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积淀」大运河文化带之——延庆寺:一条慈禧水道,半部清朝历史

 雲泉 2018-06-07


这是海淀·故事第693篇文章


大运河文化带系列之二


北京西三环内,运河万寿寺码头的北侧有两座寺庙,一座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万寿寺,另一座就是延庆寺。沿着万寿寺路骑行,若是不留神,就可能与延庆寺失之交臂。

谁能想到,这座看上去很不起眼的寺庙,曾是运河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山门上方,从右至左只能依稀辨认出“延庆禅寺”四个字。山门前有一棵被栏杆围起的老槐树,在附近居民眼中,这棵老槐树和它身后的延庆寺一样历史悠久。

「积淀」大运河文化带之——延庆寺:一条慈禧水道,半部清朝历史

如今,山门正门和西侧旁门已用砖头封住,只剩下东侧旁门还能供行人出入。东侧旁门后是一片较大的大杂院居民区,这片居民区就是在延庆寺的基础上建造起来的,院内仍留有部分用青砖灰瓦盖起的老房子。

山门往北50米远,就是旧时延庆寺中的一座大殿,如今里面已有居民居住,原本的灰瓦房顶盖上了厚厚的油毡。

「积淀」大运河文化带之——延庆寺:一条慈禧水道,半部清朝历史

延庆寺地址:海淀区万寿寺路93号

「积淀」大运河文化带之——延庆寺:一条慈禧水道,半部清朝历史

长河的重要节点

当初,大运河挖掘时,并没有挖到昆明湖,它到通州就戛然而止了。大运河绵延两千多里,北京城虽不是大运河的华彩乐章,却也是它漂亮而悠远的终曲。

俗话说,编篮编篓,全在收口,而北京城就是大运河最好的收口。但是,到了元代,运河继续向京城挺进,流经通惠河,直抵京城腹地积水潭,漕运码头也从通州转移到了那里。

通惠河北起白浮泉,东至通州北运河,总长超过160里。通惠河的上游部分,就是积水潭往西北那一段,才是老百姓叫俗了的“长河”。

长河是明清时期北京城内一条著名的河段,当时皇家的帝后王妃,赴西郊各行宫御院,若乘舟行船,都必须通过这条河道。

「积淀」大运河文化带之——延庆寺:一条慈禧水道,半部清朝历史

长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有不同的名字。辽代称“高梁河”,金代称“皂河”,元代称“金水河”,明代称“玉河”,清代始称“长河”。

京城西郊一带,自古以来就水草丰美,十分富庶。尤其白浮堰工程之后很长时间里,人们不断在湖边开辟稻田,在湖中种植菱、莲等水生植物,使这一带风光酷似江南。那时万寿山名叫金山,昆明湖叫金水。

至元朝时,相传有一位老翁在金山山腰掘出一只石瓮,瓮周华虫雕龙,不可细识,瓮内宝物几十件。老者携物悠然他迁,留石瓮于山阳……金山因之改称瓮山,金水也随之改称瓮山泊。

「积淀」大运河文化带之——延庆寺:一条慈禧水道,半部清朝历史

如今万寿寺和延庆寺门前的万寿寺码头,旅游船只十分繁忙,等待乘船去昆明湖的游客人头攒动,设有四五十个座位的电动大旅游船来往穿梭。码头的大广告牌上写着:“一条慈禧水道,半部清朝历史”。

河、河闸与寺,在这个地界金风玉露般地相逢了。码头向东一箭之遥,即是长河上著名的广源闸。

「积淀」大运河文化带之——延庆寺:一条慈禧水道,半部清朝历史

运河驿站,也曾风光

旧日北京,庙宇林立,佛教寺院,道教宫观,伊斯兰教清真寺,殿宇琳琅,遍布远郊近郭和四九城,仅佛教寺庙就有数百处之多。

元统治者崇尚喇嘛教,为固国安邦、永保社稷,对建寺庙、做佛事这样被视为修功德的事也很热心。

「积淀」大运河文化带之——延庆寺:一条慈禧水道,半部清朝历史

到了明代,虽然表面上也是以佛教为盛,实质上中国佛教发展到那时已呈衰势。后来清统治者鉴于明代京师建寺过滥,开始对北京地区寺庙建造严加控制,主要精力则放在修复、拓展明代遗留下来的名寺巨刹上。

虽说清代北京寺庙文化的代表是喇嘛寺(如雍和宫、嵩祝寺、普渡寺等),但潭柘寺、戒台寺、卧佛寺、万寿寺等其他的佛教寺院,在清代都经过翻修或重建也是事实。

「积淀」大运河文化带之——延庆寺:一条慈禧水道,半部清朝历史

「积淀」大运河文化带之——延庆寺:一条慈禧水道,半部清朝历史

延庆寺,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当年也是小有名气的。皇帝从紫禁城到颐和园,会选择在此下舟上香,帝后游昆明湖的途中也会在此休息。平时除了是一般官员和服侍人员用膳和小憩之地,它还是长河两岸民间庙会的热闹场所。

相传延庆寺初建时也曾划为万寿寺的一部分,具体是初建时就已隔开而建,还是哪个年代一分为二而另被朝廷批复单立门户,现在已没有人能说清楚。如今西墙外与万寿寺结合部的“城中村”,就曾是万寿寺方丈及僧侣们的住所。

「积淀」大运河文化带之——延庆寺:一条慈禧水道,半部清朝历史

延庆寺内有正殿和东西偏殿,原还保有明天顺六年(1462年)重修碑、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文林郎知肥城县万鹏程撰书《创建延庆寺山门记》,和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文林郎知肥城县县事袁沛主持、平阴县癝生程步云撰书《重修延庆寺正殿山门记》等碑。

另据《北京寺庙历史资料》记载:“延庆寺,坐落西郊三分署万寿寺街19号,建于清乾隆三十一年,属私庙。本庙面积二十二亩零八分,房屋六十一间,附属茔地二十六亩,田地三十五亩,土房五间,管理及使用状况为住持管理。除佛殿外,分禅舍及租户居住。庙内法物有释迦佛一尊,阿难迦叶二尊,罗汉十八尊,均泥塑。大铜磬一口,铁五供两堂,三经一部,石碑三座。另有白果、槐、楸、柏等树木十七株。茔地柏树六十二株,槐树四株,马尾松九株,榆树四株,杨树两株。”

「积淀」大运河文化带之——延庆寺:一条慈禧水道,半部清朝历史

1999年1月,海淀区政府公布延庆寺为区文物保护单位。寺东南角原还有古井一眼,俗称大寺井,今已不存。

「积淀」大运河文化带之——延庆寺:一条慈禧水道,半部清朝历史

南北文化 交汇于此

延庆寺门前的游船码头上如今也汇集着南来北往的游客,和当年的情形有些相似。

运河的出现,表面上是将南方的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到了北方,实际上也将南方的文化、民俗通过这条水路,从四面八方聚集到了这里。

「积淀」大运河文化带之——延庆寺:一条慈禧水道,半部清朝历史

当各地的文化在北京聚集以后,都会在这里出现一个升华的过程,有的甚至是受到了皇家的注意,进而形成了一套十分规范的制度,随后再传播到全国各地。

比如,元杂剧就是由秦淮河附近的小调衍生而来,还有京剧的诞生与传播,也与运河有着密切的关系。

顺着运河来到北方的不只有文化,还有工匠和商人,这些人的出现直接影响了原本运河周边居民的习惯,使前后两者的生活习惯与民俗文化交汇在了一起。

「积淀」大运河文化带之——延庆寺:一条慈禧水道,半部清朝历史

可以说,运河的出现,除了打通南北方当时的物流通道,更重要的是,运河也是一条文化交流的传送带。

「积淀」大运河文化带之——延庆寺:一条慈禧水道,半部清朝历史

「积淀」大运河文化带之——延庆寺:一条慈禧水道,半部清朝历史

如今碧水长河

今年82岁高龄的高光义老人,已经在延庆寺的大杂院里生活了四十多年。

大杂院现在的地址是万寿寺路22号,但是高老却经常对外人说,自己住在延庆寺内。在这个大杂院里,像高光义这个年纪的老人有很多,几乎都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搬进来的。

「积淀」大运河文化带之——延庆寺:一条慈禧水道,半部清朝历史

1972年,高光义搬进了这个大杂院。

“当时并不知道这里是个历史遗迹,被安排到这里就住着呗。”住进来之后,高光义才渐渐了解到延庆寺的历史。据他回忆,当时延庆寺里就已是现在的模样,除了留有一些建筑之外,完全没有其他古迹留存。

「积淀」大运河文化带之——延庆寺:一条慈禧水道,半部清朝历史

一晃四十多年,高光义老人眼中变化最大的就是家门口这条运河。他说,刚搬来的时候,自己根本没有运河的概念,“这与其说是一条河,倒不如说是条河沟更贴切。没现在宽敞,也没有现在水位这么高,当然也没有现在的码头。那会儿我们去颐和园都骑自行车。”

「积淀」大运河文化带之——延庆寺:一条慈禧水道,半部清朝历史

高光义老人清楚地记得,那时的河水比现在浅很多,有些地方才刚刚没过成年人的脚踝,河水清澈见底,可以看见铺在河底的大青砖。

他回忆道,当年河水里成片的蝌蚪、小鱼随处可见,蝌蚪黑压压的很壮观。

“河里面虽然有鱼,但是大家根本不敢摸,因为河里面、河岸上到处都是蚂蟥。那小东西专往人的肉里钻。”高光义说,尤其是下完雨之后,大家更会离河岸远远的。

「积淀」大运河文化带之——延庆寺:一条慈禧水道,半部清朝历史

高光义老人道出了家门口那段“脏乱差”的过往。

当年,住在运河边的居民们会将生活废水倒在运河里,河两岸堆放着很多生活垃圾。而且,因为河两岸的道路都是土路,一下雨,就全成了泥浆路,别提多脏了。

「积淀」大运河文化带之——延庆寺:一条慈禧水道,半部清朝历史

四十多年过去,高光义老人亲眼见证了家门口这条河越来越宽,水位越来越高,对于自己家生活的变化也是感触颇深。

当年,屋子里没有自来水,大家只能院内打井;没有下水道,生活废水不得不倒进河里;没有天然气,家里面就只能生煤炉子。

而现在,大杂院里家家都有自来水、天然气,生活改善了,大家爱护环境的意识也提高了,早就没人往河里倒废水了。这样的生活,高光义老人觉得很满足。

「积淀」大运河文化带之——延庆寺:一条慈禧水道,半部清朝历史

现在,正对着延庆寺大门的就是运河码头,每天都有一批批游客从这里登船前往颐和园昆明湖游览。

共有四五十艘电动游船在运河上行驶,一艘游船刚开出码头,下一批游客就赶到了。在游览高峰期,码头前会排起很长的队伍。

「积淀」大运河文化带之——延庆寺:一条慈禧水道,半部清朝历史

「积淀」大运河文化带之——延庆寺:一条慈禧水道,半部清朝历史

「积淀」大运河文化带之——延庆寺:一条慈禧水道,半部清朝历史

随着家门口的自然环境越来越好,闲暇的时候,高光义老人会坐在延庆寺前的运河边上乘凉休息,这已经成了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面对着每天来来往往的游客,高光义又给自己找到了新任务:他每天都会戴上“首都志愿者”的红色帽子,坐在运河边的长凳上,不厌其烦地为过往的游客们指路答疑。

在他看来,服务社会,也是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回报。

「积淀」大运河文化带之——延庆寺:一条慈禧水道,半部清朝历史

「积淀」大运河文化带之——延庆寺:一条慈禧水道,半部清朝历史

「积淀」大运河文化带之——延庆寺:一条慈禧水道,半部清朝历史

「积淀」大运河文化带之——延庆寺:一条慈禧水道,半部清朝历史

“正是大运河的贯通,让北京从一个地方城市开始向全国政治中心演变。”

著名考古学家刘庆柱的这个观点,也被人们形象地称为“运河上漂来北京城”。就地理位置而言,北京在大运河的北端起点上,是大运河的“龙头”。

“山顶有花山脚香,桥底有水桥面凉”。延庆寺是长河的重要节点,而作为北京的科技、文化中心,海淀也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上责无旁贷地发挥着“龙头”作用。

「积淀」大运河文化带之——延庆寺:一条慈禧水道,半部清朝历史

编辑 / 李敏

审校 / 冯焕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