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篇高考励志文爆红南北,但她说态度比成绩更决定人生

 昵称41082923 2018-06-07

引言

每个人生命中都可能经历一场大考,但你有没有发现,人和人最大的区别,不是一次考试考得怎样,而是,有些人把考试当成了终点,而有些人明白,考试只是一个小小的起点。

我们精选了五个人的故事,每个都很精彩!

作者:shasha

2018年高考的号角今天吹响!全国975万考生“大烤”的日子开始了。

直到今天,高考仍是大部分中国孩子的人生挑战。

但朋友叹一句说:“但凡有标准答案的考试,都还是容易的啊。”

说这话的朋友是职烨,80、90后很多人熟悉这个名字。17年前,她的一篇《花开不败》火爆,传遍各大中学,直到今天仍然有高三的学生把这篇“励志神文”打印出来,贴在墙上鼓励自己。

在《花开不败》里,职烨从一个全年级排名290名的落后学生,通过一年的努力,考上了复旦大学中文系。

然而时隔17年,已经是出版社编辑和小说作者的她说:一直以来,“花开不败”里面的教育理念可能是错的。

我们专程采访了她,并收集了世界各地4位朋友的高考故事。那些日后到海外留学的人,如何看待高考?高考、考上名校能否改变命运?高考向左,留学向右,再来一次他们会如何选择?

1

我从年级290名,逆袭考上复旦后发现……

讲述人一:职烨,现为出版社编辑,中学时曾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2001年参加高考。

记得高中时老师常常说:“你们考不进复旦就完蛋了!” 我们那时候也一直这样认为。我们是上海人,又在重点中学读书,很多小伙伴都是要考复旦的。当时的心理就是,别人考上了复旦,而我没有去的话是很丢脸的。比较总是难免的。

但现在想想,人生哪有那么容易完蛋呢?就算是考进复旦、北大的人中间,也有真的把自己的人生过完蛋的。

高三开学时,我的成绩排在290名,是不可能考进复旦的。高三开学时候我才意识到这真的是一个问题,老师们常常说,一分之差就会从复旦掉到非常靠后的学校,一分在全国就是几千个人。我想,这样不行!所以我就努力学习了,高三开始的时候我的数学只有90多分,高考时考到了140多分。

《花开不败》节选

高三开始的前一个星期,开了一次家长会。

那是一次很严肃的家长会,一次没有人缺席,甚至没有人迟到的家长会……班主任那么一个瘦弱的小姑娘,竟然靠在讲台边上一讲就是斗志昂扬的两个小时,无非是让我们相信,什么事情都是有可能发生的,奇迹或恶果,都会在这一年里戏剧般地粉墨登场。

学校为了让每个学生清楚地了解自己在班级、年级,甚至在区里、全市的排名位置,精心制作了一张高一高二的各科成绩排名表。

……

父亲是阴着脸从学校回来的,情况如我所估计的一样不容乐观:年级排名290名。可怕的位置。

'还有希望的。老师说的,什么都是有可能的。'父亲说他是相信我的,然而我却不知道是不是应该再相信自己一次。

当时没有现在这么多机会,高考对于很多人来说是唯一的选择。

但我们下一届一个同学,她没考上复旦,又不想读一般的学校;于是自己在家学英语,第二年考上了伦敦政治经济大学,读预科加本科。现在她留在英国工作,非常优秀。

现在回头看,这不免是一个很棒的选择。如果她当时觉得没考进复旦就完蛋了,放弃了努力,就不会有今天的成绩。事实上,伦敦政经大学的世界排名远高于复旦,是非常优秀的大学。

我高考那天很紧张,第一天考语文,我的手都在抖,深呼吸了好多次。

《花开不败》节选

我在床头贴了一张'杀进复旦'的特大标语,在每天早起和入睡前都大喊几遍,以增加自己那点少得可怜的信心。

……

课表改成了'语语数数外外+1+1自修自修'这样可怕的形式。老师上课通常不再帮我们概括什么,只是发下一叠一叠的各科模拟卷当堂测验。我不知道老师怎么会有那么多的考卷,每个区的每种卷子我们都要做一遍,分析一遍,再抽查一遍。还有别的市的、全国的各类统考卷,甚至连那些不知名的学习类报刊上的怪试题也被老师无一遗漏地搜罗下来给我们做。

班里同学的幽默细胞在这种单纯的环境中被训练得异常尖锐,任何一点细枝末节的小事一旦被抓住了,就立即被夸张地扩大再扩大,然后引来全体的轰动。某作家的一篇关于'放狗屁/狗放屁/放屁狗'的文章,竟然引来了全班同学拍桌子大笑、拆桌腿敲打的疯狂举动。老师说,这是一种高三综合症的表现,因为我们的生活太单一了,因此,任何一点能激得起涟漪的东西都会给我们带来不可估量的快乐。

如果可以重来一次,我可能想去国外念本科。国外的本科要求更严格。相对来说,在国内读本科真的比较容易,很多人在学校里混日子,很轻松就可以毕业。但国外一流的大学不是怎样。在国外念书很辛苦,而一分耕耘才有一分收获。

我做编辑之后,编了一本书《50个教育法——我把三个儿子送入斯坦福》,它的作者陈美龄(三个儿子都在斯坦福)说了一句我很赞同的话:“当不知道怎么选择的时候,选难走的那一条。”

在高考前许多人目标非常明确,哪个学校哪个专业,卯足了劲,非常努力。但其实很多人并不知道为什么要考名校为什么要考这个专业。所以许多人高考结束之后就松懈下来,反而失去了动力,驻足不前了。谈谈恋爱,考前突击一下,很容易就混过了四年。

工作了这么多年,现在回头望,考进大学仅仅是一个开端而已。生活远比高考复杂的多,但凡有答案的考试都是简单的。我们的教育最大的问题可能是,把考试当成了目标。

其实考试只是手段,真正的人生的目标许多人从来没有思考过,考试之外,对人生很多问题的思考是空白的。

《花开不败》感动了很多人,我现在回头看其实也挺感动。这是一种非常珍贵的经历,心无旁骛全力以赴。你发现原来努力是可以达到想要的那个目标和结果的,你知道自己可以做到什么程度。把自己push到极限,发挥出最大的潜能,这些都是很珍贵的经验。虽然目标是老师设定的,但至少,你通过高考知道自己拥有这种如何努力去实现目标的能力。日后一旦想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就可以努力去抵达那里。

当然事实上,人生很复杂,并不是努力了,就一定达到想要的结果。

什么是成功的教育呢?我这几年常常在思考这个问题。

我想首先是引导孩子们有兴趣,有自我肯定力,有调节心理的能力,有毅力,有勇气,乐观善良……知道自己要什么,合适什么,然后付出努力追求它们。

现在仍然有人给我写信诉说困惑,很多小孩子很可怜也真的很辛苦,希望他们能够尽快找到学习的方法、找到自己的兴趣。高考,怎么说呢?我自己是高考的得益者,所以我仍然认为高考是目前为止非常公平有效的一种手段。但有时想想,《50个教育法》里面培养孩子的那些能力,说实话,我们很多“赢得考试”的成年人,却还没有具备……

(职烨的公号“苏格拉底很闲”,至今仍有《花开不败》的读者写信留言)

2

自信,而不是成绩,会让人生战绩越来越好

讲述人二:Lin,新西兰梅西大学国际招生主管,定居奥克兰。1997年高考。

我对高考的记忆已经模糊了,或者说我选择性忘掉这段记忆。

我记忆非常深刻的反而是高考以后,内心那种巨大的空白。我高考后曾有整整两个月的时间,不停的在问自己到底是谁,到底为了什么努力。因为没有了短期目标,整个世界观都在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我的高中是在北京四中读的,北京人公认的重点牛校。中考时,我放弃了保送的机会,努力一定要考四中。

当时我在四中的宿舍里,一共六个女生:4个考上清华北大,但有两个在大学的某一个阶段,都极端抑郁,甚至有过自杀的念头。

四中的学习氛围特别的好,基本上是“吃苦精神教育”贯穿全部。一入学就进行吃苦学习的教育,由之前的校友对我们进行讲座:讲自己学习到了吐血地步的经历,还有中科院的院士进行努力和奋斗的教育。高一第一节体育课,老师二话不说,让我们围着400米塑胶跑道跑了9圈。所有人基本都跑残了。然后,在我们两腿站不起来的情况下,老师就过来说:“就是想告诉大家,要想人前显贵,就要人后受罪。

当时我们认为这就是对的,学习是第一重要的,要吃苦努力。我们每天很刻苦,夜里学习到一两点都是很正常的。所以四中的校风很正,朴实真挚。

但是和一帮天才在一起,有一部分人的自信心会特别受打击,比如我。我当时理科很差,你会觉得,你和同学之间的差距达到一定程度,再努力也没有什么用了。这不是学校的问题,而是你是不是适合一种环境,这个其实非常重要,不能光看排名、光看名望。

现在从事教育工作,我更相信“蹦高够篮球筐的原理”。蹦一蹦可以伸手够到的环境,最能激励人,可以给人目标和信心。但如果周围环境压力过于大,其他人又太聪明了,那就失去了激励的作用,只有打击的作用了。

如果你不是一个体能智力都超群的人,在高压的环境下,和同学根本没有什么交流;并不是同学不好,而是没有心思,因为你连作业可能都难以完成,在国外的学校也有这样的现象。

我写这个经历,是很想提醒家长,不要光顾着催孩子去最好的、排名最高的学校,一定要深入了解自己孩子的水平、长处;从孩子出发,脚踏实地进行衡量。高中阶段对于一个人的整体成长、身体发展、世界观的建立、人文精神的培养都至关重要,而学习只是其中一个环节。

在大学里,我选择了英语专业,需要大量的阅读和人际沟通,比起高中文理科都很拼的教育,更加适合我,能够发挥我的长处。我参加过30多场求职面试,结果都不错,给了我很强的自信心。成年后你会很深刻的感受到,无论国内外,自信才会让人生的战绩越来越好。

3

从中国到英国,我看到高考和留学的最大差异……

讲述人三:林尹培,国家开发银行山东省分行 ,2008年高考。

我本科读了宁波诺丁汉大学,硕士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获得伦敦政经一等硕士学位(平均分英制80分)。

留学归来再想想,我感觉高考和留学申请学校最大的不同就是,高考完了只有几天的时间去思考学校和专业,99.9%的时间同学们都花在了考试准备上,这样的规则注定了大部分孩子高考完对于未来的选择,有太多的不确定性和偶然性,我就是这样孩子里的一个。

那年6月底出了成绩,我们全家去参加高考咨询会,遇到宁波诺丁汉大学的翟老师。交谈完,我爸去找了他的研究生导师:一位年逾八旬的老教授来交流这所学校。

之后父母让我在本科第一志愿填报这所学校,因为他们希望我今后出国深造。

在十年前的中国,中外合作院校绝对是新兴事物。作为最早一批中外合作院校,宁诺的发展面临各种不确定性,没人能保证,未来一定是坦荡成功的。当年选择这所学校绝对算得上是一笔风险投资。

现在回看,这个选择是很值得的。宁诺(宁波诺丁汉)教会我独立思考、辩证思维、创新思考……成年后更觉得,比应试更重要的是对人生的思考。英国诺丁汉大学选择的是A-LEVEL排名前33%的学生,而宁诺选择的是高考排名前6%的学生,从学生的质量来看甚至优于英国诺丁汉。

但越往世界走,越会感觉到宁诺和伦敦政经这种世界名校的精英圈子还是有差距的。但宁诺最好的地方是给了我们一个世界梦,让我们为之努力。而且宁诺的学生特别团结,“有困难,咨询学长、学姐”已形成风尚传承至今。

硬的学科知识,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总能学会;但软性的东西,是很难短期内习得、改变的,这也是宁诺优于很多高校的地方。

4

高考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讲述人四:starsky,外企人力资源业务伙伴,1997年高考

上个世纪末的那个盛夏早晨,我和好友在家附近汇合,骑车穿过满街的汽车和校门口的人潮,独自走进了命运的战场。

高中时,我在海南某重点高中普通班的中流徘徊,对于未来抱着唯一的念头:想离开那个生活了18年的小城,奔向远方,去寻求自由和探索未知的世界。

高三最后一次全省模考,我窜到了年级前15名,前所未有的成绩。但当时,我却落入了恐惧:担心这已经是我的顶点,如果自满了就会一落千丈。于是我用那时还很稀罕的黄色即时贴写满了“不许放松!” “你忘记了XXX吗??(某高考失败前辈)等恶狠狠的字眼,贴满了我的房间,更加严守计划复习。

在没底的估分后,我填报了复旦大学。这个志愿选择与找死的区别并不大。复旦在海南历年都是最热门的院校,分数基本是不下730分(900分总分)的。梦想实现的概率,可能都不到10%。

没想到豪赌成功了。但比之更珍贵的是父亲骄傲的笑容。作为一个数百年历史的南方家族,重男轻女思想根深蒂固。作为家族长子的父亲只有我这个独生女,他在家谱里一直被标为“无后”。

永远记得十二三岁的某个春节,七大姑八大姨集聚在我家厢房里,长辈对我大堂弟说: “你要努力啊,否则将来你大伯的家产谁来承继啊!” 我羞愤得几乎就想当场喊出来:“你们在说什么鬼话啊?只有我才能继承我爸爸的一切啊!”可我最终拼命忍住了,默默地转身走开。

作为家族里有史以来考得最好的孩子,父亲恨不得将这份荣耀欢乐传递给每个人。他办了三天酒席,大宴宾客,接受亲朋村长的贺喜。我素来不喜欢这种场合,但那次非常配合地陪了三天。望着他红光满面的脸庞和挺直的腰杆,我终于觉得离巢之前多少可以回报他的养育之恩了。生女儿,也不见得就不如男的。

但几家欢乐几家愁。我高三的同桌,原本被视为文科状元的有力争夺者大幅失手,最后去了对外经贸大学。那个暑假我尝试电话约她出来玩,都被她父母推掉了。进大学后,她写信告诉我因为我的影响,她进了棒球队,这对于之前极文静的她是不可想象的事。我高兴得以为这段友谊可以继续了,但最终还是失去了联系。无心的结果,却可以改变很多事情。

放榜后返校时,在林荫道上我碰到了语文老师,他老泪纵横握着我的手高兴得说不出话来。作为国家特级教师特聘来的他,一直认为古文是语文的基础,于是带着我们详解古文,使我们的进度远远拖在别的班级后面。我很喜欢他的教学,但很多同学不这么想,还引起家长的一片反对。巨大压力之下他不得不做出调整。而我的高考成绩,尤其是一骑绝尘的语文成绩给了他最好的支持和反馈。他哆嗦着许久才说:“……老师谢谢你!”

“老师!!应该是我谢谢您!”虽未经世事,哽咽的我也能感觉到老师的心酸和欣喜。

光阴似箭,如今我在魔都的日子已经超过了在家乡。如果没有高考,我多半会在海南那个弹丸之地呆着,做着能看见四十年后结果的工作,早早的结婚生子。命运在97年的夏天为我打开了一个窗,引领我来到一个宽广的世界。感谢所有帮助我的老师和同学,也感谢高考带给我的一切。

5

高考失利,反而让我收获了珍贵的“抗挫”心态

讲述人五:雁捷,G20全球峰会唯一华人主席,钛计划导师,2007年高考。

我的高考并不理想。尤其从小上着当地最好甚至全国知名的学校,看着许多朋友被顶尖大学录取,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我花了几年时间缓解焦虑和接受眼前的落差。幸运的是,我一直没有停下脚步寻找自己热爱的东西和做喜欢的事。所以,大学保持较好绩点的同时,我做了文学社主编、旅游协会会长等等,这一切都为英国大学的申请提供了很大帮助。

曾经的失利,让我更珍惜和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我申请到了号称“英国最辛苦的商学院之一”思克莱德大学商学院。留学期间我们学校收到G20青年论坛组委会的邀请,在几乎所有人都觉得不可能的情况下,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在截止前几分钟提交了申请。没想到,我申请到了,成为那一年G20青年峰会主席、开幕式演讲嘉宾和英国代表团成员,并且是唯一一位中国人。从组委会得知,我还是第一位获奖华人。后来在工作中不管什么平台,我也都能能获得肯定。

这些是我做梦都想象不到的。回头来看,高考失利的经历让我能够正确对待生活的起伏,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儿,最重要的是让自己不断进步。英文里,suc是在下面,cess是走路,从下往上走,连起来就是success(成功);而把impossible(不可能)分开来,就是I’m possible(我可以)。

最想对大家说,人生是长跑,不管高考顺利与否,让自己成为可能的人只有你自己。

结语

这一篇超长的文章,精选了五个故事,不知道你看完想到了什么。

每个人生命中都可能经历一场大考,但你有没有发现,人和人最大的区别,不是一次考试考得怎样,而是,有些人把考试当成了终点,而有些人明白,考试只是一个小小的起点。所以:

一生的精彩,

在于没有了考试之后,

你的人生为何而努力?

永远别拥有怕尝试的心态,

永远别放弃对新知的热爱。

生活、他人、世界,

都是课堂。

不要因为一次考试,

而得意、失落,

让它关闭了你精彩的生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