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产业升级路径选择的新视角

 tangaolus 2018-06-07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产业升级的路径如何选择?现实表明,传统的产业升级通常是从劳动密集型升级到资本密集型,可自20世纪40年代第三次技术革命后,不少企业直接从劳动密集型升级到技术密集型,还有一些企业一经设立便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为何出现不同的路径?决定产业升级路径的依据是什么呢?

产业升级的传统路径依赖

产业升级是一个产业由低附加价值向高附加价值演进的过程,包含两个基本要素:一是产业保持不变,比如传统农业升级为现代农业,农业本身的性质没有改变;二是产业的生产效率或产品附加值要增加,如相对于传统农业,现代农业的生产效率显著提高,技术含量也大大提升。

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来看,产业升级大都遵循一个相同的发展轨迹,即从手工生产到机械生产再到现代化生产,若从产业的要素密集度来衡量,即是从劳动密集型升级到资本密集型。从农耕社会到工业化时代,产业升级大多沿着从劳动密集型到资本密集型的路径升级,直到第三次技术革命前,这一路线构成了传统产业升级的路径依赖。

从竞争的视角看产业升级路径选择

20世纪40年代,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产业升级路径出现了新变化。有的企业并没从劳动密集型升级到资本密集型,而是直接升级为技术密集型,像国内家电制造业的格力、美的等,服装制造业的申洲、迪莱等;有的企业一经设立便是技术密集型,如享誉全球的苹果、微软等高科技企业。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产业升级的一般规律究竟是什么?事实上,产业之所以升级,归根结底源于竞争。在某个产业内,不同的企业为了追求最大利润相互展开竞争,竞争使得企业的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从而带动整个产业的升级。从这个角度看,讨论产业升级的一般规律需要首先弄清竞争的含义与方式。

关于竞争,经济学通常将其分为完全竞争与不完全竞争。所谓完全竞争,是指市场上有众多的企业,每个企业占有的市场份额很小,并且都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而不完全竞争是指市场存在一定程度的垄断,有一个或少数大企业独占市场,并通过操纵产量与价格取得高额利润。但如果具体到某个企业,却往往很难判断它是竞争性企业还是垄断性企业。举个例子,福建武夷山地区有数百家加工牙签的竹制品企业,市场竞争很充分,但其中有一家名为正华竹木的公司,不仅专门为全球顶级的食品厂商供货,而且可以自己定价,产品价格遥遥领先。这说明,竞争与垄断很难截然分开。既然如此,在分析产业升级的一般规律时,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即从市场价格的形成方式来对企业进行分类。

现实当中,无论何种类型的企业,如果从价格形成的机制看,都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受价企业;另一种是觅价企业。受价是指企业不能自主定价,只能被动接受市场价格;觅价则表明企业可以自主定价。对受价企业而言,产品的市场价格被锁定了,面临的是成本竞争。而觅价企业有定价权,面临的是觅价权竞争。根据成本竞争与觅价权竞争这样一个分析框架,对于产业升级路径就可以得出两个判断:第一,如果企业是受价企业,那么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企业必通过提高资本有机构成降低产品单位成本,则该企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升级;第二,如果企业可以自主觅价,但由于觅价权存在竞争,企业为了争取超额利润,必重点加大技术研发(人力资本)投资,则企业不断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

对于受价企业,当机器生产率高于劳动力生产率时,企业就会用机器替代劳动力。所以企业提高资本有机构成,也就意味着生产效率比以前提高,而生产效率提高,表明企业在总产量不变的情况下,生产相同数量的产品所需的时间减少,也即单位产品的成本降低了。而当总产量不变时,单位产品成本降低会提高企业利润。正因为此,受价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就会通过提高资本有机构成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产品成本,从而向资本密集型产业升级。

现实中支持这一判断的例子很多,比如东莞五株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就通过“机器换人”实现了升级。五株是一家以生产手机电路板为主的电子企业,为苹果、三星等品牌企业代加工,曾经是劳动密集型企业。2010年以来人工成本每年增长10%—20%,为降低成本增加利润,五株从2012年开始投入了几亿元引进最新设备,替换掉了三分之一的工人。以2013年为例,五株公司花50万元购进了一台全自动钻针研磨机。设备改造前使用的是手动钻针研磨机,车间需要的人工总数为24人,产量为每天7.2万支,产品合格率为90.2%。而使用全自动钻针研磨机后,车间需要的人工总数仅为8人,产量为每天11.7万支,合格率达到了98.5%,提升了8.3个百分点,直接和间接共减少59人,生产效率提高了6.5倍。通过提高资本有机构成,企业生产效率明显提升,产值每年递增10%,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向资本密集型产业升级。

对觅价企业而言,由于对产品拥有主动定价权,因此提高价格也不会对市场需求造成影响。比如苹果手机,虽然价格一代高过一代,但消费者依然趋之若鹜。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成本上升,企业也可通过提价将增加的成本转移给消费者。由此可见,觅价企业与受价企业明显的不同,是前者争取超额利润主要不是通过降成本,而是牢牢掌握定价权。换句话说,由于觅价权同样存在竞争,一个企业现在有了觅价权并不代表未来一直就有觅价权。因此有觅价权的企业为争取超额利润,必须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维护自己的觅价权。

而经济学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指出,当其他投入固定不变时,如果连续增加某一种投入,新增的产出会逐渐减少。对技术密集型企业而言,要素投入主要是固定资产和技术(人力资本),依据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当人力资本的投入保持不变时,固定资产投资的边际收益会递减,而当固定资产投资相对不变时,人力资本投资的边际收益也会递减。那么面对两条递减的投资边际收益曲线,觅价企业会做怎样的选择呢?众所周知,第三次科技革命后技术比资本更稀缺,因此相对于固定资产投资,技术(人力资本)投资的边际收益会更高。也就是说,当投资额相等时,即使固定资产和技术的投资边际收益都递减,但觅价企业会选择技术(人力资本)投资而非固定资产投资。

接下来的问题是,觅价企业如何确定技术(人力资本)的投资规模?根据经济学基本原理,只有当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时,投资规模才是最优的。可事实上,在投资过程中固定资产投资的边际收益与人力资本投资的边际收益在某个时点会相等,这时企业又该如何选择呢?我们知道,觅价企业以技术立身,升级的目的是维持觅价权,如果放弃技术研发投资转而更新机器设备,其核心技术就可能被竞争对手超越,觅价地位也随之丧失。因此为了维持觅价权,企业必须掌控新的核心技术,于是就不得不投入一项新技术的研发,持续掌握“人无我有”的核心技术。

对觅价企业通过持续的技术(人力资本)投资实现产业升级的实践,我们可以来看一个服装制造企业的例子。申洲国际集团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纵向一体化针织服装制造商与出口商,2005年在香港主板上市,是耐克、彪马、阿迪达斯、优衣库等国际服装品牌的主力供应商,有“服饰界富士康”“巨头背后的巨头”之称。2007年以来,申洲国际的企业净利润从4.08亿港元直线上升,2009年首次突破10亿港元,2014年首次突破20亿港元,到2016年企业净利润达到了近29.5亿港元,净利润复合增长率达22%,在国内上市服装集团市值100强中名列第一,还名列2016福布斯亚太最佳上市公司50强。申洲集团之所以能拥有行业觅价权,保持较高的盈利能力,正是得益于近十多年来持续的技术升级,掌握了核心竞争力。

从企业的技术(人力资本)投资来看,投资比率不断加大。申洲国际集团的财务报表显示,每年研发投入约为年营业收入的2%,两个世界级研发中心的科研相关人员达上千人,每年开发面料新品1000种以上。从2009年至今,新增各种专利188项,人力成本呈明显上升走势。从2011年至2016年短短六年间,平均员工成本从3700元左右逐年上涨至5500元左右,人均总共增加1800元。而与此同时,企业更新改造设备的投入则相对减少,固定资产投入占比逐年降低。2007年企业固定资产占总资产比重超过一半,2008年小幅上涨4.22个百分点;从2009年开始,固定资产占比逐年下降,从55.99%跌至2014年的35.34%,减少近20个百分点。这表明,申洲集团为了维持自己的定价权,重点在不断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持续进行技术改造,从而实现产业升级。

综上所述,基于两种不同的竞争,企业在进行产业升级时不一定完全遵循传统的路径依赖。“要么成本领先,要么与众不同。”通用汽车第八任总裁阿尔弗雷德·斯隆曾对企业发展作出这样的判断,这句话其实也揭示了产业升级的两种路径。受价企业面临的是成本竞争,为了争取利润最大化,需要不断投入大量资金改造设备,通过提高资本有机构成降低成本,从而向资本密集型升级。觅价企业面临的是觅价权竞争,争取超额利润不需要降成本,但为了维持觅价权,必须加大人力资本投资进行技术研发,从而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

结论与启示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四点结论与启示。

首先,从农耕社会到工业化时代,产业升级大多沿着从劳动密集型到资本密集型的路径升级;第三次技术革命后,产业升级不再依赖传统的升级路径,不少企业实现了从劳动密集型到技术密集型的跨越式升级,还有一些企业一经设立便是技术密集型。

其次,产业升级路径与企业面临的竞争有关。从价格形成的机制看,企业可分为受价企业和觅价企业,受价企业由于产品的市场价格被锁定,面临的是成本竞争,而觅价企业有自主定价权,面临的是觅价权竞争。由于面临的竞争不同,企业的升级路径也会不同。

再次,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受价企业必通过提高资本有机构成降低产品单位成本,则企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升级。而觅价企业为了维持觅价权,必重点加大技术研发(人力资本)投资,不断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

最后,一个企业要从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关键在掌握和维持市场觅价权,而觅价权要以领先的核心技术作支撑,为此企业必须不断加大技术研发投资,以保持核心技术在市场竞争中的主导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