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华宝斋:绝不只是生产,更要树起藏书文化大旗

 星河岁月 2018-06-08




去年年底,首届中华藏书文化论坛在北京举行,此次论坛由华宝斋富翰文化有限公司牵头主办,论坛同时启动了“藏书文化传播体系建设工程”,华宝斋书院院长蒋凤君谈到此次活动时,特别指出这是她这几年来的一个构想。首届中华藏书文化论坛就“藏书文化对中华文化传承的价值和意义”,“信息时代如何发展和传承藏书文化”“藏书文化与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三个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而这次论坛更是邀请了众多名人:梁启超之子、中国科学院院士梁思礼,古籍版本研究专家李致忠,教育家、中国人民大学原党委书记程天权,全民阅读推广大使、民进中央专职副主席朱永新,国家图书馆原常务副馆长詹福瑞,著名作家苏叔阳,韬奋基金会理事长、出版专家聂震宁等。将藏书、品书、读书集为一体,以“传承中华文化经典,读而藏、藏而传”为宗旨,逐步开展原典文化讲坛、“中华古籍百部经典”进校园、藏书文化行等系列公益活动,这样一项系统工程也是华宝斋成立多年来肩负文化责任,传播藏书文化的一项具体举措。


书香浸润的沉静之美

为详细梳理当今的线装印刷行业,2015年开年我们首先走访了北京华宝斋书院。这次到达北京,已是上午十点,天空湛蓝,阳光普照,天气预报说最高气温9度,果然晴好,空气优良,也让人倍感心情舒畅。来回一周折,赶到华宝斋已是近十一点了,要不是约好,真是有些不好意思这个时间去了,似乎有赶饭点的嫌疑。


华宝斋是家族产业,在线装印刷产业中,华宝斋、萧山、金坛可以说是“老三家”。江浙人文荟萃,钱塘自古繁华,1983年蒋放年先生创华宝斋,据说是取王勃“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句中二字颜其名华宝斋。华宝斋以造纸印刷立业,后逐步拓展到出版、销售,近年来更积极地开展对藏书文化的传播事业。蒋放年先生去世之后,其子蒋山先接管全面工作,其女蒋凤君女士从2008年开始将重点放在北京相关业务,致力于文化传播之公益事业,而浙江富阳的造纸印刷由其女婿张金鸿先生负责。华宝斋书院是华宝斋整个板块中的一部分,位于全国政协礼堂一楼,目前已经成为文化艺术界人士雅集、笔会的场所。作品研讨会、诗歌节、各种文化讲座等活动的举办,为文人构筑一个精神家园。


掀开华宝斋书院并不太大的门帘,不是有店员迎上前来,我们还以为空无一人。大堂内安静又别有一番意境,不敢高声语,内中高大,书香浸润的宽敞空间里,让人感受到一种沉静之美。眼前即为几排不高的开放式书架,摆放着各种线装书,往里一走,一面墙上,全为高高的书架,摆满了各种带函套的线装书。移步到内里的一间茶室,这便是凤君女士的工作室了。


凤君女士有着想象中江南女子的柔美,带盘扣的外衣,一点细节也折射了凤君女士的传统情结,同时 “世家的威严”也顷刻毕现。除此之外,我们则更多地感受到了她的亲和与坦率。


边喝茶,边聊,凤君女士特别谈到“藏书”的文化意义,中国文化,向称博大精深,其主要载体,即是流传下来的丰富古籍。能把古籍传承下去,就是在传播历史,传播文化。对于线装书来讲,其装帧形式传递着古色古香、浓厚典雅的文化气息,所以在现代依然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对她来说,这是继承父亲的遗志与事业,也是中华文化传承的事业,她认为华宝斋理应有这份文化担当。


书香及第,藏传其家

凤君女士告诉我们,藏书文化传播体系工程是她这几年来的构想,分三个议题将不同领域的名家集合在一起,可以说是吹响了集结号,第一个议题邀请了梁启超后人梁思礼先生,是文化世家代表,古籍版本专家李致忠先生,教育工作者代表中国人民大学书记程天权,还有人文学者代表梁晓声。从藏书版本专业到人文学者,再有教育专家,文化世家代表,邀请的不同的人,蒋凤君女士花费了大心思,她告诉我们这些尝试就是要将藏书文化从圈子内延伸到圈子外,“把小众的产品传播到大众中去。”这是华宝斋的文化责任。众所周知,我国是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源地。雕版印刷书由隋唐五代发其端,至北南宋而鼎盛。雕版书的装帧由开始的卷轴装、经折装、旋风装、蝴蝶装到背包装,宋以后出现了线装书。一书多本的线装书还用纸板青布糊制成“函”收装,配以象牙别子。这 “线装书”也成了我国古籍的别称。华宝斋已影印、出版3000多种2000多万册古籍,是国内最大线装书影印出版企业。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曾说过:21世纪更是需要创造我们新文化的时代,我们应该将新旧文化密切、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我们的方向。在这点上,华宝斋的努力是很可贵的。他们影印的古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这种书香的延续本身是一种传递。


“要树起藏书文化的大旗”

走过三十余年历程的华宝斋,直接参与、见证了国家改革开放三十年传统文化从复兴到繁荣的历史,是全国从造纸、制版、印刷、装订至出版、发行一条龙生产、影印线装古籍的专业文化企业。如今,凤君女士更指出,华宝斋真的不是要简单地加工制作,而是传播文化,是要树起藏书文化的大旗,是文化品牌,“一定不要沦落为生产型的企业”。她现在也正在带领着团队开展藏书文化传播的工作,岁末年终,她要继续筹办“中华藏书会”。目前 “中华百部经典”正在影印出版中,将于2015年全部出齐,而这些经典也将逐步走入校园。“让藏书文化走进校园是藏书文化传播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们应该从孩子做起。”凤君女士谈到,“我们现在进行的是‘触摸原典,诵读经典’。”这样的公益活动出于几点考虑:“让孩子们在触摸原典的工程中对传统文化产生敬畏之心;线装书呈现了中国四大发明中的两项发明——造纸术和印刷术,在触摸中感受这两大发明或许更有意义。同时我们也想通过这样的形式让孩子们发自内心地喜欢传统文化,是一种传统文化的启蒙;在此基础上培养一种审美情趣。可以说,留住根也就留住了心。”这也是她的情结,她的愿景。


造纸印刷 用手工诠释藏书文化

即使是生产制造,华宝斋也在此基础上做着与众不同的文化传承工作。位于风景秀美的富春江畔的中国古代造纸印刷文化村就是华宝斋的印刷基地。这里不仅仅是一个生产基地,也是文化旅游场所。文化村占地200亩,村中青砖,白墙,黑筒瓦,各式建筑采用仿宋风格,各处都是飞檐翘角,斗拱牛腿,圆柱铜钉门,置身文化村,仿佛穿越时间回到了古代。造纸作坊,印刷作坊,装订作坊,古籍陈列室将古代造纸和印刷工艺展现于世人面前,俨然是一座活的博物馆。


一口深深的古井,一块块古朴的青砖和条石,一位位身穿宋代服饰来来往往的行人,一幢幢飞檐画栋的仿宋建筑,各个不同时期的造纸发展过程,商铺林立,戏台高歌……文化村左边的长500米的古代造纸一条街,令人发思古之幽情,流连忘返。


信步文化村,闲读藏书馆,门前悠悠江水、身后隐隐山影。在古代造纸一条街上,一口圆形的古井,在古街左边的中间部位。从古井里用吊棚舀起的清水通过毛竹制成的流水管流入纸槽,供应着造纸的全部工艺流程。公元105年蔡伦发明造纸术时采用了树皮、麻等为原料,在这里人们可以完整的看到蔡伦发明造纸时期的全过程。造纸的第一道工序是舂料,由于采用麻、树皮等材料造纸已满足不了当时的需求,慢慢掌握了采用嫩毛竹造纸术,到宋朝已大规模采用嫩毛竹的纤维。古街有二架古老的工具是舂细料用的脚堆,它有1700多年的历史。游客上去操作的话,还会发出清脆悦耳的敲击声,随着有节奏的敲击声,毛竹料也就变得越来越细。舂细的竹料放进纸槽里,让其均匀溶解于水中,再通过竹帘倾斜着一捞,便制成了一张洁白、均匀的纸。游客在有经验的造纸师傅的指导下,可以把亲手做成的纸烘干。


从古井取水、舂料、操纸、晒纸到烘干等工序一一向人们展示,竟如蔡伦轮回转世。还有雕版印刷作坊,将已失传的饾版拱花技艺展现出来,使人惊叹于雕刻工艺的精湛和古人劳作的智慧。文化村中陈列着自东汉以来的应用造纸术、印刷术的各种劳作工具,使游客们对古代造纸术和印刷术有了较全面较系统的认识,而且其中几道工序如舂料、操纸、印刷等可让游客亲身参与,并把自己亲手做出来的纸印上自己喜爱的图案后带回去收藏,真实地体味中国古代造纸的深厚文化底蕴。


藏书家韦力曾几次探访华宝斋文化村,他曾撰文写道:“穿过造纸一条街,另一个街区则是华宝斋的成品展示区,里面陈列着的各种线装书,从数量上讲比北京华宝斋的展示中心要多许多,其中有一架书全是平装本,这一架书也同样是华宝斋的出版物。近些年华宝斋为了拓展自己的业务量,请到了国内多位学者出版有价值的文史书,我最喜欢的是这里出版的跟藏书家有关的著作,比如《叶德辉文集》等等,这种书放在一般出版社,或许不愿意出版,从这个角度而言,我很是佩服华宝斋做事的专注。”由此,华宝斋对文化的专注可见一斑。


文化传播 绵远长久

除了生产,华宝斋更多地把视野放到了文化传播方面。据了解,每年一度的“文化遗产日”时,华宝斋文化村经常组织专业人员奔赴各种平台以公益的形式展示宣传非遗。目前华宝斋中国古代造纸印刷文化村内拥有四项非遗项目:富阳竹纸制作技艺、杭州雕版印刷、传统线装书制作技艺、石印技艺。近年来,先后组建了国家级非遗项目富阳竹纸制作技艺非遗保护中心、杭州市级非遗项目雕版印刷术非遗保护中心、传统线装书制作技艺非遗保护中心、富阳市级非遗项目石印技艺非遗保护中心。雕版印刷术非遗保护中心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黄小建师傅和黄小建的弟子骆群芳为核心。传统线装书制作技艺非遗保护中心现有线装书制作技艺文创专业人员25人。富阳竹纸制作技艺非遗中心由富阳竹纸制作技艺传承人蒋金泉担任中心主任,现有专业造纸艺人10人,学员6人,从业时间至少都在十几年以上,具较高水平的操作经验。石印技艺非遗保护中心由27年工龄的“元老级”员工史城信把关,他师从上海古籍印刷厂厂长朱天锡,负责维修石印机和指导石印技术,华宝斋文化村目前拥有10台石印机,是全中国采用石印技术印刷最大的基地,华宝斋文化村先后运用古老的石印技术影印出来的古籍、拓本、字画已有五千多种。


从造纸,到印刷,到出版,华宝斋可谓全线贯通,精益求精;从藏书,到读书,到品书,华宝斋则始终致力于将古老的工艺与书的交流结合起来,又集结各方人士,交流藏书、读书门径,并逐步普及到校园文化中,共襄盛举。华宝斋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自己的文化担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