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端访谈】顾钢:新的学科 新的希望

 星河岁月 2018-06-08


2014年,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与中山大学、复旦大学签署联合培养古籍保护专业硕士协议,标志着古籍保护人才培养工作逐步走向专业化轨道。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正进一步加大与高校的合作力度,积极探索建立从中专、大专、大学本科到研究生、博士生的职业教育培养路径,建立古籍保护学科体系,培养古籍保护专业人才。


2015年1月,天津向国家古籍保护中心递交了古籍保护人才培养方案,提出天津图书馆古籍保护中心、天津古籍出版社和天津师范大学三家单位协作培养古籍修复与出版方向的专业硕士人才。这一方向的确定,是由古籍保护工作的性质和内容决定的,也是天津师范大学古籍保护学科的一大特色,即兼顾古籍的原生性和再生性保护。



顾钢:天津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教授


多单位联合培养模式

藏书报:三家单位分别在人才培养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天津师大图书馆在其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顾钢:三家单位分别负责古籍修复与出版方向专业硕士的教学与实践工作。这一分工也体现了天津地区古籍保护工作的优势:天津图书馆古籍保护中心在古籍修复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先进的硬件设施,有以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天津传习所万群导师为代表的一批优秀古籍修复专家,可以在古籍原生性保护实践方面指导学生。天津古籍出版社以挖掘和保存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为己任,先后出版过大批优秀古籍整理、影印类图书,可以指导学生从古籍再生性保护的角度进行实践。天津师范大学是一所优秀的综合类大学,在专业硕士培养工作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历史文化学院是国家考古与博物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学院下设文物与博物馆专业,专业教师的研究方向涉及考古、文物、古典文献、博物馆学等多个方面,能够满足古籍保护相关理论课程教学的需要。


校领导对于古籍保护方向的专业硕士培养工作十分重视,多次主持培养工作会议,建立了由研究生院、历史文化学院和图书馆主要领导组成的培养工作领导小组,决定由历史文化学院每年招收5名古籍修复与出版方向专业硕士研究生,负责其公共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工作,而校图书馆则主要负责研究生的在校实践环节,发扬特藏部在古籍保护方面的优良传统,积极建好空间充裕的古籍修复实验室,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条件和修复资源,协助历史文化学院做好教学工作。更为重要的是,校图书馆设有专人负责院馆之间的信息沟通和工作协调,成为学校古籍保护人才培养工作的枢纽。


15万余古籍是坚实基础


藏书报:如何看待古籍保护学科建设的重要性?天津师大作为首批古籍保护方向专业硕士培养单位,其优势何在?


顾钢:我认为,古籍保护的重要性体现在抢救与传播两个方面。关于抢救的迫切性,之前已经探讨了很多,古籍破损的数量之大及修复人才之匮乏也都得到大家的高度重视;而传播不仅有国内的传播,更有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要求。总之,濒危性及走出去的要求,都需要我们大力推动古籍保护学科建设。因此,从校领导到历史文化学院、校图书馆都特别积极地去促成这件事。对图书馆来说,培养出来的人才是要为图书馆服务的;历史文化学院则由此开发了一个新的人才培养方向,毕竟,目前社会对于实践型人才的需求远远超过对于学术型人才的需求;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也非常重要,我校目前有一位副校长专门分管这项工作。


作为首批四家与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签订古籍保护专业硕士培养协议的学校之一,从综合实力和排名看,天津师范大学与其他三所学校(中山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尚不在一个层次,但因为我们有一定的特藏优势及相关学科基础,再加上各方的支持和积极推动,最终得以申请成功。我校图书馆的特藏历史可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目前收藏古籍15万余册,在天津市排名第三。从硬件上来说,2005年建立新馆,有一层楼专门用于古籍的保存和提供相关服务。此外,我校是综合类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有不少老师是国家级专家,而且设有文博专业,在文化遗产保护的教学方面有较好的基础。


由于我们是第一批开展古籍保护人才培养工作的单位,在课程设置、实践安排、实践导师的标准、实践型毕业论文的写作等方面都无前人经验可循,需要我们逐步去摸索,难以一步到位,但如果能够有些成绩,也是对古籍保护学科建设的贡献吧。


藏书报:您能否简单介绍一下天津师大图书馆珍贵古籍的存储及保护情况?


顾钢:我校图书馆从1958年建馆以来,一直重视古籍特藏的建设工作。目前,我校图书馆收藏古籍15万余册,其中善本古籍1200余种,各学院收藏古籍5万册,这些古籍基本都得到了妥善保护。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尤其是2007年全国古籍保护计划实施后,我校图书馆响应国家号召,由特藏部积极配合天津市古籍保护中心完成古籍普查和可移动文物普查任务,并于2015年底正式出版了普查成果。在普查工作中,特藏部还积极践行志愿者服务活动,在广大学生中培养了一批热爱古籍、愿意投身古籍保护工作的预备力量,并组织学生参加了中国古籍保护协会组织的古籍普查志愿行动,在2015年暑假帮助河北大学等单位完成古籍普查工作。


除此之外,我校图书馆还特别注重宣传古籍知识,提升全民古籍保护意识。如20164月,特藏部联合多家单位举办了“扇心古韵 版墨遗珍”书画展暨古籍修复体验活动,还曾举办“争做古籍修复小医生”亲子活动、“古籍特藏资源的查询与利用”专题讲座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古籍保护宣传活动,让同学们走进古籍、了解古籍、欣赏古籍,通过普及古籍修复保护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对古籍修复工作的兴趣,提高了全校师生对图书馆古籍资源的认识,更好地发挥了图书馆资源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为了提升馆员的专业水平和素质,做好古籍保护工作,我校图书馆还与国家图书馆开展了广泛的合作,经常派特藏部的老师去北京听讲座,参加培训、展览等活动,也会请北京的专家来馆做讲座,不断提高馆员的业务水平。

 

我们培养的是“高级工匠”


藏书报:您认为古籍保护学科应是怎样的学科?它与其他学科最大的不同在哪里?


顾钢:目前来说,古籍保护还仅仅是一个方向,有的学校将它放在了图书情报专业下,有的学校放在文博专业下。以前曾专门对这个问题进行过探讨,一方面,图书情报专业与古籍保护都是针对书籍的研究;另一方面,古籍又与其他文物同属文化遗产保护的范畴,无论放在哪个专业下,似乎都有道理,但又有很大不同。


在我看来,古籍保护学科是一个综合性学科,甚至是不同专业的一个融合。它不仅仅是图书情报专业下的图书馆学,也不仅仅是文博专业下的一种原生性的文物保护,而是涉及目录学、版本学、文献学,甚至于修复、书库管理等文理兼备的综合性学科,培养出来的人也是适应古籍保护方方面面工作的一专多能型人才,这是我们对于这个学科的理解和期待。


当然,除了与其他专业不同的特点之外,古籍保护专业硕士还要注重与学术型硕士的区别。在我们国家,专业硕士还算得上是新生事物,古籍保护学科更是刚刚萌芽,很多师资都来源于相近专业的学术型老师,现有课程设置也趋于传统,还不能体现出古籍保护的专业特色。我认为,在这方面,除了要特别注重实践环节外,还要加强学科间的融合,丰富课程内容。


藏书报:您对古籍保护学科建设成果有怎样的期待?预期想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顾钢:说实话,古籍保护专业硕士培养的就是高水平的工匠。高水平的工匠不仅体现在他的职业精神,比如仔细、认真、持之以恒、坐得住冷板凳等方面,还要有一定的理论武装。现在图书馆里多数老师傅的修复经验很丰富,但是缺乏理论知识,我们要做的就是把理论和实践两者结合起来。我甚至能够预见或者说极为期待,有了理论武装的工匠们可能会在古籍保护的技术、设备等方面提出创新性想法,从而更有效、更完美地进行古籍保护。


古籍修复不能只是机械地延续前人的方法,还要考虑怎么提高修复的质量和效率。比如我们现在设想利用谷歌眼镜进行拍照,将修复过程记录下来,这对于传承修复技艺、完善修复过程都会有很大帮助。遗憾的是,我们现在所采用的大都是国外现成的仪器、工具,我更期待将来有了理论指导的高级工匠们,可以研发出新的工具来,我觉得这比单纯做学术或者单一技能传授有更大的意义。


另外,我们还想借鉴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的经验,让更多理科专家参与进来,建立一个融合平台。因为我校是一所综合类大学,学科分布比较均匀,我们可以请化学或物理专家参与古籍纸张性质的研究,生物或化学专家参与古籍防虫蛀研究等。学科融合是一个发展趋势,随着融合的不断加深,古籍修复与出版方向的课程设置也会更加丰富,如增加一些防虫、造纸、药水等方面的课程。我们不是培养学术型硕士,并不需要学生对交叉学科有多深入的研究,但必须要有相关的基础知识,然后才能引发他们在修复技能和工具使用中的创新思维。


问题不少,前景看好


藏书报:可否从高校学科建设的角度,来谈一谈目前遇到的争议和困难?


顾钢:现在遇到的主要问题,首先是专业属性不明,缺乏固定师资。由于学科属性不明晰,古籍保护方向挂靠的学科也不尽相同,或挂靠在图书情报专业,或挂靠在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缺乏统一的培养框架,不利于古籍保护专业的长期发展。目前,明确古籍保护专业的学科属性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解决招生和培养流程问题也是急需讨论解决的。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古籍保护专业也受到学科属性不明的影响,没有形成固定的师资力量,大多数培养单位都需要外聘兼职导师授课。


其次是缺少标准化培养模式和专业教材。目前,古籍保护方向研究生培养工作已经开始,各培养单位已经拟定了一些课程,但其中多数课程没有完整和成熟的教材,往往是因师设课。不可否认,就古籍修复等古籍保护行当而言,师徒相继的情况在历史上长期存在,也有很好的传承效果,但是这种模式很难弥补古籍保护的人才缺口。目前,古籍保护工作的需求与从业人员在配比上严重失衡,培养模式标准化,编写出版相对固定和权威的教材,可以在短时间内在很大程度上缓解这个问题。通过编写专业教材,还可以将一些濒临失传的古籍保护和修复技艺用文字、图片、多媒体数字等技术保存下来,有利于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发展和创新。


另外,毕业论文要平衡实践与理论之间的关系。古籍保护领域传统上重视实践和动手能力,但在理论总结、科学研究等方面比较薄弱。因此,针对古籍保护这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专业硕士的毕业论文设计,究竟是以文献阅读、分析为主,还是以实践报告为主,尚无定论。如何较好地平衡实践与理论之间的关系是古籍保护专业硕士培养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还有怎么让业界老师介入学科培养等问题。当然,即使有这些问题,我仍然觉得古籍保护学科建设前景看好。一个学科能够得到发展,与三个要素密不可分:第一是国家的需求,目前古籍保护已经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引起国家及全社会的高度重视,而古籍保护人才缺口很大,就业容易;第二是现有的学科基础能不能支撑,相对来说,文博和图书情报专业已经发展得很好,有了这个基础,对新学科的建立是很有帮助的;还有就是生源,目前的生源主要是文博、图书情报或者工艺美术等专业的本科毕业生,通过不断宣传,让大家认识到古籍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和良好的就业前景,生源应该可以得到很好的保障。





本文原载于《藏书报》2016年7月25日第29期5版,高端访谈系列还将继续,敬请期待。



藏书报

服务纸质精品收藏

助推人文经典阅读


QQ群:389514689

公众号:cangshubao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