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投国展别“耍花样”,回归自然才是正理!

 高风0ifqll1aod 2018-06-08

笔:兼毫毛笔(大号)

墨:油烟墨条

纸:生宣(六尺)

砚:端砚

每次入国展

总觉得是一次又一次的侥幸

当然包括这次入

全国第二届行书展的拙作(如图)

苗林泉

全国第二届行书展入展作品

行书桂香竹影联

规格 180cm×49cm×2

我的创作常常选择在夜深之时。因为这个时段各种噪音会在耳边消失,所有烦心事也会像被拍死的苍蝇,没了声息。深夜伏案,会偶尔听到窗外传来几声“喵喵”的猫叫声,飞虫也把灯泡撞得“叮叮”作响,手中的毛笔在纸上擦出了“沙沙”声音,我享受这样的时刻,因为这能使我进入到书写的最佳状态,这件入展作品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深夜完成的。

我对大字一直情有独钟,所以用大字创作这件作品是最得心应手的。这也许与我小时候常写春联有关。那时,我小小的手拿着笨重的毛笔,写着孩儿体的大字,父亲在一旁做着示范,常以“法度之下的自然”来要求我,鼓励我,这种情怀一直持续到现在。

即使是炎炎夏日,我也坚持挥写大字。毛笔在纸上时而俯卧、时而挺立、时而跳跃、时而绞转,我的身体也会跟着起伏,汗珠常常流到鼻尖,坠向宣纸,浸入作品的墨痕当中,汗水与墨水就这样在静静的深夜无声地交融了。

我现在的创作往往选择简洁的形式。这件作品,白宣对联,十个大字,二字穷款,四枚印章,简洁明快,平淡自然。其实我是一个非常爱玩的人,曾记得一段时间,我痴迷上了玩各种形式的书法作品。为了玩出花样,为了吸引评委的眼球,我买来了历届国展作品集,深入“研究”,学习高手们如何拼贴、如何作旧、如何征服评委。

我像儿时过家家那样,弄来满桌子的酱油、茶水、红酒等刷在宣纸上,作出一些犹如历经了千年岁月沧桑的“古董”,常常拼出各式各样、色彩缤纷、让人眼花缭乱的书法作品,偶尔榜上有名,便沾沾自喜。但随着学习的深入,老师们的教导,我渐渐发现那些所谓的时髦形式,对书法的学习与创作是毫无意义的。那外在的形式,犹如装苹果的花篮,纵然它美丽动人,可终究不是我要寻找的果实。学习书法应该学习古人留下的法度,而不是那泛黄的酱油色。抛却那些表面的浮华,深入古人内心,才是学习书法的康庄大道。

于是,我再次一头扎到古人经典碑帖的海洋中,终于找到了“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感觉。我发现了《张迁碑》的粗犷敦厚、稚拙高古之味,《石门铭》的流动舒展、圆浑自然之趣,王羲之的质朴深邃、从容洒脱之韵,颜真卿的开阔宽博、雄浑遒劲之气,苏轼的朴素率真、娟秀丰腴之美,徐渭的率意放纵、奔放跳跃之势……

它们有着不同的美,不同的魅力。为了摘到这些“果实”,我不断学习、思考、吸收、消化、实践古人表现风格的优秀技法,对某一笔画、某一个字、某一空间反复练习。把古人的法度变成习惯,让习惯成为自然。虽然在学习的道路上有很多迷茫,困难重重,但我始终把学习中点滴的成长,不断突破自我当作最快乐的事。

艺无止境,我还要继续在安静的夜晚读书、挥毫,去古人浩瀚的经典碑帖中寻找属于自己的“果实”。(原标题为“抛去浮华 回归自然”)

更多内容

请订阅2018年下半年

《书法报》

点这里,就这里

GIF

总监丨崔鑫

编辑丨欧阳媛 蒙言 金梦

设计丨金梦

供稿丨2018年《书法报》第22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