出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B、正确记录出入量,患者每24小时尿量少于500ml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C、四肢厥冷,大汗淋漓,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给药护理

A、严格按医嘱用药。

B、中药汤剂宜温服。

(4)饮食护理

A、饮食宜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

B、病情好转后,选择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

(5)情志护理

A、患者元气已弱,劝慰患者安定情绪,注意静养。

B、做好患者家属的劝慰工作,关心患者。

(6)临证(症)护理

A、四肢不湿,汗出者,可予四肢放置热水袋等保暖,遵医嘱如给予参附汤或艾灸。

B、高热,遵医嘱给予十宜放血或针刺退热。

C、喉中痰鸣、喘促痰厥者,及时吸痰,遵医嘱立即吸氧。

3、健康指导

(1)注意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志过激。

(2)根据自身情况适当参加体育锻炼。

(3)久病初愈,应注意生活起居有常,避免过劳。随气候变化增减衣被,注意保暖,防止正虚邪袭,变生他证。

(4)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忌食生冷、油腻刺激之品,饮食有节,忌暴饮暴食。

(5)积极治疗原发病,按时服药,定期复查。

中药中毒

因药物使用不当而产生毒性作用,造成毒攻脏腑,亡阴亡阳,均属重度。病位在经络、气血及相关脏腑。常见乌头类、马钱子、洋金花、巴豆、蟾蜍等中毒,可参照本病护理。

1.护理评估

服药的种类、时间、量及服药后的反应。

病情缓急、患者的神志、瞳孔、脉搏、呼吸等情况。

有无呕吐、腹痛、腹泻等情况。

生活自理能力。

心理社会状况。

2.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A、按中医内科急症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B、按药物中毒的程度和临床表现分别安置抢救室、监护室或观察室。

C、对马钱子类中毒引起的昏厥者,室内光线宜暗,分泌物、大小便等送检。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A、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神志、瞳孔的变化,以及呕吐物、分泌物、大小便的量、色、性质、气味等。

B、如出现抽搐、昏迷、喘促、心动过缓时,及时报告医师,做好抢救准备。

(3)给药护理

中药汤剂宜温服,昏迷者遵医嘱鼻饲给药。

(4)饮食护理

A、饮食宜清淡,中、轻度中毒者,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重度中毒者初期以静脉供给营养,后期给流质,昏迷者鼻饲饮食。

B、中毒症状消失后,适当补充蛋白质,宜少食多餐,忌辛辣、油炸、粗糙等食物。

(5)情志护理

A、意识清醒者,安定患者情绪,避免不良刺激。

B、有轻生意念者,专人守护,防止意外。

(6)临证(症)施护

A、口服有毒药物中毒者,可用温淡盐水口服后,再用压舌板或手指刺激咽喉壁,引起反射性呕吐,反复数次排毒。

B、遵医嘱洗胃,依据中毒种类选用生理盐水、温开水等,每次500ML左右,反复多次洗胃,必要时服用牛奶,蛋清、米汤等保护胃粘膜。

C、遵医嘱用痛下药物导泻排毒。

D、中毒时间超过6小时,或服通下药超过2小时未泻者,可遵医嘱选用生理盐水或2%的肥皂水1000ML不保留灌肠排毒。

3.健康指导

(1)做好预防中药中毒的宣教工作,在医师和药师的指导下用药,不盲目使用剧毒药及民间偏方。

(2)服中药后如有舌麻、心慌等症状应立即停药并尽快就诊。

(3)按照说明服药,如有不明白之处一定要问明医师方可使用。

(4)向患者及家属交代某些中草药的性能及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若有异常立即停药。



































中医内科护理常规

一般护理常规

病室环境

(1)病室环境清洁、舒适、安静,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根据病症性质,室内温湿度适宜。

2、根据病种、病情安排病室,护送患者到指定床位休息。

3、入院介绍

(1)介绍主管医师、护士,并通知医师。

(2)介绍病区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

(3)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

4、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

(1)测量入院时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重。

(2)新入院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3次,连续3日。

(3)若体温37.5℃以上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

(4)若体温39℃以上者,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5)体温正常3日后,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6)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执行。

5、每日记录大小便次数1次。

6、每周测体重、血压各1次,或遵医嘱执行。

7、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8、遵医嘱执行分级护理。

9、定时巡视病房,做好护理记录。

(1)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志、瞳孔、舌脉、二便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治疗。

(2)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泄物、治疗效果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3)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

10、加强情志护理,疏导不良心理,使其安心治疗。

11、根据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一定了解,积极配合治疗。

12、遵医嘱准确给药。服药的时间、温度和方法,依病情、药性而定,注意观察服药后的效果及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

13、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宜忌。

14、预防院内交叉感染

(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2)做好病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

15、做好出院指导,并征求意见。

感冒

因外感风邪,客于肺所致。以鼻塞、流涕、咳嗽、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肺卫。上呼吸道感染可参照本病护理。

护理评估

(1)体温、寒热、汗出情况。

(2)有无咳嗽、咯痰。

(3)心理社会状况。

(4)辩证:风寒束表证、风热犯表证、暑湿袭表证、气虚感冒证、阴虚感冒证。

2、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A、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B、重症感冒宜卧床休息,热退后适当下床活动。

C、若汗出热退时,宜用湿毛巾或干毛巾擦身,更换衣服,避免受凉。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A、密切观察体温、寒热、汗出、咳嗽、咯痰、痰色、舌脉及服药后反应。

B、服解热药后体温骤降、面色苍白、出冷汗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C、药后无汗、体温继续升高、咳嗽、胸痛、咯血或热盛动风抽搐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给药护理

A、风寒感冒者,汤药宜热服,服药后可给予热饮料,或盖被保暖,以助微汗出。

B、风热感冒者,汤药宜温服。

(4)饮食护理

A、饮食以清淡为主,多饮水。忌辛辣、油腻厚味食物。

B、风寒感冒者,宜热食,忌生冷;风热感冒者,可多食水果;气虚感冒者,宜多选温补、易消化食物。

(5)情志护理

因感冒多次反复发作,情绪低落,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6)临证(症)施护

A、风寒感冒,发热无汗,遵医嘱针刺。

B、鼻塞流涕,可用热毛巾敷鼻额部或按摩迎香穴。

C、风热感冒口渴,可给予温开水或清凉饮料,或遵医嘱给予鲜芦根煎汤代茶饮。

D.便秘者,遵医嘱服用中药或中药泡水代茶饮。

E暑湿感冒,头身疼痛者,遵医嘱针刺或采用刮痧疗法。

F.体虚感冒者,遵医嘱艾条。

3、健康指导

(1)起居有常,饮食有节。加强锻炼以增强体质。

(2)自我穴位按摩,坚持每日凉水洗脸,预防感冒。

(3)注意四时天气变化,天暑地热之时,切忌坐卧湿地,汗出勿当风。

咳嗽

因邪客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不清所致。以咳嗽、咯痰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肺,涉及脾、肾。呼吸道感染、急性及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肺脓肿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1、护理评估

(1)咳嗽的声音、时间、性质及伴随症状。

(2)咯痰的性质、颜色和气味。

(3)心理社会状况。

(4)辩证:风寒束肺证、风热犯肺证、燥邪伤肺证、痰热壅肺证、肝火犯肺证、痰湿蕴肺证、肺阴亏虚证、肺气亏虚证。

2、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A、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B、咳嗽严重者卧床休息,痰多者取侧卧位,经常变换体位,将痰排出,必要时协助翻身拍背。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A、注意观察咳嗽声音、时间、性质、节律和咯出痰的性状、颜色气味等特征,以及有无恶寒发热、紫绀、汗出等伴随症状。

B、胸痛气促、久咳、痰中带血,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C、痰呈黄绿色脓性痰,或大咯血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D、年老久病,痰不易咯出,出现体温骤降、汗出、尿少、头昏、心悸、嗜睡、四肢不温等脱证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给药护理

A、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

B、风寒、阳虚者中药宜热服,药后加盖衣被,以助微微汗出。

(4)饮食护理

A、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营养之品,忌肥甘、油腻、煎炸、辛辣刺激性饮食及烟酒。

B、风热、燥邪犯肺咳嗽宜食清热润肺化痰之品。

C、肺肾阴虚咳嗽宜食生津、润肺、止咳之品。

(5)情志护理

保持精神愉快,对久咳不愈和肝火犯肺咳嗽的患者,做好情志调护,避免精神刺激,学会自我调节。

(6)临证(症)护理

A、风寒束肺咳甚者,遵医嘱给予背部拔火罐或镇咳药。

B、风热、燥邪犯肺咳嗽,干咳少痰、粘稠难咯,遵医嘱用中药雾化吸入。

3、健康指导

(1)鼓励患者适当户外活动,平时注意身体锻炼,以增强体质,改善肺功能。

(2)注意四时气候变化,随时增减衣服,注意寒暖,预防感冒。

哮喘

因外邪、饮食、情志、劳倦等因素,使气滞痰阻,气道挛急、狭窄所致。以发作性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喘息不得平卧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肺、脾、肾。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护理评估

(1)既往史、家族病史、发病的诱因及是否接触过敏原。

(2)哮喘发作的症状及伴随症状。

(3)生活自理能力。

(4)心理社会状况。

(5)辩证:寒哮证、热哮证、虚哮证(发作期),肺气虚证、脾气虚证、肾气虚证(缓解期)。

2、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A、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B、哮喘发作时卧床休息,取半卧位或端坐位,立即给予氧气吸入。

C、哮喘缓解后可适当下床活动。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A、密切观察哮喘发作的时间、特点、咯痰难易、痰色、痰量、神志、面色、汗出、体温、舌脉及哮喘发作与季节、气候、饮食和精神等因素的关系,以及伴随症状。

B、突然出现呼吸急促,张口抬肩,胸部满闷,不能平卧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C、哮喘持续发作、汗出肢冷、面青唇紫、烦躁不安、神昏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D、夜间喘甚、咯稀泡沫痰、心悸尿少、浮肿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E、服用含麻黄的汤药后,心率明显增快、血压升高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F、患者主诉鼻、咽、眼部发痒、咳嗽、流鼻涕等,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G、出现痰热闭阻、喘息不止、咯痰不利、神志恍惚、烦躁不安、嗜睡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给药护理

A、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寒哮宜热服。

B、哮喘发作有规律者,可在发作前1~2小时服药以缓解症状,服药后观察其效果和反应。

C、对喘证患者慎用镇静剂。

(4)饮食护理

A、饮食宜清淡、富营养,不宜过饱、过甜、过咸,忌生冷、辛辣、鱼腥发物、烟酒等食物。

B、喘憋多汗者,嘱多饮水。

C、注意饮食调护,保持大便通畅。

(5)情志护理

A、解除患者思想顾虑,消除紧张心理。

B、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6)临证(症)施护

A、痰气交阻,哮喘发作时,遵医嘱针刺、拔罐火等。

B、痰热阻肺,痰色黄黏稠时,遵医嘱给予中药雾化吸入、翻身拍背。

C、哮喘伴有表证发热时,遵医嘱针刺或服用中药。

D、缓解期可用耳针,或遵医嘱针刺。

3.健康指导

(1)起居有常,注意四时气候变化,防寒保暖

(2)居室内切勿放置花草,禁止养宠物及铺设地毯等。

(3)戒烟酒,忌食海鲜发物等易引发过敏的食物。

(4)保持良好的情绪,防止七情内伤,诱发哮喘发作。

(5)坚持锻炼身体以增强体质,劳逸结合,节制房事。

(6)积极寻找过敏原,预防哮喘复发。

肺胀

因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使肺气胀满,不能敛降所致。以胸中胀满,痰涎壅盛,喘咳上气,动后尤显,甚者面色、唇舌发绀,心慌浮肿为主要表现。病位在肺,涉及心、脾、肾。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护理评估

咳嗽、咳痰、喘息及痰量,性质、颜色和气味。

生活自理能力。

心理社会状况。

辩证:寒饮束肺证、痰湿壅肺证、痰热郁肺证、痰蒙心窍证、肺肾气虚证。

护理要点

一般护理

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重症患者卧床休息,胸闷喘息取半卧位,病情缓解或轻症可适当活动,逐渐增加活动量,不宜过劳。

重症患者做好口腔及皮肤护理,浮肿者记录出入量。

鼓励患者咳嗽、排痰,必要时体位引流。

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喘息、浮肿、咳嗽、咯痰等变化。

出现神志恍惚、面色青紫、痰声辘辘、四肢发凉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出现面赤谵语、胸中闷胀、烦躁不安、舌强难言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出现神志不清、气促、冷汗、四肢厥冷、脉微欲绝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给药护理

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服药后观察效果和反应,并做好记录。

(4)饮食护理

A、饮食宜清淡可口、富营养、易消化,忌食辛辣、煎炸或过甜、过咸之品。

B、寒饮束肺者,忌食生冷水果。

C、痰热郁肺者,可饮清热化痰之品。

D、有心衰水肿者,给予低盐或无盐饮食。

E、多汗者,注意补液,给予含钾食物。

F、纳呆者,可少食多餐,并注意饮食的色、香、味。

(5)情志护理

本病缠绵难愈,患者精神负担较重,指导患者自我排解方法,树立战胜疾病信心,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6)临证(症)施护

A、痰热郁肺、痰粘稠难咯出时,给予雾化吸入,必要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B、出现呼吸困难、呼多吸少、动则喘促、紫绀时,立即给予低流量持续吸氧,观察吸氧效果,并做好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准备工作,随时准备协助医师进行抢救。

C、躁动不安者,遵医嘱使用镇静药。

3、健康指导

(1)加强锻炼,劳逸适度。

(2)慎风寒,防感冒。

(3)饮食有节,戒烟酒。

(4)积极治疗原发病,定期去医院复查。

胃脘痛

因胃气郁滞,气血不畅所致。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胃,涉及肝、脾。急慢性胃炎、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1、护理评估

(1)腹痛的部位、性质、时间、程度、疼痛有无规律性及与饮食的关系。

(2)饮食、生活习惯及既往病史。

(3)心理社会状况。

(4)辩证:寒邪客胃证、饮食停滞证、肝气犯胃证、肝胃郁热证、淤血停胃证、胃阴亏虚证、脾胃虚寒证。

2、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A、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B、胃痛持续不已,疼痛较剧烈,或呕血、黑便者,应卧床休息,缓解后可下床活动。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A、密切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及与寒热、饮食的关系。

B、注意呕吐物和大便的颜色、性状。

C、胃痛突然加剧,或伴呕吐、寒热,或全腹硬满而疼痛拒按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D、出现呕血或黑便、面色苍白、冷汗时出、四肢厥冷、烦躁不安、血压下降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给药护理

A、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

B、脾胃虚寒或寒凝气滞者,中药汤剂宜热服。

(4)饮食护理

A、饮食以质软、少渣、易消化、少量、多餐为原则。

B、戒烟酒、浓茶、咖啡。忌食辛辣、肥甘之品。

(5)情志护理

帮助患者消除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的影响,使其保持乐观情绪。

(6)临证(症)施护

A、食滞胃痛者,暂时禁食;缓解后逐渐给予全流或半流饮食。

B、胃痛发作可遵医嘱用针刺止痛。

C、虚寒性胃痛者,遵医嘱热敷或药熨胃脘部,或艾条,或中药膏贴敷。

D、呕血、黑便者,按血证护理常规进行。

3、健康指导

(1)禁烟、酒、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食物。了解患者饮食习惯,必要时推荐食谱,改善原有饮食习惯。

(2)生活规律,劳逸结合,保证睡眠,保持乐观情绪。

(3)如出现疼痛、反酸、呕吐等症状时,及时就医。

(4)指导患者和家属了解本病的性质,掌握控制疼痛的简单方法,减轻身体痛苦和精神压力。

呕吐

因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所致。以胃内容物从口吐出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胃,涉及肝、脾。急性胃炎、幽门或贲门痉挛、胆囊炎、肝炎、胰腺炎等出现呕吐时,可参照本病护理。

1、护理评估

(1)呕吐物内容、颜色、气味、次数和时间。

(2)饮食、生活习惯。

(3)心理社会状况。

(4)辩证:寒邪犯胃证、食滞胃肠证、痰饮停胃证、肝气犯胃证、脾胃虚寒证、胃阴亏虚证。

2、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A、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B、呕吐严重者,卧床休息,不宜过多翻身,吐后不宜立即进食。

C、呕吐时宜取侧卧位,轻拍其背,吐后用温水漱口。对卧床不起或神志不清者,可将头偏向一侧,以免呕吐物呛入气道而窒息。

D、必要时将呕吐物留样送检。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A、观察和记录呕吐物内容、颜色、气味、次数和时间等。

B、呕吐剧烈、量多,伴见皮肤干皱、眼眶下陷、舌质光红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C、呕吐呈喷射状,伴剧烈头痛、项强、神志不清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D、呕吐物中带咖啡样物或鲜血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E、呕吐频繁,不断加重或呕吐物腥臭,伴有腹胀痛、拒按、无大便及矢气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F、呕吐频作、头昏头痛、烦躁不安、嗜睡、呼吸深大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给药护理

中药汤剂宜小量渐进热服。

(4)饮食护理

A、进食时保持心情舒畅,宜少食多餐。

B、肝气犯胃者,可给予理气降气食物。

C、食积者应节食。

D、虚寒性呕吐宜温热性饮食,忌生冷不洁和肥甘厚味之品,尤忌甜食。

(5)情志护理

消除患者恐惧、紧张心理,肝气犯胃者,保持心情舒畅。

(6)临证(症)施护

A、寒邪犯胃,可用鲜生姜煎汤加红糖适量热服。

B、食滞肠胃,欲吐不得吐者,可先饮用温盐水,后用压舌板探吐。

C、痰饮停胃,可频服少量生姜汁。

D、肝气犯胃,稳定患者情绪,遵医嘱针刺。

E、脾胃虚寒者,胃脘部要保暖、热敷或遵医嘱隔姜灸或按摩胃脘部。

F、胃阴亏虚者遵医嘱给予中药泡水代茶饮。

3、健康指导

(1)注意生活起居,避免受寒后过于劳累。

(2)讲究饮食卫生,做到饮食有节。

(3)饮食一般宜软、易消化,切忌过饱。

便秘

因气阴不足,或燥热内结,腑气不畅所致。以排便间隔时间延长、大便干结难解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大肠。各种疾病引起的便秘均可参照本病护理。

1、护理评估

(1)排便间隔时间、大便性状、便后有无出血。

(2)既往饮食习惯。

(3)心理社会状况。

(4)辩证:肠道实热证、肠道气滞证、脾虚气弱证、脾肾阳虚证、阴虚肠燥证。

2、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A、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B、鼓励并指导患者根据病情作适当腹肌锻炼,有利于促进肠蠕动。

C、指导患者进行通便的腹部按摩。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观察排便间隔时间、大便性状、便后有无出血、腹部有无硬块、有无腹痛等情况。

(3)给药护理

中药汤剂应在清晨或睡前服用,观察服药后的效果及反应。

(4)饮食护理

A、饮食宜富含粗纤维,多饮水,忌食辛辣、煎炸食物,勿过食生冷。

B、脾虚气弱、脾肾阳虚、阴虚肠燥者,可每晨饮温开水冲服蜂蜜一杯。

C、肠道实热、肠道气滞者,可每晨饮冷开水一杯。

(5)情志护理

便秘者常有焦虑、烦躁心理,要多给予心理疏导,消除疑虑,保持乐观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6)临证(症)施护

A、实秘者,遵医嘱给予中药泡水代茶饮。

B、虚秘者注意防寒保暖,可予热敷、热熨。

C、肛肠疾病而致便秘者,遵医嘱便后可用中药熏洗。

3、健康指导

(1)指导患者正确选择食谱,改变既往不良饮食习惯。

(2)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即使无便意,也坚持定时蹲厕。

(3)便秘时切忌滥用泻药。

(4)适当运动,避免久坐、久卧。

泄泻

因感受外邪,或饮食内伤,使脾失健运,传导失司所致。以大便次数增多,便稀溏或如水样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大、小肠,涉及脾胃。急慢性肠炎、肠结核、肠功能紊乱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1、护理评估

(1)大便的量、色、质、气味及次数,有无传染性。

(2)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

(3)心理社会状况。

(4)辩证:寒湿困脾证、肠道湿热证、食滞胃肠证、肝气郁滞证、脾气亏虚证、肾阳亏虚证。

2、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A、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B、急性泄泻者,应卧床休息。

C、具有传染性者,执行消化道隔离。

D、长期卧床者,应定时翻身,泄泻后清洁肛门。

E、遵医嘱及时、准确地留取大便标本送检。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A、观察大便的量、色、质、气味及次数,有无里急后重等情况。

B、观察体温、脉搏、舌苔、口渴、饮水、尿量和皮肤弹性等变化。

C、泄泻严重、眼窝凹陷、口干舌燥、皮肤干枯无弹性、腹胀无力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D、呼吸深长、烦躁不安、精神恍惚、四肢厥冷、尿少或无尿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3)给药护理

中药汤剂趁热服用,服后盖被静卧。

(4)饮食护理

A、饮食以清淡、易消化、无渣及营养丰富的流质或半流质为宜。忌食油腻、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B、肠道湿热者,饮食宜清淡爽口,忌食生热助湿之品。

C、食滞胃肠者,暂禁食,待好转后再给予软食。

D、脾气亏虚者,以清淡饮食为宜,可食健脾食物。

(5)情志护理

A、慢性泄泻患者常有焦虑、恐惧心理,给予安慰,消除疑虑,保持心情愉快。

B、肝气郁滞者,忌恼怒,保持心情舒畅。

(6)临证(症)施护

A、寒湿困脾,腹痛者,可作腹部热敷。

B、肠道湿热,肛门灼热疼痛者,遵医嘱中药熏洗。

C、食滞胃肠,腹痛者,遵医嘱给予针刺。

3、健康指导

(1)注意饮食清洁、有节。

(2)生活规律,劳逸结合,保持心情舒畅。

(3)指导患者遵医嘱正确服药。

黄疸

因感受湿热病邪,阻滞肝胆,气机受阻,疏泄失常,胆汁外溢所致。以目黄,身黄、溲黄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肝、胆,涉及脾、胃。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胆道疾病等出现黄疸者,可参照本病护理。

1、护理评估

(1)皮肤、巩膜、二便的颜色,有无传染性。

(2)腹痛、出血。

(3)生活自理能力。

(4)心理社会状况。

(5)辩证:肝胆湿热证、湿困脾胃证、热毒炽盛证、寒凝阳衰证。

2、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A、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B、疑似传染性疾病时,执行消化道隔离。

C、发病期间宜卧床休息。

D、口臭、齿衄、呕吐者,做好口腔护理。

E、皮肤瘙痒者,保持皮肤清洁。定时翻身,预防褥疮。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A、密切观察黄疸部位、色泽、程度、体温、血压、舌脉、二便以及有无呕吐、腹胀、腹水、神昏等情况。

B、24小时尿量少于500ML或黄疸急骤加深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C、言语不清、神昏谵语、或四肢震颤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D、呕血、便血或高热烦渴、恶心呕吐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3)给药护理

中药汤剂宜温服。神昏不能口服时遵医嘱鼻饲给药或保留灌肠。

(4)饮食护理

饮食宜低脂、低蛋白、清淡、半流质为宜,忌食肥腻、辛辣、烟酒之品。

黄疸消退后可进食健脾祛湿之品。

情志护理

向患者及家属进行疾病知识的宣教,解除忧患,积极配合治疗。

临证(症)施护

肝胆湿热者,遵医嘱用中药泡水频服。

湿困脾胃,腹胀满重者,可遵医嘱用葱熨法;恶心、呕吐者,遵医嘱针刺。

热毒炽盛,病势急者,按有关急诊护理进行。

健康指导

注意饮食清洁,有节,慎起居,适劳逸,防过劳。

保持心情舒畅。

禁止吸烟、饮酒、注意保暖,防止感染。

保持大便通畅,定期门诊复查。

水肿

因肺脾肾对水液宣化输布功能失调,使体内水湿滞留,泛溢肌肤所致,以头面、四肢、腹部,甚至全身浮肿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其本在肾、其标在肺,其制在脾,涉及膀胱、三焦。肾性、心源性、营养不良性水肿等均可参照本病护理。

护理评估

水肿的部位、程度、消长规律。

生活自理能力。

心理社会状况。

辩证:风水相搏证、水湿浸渍证、湿热内蕴证,脾虚湿困、阳虚水泛证。

护理要点

一般护理

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重症患者绝对卧床休息,高度水肿而致胸闷憋气者,可取半卧位,下肢水肿重者,适当抬高患肢。

重症患者做好口腔及皮肤护理。对长期卧床的患者,预防压床的发生。

饮水量视尿量而定,一般以总入量多于前一日总出量500ML为宜,高热、呕吐、泄泻者则适当增加入量。

水肿严重者,经常变换体位;眼睑及面部水肿,可垫高枕;阴囊水肿者,可提睾带托起。

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定期测量体重和血压。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A、观察水肿部位、程度、消长规律,尿量及颜色,体温、血压、舌脉等变化。

B、24小时尿量少于500ML或尿闭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C、表情淡漠、疲乏无力、腹胀、呼吸深长、胸满气急、恶心呕吐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D、出现吐白色泡沫、面白唇紫、冷汗肢厥、烦躁心悸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3)给药护理A、阳水兼风者,中药宜热服,盖被,饮热粥或姜糖水后安卧,以助汗出。

B、阴水证者,中药宜温服;若伴恶心呕吐者,在服药前生姜檫舌,或少量频服。

C、服攻下逐水药者,中药应频服,并观察二便情况。

(4)饮食护理

A、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食辛辣、肥腻之品。

B、水肿初期遵医嘱给予无盐饮食,肿势消退后可改低盐饮食。

C、阳水证者,可给予清热利水之品。

D、阴水证者,饮食宜富于营养。

E、脾虚湿困者,可给予补脾利湿之品。

F、腹胀者,少食产气食物。

(5)情志护理

鼓励患者消除恐惧、忧虑、急躁、悲观等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6)临证(症)施护

A、风水相搏,浮肿尿少时,遵医嘱给予中药煎水代茶饮。

B、有呕吐、发热时,宜食清热利水之品。

C、胸闷、气促、口唇紫绀者,遵医嘱吸氧。

D、湿毒上泛,恶心呕吐不止者,可服热姜糖水,或遵医嘱用止吐药。

3.健康指导

(1)注意调摄,起居有常,随气候变化增减衣服。

(2)适当参加体育锻炼,严防感冒。

(3)劳逸适度,尤应节制房事,戒怒,以保护元气。

淋证

因外感湿热、饮食不节,使湿热蕴结下焦、膀胱气化不利所致。以小便频数短涩,滴沥刺痛、欲出未尽、小腹拘急,或痛引腰腹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膀胱、肾。泌尿系感染或结石、前列腺炎、乳糜尿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护理评估

尿的次数、尿量、尿色、尿痛等情况。

对疾病的认知程度。

心理社会状况。

辩证:湿热蕴结证、肝气郁滞证、脾肾两虚证。临床根据症状不同分为热淋、血淋、气淋、石淋、膏淋及劳琳。

护理要点

一般护理

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鼓励发热患者多饮水,以通利湿热。

做好外阴部清洁卫生。

遵医嘱及时准确留取尿培养标本送检。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A、观察排尿的次数、尿量、尿色及有无尿痛。

B、排尿不畅或尿闭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C、腰腹绞痛,或伴恶心、呕吐、出冷汗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D、血尿多,或引起虚脱危象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E、高热、神昏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3)给药护理

中药汤剂宜温服,注意药后反应,并做好记录。

(4)饮食护理

A、饮食宜清淡,多食蔬菜水果,多饮水。忌食辛辣、煎炸油腻、烟酒等刺激之品。

B、膏淋虚证和劳琳者,注意饮食进补。

C、石淋者,应根据结石成分性质的不同,注意饮食宜忌。

(5)情志护理

安慰患者,给予心理疏导,消除紧张、急躁或悲观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6)临证(症)施护

热淋,高热不退时,遵医嘱针刺。

石淋,肾绞痛发作时,穴位按压。

膏淋发作时,按压肾俞、三阴交、足三里等穴位。

劳淋,腰酸甚时,在睡眠时腰下垫棉垫。

健康指导

坚持按医嘱服用药物,切勿自行中断,以免复发。

按时复诊。如有发病征象,及时就医,以免延误。

起居有常,饮食有节,节制房事,保持心情舒畅。

做好个人卫生,保持尿路感染。

每日坚持多饮水,并限制含钙及草酸丰富的饮食。

病情缓解后适当活动。石淋者应增加活动量,指导患者进行跳跃、拍打等活动。







中医外科护理常规

一般护理常规

1、病室环境

(1)病室环境清洁、舒适、安静,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根据病症性质,室内温湿度适宜。

2、根据病种、病情安排病室,护送患者到达指定床位休息。

3、入院介绍

(1)介绍主管医师、护士,并通知医师。

(2)介绍病区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

(3)介绍作息时间、相关制度。

4、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

(1)测量入院时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重。

(2)新入院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3次,连续3日。

(3)若体温37.5℃以上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

(4)若体温39℃以上者,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5)体温正常3日后,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6)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执行。

5、每日记录大便次数1次。

6、每周测体重1次,或遵医嘱执行。

7、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8、遵医嘱执行分级护理。

9、定时巡视病房,做好护理记录。

(1)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瞳孔、神志、舌脉、二便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治疗。

(2)保持伤口敷料干燥,发现浸湿、脱落等情况及时处理,或报告医师。

(3)保持各种引流管通畅,不受压,不脱落,注意引流液的量、性质及气味等,引流袋每日更换1次,遵守无菌技术原则。

(4)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

(5)急腹症患者,诊断不明前禁止止痛剂或热敷。

(6)手术患者按手术护理常规,做好术前准备、术后护理。

10、遵医嘱准确给药。服药的时间、温度和方法,依病情、药性而定,注意观察服药后的效果及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

11、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宜忌。

12、加强情志护理,疏导不良心理,使其安心治疗。

13、根据患者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一定了解,积极配合治疗。

14、预防院内交叉感染

(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2)做好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

15、做好出院指导,并征求意见。



外科手术护理常规

1、术前护理

(1)遵医嘱完善术前各项检查。

(2)针对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做好情志护理。

(3)结合疾病做好健康教育。

(4)术前清洁皮肤,遵医嘱行手术区备皮,做好护理记录。

(5)术前晚遵医嘱给予安神镇静药物,保证患者休息。

(6)术日晨护理

A、遵医嘱放置胃管、尿管,排空膀胱。

B、取下义齿、眼镜和贵重物品,交家属保管。

C、遵医嘱给予术前用药,将病历、X线片、CT片及术中用药等手术用物带入手术室。

D、再次核对患者姓名、床号及手术名称。

(7)根据手术要求准备麻醉床、氧气及监护仪等用物。

2、术后护理

(1)术后根据患者病情遵医嘱送入ICU或普通病房。

(2)根据麻醉方式、手术部位和各专科特点决定患者卧位。

(3)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A、严密观察生命体征。

B、记录出入量,注意体液平衡。

C、评估肠蠕动功能恢复的情况。

D、禁食期间遵医嘱准确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E、保持引流管通畅,定时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及量。发现异常报告医师,及时处理。

F、定时查看敷料,观察有无出血和分泌物,注意其颜色、性质及量,定期更换,做好记录。

G、评估伤口疼痛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间,分析疼痛原因,遵医嘱用针刺或药物止痛。

(4)针对不同的情绪反应,鼓励患者树立信心,战胜疾病。

压疮

因久病卧床,气血运行失畅,肌肤失养;或因摩擦皮肤、染毒所致。以皮肤破溃,疮口经久不愈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肌肤,重则达骨骼。

1、护理评估

(1)是否为易发生压疮的高危人群,受压部位皮肤情况。

(2)生活自理能力及心理社会状况。

(3)辩证:气滞血瘀证、蕴毒腐溃证、气血两虚证。

2、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A、按中医外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B、长期卧床患者,应定时翻身,并用海绵或气垫床以保护骨突部位。

C、注意被褥的清洁、松软、干燥、无折,保持患者皮肤清洁干燥。

D、递送便盆时,动作轻柔,避免摩擦。大小便失禁者,便后清洁会阴部,并滑石粉外扑。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观察患者受压部位皮肤色泽、范围大小、疼痛、疮面大小及腐肉、脓液等变化。

(3)给药护理

A、中药汤剂温服,服后观察药物反应。

B、压疮破损、溃烂、有腐肉或愈合缓慢着,遵医嘱给予中药生肌散、玉红膏等外敷。

(4)饮食护理

A、增加血肉有情之品,以扶正气。

B、食欲不振者,劝其进食;不能进食者,遵医嘱给予鼻饲或静脉补充营养。

(5)情志护理

A、介绍病情,说明治疗的必要性,取得患者合作,缓解其紧张情绪。

B、向患者讲解发病的原因,帮助患者分散注意力,消除忧虑,配合治疗。

(6)临证(症)护理

气滞血瘀或气血两虚者,可遵医嘱用艾灸治疗。

3、健康指导

(1)对患者及家属介绍预防压疮的知识。

(2)经常自行检查皮肤,定时变换体位。

(3)保持皮肤及被服的清洁卫生。

乳痈

因乳汁淤积,肝郁胃热,热毒入侵乳房所致。以乳房部结块肿胀疼痛、溃后脓出稠厚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乳房。急性化脓性乳腺炎可参照本病护理。

1、护理评估

(1)患乳肿胀范围、皮肤色泽、疼痛程度、有无肿块及全身有无寒热。

(2)溃后脓液的量、色、质及气味。

(3)有无乳头发育不良、有乳头破损等情况。

(4)心理社会状况。

(5)辩证:气滞热壅证、热毒炽盛证、正虚毒恋证。

2、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A、按中医外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B、病情较重者,卧床休息;脓肿切开后取半卧位或患侧卧位,以利脓液引流。

C、停止哺乳,用三角巾或胸罩托起患乳。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A、注意观察患乳肿胀范围、皮肤色泽、疼痛程度,有无肿块、触痛,全身有无寒热。

B、观察溃后脓液的量、色、质、气味及疮口有无乳汁排出。

(3)给药护理

A、遵医嘱局部给予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类中草药外敷。

B、局部红、肿、热、痛严重者,应遵医嘱服中药回乳。

(4)饮食护理

A、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少食辛辣、肥甘及鱼腥发物。

B、宜进食营养丰富、高维生素、高蛋白食物。

(5)情志护理

介绍病情,消除患者恐惧及焦虑心理,使其配合治疗。

(6)临证(症)施护

A、气滞热壅者,遵医嘱局部外敷中药膏。

B、疼痛剧烈时,遵医嘱针刺或注射止痛剂。

3、健康指导

(1)指导哺乳妇女保持乳头清洁,定时哺乳,每次哺乳后将剩余乳汁吸空。

(2)指导哺乳妇女及时纠正乳头凹陷,防止因乳头内陷、乳汁不畅而反复发作。

(3)防止乳头皲裂,可用自身乳汁涂抹;乳头擦伤、皲裂时,可外涂麻油或蛋黄油。

(4)哺乳期妇女应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激动。

(5)早期可采用局部热敷,促进血液循环,利于炎症消散。

(6)以胸罩或三角巾托起患乳,脓未成者减少活动牵拉。

石瘿

因情志内伤,痰湿内生,上逆于颈部所致。以甲状腺单侧或双侧肿块、坚硬如石、高低不平、推之不移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颈部。甲状腺可参照本病护理。

护理评估

项颈部肿块大小、硬度、有无压痛、声音嘶哑、吞咽困难等。

生活自理能力。

心理社会状况。

辩证:痰瘀内结证,瘀热伤阴证。

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A、按中医外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B、晚期患者全身衰竭,形体消瘦,长期卧床,应定时协调翻身,预防压疮。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A、观察患者神志、血压、舌脉、胸憋、心悸等情况。

B、观察肿块的皮肤色泽、大小、硬度、活动度、有无压痛、血管怒张、声音嘶哑、吞咽困难、气短、手足抽搐等情况。

(3)给药护理

A、了解用药类别、时间、途径、药量,观察用药后反应。

B、遵医嘱按时按量服用甲状腺制剂。

(4)饮食护理

A、晚期患者的营养消耗量大,应注意饮食结构的调整,给予营养丰富、清淡、易消化的高热量饮食,忌食辛辣、海带、灸和酒类。

B、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静脉营养支持疗法。

(5)情志护理

帮助患者认识手术的重要性,减轻对疾病的恐惧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6)临证(症)施护

A、痰瘀内结、瘀热伤阴者,遵医嘱给予中药药膏外敷。

B、术前指导患者腹式深呼吸有效咳嗽、咳痰、床上排便、头部后仰等练习以便术后恢复。

C、术后1天患者的颈部需制动,禁止吞咽动作。发现异常时,应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D、术后按手术后护理常规进行。

3.健康指导

(1)指导患者自我心理调节。

(2)指导患者掌握伤口护理知识,保持伤口清洁和干燥。

(3)切口愈合后在医师指导下逐步练习颈部活动和肩关节活动。

(4)告知患者在放射治疗期间可配合中药治疗。

肠痈

因饮食不节、湿热内阻,使败血浊气壅遏于阑门所致。以转移性右下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肠。阑尾炎可参照本病护理。

1、护理评估

(1)腹痛性质、部位、持续时间,腹肌紧张度,有无压痛、反跳痛等。

(2)心理社会状况。

(3)辩证:气滞血瘀证、瘀滞化热证、热毒炽盛证。

2、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按中医外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A、观察腹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腹肌紧张度、腹部包块等情况。

B、观察患者神志、血压、体温、呼吸等变化,并做好记录。

(3)给药护理

A、中药汤剂宜多次温服,并观察腹痛是否减轻,体温是否下降。

B、服用通里攻下药时,应注意大便情况。泻下太过者应报告医师处理,并鼓励患者多饮水。

(4)饮食护理

A、瘀滞化热者,宜进食流质或半流质。

B、热毒炽盛,呕吐频繁者,暂禁食。

C、恢复期可进食高蛋白、新鲜蔬菜及水果,忌食生冷之品。

(5)情志护理

介绍病情,安慰患者,使之情绪稳定,配合治疗。

(6)临证(症)施护

A、腹痛甚时遵医嘱针刺止痛。

B、腹痛或有包块时,应遵医嘱外敷中药膏。

C、手术后鼓励早期下床活动,以促进肠蠕动恢复,肺证肠粘连发生。

3、健康指导

(1)慎起居,防感冒,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

(2)避免饮食不节及饮食后剧烈运动。

(3)保持良好情绪。





肠梗阻

因饮食不节、劳逸失调、情志不畅等而使肠道气血痞结、通降失调所致。以腹痛、呕吐、腹胀、便闭、无排气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肠。肠梗阻可参照本病护理。

1、护理评估

(1)观察腹痛部位、性质、程度及伴随症状。

(2)呕吐发生的时间、次数以及呕吐物的量、色、气味、性状。

(3)有无排气、排便以及大便的性状。

(4)心理社会状况。

(5)辩证:痞结型、瘀结型、疽结型。

2、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A、按中医外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B、卧床休息,血压稳定者取半卧位。

C、遵医嘱放置胃肠减压引流管,并使其固定、通畅。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A、观察腹痛、呕吐、腹胀及肛门排便、排气等情况。

B、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气味、性质和引流量。发现血性引流液时,应报告医师。

(3)给药护理

A、遵医嘱补充液体,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

B、中药汤剂宜温服;若用胃管注入,应在注入后夹管1~2小时,防止溢出。

(4)饮食护理

A、肠梗阻未缓解前禁食。

B、肠梗阻症状缓解后,遵医嘱进食流质、半流质等。

C、忌食辛辣、油腻、刺激、热燥之品。

(5)情志护理

做好心理安慰与疏导,缓解患者的紧张及恐惧心理,使之配合治疗。

(6)临证(症)施护

A、腹痛加剧者,遵医嘱针刺或药物止痛。

B、蛔虫、粪石引起的梗阻,遵医嘱口服或胃管注入植物油或液体石蜡。

3、健康指导

(1)饮食有节,避免暴饮暴食和饭后剧烈活动。

(2)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预防和治疗肠道寄生虫病。

(3)鼓励多饮水,多进蔬菜、水果及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忌烟、酒、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4)早期发现,及时就医。

(5)保持情绪稳定,态度乐观。

石淋

因湿热久蕴,煎熬尿液成石,阻滞肾系所致。以疼痛、血尿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膀胱和肾,涉及肝脾。泌尿系结石可参照本病护理。

1、护理评估

(1)疼痛发生的时间、部位、性质、次数及有无放射痛。

(2)有无发热、血尿,有无砂石排出,有无排尿突然中断。

(3)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及心理社会状况。

(4)辩证:湿热蕴结证、气血瘀滞证、肾气不足证。

2、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A、按中医外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B、遵医嘱做跳跃活动以利结石排出。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A、疼痛发生的时间、部位、性质、次数,有无发热、血尿,有无砂石排出,有无排尿突然中断等情况。

B、患者面色苍白、汗出、呕恶、辗转呻吟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C、出现虚脱时,取平卧位或头低位,做好抢救准备。

(3)给药护理

中药汤剂温服,注意药后反应,做好记录。

(4)饮食护理

A、嘱患者多饮水。

B、限制含钙、草酸类的食物,避免高糖、高胆固醇和高脂肪饮食,多食用高纤维食物。

C、尿酸结石不宜食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等。

(5)情志护理

做好与患者的沟通与交流,解释病情,以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

(6)临证(症)施护

湿热蕴结者,可遵医嘱针刺止痛。

3、健康指导

(1)养成多饮水习惯。

(2)积极治疗尿路感染。

烧伤

因强热侵害人体所致。以皮肉腐烂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肌肤。

1、护理评估

(1)烧伤种类。

(2)烧伤的面积和程度。

(3)有无并发症,如休克、感染、微循环障碍等表现。

(4)心理社会状况。

(5)辩证:火盛伤阴、火毒炽盛、火毒内功等实证;阴损及阳、气血两虚,阴伤胃败等虚证。

2.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A、按中医外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大面积烧伤者,实行保护性隔离。

B、做好病室地面、墙壁、空气的消毒,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C、指导患者注意休息,避免创面受压。

D、四肢烧伤者应抬高患肢。

E、大面积烧伤患者应绝对卧床,使用无菌床单。定时翻身,必要时使用翻身床。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A、凡中度烧伤有条件者,俺知道重症监护室,遵医嘱严格记录24小时出入量。

B、观察创面深浅、大小,注意有无水疱,红斑出血焦痂、坏死、脓苔等情况。

C、观察患者神志、寒热、食欲、舌脉等变化。

D、出现躁动不安、神识昏迷、持续高热时,立即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E、出现躁动不安,口干、尿少、面色苍白、神疲肢冷、血压下降、脉微细数时,立即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F、创面出现绿色脓苔或散在性黄色霉斑、或片状坏死、或痂下积脓、或光面如镜时,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3)给药护理

A、遵医嘱准确、及时地补充液体,保持静脉通畅。

B、中药汤剂温服;服后观察药物反应,作好记录。

(4)饮食护理

A、鼓励患者多进食,多食蔬菜、水果,忌食辛辣灸、肥甘厚味及海腥发物等。

B、不能进食的患者,遵医嘱鼻饲,给予丰富的食物。

C、口渴者遵医嘱补液。

(5)情志护理

烧伤患者心理压力大,应根据不同情绪变化患者的心理安慰与解释工作,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6)临证(症)施护

A、行暴漏疗法时,注意保持创面清洁、干燥,应严格执行病室的消毒制度。

B、呼吸道烧伤时,保持呼吸道通畅,做好气道切开、气管插管的准备。

C、手足部或近关节部位烧伤时,应保持患肢于功能位,创面愈合后,及时进行功能锻炼。

D、会阴部烧伤,二便后及时清洗,避免污染创面。敷料被污染者,应及时更换。

E、执行无菌操作,对绿脓杆菌感染的敷料应严格隔离,及时焚烧。

F、伴高热、昏迷着,按高热护理常规。

3.健康指导

(1)指导并帮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

(2)鼓励患者进行实意的整形、整容,进而增强生活自理能力和坚定生活信心。

(3)嘱患者生活中加强自我保护意识,避免发生烫伤。

(4)加强劳动保护,远离火源、热源等。开展防火、灭火、自救等教育。

(5)继续进行心理疏导工作,帮助患者树立良好的健康心理。

























中医肛肠科护理常规

一般护理常规

病室环境

病室环境清洁、舒适、安静,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根据病症性质,室内温湿度适宜。

根据病种、病情安排病室,护送患者到指定床位休息。

入院介绍

介绍主管医师、护士、并通知医师。

介绍病区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

介绍作息时间、相关制度。

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

测量入院时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重。

新入院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3次,连续3日。

若体温37.5℃以上,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

若体温39℃以上,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体温正常3日后,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执行。

每日记录大便次数1次。

每周测体重一次,或遵医嘱执行。

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遵医嘱执行分级护理。

定时巡视病房

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实施相互的护理措施,做好护理记录。

手术患者按手术护理常规进行,做好术前准备、术后护理。

观察伤口有无出血,出血与大便的关系。发现异常,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根据患者的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一定了解,积极配合治疗。

加强情志护理,疏导不良心理,使其配合治疗。

遵医嘱准确给药。正确实施外置熏洗法,注意观察用药后的反应。

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忌食辛辣刺激食物,多食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预防院内交叉感染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做好病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

做好出院指导,并征求意见。

肛肠科手术护理常规

术前护理

(1)遵医嘱完善术前各项检查。

(2)针对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做好情志护理。

(3)讲解有关疾病的知识、术前的注意事项、床上使用便器等所需的指导。

(4)术前清洁皮肤,遵医嘱行手术区备皮,并注意脐部的清洁,做好护理记录。

(5)术前晚护理

A、遵医嘱禁食、禁水。

B、遵医嘱给予清洁灌肠。

C、遵医嘱给予安神镇静药,保证睡眠休息。

(6)术日晨排空膀胱,遵医嘱给予麻醉用药。

(7)根据手术要求准备术后用床。

2、术后护理

(1)术后根据病情遵医嘱送入ICU、普通病房等。

(2)硬膜外麻醉、骶麻患者去枕平卧6小时,禁食、禁水。

(3)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A、观察生命体征。

B、观察肛周有无水肿,肛门有无脱出物,创面有无渗血,发现异常报告医师,及时处理。

(4)手术当日不宜排便。局部处理从术后第2天初次排便开始,创面分泌物或粪便要及时除去。

(5)术后尽早给予普食,进食富纤维素的食物和足够的水分,忌辛辣刺激,保持排便通畅。

(6)便秘者遵医嘱给缓泻的中药。

(7)尿潴留者给予热敷下腹部或诱导排尿,或遵医嘱针刺。

(8)创口疼痛甚者遵医嘱用局部止痛药,或中药煎液肛门湿热敷或坐浴,或给予耳针止痛。

(9)指导患者做适当的提肛运动,以促进伤口愈合,利于功能康复。



因饮食不洁,燥热内生,下迫大肠及久坐、负重远行等所致。以便血、肛门有肿物、坠胀、异物感或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根据发病部位的不同,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

1、护理评估

(1)患者的职业、饮食、排泄习惯及诱发因素。

(2)排便有无疼痛、便血,便后有无肿块脱出等。

(3)直肠检查结果。

(4)心理社会状况。

(5)辨证:风伤肠络证、湿热下注证、气滞血瘀证、脾虚气陷证。

2、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A、按中医肛肠科一般护理常规。

B、痔发作期要侧卧休息。

C、保持肛门及会阴部清洁,便后坐浴。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A、排便时如痔核脱出,应及时还纳。

B、外痔伴有感染或发生嵌顿、或突发血栓外痔者应卧床休息并报告医师。

(3)给药护理

大便后遵医嘱用中药熏洗。

(4)饮食护理

A、鼓励多饮水,多进蔬菜、水果以及含纤维素的饮食,忌烟、酒、辛辣等刺激之品、

B、气滞血瘀者给予补中益气温阳之品;脾虚气陷者忌酸冷食物,宜进温补食物。

(5)情志护理

疏导患者情志,使之配合治疗。

(6)临证(症)施护

A、术后出现尿潴留,但经诱导无法解除者,遵医嘱针刺或导尿。

B、术后7~9天为痔核坏死脱落阶段,嘱患者减少活动,密切观察便血情况。

C、内痔结扎后,嘱患者不可牵拉留在肛外的线端,以免疼痛或出血。

3、健康指导

(1)保持肛门清洁,坚持每晚热水或中药液坐浴。

(2)养成定时排便习惯,避免排便时间过长。习惯性便秘患者,多食粗纤维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3)避免肛门局部刺激,便纸宜柔软,不穿紧身裤和粗糙内裤。

(4)忌久坐、久立或久蹲,最好选用软坐垫。

(5)勿负重远行,防止过度劳倦,进行适当锻炼。可指导患者进行提肛运动,对于改善肛门局部血液循环,锻炼肛门括约肌功能有积极的作用。

(6)发现排便困难者应及时到医院复诊。

肛痈

因过食肥甘、辛辣、醇酒,或肺、脾、肾亏虚,湿热之邪乘坐下注所致。以肛门周围红肿、疼痛、有波动感,伴恶寒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肛门直肠周围脓肿可参照本病护理。

1、护理评估

(1)患者的饮食、排泄习惯及诱发因素。

(2)肛周症状及伴随症。

(3)直肠检查结果。

(4)心理社会状况。

(5)辩证:火毒蕴结证、热毒炽盛证、阴虚毒恋证。

2、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A、按中医肛肠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B、避免坐位,高热及病情较重者,应卧床休息,取侧卧位。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A、观察局部皮肤红肿范围、温度、疼痛程度、有无波动感,观察体温变化及全身情况。

B、对切开排脓术后,应观察伤口情况及引流物的色、质、量,有无出血或渗血,发现异常,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3)给药护理

A、大便后遵医嘱中药熏洗。

B、火毒蕴结、热毒炽盛者,中药应饭后偏凉服。

C、阴虚毒恋者遵医嘱用中药泡水代茶饮。

(4)饮食护理

A、饮食宜清淡、富有营养,忌食辛辣刺激之品。

B、急性期给予少渣半流质。

(5)情志护理

做好情志疏导,解除害羞及因慎痛而害怕排便、担心预后等心理问题,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6)临证(症)施护

A、体温超过39℃,按高热护理常规进行。

B、局部疼痛难忍者,遵医嘱使用止痛剂。

3、健康指导

(1)忌油腻辛辣之品,戒烟酒。

(2)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防治便秘,便后清洗肛门或坐浴。

(3)发现肛门局部异常,及时就诊治疗。

肛裂

因阴津不足或脏腑热结、肠燥便秘、粪便粗硬、排便努责等所致。以肛门周期性疼痛、出血、便秘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肛门,与大肠关系密切。

1、护理评估

(1)饮食、排便习惯及病程长短。

(2)肛门症状。

(3)心理社会状况。

(4)辩证:血热肠燥证、阴虚津亏证、气滞血瘀证。

2、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A、按中医肛肠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B、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观察肛门疼痛的性质、程度与持续时间,大便是否带血、滴血及出血量。

(3)给药护理

A、早期肛裂者,排便后遵医嘱用中药坐浴,或用生肌玉红膏涂于裂伤处。

B、陈旧性肛裂,遵医嘱给予中药坐浴,以促进创面愈合。

(4)饮食护理

A、血热肠燥者多食蔬菜、水果。

B、气滞血瘀者给予理气活血之品。

C、阴虚津亏者宜多进滋阴增液之品。

(5)情志护理

A、因裂口剧痛难忍,易产生不良情绪,可教会患者按摩腹部,以减轻排便疼痛。

B、气滞血瘀者,易出现胸闷、烦躁,须加强情志疏导。

(6)临证(症)施护

A、疼痛剧烈时,遵医嘱可针刺镇痛,亦可予中药外敷肛裂局部。

B、便秘时,切忌努责,可遵医嘱给服润下或缓泻剂。

3、健康指导

(1)注意个人卫生,养成每天定时排便的习惯,每日早晨可空腹淡盐水一杯。

(2)指导患者预防便秘的方法,坚持腹肌锻炼,排便时避免蹲坑时间过长。

(3)发生肛裂及时治疗,防止继发贫血和其他肛门疾病。





















































































中医骨伤科护理常规

一般护理常规

1、病室环境

(1)病室环境清洁、舒适、安静,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根据病症性质,室内温湿度适宜。

2、根据病种、病情安排病室,护送患者到指定床位休息。

3、入院介绍

(1)介绍主管医师、护士,并通知医师。

(2)介绍病区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

(3)介绍作息时间、相关制度。

4、生命体征测量,做好护理记录

(1)测量入院时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重。

(2)新入院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3次,连续3日。

(3)若体温37.5℃以上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

(4)若体温39℃以上者,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5)体温正常3日后,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6)危重患者的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执行。

5、每日记录大便次数1次。

6、每周测体重1次,或遵医嘱执行。

7、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8、遵医嘱执行分级护理。

9、定时巡视病房,做好护理记录。

(1)保持伤口敷料干燥,发现浸湿、脱落等情况及时处理或报告医师。

(2)各种引流管保持通畅,不受压,不脱落,注意及记录引流液的量、性质及气味等,引流袋每日更换1次,遵守无菌技术原则。

(3)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瞳孔、神志、舌脉、二便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治疗。

(4)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做好护理记录。

(5)手术患者按骨伤科手术护理常规进行。

(6)根据病情,指导并帮助患者进行合理有效地功能锻炼,使患者及家属了解功能锻炼的意义、原则、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等。

10、遵医嘱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外治或内服药,观察用药效果及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

11、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宜忌。

12、加强情志护理,疏导不良心理,使患者配合治疗。

13、根据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一定了解,积极配合治疗。

14、预防院内交叉感染

(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2)做好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

15、做好出院指导,并征求意见。

骨伤科手术护理常规

1、术前护理

(1)遵医嘱完善术前各项检查。

(2)针对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做好情志护理。

(3)根据病情,制定功能锻炼计划和术前指导,并教会患者。

(4)术前清洁皮肤,遵医嘱行手术区备皮,做好护理记录。

(5)术前晚遵医嘱禁食禁水;给予安神镇静药,保证充足睡眠。

(6)术日晨护理

A、遵医嘱给予麻醉用药,将病历、X光片、CT片及术中用药等手术用物带入手术室。

B、再次核对患者姓名、床号及手术名称。

(7)根据手术要求备好术后用的硬板床,根据病情及手术种类,必要时备好牵引器具。

2、术后护理

(1)术后将患者平稳地抬上床。四肢手术,取平卧位,抬高患肢;脊柱手术,取平卧位,保持脊柱平直,按时给予轴位翻身。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A、密切观察生命体征。

B、保持引流管通畅,定时观察和记录引流液的色、质及量。发现异常时报告医师,及时处理。

C、定时查看敷料,观察有无渗血和分泌物,注意其色、质、量,及时更换,做好记录。

D、评估伤口疼痛的性质、程度和持续时间,分析疼痛的因素,遵医嘱使用针刺或药物,以减轻和缓解疼痛。

(3)针对不同的情绪反应,鼓励患者树立信心,战胜疾病。

(4)根据患者手术的情况,指导不同的功能锻炼。

(5)牵引、外固定手术患者,按牵引、外固定护理常规进行。

小夹板固定护理常规

按中医骨伤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1)向患者说明小夹板固定的注意事项,以取得患者的主动配合。

(2)整复固定完毕,搬动患者时,注意保护患肢,保持正确的位置,严防骨折断端重新移位。

(3)固定期间,抬高患肢的功能位或所需特殊体位。

(4)注意观察小夹板包扎的松紧度,以布带能在夹板上下移动1cm为标准,随着患肢肿胀逐渐消退时,及时报告医师,进行调整。

(5)经常巡视病房,倾听患者主诉,密切观察患肢的血液循环。如发现肢端皮肤青紫或苍白,肤温较对侧下降甚至冰凉,主诉剧痛、麻木等现象时,报告医师,及时处理。

(6)整复固定后麻醉药消失,患者感觉正常后,即可指导并协助患者进行功能锻炼。

(7)经常检查压垫的放置位置是否合适,避免夹板压迫,形成压疮。保持小夹板的清洁。

(8)解除固定后,如需中药熏洗、热敷,应给予具体指导。

牵引术护理常规

牵引术后护理常规

1.按中医骨伤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向患者说明牵引的目的,注意事项、,向患者主动配合。

3.洗净患肢,局部备皮。根据病情需要,帮助患者摆好体位,分散注意力,减轻患者紧张心理,协助医师做好牵引术。

4.凡新上牵引的患者,要做好交接班,倾听患者主诉,观察患肢血液循环、肢体感觉及活动情况,发现异常,报告医师,及时处理。

5.保证牵引效能,注意观察以下事项,注意护理记录。

(1)牵引的重锤要悬空,不可着地或靠在床架上,不可随意增减牵引重量。

(2)嘱患者不要擅自改变体位,保持牵引所需的体位和力线。

(3)牵引绳应滑动自如,被物不可压在牵引绳上,以免影响牵引线轴线及牵引力。

(4)滑动牵引的患者,要适当抬高床头或床尾等处,以保持牵引力与反牵引力的平衡。

(5)皮肤牵引时,要随时观察胶布及绷带有无松散或脱落,局部皮肤有无水泡、皮疹或溃疡,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6)按医嘱定时测量两侧肢体的长度,做好记录。

(7)保持骨牵引处针眼的干燥,定期清洁换药,预防感染。注意观察钢针有无松动、滑脱、皮肤有无拉豁,如发现牵引针向一侧偏移时,及时报告医师处理。

(8)人工牵引、电脑腰椎牵引、颈椎牵引等需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6、向患者解释早期功能锻炼的意义,指导患者功能锻炼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7、鼓励患者深呼吸、用力咳嗽,预防并发症坠积性肺炎;鼓励多饮水,保持二便通畅。

石膏外固定护理常规

1、按中医骨伤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石膏固定前清洁患肢,如有伤口先清洁再换药。

3、做好解释工作,使患者主动配合。

4、上石膏当天需床头交接班,倾听患者主诉,严密观察肢体血液循环和感觉运动状况,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协助处理。

5、四肢石膏外固定术后,抬高患者以利消肿。

6、石膏未干固护理

(1)石膏未干时,不应覆盖被物,如天气寒冷,盖被需用支架托起,以防石膏变形或折断。

(2)尽量不要搬动患者,若需更换体位,要用手掌托扶石膏,协助搬移,忌用手指捏压。

7、石膏干后护理

(1)注意保持石膏清洁,勿使尿、便等污染。翻身或改变体位时要平托石膏,力量要轻柔均匀,避免折断变形。

(2)密切观察伤口渗血及患肢血运情况,如石膏表面有血迹渗出并逐渐扩大,为持续出血征象,立即报告医师,及时处理。

(3)石膏固定后可指导患者进行石膏内的肌肉舒缩活动和味被固定的关节、肢体活动。如病情允许,应鼓励患者下床活动一减少术后并发症。

8、注意加强石膏边缘及骨突部位的皮肤护理,如发现局部疼痛、红肿、瘀斑等早期压疮症状,及时处理。石膏过紧或松动、变形时,报告医师,及时更换。

9、拆除石膏后,按“骨折患者功能锻炼法”进行功能锻炼。

骨折

因外力或骨疾病等原因使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遭到破坏所致。以骨折局部疼痛、肿胀、瘀斑、功能障碍,出现受伤肢体的畸形、异常活动,可闻及骨擦音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骨骼,涉及肾。

1、护理评估

(1)受伤史,骨骼病病史。

(2)精神状态,患肢疼痛、肿胀、瘀斑,功能障碍,畸形等。

(3)生活自理能力。

(4)心理社会状况、

(5)X线摄片及CT等结果。

2、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A、按中医骨伤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B、减少患肢移动,必要移动时,取得患者配合。移动时动作轻柔,用双手同时扶托骨折部位的上下两个关节。

C、牵引、复位、固定术前做好解释工作,取得患者的配合;术后摆放于功能位或所需特殊体位,防止畸形,并按各种牵引固定术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A、观察生命体征及患肢疼痛、肿胀、出血等情况。

B、观察患肢指(趾)端血液循环,皮肤感觉及运动状况。

C、开放性骨折,注意观察出血量的多少、伤口大小、有无异物及血管、神经损伤等。

D、出现面色苍白、气短、出冷汗、四肢厥冷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E、患肢出现疼痛、麻木、肿胀、皮肤苍白,或青紫、肤温较健侧低,甚至冰凉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3)给药护理

中药汤剂宜温服或遵医嘱用药酒服下。

(4)饮食护理

A、骨折早期饮食宜清淡、富营养、易消化,忌食肥甘、煎炸之品。

B、骨折中后期宜选择补益气血之品。

C、长期卧床患者,应鼓励多饮水和富含纤维素的蔬菜、水果,以利大便通畅。

(5)情志护理

给予精神上安慰,解除患者紧张心理,保持乐观情绪,配合治疗。

(6)临证(症)施护

A、疼痛剧烈,遵医嘱给予针刺或药物止痛。

B、患肢淤血肿胀,遵医嘱用中药外敷或熏洗。

3、健康指导

(1)指导并帮助患者早期循序渐进的功能锻炼。

(2)向患者讲解防止并发骨质疏松、关节僵硬等的知识。

脱位

因外力所致骨端关节面失去正常的对合关系,引起关节功能障碍者,称为脱位。

1、护理评估

(1)外伤史或关节反复脱位病史。

(2)关节局部有无疼痛、肿胀、淤血等情况。

(3)有无伴随骨折、神经及血管损伤,是否合并多发性创伤。

(4)生活自理能力和心理社会状况。

(5)X线检查结果。

2、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A、按中医骨伤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B、做好复位前的准备工作,协助医师及时整复。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观察患者关节局部情况和全身变化,若疼痛较甚,遵医嘱使用止痛剂;移动患者时,需托扶患肢,避免因活动患肢而加重疼痛。

(3)给药护理

中药汤剂宜温服,服药后观察药后疗效及反应。

(4)饮食护理

多食具有润肠通便、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以保持大便通畅。

(5)情志护理

给予精神安慰,解除患者的紧张心理。

(6)临证(症)施护

A、脱位早期局部冷敷,减轻损伤部位的出血和水肿。

B、复位后,需用三角巾或宽带悬吊固定者,注意保持患肢于功能位。需石膏外固定或牵引时,按石膏外固定或牵引术护理常规进行。

C、在固定期间,需注意患肢的肌肉收缩活动及未固定的关节功能锻炼。解除固定后,要发展活动过猛及粗暴的被动活动。

3、健康指导

(1)正确进行关节部位功能锻炼,避免用力过猛、剧烈运动或过早运动而导致习惯性脱位。

(2)遵医嘱进行负重活动,若有异常及时就诊。

腰椎间盘突出症

因腰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脊神经根所致。以腰腿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好发部位为腰4、腰5、骶1等椎间盘。

1、护理评估

(1)发病史、诱因。

(2)疼痛部位、程度、体位等状况。

(3)评估腰部功能、下肢感觉和肌力、大小便情况。

(4)生活自理能力和心理社会状况。

(5)X线、CT等检查结果。

2、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按中医骨伤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A、对急性发作期的患者,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与体位变化的关系以及有无放射痛和皮肤感觉异常等情况。

B、推拿前嘱患者排空大小便。

C、推拿后即用腰围固定腰部,平卧硬板床;观察腰腿疼痛情况。

D、症状缓解后应坚持腰背肌锻炼。

E、注意患者有无二便功能障碍,做好皮肤护理,防止湿疹、压疮的发生。

(3)给药护理

用药期间忌生冷及寒凉食物,同时外避风寒,以免加重病情。

(4)饮食护理

饮食宜营养丰富,忌食生冷、辛辣、滋腻之品。

(5)情志护理

关注患者情绪变化,做好思想疏导,树立信心,配合治疗和护理。

(6)临证(症)施护

A、非手术疗法治疗急性期患者时,应绝对平卧硬板床休息,包括饮食、大小便等均不能起床,可缓解髓核对神经根的压迫,以缓解疼痛。1~3周后,如症状缓解,可戴护腰下地活动。

B、手术治疗时,按骨伤科手术护理常规进行。术后遵医嘱翻身,预防并发症。

C、翻身时须保持躯干上下一致,切忌脊柱扭转或屈曲。

D、术后指导并帮助患者锻炼下肢肌肉收缩、足趾的屈伸和直腿抬高活动,防止术后神经根粘连。

3、健康指导

(1)宜睡硬板床。

(2)注意腰背部保暖,避免因受风寒湿冷的刺激而诱发。

(3)腰围不可长期使用,通过功能锻炼来加强腰背肌的力量,以免肌肉退化、萎缩。

(4)腰部不可过度负重,取物时应避免大幅度的弯腰和旋转。

骨折患者的功能锻炼

全身各关节、肌肉等通过合理的运动,起到理气活血、舒筋活络、强壮筋骨的作用,以加速骨折愈合,恢复肢体功能的锻炼方法。

四肢骨折功能锻炼法

(1)骨折早期

伤后2周以内。此期患肢肿胀疼痛,骨折端不稳定,容易再移位。功能锻炼的主要形式是患肢肌肉舒缩运动。原则上骨折部上、下关节不可活动,身体其他部位均应进行正常活动。此期间功能锻炼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患肢血液循环,以利消肿和稳定骨折。

A、上肢

整复固定后,即可鼓励患者做握拳及手指屈伸活动,腕关节做轻度背伸掌屈活动,根据骨折部位,做肘关节伸屈和提肩活动。

B、下肢

整复固定后,即可鼓励患者做脚趾自主活动、踝关节背伸和拓屈、股四头肌舒缩活动、髌骨按摩等每日3~4次。牵引患者,可酌情嘱其手拉吊环,做收腹提臀动作。

(2)骨折中期

伤后2周,既不肿胀消退,疼痛减轻,骨折端已较稳定,骨痂开始生长。此期锻炼的形式除继续增强患肢肌肉舒缩活动外,逐步恢复骨折上、下关节的活动,并逐渐由被动活动转为主动活动。伤后5~6周,骨折部有足够的骨痂时,可以进一步加大关节活动的幅度,防止肌肉萎缩,避免关节僵硬。但仍应注意限制不利于骨折连接和固定的活动。

A、上肢

鼓励患者握紧拳头,做自主性关节屈伸活动,可由一个关节开始,继而几个关节协同锻炼。并可放下悬吊带,自主抬举上臂。

B、下肢

鼓励患者练习患肢足部轻度蹬床及直腿抬举动作。牵引者,可练习双手拉吊环,健肢逐步负重锻炼。小夹板外固定的患者,鼓励并协助患者扶双拐下床,做患肢逐步负重锻炼。

(3)骨折后期

骨折临床愈合后,功能锻炼的主要形式是加强患肢关节的主动活动和负重锻炼,使关节迅速恢复正常活动的范围和肢体正常力量。

此期上肢可鼓励做力所能及的轻微工作,使关节得到全面地锻炼。下肢扶双拐者,应逐步改成单拐,继而弃拐行走,并逐步增强摆腿、蹲下起立及旋转摆膝等动作。











































中医妇科护理常规

一般护理常规

1、病室环境

(1)病室环境清洁、舒适、安静,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根据病证性质,室内温湿度适宜。

2、根据病种、病情安排病室,护送患者到指定床位休息,危重患者安置在抢救室。

3、入院介绍

(1)介绍主管医师,护士,并通知医师。

(2)介绍病区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

(3)介绍作息时间、相关制度。

4、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

(1)测量入院时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重。

(2)新入院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3次,连续3日。

(3)若体温37.5℃以上,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

(4)若体温39℃以上,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5)体温正常3日后,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6)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执行。

5、每日记录大便次数1次。

6、每周测体重一次,或遵医嘱执行。

7、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8、遵医嘱执行分级护理。

9、定时巡视病房,做好护理记录

(1)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志、舌脉、汗出及二便、阴道排出物情况,发现异常,报告医师。

(2)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情况,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

(3)腹痛未明确诊断时,禁用镇痛剂。

(4)大出血或激烈腹痛者,报告医师,并做好输液、输血和急诊手术准备。

10、遵医嘱给药。服药的时间、温度和方法依病情、药性而定,注意观察药后的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

11、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宜忌。

12、加强情志护理,疏导不良心理,使其安心治疗。

13、根据患者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所了解,并配合治疗。

14、预防院内交叉感染

(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2)做好病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

(3)有传染者,按传染病要求隔离。

15、做好出院指导,并征求意见。

产科一般护理常规

1、按中医妇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产前护理

(1)遵医嘱做好各项化验检查。

(2)保持产室清洁、安静及冷暖适宜。指导孕妇尽量采取左侧卧位,注意休息。

(3)指导孕妇进食营养丰富的食物,如富含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及含铁、钙、纤维素的食物。

(4)孕36周以上如乳头扁平或凹陷时,指导孕妇适当向外牵拉乳头。

(5)讲解分娩配合知识。

(6)观察产程

A、定时观察胎动和胎心音。

B、观察生命体征及产程进展,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适时送至产房。

3、产后护理

(1)了解分娩过程,协助产妇卧床休息;有会阴部伤口的产妇,嘱其向健侧卧位。

(2)观察子宫复旧及阴道出血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协作处理。

(3)产后4小时,应指导并协助母亲和新生儿皮肤接触、新生儿吸吮乳头。

(4)产后2小时,应鼓励产妇排尿。产后6小时未排尿者,参照“癃闭”护理常规。

(5)鼓励产妇早期下床活动,但避免久坐、久站、当风坐卧,避免受凉、受热,衣服被褥厚薄适宜,禁用冷水。

(6)剖腹产妇按妇科手术术后护理。

(7)保持会阴部清洁,产后3日内每日冲洗1次。会阴水肿者遵医嘱湿敷。

妇科手术护理常规

1、术前护理

(1)遵医嘱完善术前各项检查。

(2)针对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做好情志护理。

(3)讲解有关疾病的知识、术前的注意事项、指导床上使用便器等。

(4)术前清洁皮肤,遵医嘱行手术区备皮,并注意脐部的清洁,做好护理记录。

(5)术前晚护理

A、遵医嘱禁食、禁水。

B、遵医嘱给予安神镇静药物,保证睡眠充足。

C、遵医嘱给予清洁灌肠。

(6)术日晨护理

A、遵医嘱放置导尿管,排空膀胱。

B、取下义齿、贵重物品,并交家属保管。

C、将病历、X光片、CT片及术中用药等手术用物带入手术室。

D、再次核对患者姓名、床号及手术名称。

(7)遵医嘱给予麻醉用药,根据手术要求准备麻醉床、氧气及监护仪等用物。

2、术后护理

(1)术后根据病情遵医嘱送入ICU、普通病房等。

(2)全麻患者清醒前,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硬膜外麻醉患者去枕平卧6小时,头偏向一侧。

(3)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A、观察生命体征。

B、观察阴道出血及腹部切口有无渗血,发现异常保告医师,及时处理。

C、评估肠蠕动恢复的情况。

D、保持引流管、尿道通畅,定时观察颜色、性质及量。发现异常报告医师,及时处理。

E、定时查看敷料,观察有无出血和分泌物,注意其颜色、性质及量,及时更换。

F、评估伤口疼痛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间,并分析疼痛的原因,遵医嘱用针刺或止痛药。

月经不调

因素体气虚,冲任不固;或热伏冲任,血海不宁;或肾虚、肝郁,气血失调,血海蓄溢;或阴虚内热,扰动血海所致。以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以周期改变者,为月经过多、月经过少。其病位在胞宫,与肝、脾、肾关系密切。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子宫肥大、子宫内膜炎等引起月经异常,可参照本病护理。

1、护理评估

(1)月经初潮年龄,月经周期、经期、经量、经色、经质,痛经史记伴随症状。

(2)绝经年龄,更年期症状。

(3)精神刺激、环境、劳累、饮食习惯等诱发因素。

(4)有无盆腔炎、宫腔病变、阴道感染、贫血等疾病。

(5)妇科检查:诊断性刮宫、基础体温、激素测定结果。

(6)生活自理能力。

(7)心理社会状况。

(8)辩证:气虚证、血虚证、肾虚证、阴虚证、血寒证、血热证、气滞证。

2、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A、按中医妇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B、经量多者注意休息;虚寒或月经过少者,注意保暖;寒冷季节及行经前,避免下冷水,以防血为寒凝。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A、观察和记录月经的周期,经期的长短,经血的量、色、质、气味及伴随症状。

B、月经量多,伴面色苍白、汗多肢冷、脉沉细等情况,应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3)给药护理

A、服药期间忌食炙动火之物,以免迫血妄行。

B、服药期间,注意月经来潮的时间、色、质、量。观察药后有无口渴、咽干、口鼻生疮、便秘、头目胀痛等现象。

(4)饮食护理

A、加强营养,多食鱼、肉、蛋、奶类食物及新鲜蔬菜。

B、经行期间忌食生冷、苦寒、辛辣刺激品。

(5)情志护理

A、了解其心理状态机情绪变化。

B、气滞月经失调者,多劝导,调情志,消除情绪抑郁,保持气血畅行。

(6)临证(症)施护

经血量多者,观察面色、血压、脉象等变化,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3、健康指导

(1)保持心情舒畅,消除紧张、忧虑等情绪,以利于肝气通达、血液循环正常。

(2)劳逸适度,节制房事,防止损伤冲任。

(3)注意外阴及阴道卫生,内裤勤换勤洗,并在日光下曝晒,不宜阴干。

(4)注意饮食调摄,忌食生冷、苦寒之品,以防胞宫受寒,导致月经过少、闭经等。

(5)配合气功、太极拳等体育锻炼,以助气血运行,维持妇女的正常生理功能。

痛经

因情志损伤,六淫为害或气血不足,胞脉失于濡养所致。以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昏厥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冲任二脉、胞宫,与肝、肾有关。原发性和继发性痛经可参照本病护理。

1、护理评估

(1)年龄,经行腹痛病史,痛经发生的时间、部位、性质及程度,有无伴随症状。

(2)起居环境,卫生习惯,心理社会影响及饮食嗜好。

(3)婚育史,妇科手术史,有无妇科慢性疾病。

(4)对疾病的认识程度及生活自理能力。

(5)辩证:气血瘀滞证、寒湿凝滞证、肝郁湿热证、气血亏虚证、肝肾亏损证。

2、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A、按中医妇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B、行经期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防寒保暖。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A、痛经发作时,注意观察面色、汗出、脉搏等情况,以免发生昏厥。

B、如有面色苍白、冷汗淋漓、血压下降、脉细等情况时,应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3)给药护理

A、中药汤剂要温服或热服。

B、掌握服药时间。原发性痛经可于经前5~7日开始服药。

(4)饮食护理

A、饮食以清淡、富有营养为宜。

B、经前、经期忌食生冷、酸醋等食物,以免收敛、凝滞气血。

(5)情志护理

避免精神紧张,保持心情舒畅,使肝气调达,气血调和。

(6)临证(症)施护

A、痛经发作较剧,采取平卧位、保暖,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B、寒湿凝滞证应遵医嘱按摩或热敷小腹部。

3、健康指导

(1)劳逸结合,生活规律,睡眠充足,经期避免过度劳累及剧烈活动。

(2)行经时少食生冷瓜果,勿涉冷水,忌坐卧潮湿之地;注意下腹保暖,避免寒冷刺激。

(3)注意个人卫生及外阴清洁,勤换卫生垫及内裤。

(4)行经期间绝对禁止房事。

(5)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和抗病能力。

异位妊娠

因脏腑虚弱、气血劳伤,或情志不畅、气血郁滞,或风、湿、热邪损伤冲任,而致孕后凝集于少腹,不达子宫。以停经、少腹疼痛、阴道出血、腹部膨大,甚则痛剧厥阴、血脱、昏不识人为主要临床表现。由于受精卵着床部位的不同,分为输精管妊娠、卵巢妊娠、子宫间质部妊娠。临床以输卵管妊娠最为常见。

1、护理评估

(1)月经史,生育史,既往史。

(2)生命体征变化及伴随症状。

(3)腹痛的部位、性质、程度,阴道出血情况,有无并发症。

(4)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及生理自理能力。

(5)心理社会状况。

(6)辩证:休克型、包块型、不稳定型。

2、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A、按产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B、保持外阴清洁,每日用温开水清洗外阴,勤换内裤。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A、观察腹痛腹胀、阴道出血、阴道排泄物、肛门有无坠胀感以及面色、神志、血压、汗出等情况,做好阴道后穹窿穿刺得准备。

B、出现下腹剧痛、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血压下降时,应做好手术及抢救准备。

C、出现恶心呕吐、烦躁不安、冷汗淋漓、脉微欲绝时,报告医师,做好手术及抢救准备。

(3)给药护理

A、中药汤剂宜饭前温服,如有恶心呕吐者,中药宜浓煎,少量多次频服。

B、包块型者,遵医嘱局部外敷中药散剂,促进包块吸收。

C、服用活血化瘀药时,观察腹痛、阴道出血及有无胚胎组织物排出。

D、使用药物杀伤胚胎时,应观察有无不良反应。

(4)饮食护理

A、饮食宜高营养、清淡、易消化为原则,忌生冷、油腻、辛辣刺激之品。

B、不稳定型、休克型以流质、半流质饮食为宜。

(5)情志护理

安慰患者,解释病情,消除不良精神刺激,调节情绪。

(6)临证(症)施护

A、不稳定型者,禁止腹部热敷和不必要的妇科检查。

B、休克型者,按厥脱护理常规。

C、需手术者,按妇科手术护理常规。

3、健康指导

(1)治疗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等,预防异位妊娠的发生。

(2)注意经期和性生活卫生,减少炎症发生。

(3)指导患者选择避孕方法,做好避孕工作,减少人工流产及引产次数。

(4)定期门诊复查,特别是术后和包块型患者。

(5)妊娠失败者,嘱与下次受孕时间不得太近。再次妊娠后,注意是否宫外孕,如出现腹痛、阴道出血时及时就诊。

子痫

因禀赋不足、肝肾阴虚、或脾虚湿盛,又复妊娠重虚所致。以妊娠晚期、临产时或新产后,出现眩晕头痛,昏不知人,两目上视,牙关紧闭,四肢抽搐,全身强直、时醒时发,甚或昏迷不醒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胞宫。先兆子痫、子痫,可参照本病护理。

1、护理评估

(1)妊娠中晚期有高血压、水肿、蛋白尿等病史。

(2)晕厥状况,水肿、体重增加的程度以及伴随症状。

(3)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及生活自理能力。

(4)心理社会状况。

(5)辩证:肝风内动证、痰火上扰证。

2、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A、按中医产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B、绝对卧床休息。子痫发作期,安置单人房间,室内光线宜暗,避免声、光的刺激,采用深色窗帘。

C、做好防护工作,若昏迷烦躁者,加床挡,防止意外发生。四肢抽搐者,忌强力按压,以免骨折。

D、做好口腔护理,取出假牙。牙关紧闭者,并用开口器或压垫,防止咬伤唇舌。

E、各种治疗护理操作集中进行,动作轻柔、准确、迅速。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记录血压、胎心音、抽搐、神志、小便以及浮肿等变化,备齐急救物品,配合抢救。

(3)给药护理

A、中药汤剂宜温服。

B、昏迷者鼻饲给药。

(4)饮食护理

A、子痫发作时应禁食;昏迷者,采用鼻饲饮食;抽搐得以控制并完全清醒后,可进清淡低盐而富有营养的食物。

B、体瘦患者,应加强营养,多食利水及富营养食物。

(5)情志护理

A、加强精神护理,对患高血压、水肿、蛋白尿的孕妇,应告知本病知识,以消除患者恐惧心理,预防子痫的发生。

B、做好患者及家属的思想工作,给患者以安全感。

(6)临证(症)施护

A、抽搐时,给予氧气吸入,吸出痰液和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B、测胎心音,注意宫缩、宫口扩大及阴道出血等情况,做好接产或手术准备。若手术者,按妇科手术护理常规处理。

C、昏迷者,按昏迷护理常规处理。

3、健康指导

(1)子肿、子晕或轻、中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者,应及时治疗,以免发展为子痫。

(2)子痫发作控制后,应加强原发疾病的治疗。

(3)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因素的刺激。

(4)讲解镇静、解痉、降压等药物的功效;嘱孕妇若有异常反应时,应及时报告。

(5)因子痫而终止妊娠者,应做好产后随访,待血压稳定后指导患者再次妊娠。

(6)加强卫生宣教,阅读有关的妊娠指南,防病治病,未病先防。

























































中医儿科护理常规

一般护理常规

1、病室环境

(1)病室环境清洁、舒适、安静;陈设适宜,保证安全,以适应患儿。

(2)根据病症性质,室内温湿度适宜。

2、根据病种、病情安排病室,护送患儿到指定床位休息。

3、入院介绍

(1)介绍主管医师、护士,并通知医师。

(2)介绍病区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

(3)向较大患儿或陪护家长介绍作息时间、相关制度。

4、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

(1)测量入院时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重(3岁以内一般免测脉搏、呼吸、血压)。

(2)新入院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3次,连续3日。

(3)若体温37.5℃以上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

(4)若体温39℃以上者,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5)体温正常3日后,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6)危重患儿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执行。

5、每日记录大小便次数1次。

6、每周测体重1次,或遵医嘱执行。

7、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8、遵医嘱执行分级护理。

9、定时巡视病房,做好护理记录。

(1)严密观察患儿的神志、面色、生命体征、囟门、哭声、指纹、舌脉、二便等变化,若发现异常,应报告医师,并配合抢救。

(2)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泄物、治疗效果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3)及时了解患儿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

10根据病情,对患儿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一定了解,积极配合治疗。

11遵医嘱给药。服药的时间、温度和方法,依病情、药性而定,注意观察服药后的效果及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

12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宜忌。

13关心患儿,做好心理护理。

14、预防院内交叉感染

(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2)做好病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

15、做好出院指导,并征求意见。

肺炎喘嗽

因外邪犯肺,痰阻气道,使肺气郁闭所致。以小儿发热、咳嗽、气急、鼻煽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肺。小儿肺炎、咳嗽、支气管炎、哮喘可参照本病护理。

1、护理评估

(1)发热、咳嗽、精神等状况。

(2)X线、血常规等检查。

(3)有无鼻煽、发绀、三凹症。

(4)辩证:风热犯肺证、风寒袭肺证、痰热壅肺证、阴虚肺热证、肺脾气虚证。

2、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A、按中医儿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B、发热、咳喘期,应卧床休息,减少活动。喘憋明显者,取半卧位,经常给予翻身,变换体位。

C、保持呼吸道通畅,痰多者,轻拍背部,促进痰液排出。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A、观察体温、呼吸、咳嗽、痰喘、腹部胀气、神色、汗出、二便和重症患儿的生命体征。

B、出现面色灰暗、烦躁不安、肢冷汗出、呼吸急促、脉细微时,应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C、出现体温骤降或超高热,心率超过140次/分或间歇脉时,应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3)给药护理

中药宜温服或频服,药后可给予热粥、热汤以助药性,微汗而出。

(4)饮食护理

A、饮食宜清淡、易消化的半流质,忌食荤腥、油腻、辛辣之品。发热患儿可适度多饮水。

B、阴虚肺热者,可给予牛奶、鸡蛋、瘦肉、鱼类及蔬菜。

C、脾虚大便稀溏时,可用山药、红枣等温补食物。

D、肺虚不足者,可食梨汁、橘子汁以助养肺生津止渴。

(5)情志护理

稳定患儿情绪,避免烦躁,积极配合治疗。

(6)临证(症)施护

A、风热犯肺证患儿的穿衣盖被不宜过暖。

B、痰热壅肺证患儿出现气喘较重时,宜静卧、及时吸氧。

C、痰多粘稠、不易咳出时,遵医嘱给予中药雾化吸入,稀释痰液。

D、出现呼吸困难、面唇紫绀时,及时吸氧。

3、健康教育

(1)冬春季节少带儿童去公共场所,预防呼吸道疾病。

(2)指导患儿在进行户外活动时所需注意的事项。

(3)讲解出院带药的服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4)指导患儿养成良好卫生习惯,不偏食,保持大便通畅。

鹅口疮

因先天胎热内蕴,或口腔不洁,感受秽毒之邪所致。以口腔黏膜舌上布满白屑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心、脾。婴幼儿口腔炎可参照本病护理。

1、护理评估

(1)口腔白屑性状。

(2)有无影响进食及呼吸。

(3)实验室检查。

(4)辩证:心脾积热证、虚火上浮证。

2、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A、按中医儿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B、小儿奶瓶、奶头、餐具应清洁消毒。

C、注意口腔清洁,可用2%苏打水或清热中药擦洗口腔,每日3~4次,半小时内不宜进水、进食。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A、观察口腔黏膜、舌面白屑的增减及吸乳情况。

B、出现烦躁、口臭、流涎时,应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C、出现吸乳时啼哭、吞咽时呼吸困难等,应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3)给药护理

中药汤剂宜少量多次偏凉服。

(4)饮食护理

A、乳母饮食宜清淡,忌辛辣、酒类刺激性食物。

B、食物以微温为宜,禁食过热,以防损伤口腔黏膜。

C、虚火上浮者,选用清淡滋补食物,少食多餐。

(5)情志护理

保持患儿情绪稳定,避免大声哭闹。

(6)临证(症)施护

A、心脾积热证患儿多喂服温开水。

B、疮面遵医嘱用冰硼散外涂。

C、口臭便秘者,遵医嘱给予清热泻火的中药。

3、健康指导

(1)注意饮食卫生及患儿用品的清洁消毒。

(2)勿滥用抗生素。

(3)介绍患儿、乳母的适宜饮食。

泄泻

因外感时邪或内伤乳食所致。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水样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脾胃。婴儿腹泻可参照本病护理。

1、护理评估

(1)喂养史、卫生习惯。

(2)大便性状、气味、次数、病程。

(3)有无脱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4)辩证:伤食泻、风寒泻、湿热泻、寒湿泻、脾虚泻、脾肾阳虚证。

2、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A、按中医儿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B、大便培养后,具有传染性者,应执行消化道隔离。

C、保持臀部清洁干燥,勤换尿布,便后用清水洗净、擦干。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A、观察大便的次数、色、质、量、气味。

B、患儿的体温、精神、哭声、指纹、腹痛、腹胀等变化。

C、出现腹泻严重、尿少、皮肤干瘪及眼眶、囟门凹陷时,应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D、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时出、便如稀水、脉微细时,应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3)给药护理

A、中药汤剂宜温服。

B、脾虚泻、寒湿泻的中药宜热服。

(4)饮食护理

A、饮食以素食、流食或半流食为宜,忌食荤腥、油腻、生冷瓜果之品,哺乳儿应减少乳量和次数。

B、伤食泻,宜控制饮食,必要时禁食。

C、脾虚泻,可食山药粥及健脾利湿之品,忌食肥甘厚味之品。

D、寒湿泻,可给予生姜糖茶饮服。

E、脾肾阳虚泻,饮食宜热而软,少量多餐。

(5)情志护理

腹痛时应多与患儿交流,分散其注意力,以减轻疼痛。

(6)临证(症)施护

A、伤食泻患儿出现腹胀、腹痛时,可做腹部按摩。

B、风寒泻患儿出现腹痛、肠鸣时,腹部宜保暖。

C、湿热泻患儿,可饮淡绿茶、淡盐水、橘子水,以助清热利尿。

D、寒湿泻患儿,应不是避风,腹部保暖。

3、健康指导

(1)注意乳儿饮食及餐具卫生,适应四季气候变化,合理安排饮食。

(2)推荐适宜饮食,提倡母乳喂养,不要在夏季断奶。

(3)加强户外活动,多晒太阳,随气候变化增减衣服,避免腹部受凉。

惊风

因外感时邪,暴受惊恐,内蕴痰热所致。以抽搐伴神昏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心、肝。高热惊厥、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等惊风症状出现时,可参照本病护理。

1、护理评估

(1)抽搐部位、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

(2)高热、精神、哭声。

(3)呕吐、意识障碍、前囟、颅缝等情况。

(4)辩证:感受疫邪证、湿热疫毒证、痰食惊风证。

2、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A、按中医儿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必要时执行保护性隔离。

B、保持病室清洁安静,避免强光及噪音刺激。

C、急惊风患儿室温宜凉爽,慢惊风患儿室温不宜过低。

D、惊风发作期应卧床休息,将患儿平卧,头偏向一侧,解开衣领,使用床挡,切勿强行约束肢体,防止意外损伤。

E、抽搐停止后,室内保持安静,减少刺激,让患儿安静休息。

F、加强口腔和皮肤护理,预防口腔炎及压疮发生。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A、观察抽搐部位、程度、持续时间和伴随症状。

B、神志、面色、体温、呼吸、血压、脉象、呕吐物等的变化。

C、患儿出现瞳孔散大、气息低微或有屏气时,应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D、患儿出现汗出如油、脉细弱或囟门高突、哭声尖利时,应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3)给药护理

中药汤剂宜温服。

(4)饮食护理

A、饮食宜清淡、富营养、易消化。

B、昏迷患儿遵医嘱鼻饲,给予流质饮食。

(5)情志护理

安慰患儿,避免情绪波动而诱发抽搐。

(6)临证(症)施护

A、抽搐时,立即遵医嘱针刺急救或使用镇静剂。

B、牙关紧闭者,用多层纱布包裹压舌板放在上下臼齿之间,防止咬伤唇舌。

C、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出咽喉分泌物、呕吐物,必要时给予吸氧。

3、健康指导

(1)让患儿家属了解本病知识,学会预防抽搐和缓解抽搐的简单方法。

(2)推荐合理饮食,注意饮食卫生。

(3)指导患儿适时进行室外活动,多晒太阳,增强体质,避免惊恐,防止惊风发生。

水肿

因外感风邪或邪毒入侵,使肺、脾、肾功能失调,水湿溢于肌肤所致。以肌肿及小便短少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肾,涉及肺、脾。肾病综合症、急慢性肾炎、心力衰竭等病出现水肿时,可参照本病护理。

1、护理评估

(1)水肿部位、性质,有无腹水、胸腔积液、阴囊水肿。

(2)多尿、血尿、低蛋白血症、水肿。

(3)血压、贫血、营养状态。

(4)心理状况、生活自理能力。

(5)辩证:风水相搏证、湿热内蕴证、脾虚湿困证、脾肾阳虚证、肺脾气虚证。

2、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A、按中医儿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B、高度浮肿时,应卧床休息。

C、阳虚水泛着者,取半卧位,以改善呼吸困难。

D、记录24小时尿量,必要时记24小时出入量。

E、遵医嘱定期测量血压、体重和腹围。

F、高度浮肿者,可加海绵床垫;阴囊水肿者,可用棉垫托起阴囊,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预防压疮发生。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A、观察水肿消长、尿量、血压等情况。

B、使用利尿剂后,应观察低钠、低钾表现。

C、出现精神萎靡、呕吐、烦躁、肢冷、心率加快,血压下降时,应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D、出现尿少或尿闭、血压升高、恶心呕吐、胸闷气急、心慌时,应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E、用激素疗法后出现胃痛、出血时,应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3)给药护理

A、治疗期间应观察免疫抑制剂和激素的用药反应,观察血压变化。

B、中药汤剂浓煎温服,采用少量多次频服。

(4)饮食护理

A、严格掌握饮食宜忌。忌生冷、油腻及海腥等发物。

B、浮肿尿少期,可给予无盐饮食;肿消后,给予低盐饮食;控制激素治疗期间的饭量。

C、脾虚湿困者,可给予健脾利湿类食物。

(5)情志护理

做好家长和年长儿的健康指导,使其树立信心,坚持治疗。

(6)临证(症)施护

A、风水相搏者,在服解表剂时,需热服。药后盖被使其发汗,以助药效。

B、湿热内蕴者,应将下肢抬高,以减轻水肿。可给予中药煎水代茶饮,以助清热利水。

3、健康指导

(1)注意保暖,积极预防感染。

(2)保持情绪稳定,消除紧张恐惧心理。

(3)如用激素,不可随意停药,遵医嘱坚持按计划用药。

(4)注意安全,避免奔跑、打闹、摔伤,防止骨折。

(5)推荐适宜饮食,掌握饮食宜忌。

(6)定期门诊复查。

麻疹

因感受麻疹疫毒所致。以发热、咳嗽、泪水汪汪、唇内颊粘膜出现“麻疹粘膜斑”及满身布发红疹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肺、脾。麻疹、奶疹、风疹可参照本病护理。

1、护理评估

(1)流行病学史。

(2)热型,皮疹部位、特征,有无并发症,精神状态。

(3)患儿心理状况。

(4)辩证:顺证、逆证(热毒闭肺证、热毒攻喉证、毒陷心肝证)

2、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A、按中医儿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B、执行呼吸道隔离至岀疹后6天,有并发肺炎者延长至10天。

C、室内光线柔和,避免吹风受寒和强光刺激眼睛。

D、保持床单位清洁、平整,经常更换体位,衣服宽松,保持耳、鼻、口腔清洁。

E、修剪指甲,勤洗手,防止患儿用手挖耳、鼻或搔抓皮肤,以防局部感染。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A、观察麻疹各期的发热、咳嗽、神志、哭声、出汗等情况。

B、麻疹透发顺序、分布、色泽等变化。

C、出现疹出不畅、疹色紫暗、身热骤降、面色苍白、四肢欠温、呼吸微弱时,应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D、出现咳嗽音如犬吠、烦躁不安、唇甲紫绀、喉头水肿、呼吸困难时,应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3)给药护理

中药汤剂宜热服,岀疹期可采用温服法。

(4)饮食护理

A、饮食宜清淡流质或半流质,热食以促进血液循环,使皮疹易于透发。

B、恢复期应逐渐加强饮食调养,增强抵抗力。

(5)情志护理

A、多与患儿接触,给予关心和鼓励。

B、丰富患儿生活,避免恐惧心理的影响。

(6)临证(症)施护

A、麻疹透发不畅,遵医嘱用中药煎水代茶饮,或用毛巾蘸中药药液外擦,助于透疹。

B、岀疹期需重视补充水分,遵医嘱用中药煎水代茶饮,也可选用果汁加开水稀释饮用。

C、眼部分泌物多,可用温水、生理盐水清洗双眼,遵医嘱洗后滴抗生素眼药水。

D、麻毒攻喉时,密切观察呼吸及全身情况,及时吸氧、吸痰,并做好气管切开准备。

3、健康指导

(1)做好计划免疫接种,降低发病率。

(2)做好做好卫生宣教,让患儿及家属了解本病的知识,选择适宜的饮食。

(3)指导生活护理,注意防止发生目疾、声音嘶哑、哮喘等后遗症。

(4)麻疹流行期间,易感儿童不宜到人群密集的场所去。

水痘

因外感时行邪毒所致。以发热、皮肤分批出现丘疹、疱疹、结痂,愈后不留疤痕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肺、脾。水痘可参照本病护理。

1、护理评估

(1)流行病学史。

(2)皮疹部位,形状、性质及伴随症状。

(3)体温、精神、饮食等状况。

(4)患儿心理状况。

(5)辩证:风热犯表证、热毒炽盛证。

2、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A、按中医儿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B、执行呼吸道及接触隔离,至水痘结痂、脱落为止。

C、注意避风,衣被宜柔软舒适,以防复感外邪。

D、高热期应注意卧床休息,鼓励患儿多饮水,促进邪毒外泄。

E、皮肤清洁,剪短指甲,防抓破皮疹。注意口腔、眼、鼻腔粘膜和外阴部的清洁卫生,加强护理。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A、观察水痘透发的疏密、部位、形态、色泽等变化。

B、出现痘大而密、痘色紫暗、痘浆浑浊时,应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C、出现高热不退、皮肤发生感染时,应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3)给药护理

A、中药汤剂宜温服。

B、热毒炽盛证宜偏凉服。

(4)饮食护理

A、岀疹期饮食宜清淡,以富营养、易消化的流质、半流质为主,忌辛辣荤腥发物。

B、恢复期应给予营养丰富饮食,注意补充水分。

(5)情志护理

患儿因瘙痒严重而哭闹时,应转移患儿的注意力,避免情绪激动。

(6)临证(症)施护

A、热毒炽盛,高热伤津者,应遵医嘱给予中药煎水代茶饮。

B、大便秘结者,可给予蜂蜜、香蕉、果仁等润肠通腑之品。

C、肤痒甚,可在疱疹未破溃处遵医嘱涂擦5%碳酸氢钠溶液,疱疹破溃处宜保持干燥。

3、健康指导

(1)水痘流行期间应做好预防工作。

(2)注意天气变化,预防感冒。

(3)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饮水。

(4)避免皮肤因瘙痒抓破而导致感染。

紫癜

因外受邪热,内伏血分,迫血妄行;或素体禀赋不足,气血亏损,脾虚气弱,气不统摄,血不循经所致。以皮肤瘀点、瘀斑、压之不褪色为主要临床表现。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过敏性紫癜可参照本病护理。

1、护理评估

(1)过敏源接触史。

(2)出血程度和部位。

(3)心理社会状况。

(4)辩证:血热妄行证、气不摄血证、气阴两虚证。

2、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A、按中医儿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B、室内温湿度适宜,空气新鲜,避免污秽浊气、油漆、花粉等刺激。

C、床铺平整清洁,衣被柔软舒适,不揉搓皮肤。

D、注意口腔护理,用软牙刷刷牙,忌锐利玩具,限剧烈活动,定期修剪指甲,避免磕碰。

E、紫癜面积较大者,应卧床休息,减少活动。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A、观察皮肤出血倾向,出血的部位、颜色、分布面积及关节肿痛消长情况。

B、注意神志、面色、体温、呼吸、血压、脉象、舌象、二便及伴随症状。

C、腹痛剧烈伴有血尿、牙龈出血、呕血、黑便、尿血量多、烦躁时,应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3)用药护理

A、中药汤剂宜温服。

B、观察用药效果和反应,做好记录。

(4)饮食护理

A、禁食坚果和冷硬多刺食物。

B、忌食辛辣、海腥发物和煎炸、炙烤、顽固之品。

C、多食润肠通便之品,保持大便通畅。

D、若发现紫癜与某些食物有关,应忌食之。

E、有胃肠道出血时应暂禁食。

(5)情志护理

向患者介绍本病知识,减轻紧张及恐惧心理,保持心态稳定,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6)临证(症)施护

A、血热妄行者,室温不宜过高,衣被不可过暖。忌食辛辣炙烤之物。可用鲜梨汁、西瓜汁代水频服。

B、气不摄血者,注意保暖,衣被松软,少活动,多休息,少食多餐。

C、阴虚火旺者,室温偏凉,衣被忌过暖。忌食辛温香燥之品。

D、淤血阻滞,剧烈腹痛时,遵医嘱可用活血、止血、止痛药物。

E、鼻粘膜出血时取坐位,头后仰,前额冷敷,遵医嘱用云南白药或三七粉棉球压迫止血。

3、健康指导

(1)推荐适宜饮食,合理喂养,掌握饮食宜忌。

(2)调节情绪,消除紧张及恐惧心理。

(3)指导生活护理,随天气变化随时增减衣被。汗出谨防风邪,拭汗勿用冷湿毛巾,避免受凉。

(4)教会家属使用压迫止血的方法。

(5)患儿在脾切除术后2年内,应定期随诊,遵医嘱用免疫增效剂,以增强抗感染能力。

(6)注意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中医针灸科护理常规

一般护理常规

1、病室环境

(1)病室环境清洁、舒适、安静,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根据病证性质,室内温湿度适宜。

2、根据病种、病情安排病室,护送患者到指定床位休息;对中风、年老、行动不便者,应尽量提供方便的床位。

3、入院介绍

(1)介绍主管医师,护士,并通知医师。

(2)介绍病区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

(3)介绍作息时间、相关制度。

4、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

(1)测量入院时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重。

(2)新入院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3次,连续3日。

(3)若体温37.5℃以上,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

(4)若体温39℃以上,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5)体温正常3日后,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6)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执行。

5、每日记录大便次数1次,或遵医嘱执行。

6、每周测体重一次,或遵医嘱执行。

7、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8、遵医嘱执行分级护理。

9、定时巡视病房,做好护理记录

(1)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瞳孔、神志、舌脉、汗出及二便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治疗。

(2)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情况,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

(3)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泄物、治疗效果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10、针刺护理

(1)针刺前做好准备和解释工作,交代施术中的感觉和注意事项,消除患者的紧张心理。

(2)协助患者调整舒适体位,做好保暖。

(3)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注意观察患者的神志变化、效果和反应。如出现晕针、折针、弯针等现象,立即报告医师,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4)遵医嘱针刺,严格掌握禁忌证。

(5)针刺后协助患者穿好衣服,安置好体位,并做好护理记录。

(6)做好修针和针具的清洁消毒等工作。

11、灸法护理

(1)遵医嘱艾灸,严格掌握禁忌证。

(2)施灸时,严密观察艾条燃烧情况,防止艾火灼伤皮肤、衣被。

(3)艾灸后皮肤局部出现水疱时,小型水疱使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泡内液体,并以消毒纱布覆盖,防止感染。

(4)施灸后,协助患者穿好衣服,切忌吹风,做好护理记录。

12、遵医嘱按时准确给药。服药的时间、温度和方法依病情、药性而定,注意观察药效和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

13、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宜忌。

14、加强情志护理,疏导不良心理,使其安心治疗。

15、根据患者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所了解,并配合治疗。

16、预防院内交叉感染

(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2)做好病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



17、做好出院指导,并征求意见。

灸法

灸法是以艾绒为主要原料,制成艾条或艾炷,点燃后在人体某穴位或患处熏灸的一种技术操作,包括艾条灸、艾柱灸和温针灸。

艾条灸

用纯净的艾绒(或加入中药)卷成圆柱形的艾卷,点燃后在穴位表面熏烤的一种技术操作。

1、评估

(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2)患者体质及艾条施针处的皮肤情况。

(3)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4)心理状况。

2、目标

(1)遵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寒性病证得临床症状。

(2)通过运用温通经络、调和气、消肿散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等法,以达到防病保健、治病强身的目的。

3、禁忌证

(1)凡属实热证或阴虚发热者。不宜施针。

(2)颜面部、大血管处、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4、告知

(1)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烫伤等情况。

(2)艾绒点燃后可出现较淡的中药燃烧气味。

(3)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产生烧灼、热烫的感觉,应立即停止治疗。

(4)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水疱。

5、物品准备

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小口瓶、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

6、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2)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

(3)施灸部位,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

(4)遵医嘱在施灸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调整距离,防止烧伤。观察病情变化及有无不适。

(5)施灸中应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灼伤皮肤。

(6)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条插入小口瓶,熄灭艾火。

(7)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酌情开通通风。

(8)清洁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7、护理及注意事项

(1)采用艾柱灸时,针柄上的艾绒团必须捻紧,防止艾灰脱落烧灼伤皮肤或烧毁衣物。

(2)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疱时,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疱较大时,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取疱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艾柱灸

艾柱灸是将纯净的艾绒搓捏成圆锥状(如麦粒大或如半截枣核,大小不等),直接或间接置于穴位上施灸的一种技术操作。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种。

1、评估同艾条灸。

2、目标同艾条灸。

3、禁忌证同艾条灸。

4、告知同艾条灸。

5、物品准备

治疗盘、艾柱、火柴、凡士林、棉签、镊子、弯盘,酌情备浴巾、屏风等。间接灸时,备姜片或蒜片等。

6、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2)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

(3)艾柱燃烧时,应认真观察,防止艾灰脱落,以免灼伤皮肤或烧毁衣物等。

(4)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柱或艾条放置熄火瓶内,熄灭艾火。

(5)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体位,酌情通风。

(6)清洁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7、护理及注意事项

详见艾条灸。

温针灸

温针灸是针刺与艾条结合使用的一种方法,可增强针刺的疗效。

1、评估同艾条灸

2、目标同艾条灸

3、禁忌证同毫针法。

4、告知同毫针法、艾条灸。

5、物品准备

治疗盘、艾绒或艾条、火柴、皮肤消毒液、棉签、棉球、镊子、毫针盒等。

6、操作程序

(1)齐备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2)取合理体位,暴露温针施灸部位,注意保暖。

(3)遵照医嘱选择腧穴,消毒皮肤。选取毫针,正确持针,实施针刺。

(4)针刺得气后留针,将艾绒搓团捻裹于针柄上,点燃施灸,使热力沿针身传至穴位。

(5)将艾绒燃尽后换柱再灸,可连灸数壮。

(6)施灸时观察有无出现针刺意外,及时清除脱落的艾灰,

(7)施灸完毕,除去艾灰,起出毫针,用无菌干棉球轻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并核对毫针数目,以防遗漏。

(8)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排舒适体位,酌情开窗通风。

(9)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7、护理及注意事项

详见艾条灸。使用过的毫针处理。参见“毫针法。”

拔罐法

拔罐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热力,排除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吸附在皮肤穴位上,造成局部腧穴现象,达到温通经络,祛风散寒、消肿止痛、吸毒排脓为目的的一种技术操作。

1、评估

(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2)患者体质及实施拔罐处的皮肤情况。

(3)心理状况。

2、目标

(1)缓解风寒湿痹的而致的腰背酸痛、虚汗性咳喘等症状。

(2)用于疮疡及毒蛇咬伤的急救排毒等。

3、禁忌证

(1)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者。

(2)皮肤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

(3)孕妇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拔罐。

4、告知

治疗过程中局部可能出现水疱和烫伤。

5、物品准备

治疗盘、火罐(玻璃罐、竹罐、陶罐)、止血钳、95%酒精棉球、火柴。小口瓶等。

6、操作程序

(1)备齐物品,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2)取合理体位,暴露拔罐部位,注意保暖。

(3)遵医嘱选择拔罐部位。

(4)点燃的火焰在火罐内转动,使其罐内形成负压后并迅速叩至已经选择的拔罐部位上,待火罐稳定后方可离开,防止火罐脱落,适时留罐。

(5)拔罐过程中要随时观察火罐吸附情况和皮肤颜色。

(6)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安排舒适体位。

(7)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7、护理及注意事项

(1)拔罐时应采取合理体位。选择肌肉较厚的部位。骨骼凹凸不平和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

(2)操作前一定要检查灌口周围是否光滑,有无裂痕。

(3)防止烫伤。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起罐时切勿强拉。

(4)使用过的火罐,均应消毒后备用。

(5)起罐后,如局部出现小水疱,可不必处理,可自行吸收。

(6)如水疱较大,消毒局部皮肤后,用注射器吸出液体,覆盖消毒敷料

穴位按摩法

穴位按摩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运用手法作用于人体穴位,运用手法作用于人体穴位。通过局部刺激,可疏通经络,调动集体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病治病、保健强身目的的一种技术操作。

1、评估

(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2)体质及按摩部位皮肤情况。

(3)心理状况

2、目标

(1)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

(2)通过穴位按摩,达到保健强身的目的。

3、禁忌症

各种出血性疾病、妇女月经期、孕妇腰腹、皮肤破损及瘢痕等部位禁止按摩。

4、告知

按摩时局部出现酸胀的感觉。

5、物品准备

治疗巾。

6、操作程序

(1)遵医嘱进行穴位按摩。

(2)进行腰腹部按摩时,嘱患者先排空膀胱。

(3)安排合理体位,必要时协助松开衣着,注意保暖。

(4)根据患者的症状、发病部位、年龄及耐受性,选用适宜的手法和刺激强度,进行按摩。

(5)操作过程中观察患者对手法的反应,若有不适,应及时调整手法或停止操作,以防发生意外。

(6)操作后协助患者衣着,安排舒适卧位,做好记录并签字。

7、护理及注意事项

(1)操作前应修剪指甲。以防损伤患者皮肤。

(2)操作时用力摇均匀、柔和、持久,禁用暴力

刮痧法

刮痧法施应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如牛角刮板,瓷匙等物,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皮下出现瘀斑,从而达到疏通腠理、逐邪外出为目的的一种技术操作。

1、评估

(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2)体质及刮痧部位皮肤情况。

(3)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4)心理状况。

2、目标

(1)缓解火解除外感时邪所致高热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

(2)使脏俯秽浊之气通达与外,促使周身气血流畅,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禁忌症

提醒过于消瘦、有出血倾向、皮肤病变处等禁用此法。

4、告知

(1)刮痧部位出现紫色痧点或瘀斑,数日后方可消失。

(2)刮痧部位的皮肤有疼痛、灼热的感觉。

5、物品准备

治疗盘、刮具(牛角刮板、瓷匙等),治疗碗内盛少量清水或药液,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物。

6、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2)协助患者取合理体位,暴露刮痧部位,注意保暖。

(3)遵医嘱确定刮痧部位。

(4)检查刮具边缘是否光滑、有无缺损,以免划破皮肤。

(5)刮治过程中,用力均匀,蘸湿刮具在确定的刮痧部位从上至下刮擦,方向单一,皮肤呈现出红、紫色痧点为宜。

(6)询问患者有无不适,观察病情及局部皮肤颜色变化,调节手法力度。

(7)刮痧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后,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

(8)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字。

7、护理及注意事项

(1)保持空气新鲜,以防复感风寒而加重病情。

(2)操作中用力要均匀,勿损伤皮肤。

(3)刮痧过程中要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发现异常,立即停刮,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4)刮痧后嘱患者保持情绪安定,饮食宜清淡,忌食用冷油腻之品。

(5)使用过的刮具,应消毒后备用。

熏洗法

熏洗法是将药物煎汤,趁热在患处熏蒸、淋洗,以达到疏通腠理、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杀虫止痒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1、评估

(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既往史及药物过敏史。

(2)患者体质及熏洗部位皮肤情况。

(3)女性评估胎产经、带情况。

(4)心理情况

2、目标

(1)缓解患者的关节疼痛、肿胀、屈伸不利、皮肤瘙痒等症状。

(2)减轻眼科疾病引起的眼结膜红肿、痒痛、糜烂等症状。

(3)促进肛肠疾患的伤口愈合。

(4)治疗妇女会阴部瘙痒等症状。

3、禁忌症

月经期、孕妇禁用坐浴。

4、告知

注意药液温度,防止烫伤。

5、物品准备

治疗盘、药液、熏洗盆(根据熏洗部位的不同,也可备坐浴椅、有空木盖浴盆或治疗碗等)、水温计,必要时备屏风及换药用品。

6、操作程序

(1)遵医嘱配置药液。

(2)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

(3)根据熏洗部位安排患者体位,暴露熏洗部位,必要时用屏风遮挡,注意保暖。

(4)熏洗过程中,观察患者的反应,了解其生理和心理感受。若感到不适。应立即停止,协助患者卧床休息。

(5)熏洗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衣着,安置舒适卧位。

(6)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字。

7、护理及注意事项

(1)冬季注意保暖,暴露部位尽量加盖衣被。

(2)熏洗药温不宜过热,温度适宜,以防烫伤。

(3)在伤口部位进行熏洗时,按无菌技术操作进行。

(4)包扎部位熏洗时,应揭去敷料。熏洗完毕后,更换消毒敷料。

(5)所用物品需清洁消毒,用具一人一份一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中药煎煮法

中药煎煮法施将一种或数种中药加水煎煮后去渣取汁的一种操作方法,煎出的药剂多用于内服或外治疗法。

1、物品准备

灶具、遵医嘱配置的中药、砂锅或陶瓷类器皿、搅拌棒、过滤器、药瓶或药杯等。

2、操作程序

(1)核对医嘱,明确用药途径。

(2)将药物倒入砂锅或瓦锅内(搪瓷锅亦可),加入清水浸泡30分钟。一般第一煎的加水量以高出药物3~5cm为度,第二煎的加水量为第一煎的1/3~1/2.。煎出的药汁量,每次150~200ml,小儿减半。

(3)煎药时间和火力,应根据药物的性能及功用而定。

(4)煎好的药汁用过滤器去渣倒出后,在放入凉水煎煮第二煎,第一煎及第二煎药混合后装入药瓶中。

(5)将药液倒入药瓶或药杯内,加标签注明患者病区,床号、姓名、用法,注意保温。

(6)倒掉药渣,清洗用物,归还原处。

(7)煎药时,容器宜加盖,有专人看守。防止药液溢出。

特殊煎药法

1、先煎

⑴、介壳类、矿物类药物质地坚硬(如龙骨、牡蛎、石膏等),应打碎先煎,即煮沸后20分钟再加其他药。

⑵、毒性较强的药物(如生南星、生附子、川草乌等)应在煎沸后30~40分钟后再加入其他药同煎。

⑶、泥沙多的药(如灶心土等)应先煎取汁,再以药汁代水煎煮他药。,

2、后下

对气味芳香的药物(如薄荷、沉香、砂仁、钩藤等),需在其他药物煎好后再下,煎4~5分钟即可,借其发挥发油取效。

⑴包煎

对粉末状、黏性或绒毛类药物(如滑石、北秫米、车前子、旋覆花等),应先用纱布包好,再放药中同煎,以防止药物浑浊,减少对咽喉和消化道的刺激。

⑵另炖(另煎)

某些贵重药物(如人参、西洋参、羚羊角片等),为了减少损耗可单味煎煮1~2小时,煎好后另服或冲入汤药中同服。

⑶烊化(熔化)

一些胶质、黏性大且易溶的药物(如阿胶、鹿角胶、饴糖等),可用煎好的药汁趁热冲入搅拌,或置火上微煮,熔化后趁热服下。

3、护理及注意事项

(1)药物在煎煮之前,应先用冷水浸泡30分钟左右再煎煮,以利有效成分析出。

(2)一般煎药忌用沸水,以免药物表面蛋白质立即凝固,影响有效成分的析出。

(3)煎药时,要有专人看守,防止药液外溢或将药煎干。

(4)煎药所加水量,以一次加足为宜,不宜在煎煮中多次添水。

































60

















献花(0)
+1
(本文系金鑫康复堂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