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包园故事|状元林召棠书录包拯《郡斋题壁》诗

 雲泉 2018-06-07

清道光年间,砚洲包公祠始建,包公像上石制碑,林召棠欣然在其右方,书录包公当年知端州时创作的《书端州郡斋》诗,并加题记:“公守端州时,作诗题郡斋,罗郡昭节摹公像刻石,即书右方以志景仰。”将包公的仪型与心志诗并举齐观,不仅书法端庄渊雅,给人在视觉上怡悦,并且加厚加浓了包公的人格魅力和精神感召力,唤起对他深挚的景仰。

包园故事|状元林召棠书录包拯《郡斋题壁》诗

肇庆市包公文化园照壁:林召棠录包公明志诗《郡斋题壁》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修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仓充燕雀喜,草尽狐兔愁。

往牒有遗训,无贻来者羞。

——包拯

包园故事|状元林召棠书录包拯《郡斋题壁》诗

这首《郡斋题壁》正是包拯创作于端州、一生仅存史册的唯一诗作。

前代也曾有文士、官员入包公祠拜谒,然后吟诗撰文,抒发思慕的情怀。但象当时砚洲包公祠那样将肖像与诗作并重,贴近而粘连,形象鲜活,声情敏感,油然唤起景仰的冲动,当中的效应,在其后的日子里,上至一品大员、学术大家层面,也涌现联动的事例,可以认为林召棠此举,起到牵机启动的作用。

包园故事|状元林召棠书录包拯《郡斋题壁》诗

林召棠在罗瑗临摹包公像右录郡斋诗并题记(拓片)

包园故事|状元林召棠书录包拯《郡斋题壁》诗

林召棠(1786-1873),广东省吴川县吴阳夏街(今为吴川市霞街社区)人。字爱封,又字带南,号蓉舟,晚年别号行脚僧,谥文恭。道光三年(1823)进士科一甲第一名(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在院八年,至道光十一年(1831)才出任陕甘乡试主考官。事毕回院,因侍奉故家老母,萌生去意。期间两广总督卢坤获悉,在道光十三年(1833)聘请他南返出任端溪书院院长。为奉养高堂,约定半年在书院,半年在家。在第二年(1834)来到肇庆,执行培养英才的使命。从此一留十二年,直至道光二十四年(1844)春,生母逝世,需要守孝,林召棠不得不辞职。这十二年任期在林召棠八十七高龄中只占短期,但在历任端州书院之中居第二,比乾隆年间的陆嘉颖短六年。而以绩效和存留遗迹来观察,林召棠应居首位。他在教育教学中贯彻“通经致用”、“研经而砥行”的原则,“务为实学”,因而“门生多俊才”,其中有肇庆的冯誉骥。特别是在端溪书院之外,对肇庆的社会文化教育作了大量的传扬和推动工作,至今留下深具价值的遗迹。

包园故事|状元林召棠书录包拯《郡斋题壁》诗

林召棠画像

林召棠与士子和其他知识分子交往广泛,平易近人,不摆“殿撰”(即翰林院修撰)架子。既接待到来问学访谈的人士,又适当应邀到山野胜景参加文会诗会。彭泰来探访他而得以“留饮”,写下诗二首,感触深长:“几年多士尊模楷,此地名山孰主宾?郭下清江三百里,宫衣不点五羊尘。”意思是说,士子们多年以来尊敬这位模范师长,他身为山长(院长),而本地多名山,到底谁是山的主人?山的客人?肇庆城下清澄的江流三百里就是五羊城,可是“殿撰”有广州也不去,肇庆受惠了。居留肇庆期间,林召棠留下不少碑记,题书、对联、砚铭,其中不乏深具价值之作。

包园故事|状元林召棠书录包拯《郡斋题壁》诗

林召棠书法作品

林召棠钟情端砚,推介端砚,为生长于城里端砚收藏研究世家,增生(即秀才)何传瑶所著《宝砚堂砚辨》作序,为其《何石卿鉴石图》题诗。称道那本专著,比喻为春秋时精铸剑、相剑的“风胡、薛烛相剑之文”。是“砚之董狐”,即像史识超群的董狐那样,是砚史中的良史。尽管只是对何传瑶及其家庭的称道,但是置于端砚之乡的环境,端砚著述本地人创作甚少的时代背景观察,林召棠此举不啻为砚乡发出呐喊声。他所作的砚铭有31则之多,以博览群书,蕴积传统文化精义的涵养,给形形色色的砚台,赋予启迪心智的哲理,进行深度的提示,别开生面。

包园故事|状元林召棠书录包拯《郡斋题壁》诗

《墨香氤氲——状元林召棠端砚铭赏析》

同时在撰述中,又记述了视“去民之患,如疾痛在其体”,“勤苦十年”,终于复堤加石竣工,抗洪安民的不平凡事迹。道光二十二年(1842)四月,景福围桂林堤累石加坚土竣工,林召棠撰了《修培景福围桂林堤加石工记》,很有特色。时间经历十年,事端迭起。除了开头依题记述七十日修培和加石工程大略以外,就倒述十年前洪水灾害发生,连年为祸,资金无着,局面艰危,幸而得到分巡肇罗道员王云锦全力担当。道光十三年(1833)七月西江洪水暴滥,他带头“风雨立堤上”参加救护。并且捐出一万三干两巨款作抗洪救灾之用。这么一笔在当时算是巨款。其后道光二十七年(1847)并肇罗道员、肇庆知府杨霈公布《官吏常捐基围经费章程》,规定肇庆知府和黄岗税厂吏员一年各捐一百两,共有二百两存贮府库,以作荃围内外密筑基柱经费。以两百两积累,要51年才能达到一万三干两。可见王云锦的养廉银已经多半捐献出来。由于费用浩大,来源不足,王云锦还想方设法借来公币解决。期间王云锦调动、升迁几次,但他一直不忘肇庆堤围工程,一直在想方设法,一直在奔走。他抚心自问:“虑之所及,力之所能,不图其安,吾可以无疾乎?”林召棠描述说:“公平日视民之事,如饥渴之于饮食。去民之患,如疾痛在其体。其郁中而发于外也,如矢激于机,迅驶不可遏,如河注于海,百折而必达。矢之以诚笃,而行之以果断,蓋公素所蓄积然也。”已经呈现一位大致栩栩如生的尽瘁为民的官员形象。肇庆市民曾为王云锦建生祠,林召棠此文制碑之于祠内,祠毁,幸而碑存,王云锦的事迹也得以从中看到,林召棠勤政爱民的理念同时从中得以体现。

包园故事|状元林召棠书录包拯《郡斋题壁》诗

肇庆景福围一角

包园故事|状元林召棠书录包拯《郡斋题壁》诗

包公勤政爱民的思想对林召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林召棠在撰文中向以从政者宣示“廉明”、“廉惠”、“廉正”的信念,他尽管充“殿撰”多年,但外任只是一科陕甘乡试主考官,并不曾当政务官,寻科的机会较少。偶尔有利益送到,他也断然拒绝。他退隐故里后,有一次经朝廷批准,发给他盐围补给银,他在诗中表示:“右粥左飱仍故我,无劳再赐大官钱。”分文也不领取。清正廉慎的信念牢固,面对包公的遗像,触像而油然诵诗,激发景仰,为社会教化留下了熏陶性灵的范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