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末探花郎陈伯陶书法,儒雅清风

 雲泉 2018-06-07

清末探花郎陈伯陶书法,儒雅清风

陈伯陶(1855—1930),号象华,一字子砺,晚年更名永焘,又号九龙真逸,东莞中堂凤涌人,清朝探花。6岁拜陈澧为师,10岁通读五经,后就读于罗浮山酥醪别院。光绪元年(1875年)中秀才。光绪五年(1879年)参加乡试获第一名(解元),随即上京准备参加会试,因祖母和父亲相继去世,便奔丧回乡。此后数年,他以教书所得,供养母亲及弟妹。

清末探花郎陈伯陶书法,儒雅清风

。光绪十八年(1892年)中壬辰科进士,殿试获一甲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文渊阁校理、武英殿协修。后又任国史馆协修、总纂。

清末探花郎陈伯陶书法,儒雅清风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六月,派往日本考察教育。回国后,在南京创办学习外国语文的方言学堂和创办暨南学堂,招华侨学生至南京攻读。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任江宁布政使。宣统二年(1910年)五月,弃官归里。次年,他任广东省教育总会长。 同年九月,革命军攻破广州,他逃往香港九龙。民国2年(1913年)2月,移居九龙官富场,署所居曰“瓜庐”,此后潜心著述。以清朝遗老自居,避居于九龙,并以“九龙真逸”

清末探花郎陈伯陶书法,儒雅清风

小阁子他从小涉猎古籍,耳濡目染,好收藏明、清朝野史、稗官、奏议、文集等文献,藏书颇具规模,晚年遵照遗命,将藏书捐置于“酥醪观”中,所以在罗浮山有“道同图书馆”之设。其书法工整,以楷体见长。

清末探花郎陈伯陶书法,儒雅清风

21岁,陈伯陶中了秀才,25岁时获乡试第一名。老师陈澧更以对联赠送给陈伯陶,勉励他“文章高似罗浮顶,科第连登会状元”。可惜,此话并未“一语成谶”,光绪十八年陈伯陶复出应试,在殿试中初置第一,也就是状元。然而在试卷中,他将“宣抚司”写成了“宣慰司”,因此被压在第十名之外。所幸得到咸丰朝状元、户部尚书翁同和为他据理力争,谓此积学之士,故改列第三名,成为了东莞历史上唯一的文探花。

清末探花郎陈伯陶书法,儒雅清风

陈伯陶在香港隐居二十年,最大的贡献就是与赖际熙等人创立学海书楼,开坛讲经,传扬国粹,倡施义学,以救当时不振的国学。赖际熙会同陈伯陶、陈望曾、苏志纲、冯博庵、罗元燮等一群前朝遗老,向香港绅商游说,劝其出巨资购经籍,并由陈伯陶、赖际熙等每周轮流讲学。起初租赁坚尼道,前半藏书,后半讲学。藏书每日开放,任公众阅览。

清末探花郎陈伯陶书法,儒雅清风

陈伯陶好学深思,多才多艺,精通词翰书画,旁及医术、地理、经济。其著述甚丰,有 《孝经说》,《胜朝粤东遗民录》4卷,《宋东莞遗民录》2卷,《明季东莞五忠传》2卷,《袁督师遗稿》3卷,《增补罗浮山志》5卷,《东莞县志》98卷附《沙田志》4卷,《瓜庐文剩》4卷和《瓜庐诗剩》4卷等,尤以《胜朝粤东遗民录》和他主编的《东莞县志》最有价值。《东莞县志》是他在九龙完成的,历时六年,是一部史志学界评价较高的县志。

清末探花郎陈伯陶书法,儒雅清风

1930年8月20日,卒于九龙寓所,终年76岁。墓葬广州罗岗小金凤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