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小儿推拿穴位详解
2018-06-07 | 阅:  转:  |  分享 
  
◆头面部穴位【攒竹(天门)】线状穴。位置:两眉中间至前发际成一直线。操作:两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称推攒竹,又称开天门。次数:2
0-200次。(作为起式20次左右,作为头面及眼鼻疾病的治疗可推200次左右)功效:调节阴阳,祛风散邪,通鼻窍主治:感冒、发热、
头痛、精神萎靡、惊惕不安等。临床应用:①为小儿推拿常例手法之一,多与推坎宫、运太阳、掐揉耳背高骨同用,称为“头面四大手法”,可用
于外感表证及内伤杂病;②调节天人之阴阳,用于经常感冒、流涕、喷嚏、头昏头痛等,也用于遗尿、夜啼、语言不利、抽动等。③治疗鼻渊长期
浊涕,以及目赤肿痛、迎风流泪。【坎宫】线状穴。位置:自眉头沿眉向眉梢成一横线。操作:两拇指自眉心向眉梢作分推,称推坎宫,又称
分头阴阳。次数:20-100次。功效:疏风解表,调节阴阳,醒脑明目,止头痛。主治:外感发热、头痛目赤。临床应用:①作为其实与
开天门同,亦可用于外感表证及内伤杂病;②调节脏腑阴阳。坎宫为水性,肾所主,肾为阴阳之根。此法又称分头阴阳,古人谓其通过调肾中阴阳而
达到调节脏腑阴阳的目的。③眼目之上,推之能明目祛风,适用于迎风流泪、眼目胀痛、目赤痛、近视、斜视等。【太阳】点、线结合穴。位置
:外眼角与眉梢连线交点处的凹陷中。操作:①两拇指挠侧自前向后直推,称推太阳;古人有:“向眼方向揉为补,向耳方向揉为泻”之说。②用
中指指端揉或运,称揉太阳或运太阳。次数:作为起式20次,治疗头目疾病3-5分钟。功效:疏风解表、清热、明目止头痛。主治:头痛发
热,目赤痛。临床应用:①作为起式与天门、坎宫同;②善调左右之阴阳,揉运之,可从阴引阳,从阳引阴。治疗小儿汗证、夜啼、遗尿、小便频
数、癫痫等阴阳失调之疾有效。③疏风散邪,疏通经络之力强,是治疗各种外感头痛、头昏、项强的重要穴位。④具有明目之功,用于治疗目赤肿痛
,近视眼等。【耳后高骨】点状穴置位:耳后入发际高骨下凹陷中。操作:两拇指或中指端揉,称揉耳后高骨。每3揉1掐称掐揉耳后高骨。次
数:30-50遍。功效:疏风解表,镇惊安神,定惊。主治:惊风、夜啼、耳鸣耳聋。临床应用:①与开天门、推坎宫运太阳共为小儿推拿起式
,前三者长于调节天人、脏腑和左右之阴阳,本穴未病先防惊风,为治未病之体现。②发散之力较强,用于外感发热、头痛项强,流涕等。③有较强
的镇静作用,能改善小儿睡眠,用于夜啼、抽动秽语综合征、多动症等。④可用于耳鸣耳聋、中耳炎。【囟门】面状穴定位:前发际正中直上2寸,
百会前骨陷中。操作:①摩囟:医者右手掌置于儿前额,食、中、无名三指并拢置于囟门,缓缓摩动约1分钟。②推囟:两手扶儿头,两拇指自前
发际向该穴轮换推之(囟门未合时,仅推至边缘)。正常前囟在生后12-18个月之间才闭合,故临床操作时手法需注意,不可用力按压。③揉囟
:以拇指或三指指腹轻揉本穴称揉囟门。推或揉均50-100次。④振囟:以拇指指腹或掌根高频率振动之。功效:定惊安神,益智通窍,升阳
举陷,止头痛头晕。主治:小儿躁扰不眠、夜啼、多动症、脑瘫、癫痫、语言障碍。应用:①推、揉囟门多用于主治头痛、神昏烦躁、鼻塞、衄血
等症。②治疗久泻、脱肛、遗尿等属于虚的病症。③是重要的儿童保健穴位,无病小儿做之有健脑益智、预防感冒的作用,能增强小儿的抵抗能力和
适应性。【百会】点状穴位置:两耳尖连线头顶中部操作:拇指按或揉,称按百会或揉百会。次数:按30~50次;揉100~200次。功
效:苏厥开窍、升阳固脱主治:头痛、惊风、脱肛、遗尿等。临床应用:①神经(脑)系:清阳不升所致眩晕、阳气郁闭所致晕厥、中风失语、失
眠。②脏器脱垂:脱肛、阴挺、疝气;胃、肾、脾等下垂。【印堂】点状穴位置:两眉正中连线中点。操作:指揉并振之。亦可掐揉之。次数:5-
10次。功效:镇惊,醒脑,疏风,屏闭。主治:惊痫抽搐,夜啼,夜卧不安,多动。临床应用:①治疗惊风要穴。②治疗外感、发热、头昏、神疲
乏力。【山根】位置:两目内眦连线中点。操作:以拇指指甲掐之,称掐山根。次数:3-5次功效:开关窍,治惊风。临床应用:①治疗惊风、昏
迷、抽搐等。②重要望诊部位。③治疗目疾。【人中】位置:人中沟,上1/3与下2/3交界点。操作:用拇指甲掐,称掐人中。次数:3
~5次或醒后即止。功效:醒神开窍。主治:惊风、昏厥、抽搐。临床应用:主要用于急救,对于人事不省、惊厥、抽搐时,可与掐十宣、掐老
龙等穴合用。【迎香】位置:鼻翼旁五分,鼻唇沟中。操作:①用食、中二指揉,称揉迎香。②以指腹擦迎香至鼻翼两旁,以发热为度。次数
:20~30次。功效:通鼻窍,防外感。主治:鼻塞流涕。临床应用:①用于外感或慢性鼻炎引起的鼻塞流涕②缓解过敏性鼻炎症状③擦迎香
可预防流感。【风池】位置:枕骨下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操作:用拿法,称拿风池。次数:5~10次。主治:感冒、头痛、颈项
强痛。临床应用:①感冒、头痛可与常用手法清肺经等穴合用;②颈项强痛可与揉列缺、揉颈项部肌肉合用。【天柱骨】线状穴。位置:颈
后发际正中至大椎成一直线呈线状穴。操作:用拇指或食指自上而下直推,称推天柱。次数:推100~500次。主治:发热、呕吐、项
强、惊风等症。临床应用:①退热时推至皮肤发红;②用于胃气上逆的呕吐。民间常可用汤匙蘸水自上而下刮天柱骨,刮至皮下轻度出痧即可。
作用同推天柱。【头面部常用穴位小结】1.解表推攒竹、推坎宫、揉太阳、拿风池、推天柱等。2.镇惊通窍按揉百会、揉迎香。3
.升阳举陷按揉百会。◆上肢部穴位五个手指螺纹面为五经穴,从拇指到小指依次是脾土,肝木,心火,肺金,肾水。【脾经】面状、线
状相结合穴位。位置:拇指末节螺纹面。操作:①顺时针旋推,称补牌经。②离心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脾经。次数:200~500次。功效
:调补脾胃、清热利湿、化积和中。主治:腹泻、便秘、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脾胃系疾病。临床应用:①补牌经能健脾胃、补气血。对食欲不振
、消化不良可与揉中脘、指揉脾俞、按揉足三里等穴合用;②清脾经能清热利湿可与清天河水、清大肠等穴合用。小儿脾胃薄弱不宜攻伐太甚,在
一般情况下,脾经穴多用补法;食积发热可用清法,或清后加补,攻补兼施。【肝经】线状、面状相结合穴位。位置:食指末节螺纹面。操
作:食指伸直,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肝经;旋推为补,称补肝经。清肝经、补肝经统称为推肝经。次数:200~500次。功效:
清肝、平肝、疏肝、镇惊。主治:烦躁不安、惊风、五心烦热、目赤、口苦咽干等肝系疾病。临床应用:①清肝经能平肝泻火,息风镇惊,解郁
除烦,可与清天河水、推涌泉等穴合用;②肝经宜清而不宜补,若肝虚应补时,则需补后加清,或以补肾经代之,称为滋肾养肝法。【心经】线
状和面状相结合穴位。位置:中指末节罗纹面。操作:食指伸直,离心方向直推为清,称清心经;旋推为补,称补心经。清心经、补心经统称为
推心经。次数:200~500次。功效:清心、退热、利尿、镇静、安神。主治:高热神昏,五心烦热,口舌生疮、小便赤涩、心血不足、惊
惕不安等心系疾病。临床应用:①清心经能清热退心火,可与清天河水、清小肠等穴合用;②本穴宜清不宜补,对心烦不安、睡卧露睛等症,需用
补法时,可补后加清,或以补肾经代之。【肺经】面状、线状相结合穴位。位置:无名指末节螺纹面。操作:旋推为补,称补肺经;离心直
推为清,称清肺经。补肺经和清肺经统称推肺经。次数:100~500次。功效:调理肺卫,祛风散邪,宣肺止咳平喘,化痰。主治:感冒、
发热、咳嗽、胸闷、气喘、虚汗、脱肛等肺系疾病。临床应用:①补肺经能补益肺气,可与揉肺俞等穴合用;②清肺经能宣肺清热,疏风解表,化
痰止咳,可与推膻中,揉风门等穴合用。【肾经】面状、线状相合穴位。位置:小指末节螺纹面。操作:①离心直推,称补肾经;②向心直
推或顺时针旋推为清,称清肾经。次数:100~500次。功效:补肾、固摄、健脑益智。主治:先天不足,久病体虚,虚喘,肾虚腹泻、遗尿
,膀胱蕴热,小便淋沥刺痛等。临床应用:①补肾经能补肾益髓,温养下元,可与揉肾俞、揉丹田等穴合用;②清肾经能清利下焦湿热,可以清小
肠代之。【大肠】线状穴位。位置:食指挠侧缘,自食指端至虎口呈一直线。操作:向心直推为补,称补大肠;离心为清,称清大肠。来回推
称之为调大肠。次数:100~300次。功效:调理肠道。主治:腹泻、脱肛、便秘。临床应用:①补大肠能涩肠固脱,温中止泻,用于虚证
腹泻、脱肛、久痢、小腹冷痛、疝痛等;②清大肠能清利肠腑,除湿热、积滞,用于实证腹泻、胎黄、湿疹、肠胀气、肠中气过水声;③调大肠攻补
兼施,治大便不调最宜;④本穴又称指三关,亦可用于诊断即望指纹(可参阅小儿诊断学相关章节)。【小肠】线状穴位。位置:小指尺侧边
缘,自指端到指根成一直线。操作:离心直推为清,称清小肠;反之为补小肠。清小肠和补小肠统称为推小肠。次数:100~300次。功
效:离心为清,向心为补。主治:小便赤涩、尿闭、遗尿等。临床应用:①清小肠能清利下焦湿热泌清别浊,可与清天河水穴合用;②补小肠可用
于遗尿、多尿,与揉丹田、揉肾俞等穴合用。【少商穴(鬼哭穴)】点状穴部位:拇指桡侧指甲根角处操作:掐、针刺次数;掐10遍,点刺
挤出芝麻大小血滴即可。功效:通窍散结主治:咽喉肿痛、急惊厥、咳嗽(配关冲、商阳),消毒后可挑刺出血。【四横纹(四缝穴)】短线状
穴位。位置:掌侧食、中、环、小指近节指间关节横纹处。操作:①四指并拢从食指横纹推向小指横纹,称推四横纹;②用拇指甲分别掐食、中
、无名、小指近节指间横纹,称掐四横纹。次数:推100~300次;掐5次。功效:化积消疳。主治:腹胀、疳积、消化不良等。临
床应用:①推四横纹多用于治疗消化不良、疳积,可与补脾经、揉中脘等穴合用;②掐四横也有同样效果;③也可选用毫针或三棱针点刺四横纹出血
(液),称为挑疳,效果也很好。【板门】面状穴位。位置:掌测大鱼际平面。操作:①指揉,称揉板门;②用推法自指根推向腕横纹,或
从板门穴推向横纹处,称推板门。③用拇、食指向中间捏挤,称捏挤板门,刺激强,可消积化痞。次数:揉3分钟,运100次,推100次,
捏挤10次。功效:消食化积导滞。主治:食积、腹胀、食欲不振、呕吐、腹泻、嗳气等。临床应用:①板门被誉为脾胃之门,是消法代表,用于
脾胃气机闭阻、升降紊乱、运化失调之症;②板门穴推向腕横纹能止泻,腕横纹推向板门能止呕吐。③捏挤板门用于食积不化,或在此基础上引起
的腹胀腹痛。【内劳宫】点状穴位置:掌心中,屈指时中指、无名指之间中点。操作:以指揉,称揉内劳宫。次数:100~300次。功
效:清热,凉血,镇惊。主治:发热、烦渴、目疮、齿龈糜烂、虚烦内热等。临床应用:揉内劳宫能清热除烦,可与清心经、清天河水等穴合用。
【外劳宫】点状穴位置:三四掌骨岐缝间,正对掌心内劳宫操作:可揉、可掐次数:100~300次。功效:温中、散寒、解表主治:脾胃
虚寒、腹痛、泻痢、消化不良、表证恶寒发热等临床应用:①温法代表:能温里散寒,温经止痛,不论内寒外寒、脏腑之寒、经络之寒,均可逐之。
②升法代表:能提升气机,固脱固液固表,用于脾胃气虚、流涎,汗出不止、脱肛、久泻久痢、小便清长、遗尿等。③内外劳宫,一寒一热,一阴
一阳,若反复感冒,适应性差,则宜内外劳宫双揉之。【内八卦】环形穴位置:手掌面,以掌心为圆心,从圆心至中指根横纹约2/3处为半径所
作圆。操作:用运法,称运内八卦。次数:3分钟。功效:顺气化痰,平衡阴阳。主治:咳嗽痰喘,胸闷纳呆,腹胀呕吐等。临床应用:①
顺运能行能散,善开胸利气、化痰化积,用于胸闷、咳嗽、气喘、厌食、腹胀。②逆运能降能平,用于呕吐、头晕等。③顺运与逆运配合,能调理气
机,治二便不调,肝胃不和,寒热往来等。【小横纹】部位:五指之掌指关节横纹处操作:可揉,可掐,可推。次数:推法?100次,3揉1掐,
10遍功效:化积、退热除烦主治:食积郁热临床:①消法代表。功效与四横纹类似。②有清泻郁热之功,治肝郁犯胃,食积化热之烦躁、发热、口
疮、流涎。【掌小横纹】部位:小指指掌关节横纹处操作:可揉、可掐。次数:揉3分钟,掐10次。功效:开胸散结、止咳化痰主治:一切
呼吸系统疾病,咳、喘、痰。临床应用:痰多壅盛引起的胸闷、气急、咳嗽、痰喘。【小天心(鱼际交)】点状穴位置:掌根、大、小鱼际交接
处凹陷中。操作:①中指揉,称揉小天心;②用指甲掐,称掐小天心;③用中指捣,称捣小天心。次数:揉100~300次;掐、捣5~20
次。功效:通经络,疏风解表,清热利尿。主治:惊风、抽搐、烦躁不安、夜啼、小便赤涩、目赤痛、疹痘欲出不透。临床应用:①揉小天心能
清热、利尿、明目,可与清心经、清小肠、清天河水等穴合用;②掐、捣小天心能镇惊安神,可与清肝经、按揉百会、掐人中、掐老龙等穴合用。
【运土入水】弧线状穴位。位置:起于拇指桡侧少商穴,经脾、胃、阳、阴,小鱼际至肾穴操作:运法次数:15-30遍功效:温中健脾止泻
主治:虚寒泄痢、下元虚寒性的遗尿【运水入土】位置:补肾阴,经小鱼际、阴、阳、胃至脾操作:运法次数:15-30遍功效:润肠通便
主治:①便秘、湿热泄痢②胃热(口臭、呕吐、脘胀)食积【手阴阳】点状穴位置:腕横纹操作:可分推与合推,可按揉。次数:分合阴阳1
00-300次,按揉10次。功效:平衡阴阳,调和五脏,化痰散结,退热主治:用于阴阳不调、气血郁聚之往来寒热,烦躁不安。【总筋】位置
:腕横纹中点处操作:揉或掐次数:10次功效:镇惊,镇静;清热散结主治:急慢惊风,夜啼多动,磨牙,流涎临床应用:①掐之可疗惊风;
②揉之可疗口疮、流口水、潮热等一切热症【天河水】位置:前臂正中有腕横纹至肘横纹成一直线操作:由腕横纹至肘横纹为清天河水,反之为取
天河水次数:3-5分钟。功效:清热解表主治:清天河水主治恶寒发热,流清涕;取天河水主治阴虚、高热等一切热症【三关】位置:前臂
桡侧由腕至肘一条直线操作:由腕推向肘称为上三关次数:3-5分钟功效:温里散寒,补益气血应用:①温法代表:奏大热之功,能培补元气,治
一切寒证,如头冷痛、流清涕、畏寒肢冷、心腹冷痛②能发汗,疗外感之疾,可托邪外出,治瘾疹不出。③补法代表。治阳气不足之一切虚寒之证,
如神疲乏力、面色无华、少气懒言等。【六腑】位置:前臂尺侧由肘至腕一条直线操作:由肘推向腕称为下六腑。次数:3-5分钟功效:通腑,泄
热应用:①下法代表,用于各种积滞致腑气不通。临床以痞、满、燥、实为特征。②清法代表,用于各种热证。尤以六腑热盛为宜。如口臭、胃中
灼热、牙龈肿痛、小便短赤、口舌生疮、烦躁。③退下六腑与上三关一寒一热,一补一泻,常常配合使用,以防寒热太过,补泻太猛。【后承山(
承山)】位置:腓肠肌肌腹下陷中。操作:用拿法,称拿后承山。次数:3~5次。功效:通络、止痛、止痉。主治:腿痛转筋,下肢痿软
。临床应用:拿承山能用于惊风,抽搐,亦可用于治疗腓肠肌痉挛、下肢展软等病症,常与拿委中、按揉足三里、拿腓肠肌配合。【仆参】点
状穴位置:足外踝下凹陷中。操作:以拿或掐本穴,称拿仆参、掐仆参。次数:3~5次。功效:通经络、止抽搐、急救。主治:昏厥、惊风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昏厥,可与掐人中、掐老龙等穴合用。【涌泉】点状、线状相结合穴位位置:蜷足时,在足心前三分之一的凹陷中。
操作:①以拇指从涌泉穴向足趾方向直推,称推涌泉;②以指端揉,称揉涌泉。次数:50~100次。主治:发热、五心烦热、呕吐,腹泻。
临床应用:①推涌泉能引火归元,退虚热,主要用于五心烦热,烦躁不安等症,可与揉上马,运内劳宫等穴合用。退实热,可与推脊,退下六腑,
清天河水等穴合用;②揉涌泉能治吐泻,左揉止吐,右揉止泻。【下肢部常用穴位小结】1.百虫、承山、前承山、解溪、委中、仆参诸穴均
能治惊风抽搐和下肢转筋,亦能治下肢痿痹诸证。2.箕门、三阴交两穴能治尿闭、小便不利等泌尿系统疾病。3.有个性的穴位足三里是
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主穴。丰隆能化痰湿,止咳平喘。推涌泉属釜底抽薪之法,不仅能退实热也能除虚热。◆胸腹部穴位【天突】位置:胸骨
上窝正中。操作:中指端接或揉,称按天突或揉天突。次数:10~15次。主治:咳喘胸闷、痰壅气急、恶心呕吐等。临床应用:①咳喘
痰壅,可与推揉膻中、运内八卦等穴合用;②恶心呕吐、与揉中脘、推脾土等穴合用。【膻中】点、线状结合穴位。位置:前正中线,两乳头
之间。操作:中指端揉称揉膻中;两拇指自穴中间向两旁分推至乳头,称分推膻中;用食、中指自胸骨切迹向下推至剑突,称推膻中。次数:推
或揉约50~100次。主治:胸闷、咳喘、痰鸣、吐逆等。临床应用:①胸闷,取分推膻中;②咳喘、痰鸣,取揉膻中,可与推肺经、揉肺俞
等穴合用;③吐逆,取推膻中,可与揉天突、按揉丰隆等穴合用。【乳旁、乳根】点状穴,常合并应用。位置:乳头向外旁开2分为乳旁,乳
头向下2分为乳根。操作:食、中两指分别置乳旁、乳根穴用揉法,称揉乳旁、揉乳根。次数:20~50次。主治:咳喘、胸闷。临床应
用:咳喘、胸闷,可与揉膻中,揉肺俞等穴合用。【胁肋】面状穴位。位置:从腋下两胁至天枢处。操作:两手掌从两胁腋下搓摩至天枢穴
,称搓摩胁肋。次数:50~100次。主治:胁痛胸闷、痰喘气急、疳积等。临床应用:①胁痛、胸闷、痰喘气急,可与揉膻中、推膻中等
穴合用;②疳积者可多搓摩胁助,加捏脊法。【中脘】点、线、面状结合穴位。位置: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操作:①用指端或掌根按揉
中脘,称揉中脘;用掌心或四指摩中脘部位,称摩中脘;自天突起沿胸部正中线直下推至中院,称推中脘。次数:揉100~300次;摩5分钟
;推100~300次。主治:腹胀、暧气、食积、食欲不振、呕吐、泄泻等。临床应用:①腹胀、食积、食欲不振、呕吐、泄泻,可与推牌经
、按揉足三里等穴合用;②胃气上逆、暧气呕恶,可与推板门、推天柱等穴合用。【腹】面状与线状相结合穴位。位置:腹部(以中腹为主)
。操作:①两手沿肋弓角边缘向两旁分推,称分推腹阴阳;②以掌或四指端摩腹,称摩腹。次数:分推100~200次;摩5分钟。主治:
消化不良、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临床应用:①对于消化道疾病,可与揉中脘、推脾经等穴合用;②常与捏脊法、按揉足三里合用,作为小儿保
健手法;③与揉脐、揉龟尾、推上七节合用,是医治小儿腹泻有效的组合穴位。【脐】点状与面状相结合穴位。位置:肚脐。操作:用中指端
或掌根揉,称揉脐。次数:100~300次。主治:腹泻、便秘、腹胀腹痛、疳积等。临床应用:①腹泻、便秘,可与摩腹、揉龟尾,推七
节等穴合用;②疳积,可与捏脊、揉中脘、揉足三里等穴合用。【天枢】位置:脐旁2寸,左右成对。操作:以食、中两指分别置于两侧天枢
穴指揉,称揉天枢。次数:50~100次。主治:腹泻、腹胀、腹痛、便秘,消化功能紊乱。临床应用:急慢性胃肠炎及消化功能紊乱,可
与揉脐、推牌经、按揉足三里等穴合用。在临床上,天枢与脐可同时操作,以中指定脐,食指与无名指分别按置于两侧天枢穴同时揉动。【丹田】
点状与面状相结合穴位。位置:小腹部,脐下2才与3寸之间。操作:可揉、可摩,称揉丹田或摩丹田。次数:揉50~100次;摩5分
钟。主治:腹痛、遗尿、脱肛、疝气、尿潴留等。临床应用:①疝气、遗尿、脱肛,可与补肾经、推三关、揉外劳宫等穴合用;②尿潴留,可与
按丹田、推箕门等穴合用。【肚角】位置:脐下2寸,旁开2寸。操作:①用拇、食、中三指作拿法,称拿肚角;②用中指按,称按肚角。
次数:3~5次。主治:腹痛、腹泻。临床应用:对虚寒腹痛,腹泻效果较好,可与揉牌经、摩腹、揉丹田等穴合用。本法刺激性较强,为
防止患儿哭闹影响手法的进行,可在诸手法施毕后,再拿此穴。【胸腹部常用穴位小结】1.胸部诸穴主要用于呼吸系统疾病:如咳喘,痰鸣,
胸闷诸症。2.中、上腹部诸穴主要用于消化系统功能性紊乱:如消化不良、腹胀、腹泻、便秘诸症。3.下腹部诸穴主要用于温煦下焦,培肾
固本,治泌尿系统疾病如遗尿等。◆腰背部穴位【肩井】点状与面状结合穴位。位置:在大椎与肩峰连线之中点部位。操作:①用手指按
其穴位,称按肩井;②用拇指与食、中二指对称用力作拿法,称拿肩井。次数:按30~50次;拿3~5次。主治:感冒、惊厥、上肢抬举不
利等。临床应用:①感冒,可与常例手法,拿风池等穴合用;②上肢痹痛可结合局部相应的成人手法医治;③可用于治疗结束后的总收法。【
大椎】位置:第七颈椎棘突下间隙。操作:用中指揉,称揉大椎。次数:20~30次。主治:项强、发热、咳嗽。临床应用:①感冒发
热项强可与常例手法推天柱等穴合用;②咳嗽,可与揉乳房、乳根等穴合用。【风门】位置:第二胸椎与第三胸椎棘突之间,左右各旁开1寸5
分。操作:食、中两指分别置于左右穴位揉动,称揉风门。次数:20~30次。主治:感冒、咳嗽、气喘。临床应用:本穴主要用于外感
风寒,可与拿风池、清肺经、揉肺俞、推揉膻中等穴合用。【肺俞】位置:第三胸椎与第四胸椎棘突之间,左右各旁开1寸5分。操作:①以
食、中两指分别置于左右穴位揉动,称揉肺俞;②两拇指分别自肩胛骨内侧缘从上向下推动,称推肺俞或称为分推肩胛骨。次数:揉50~100
次;推100~300次。主治:喘咳、痰鸣、胸闷、胸痛等症。临床应用:本穴多用于呼吸系统疾病,可与推揉膻中、清肺经、揉丰隆等穴合
用;对久咳不愈者,指揉操作时可蘸少量精细盐,效果会更好。【脾俞】位置:第十一胸椎与第十二胸椎棘突之间,左右各旁开1寸5分。
操作:以食、中两指分别置于左右穴位揉动,称揉脾俞。次数:50~100次。主治:腹泻、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疳积、四肢乏力等。临
床应用:本穴主要用于消化系统疾病。可与揉中脘、推脾经,按揉足三里、捏脊等穴合用。【肾俞】位置:第二腰椎与第三腰椎棘突之间,左右
各旁开1寸5分。操作:以食、中两指分别置于左右穴位揉动,称揉肾俞。次数:50~100次。主治:腹泻、便秘、少腹痛、下肢痿软乏
力等。临床应用:①对肾虚所致腹泻、便秘的患儿,可与补牌经、补肾经、揉上马等穴合用;②对下肢痿软乏力,可与捏脊、肢体手法治疗合用。
【腰俞】位置:第三腰椎与第四腰椎棘突之间,左右各旁开3寸5分凹陷中。操作:①可以食、中两指分别置于左右穴位揉动;②亦可双手拇
指分别置于左右穴位揉动,都称为揉腰俞。次数:50~100次。主治:腰痛、下肢瘫痪。临床应用:可配合肢体手法推拿治疗。【脊柱
】线状穴。位置:大椎至长强成一直线。是小儿身体上最长的线状穴。操作:①用食、中二指螺纹面自上而下作直推,称推脊。若加天柱骨一
起自上而下直推,就称为大推脊,其清热作用更强。②用捏法自下而上,称捏脊法。次数:推300~500次或更多;捏5-20遍。主治:发热、惊风、疳积、腹泻、便秘等。临床应用:①能清热,在推脊时可蘸少量冰水或酒精,是一种有效的物理降温方法,多与退下六腑、清天河水、推涌泉等穴合用;②捏脊能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培元气,具有强健身体的功能,是小儿保健常用主要手法之一。多与补牌经、补肾经、推上三关、摩腹、按揉足三里等穴合用,治疗先、后天不足的一些慢性病症,均有一定的效果。【七节骨(七节)】线状穴。位置:第四腰椎棘突向下至尾椎骨端(长强)成一直线。操作:用拇指挠侧面或食、中二指螺纹面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作直线推动,分别称为推上七节和推下七节。次数:100~300次。主治:泄泻、便秘、脱肛。临床应用:①推上七节能止泻,可与揉龟尾、摩腹、揉脐等穴相合用。推上七节还可治疗气虚下陷的脱肛、遗尿可与按揉百会,揉丹田等穴合用;②推下七节能通便,可与揉膊阳池穴合用。【龟尾】位置:尾椎骨端(即督脉经长强穴)。操作:以拇指端或中指端揉,称揉龟尾。次数:100~300次。主治:泄泻、便秘、脱肛、遗尿。临床应用:本穴能通调督脉之经气,调节大肠(具有双向性)的功能。①对泄泻、便秘可与推七节、摩腹、揉脐等穴合用;②对脱肛、遗尿可与揉丹田、按揉百会等穴合用。【腰背部常用穴位小结】1.按揉肺俞、脾俞、肾俞能调治肺、脾、肾本脏器及其相关的疾病,能补其不足,泻其有余。2.推脊、揉大椎、揉风门均能清热。前者清热作用较大,后两者以解表平喘为长。3.龟尾、七节具有双向调节大肠功能的穴位,一起应用,形成一组合穴。
献花(0)
+1
(本文系金鑫康复堂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