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为纸人为笔——李方书法作品鉴赏

 文化媒体 2018-06-07

【人物介绍】

李方,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新闻传媒委员会委员;新疆书法家协会主席;新疆书协艺术委员会主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参事文史馆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新疆文史馆馆员;新疆书法院名誉院长。

作品入选全国第二届正书大展;全国第七届中青展;第八届全国展;第九届全国展;全国首届扇面展;首届中国书协会员优秀作品展;西泠印社中国书法大展;西泠印社百人写西泠书法大展;中国千人千作展;全国五百家精品展;全国著名书法家邀请展;2006年新疆书协颁发“新疆书法贡献奖”,2012年获新疆“天山文艺奖”,2012年举办了“李方书法专场拍卖会”,新疆电视台,新疆日报,中国美术报,中国书法导报,中国书画报,央视书画频道都有专题报道。作品被全国诸多风景区刻石勒碑,作品被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历史博物馆、毛主席纪念堂、孙中山纪念馆等部门收藏。

在江苏、上海、山东、甘肃、山西、广东等地举办个展及联展,出版有《虹墨--------李方书法精品集》、《当代中国名家-----李方作品(一) (二)》、《巨匠之门-----李方书法专集》、《李方书法精品集》。

7月9日,应邀出席周俊杰“挥云”书法大展的新疆书协主席李方,专门抽出一天的时间,来到登封中岳庙和嵩阳书院,触摸宋风唐韵,温习唐隶北碑,循着千年的古树,遥望楼兰与敦煌,于历史的交错中,思考书家责任。

纸墨有情 儒者书家

——访新疆书协主席李方

记者 李向华

如果身着玉冠锦带白袍,李方绝对是从唐宋走出来的倜傥才子形象,虽近耳顺,英姿不减,“温良恭俭让”浸润于心,“修齐治平”不息于志,不如意处能淡然一笑,力之所及能仗剑而出。

李方是新疆书协主席,而他的父亲李般木则是新疆书协的首任主席。如此佳话,放于全国书协、美协都属唯一。而由此一点,也可以想象李方的成长,与其家庭和基因的关联。

李般木先生生于1915年,2006年仙逝。其自幼喜爱书画,得汪剑平启蒙又从王新令学章草,1939年受沈尹默影响改学“二王”,所作笔法精熟,苍劲秀逸。同时,李先生工诗词,间作国画,曾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新疆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华诗词学会顾问,新疆丝绸之路画院名誉院长。

“从小耳濡目染,闻惯了墨香,7岁的时候,算是开始比较正式的临帖写字。那时候,即便是父亲的便利,能见到的帖子很少,以“二王”为主,但这样也好,能把仅有的帖子反复练透。”李方说。

当时家里住房很小,他就天天去小煤棚里在报纸上练习写字,一写就是几个小时,常常忘了吃饭,母亲怕他身体吃不消,有时只好把毛笔藏起来,逼迫他休息。年复一年,日复一曰,整个小学、中学阶段,这几乎成了他全部的课余生活。

文革时期,李方的父亲被打成反革命,李方也受到牵连。1975年高中毕业后,他去五一农场接受再教育,一去就是四年。这四年间不管劳动多苦多累,他都没有放下手中的毛笔,经常练字至深夜。

那时候,父母到农场看望他,除了带些改善生活的伙食,一定会带去厚厚的报纸,让李方练习用。而李方每回探家返回农场,包里也总是塞满了旧报纸和墨汁。四年的时间,他练习用的报纸几乎堆满了整个宿舍,当他结束再教育离开农场时,他把这些报纸都拿出来,整整烧了一天。

彼时的李方主攻“二王”。王羲之书法“挟时代之气,成浩荡之势”,书风古质,流丽遒劲。李方先后临写过《圣教序》、《兰亭序》等,王献之书法纵逸流畅, 婉转妍媚,李方临写了王献之的《二十九日帖》、《鸭头丸帖》等。他还临写过王朐的《伯远帖》、智勇和尚的《千字文》、孙过庭的《书谱》、陆柬之的《书陆机文赋》等,为其书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86年,新疆书法家协会成立(时称“中国书法家协会新疆分会”),李般木成为第一届书协主席。从此,新疆书协成为全疆书法活动的核心,在全国书法全面复兴的大背景下,最大限度的调动人们参与书法活动的热情,努力创造一个有利于书法创作的大环境。李般木先生为人正直、善良、谦虚、热情,凡交往者,不论长幼,均热情相待,提携后进,不遗余力。凡有所求,必欣然应允,以致终日埋头于书瀚之间,不以为苦。

“我从父亲身上学到的,不仅仅是书法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做人的品行。”李方说:“曾有一次笔会期间,父亲听说一位养路工人因为工作繁忙而推迟婚期,想为妻子求一幅字却不敢张口,遂要来了此人的地址,为二人写下‘正是莺歌燕舞日,喜逢花好月圆时’的书法条幅邮寄过去,让这位工人惊喜不已,在新婚后专程从外地赶来给父亲送喜糖。为支持全疆的书画创作热情,即便是偏远落后地方的一个小型展览,父亲也会亲笔题词祝贺。”

解放初期国画大师张大千在甘肃敦煌期间父亲李般木跟随其数月学习绘画,并一同探讨绘画艺术。

李方先后在乌鲁木齐铁路局文化宫、自治区文联、新疆电视台工作,和新疆以及内陆著名书家多有接触,眼界大开,在上海书法家周慧捃先生的指导下,转而学习米芾的书法,主攻《蜀素贴》、《诗帖》等。

米芾书法得于“二王”,《宣和书语》称:“米芾书学王羲之。”《宋史》载:“芾妙于翰墨,沉着飞翥,得王献之笔意。”其书法结字奇侧跌宕,用笔沉稳舒和,笔势收敛有度,挥洒如意,气韵通畅。苏东坡赞其书法:“风樯阵马,沉着痛快。”李方有扎实的“二王”基础,得米芾精要更易。米字锋出八面,跌宕纵逸,称为刷字,李方学习米字下过不少苦功,甚至采用近乎刻板的学习方法,即从米字帖中选出五六个字,以月为限,天天临写,务求其肖,直到完全掌握,再换五六个字以月练之。久而久之,这中方法使李方逐步掌握了米字的特点,也使他走向了成功。其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全国书法大赛,在国内外频频获奖。

李方说:“书法艺术要有时代性。父亲的书法端庄稳重,中规中矩,我自中学有所心得以来,一直追求在笔法上有所突破。而真正自感达到突破的,2002年李方以国际艺术交流代表团团长的身份赴韩国进行艺术交流,在现场创作交流 。 周围都是韩国专业书法家和爱好者。虽然提笔时还有些紧张,但一落笔,顿觉廓然开朗,意到笔到,待到完成,周围掌声一片。我也觉得此刻完成了自己笔法的提升。”

笔法精进,进入21世纪以后,李方又于米芾后期手札认真研究学习。这一阶段,他解决了以往作品中存在的重势轻形、重气轻韵的问题。他还大量临写南宋书家吴踞的书帖和诸多明清书家的手札,领会前人笔墨技巧,融入自己的书法创作,使他的书法在“出新”上有了突破,字如其人,端庄流丽,笔笔分明。章法无拘无滞,运笔流畅,字与字之间虽不连绵,但通过字形的疏密、大小、开合,造成上下呼应的艺术效果,用笔则中锋侧锋并用,中锋圆劲,侧锋爽利飘逸。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楷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吴行初见李方书法集,不禁感叹,“这才是来自新疆的古风古韵”!

李方的作品被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中国历史博物馆、毛主席纪念堂、孙中山纪念馆等机构收藏。在台湾时李方的作品被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院长冯明珠对李方的作品赞不绝口。“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李方承袭了父亲对艺术的执着和对社会的良善。他将自己的作品作为爱心的桥梁,每年都为偏远山区小学义务书写捐赠作品。4个月前,他还收到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一个乡寨全体寨民送来的锦旗,上写“大爱无疆,扶困助学,现代师表,世人楷模”。

初任新疆书协主席,李方的责任感与压力倍增,“父亲是书协主席既是荣耀也是鞭策,只有继承好先辈与前辈的功绩,做出不愧于时代的贡献,才能成为真正的‘佳话’。”

李方,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新闻传媒委员会委员,新疆书法家协会主席,新疆书法家协会艺委会主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自治区人民政府参事文史馆馆员,新疆书画研究院副院长,新疆书法院名誉院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