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勃:父亲的手,我想再牵一次

 闲谈集锦 2018-06-08

 

 





公元673年,大唐交趾县(今越南河内一带),


早在秦汉时期,交趾就是百越辖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也是帝国版图最南端的地区,


由朝廷派出的新任县长王福畴,经过4个月的长途跋涉,终于到任,


王福畴是山西人,成年后主要在首都长安一带活动,从未到过长江以南,


可是这次,他却不得不赶到4000里之外履职。


交趾的一切,对他来说都是陌生的,


陌生的语言、陌生的饮食、陌生的植物,就连人的长相都是陌生的,


但最可怕的还是瘴气。这是一种北方人谈之色变的有毒气体,因森林里动植物大量腐烂而生成,又因高温而广泛传播,


尽管已经做了精心准备,但王福畴还是大病一场,


换了几家医院,查来查去,不知道是什么病,


都说王大人过于疲劳、水土不服,需要好好休息。


……


对这个京城来的干部,人们充满了好奇,


《交趾县志》很清楚地写着,从来没有一个人,会从终南山那么遥远的地方调来交趾,


这个平常经常微笑着的王县长,其实并不普通,


他担任过大唐司功参军,虽然官位不高,只是正七品,县处级,但分管的工作很多,包括干部考核、祭祀礼乐、选举表疏、医筮丧葬,对了,还管学校,


也就是说,他集多重角色于一身,既是组织部长、教委主任,还是礼宾司长;


明眼人还会告诉你,王福畴所任职的雍州,东望长安,西扼秦陇,在地理位置上十分重要,是真正的京官,


王福畴完全胜任这份工作,他酷爱读书,为人低调,没有不良嗜好,


跟他那群星璀灿的家族相比,他甚至显得有些平庸了,


他的叔父,你一定听说过,那是写出过刷屏级作品《野望》、平常能喝五斤白酒的初唐著名诗人王绩;


没听说过?那也没关系,因为他的儿子更有名,你肯定知道——王勃,


就是那位写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等千古名句的大诗人,


而朝廷这次对王福畴同志罕见的贬谪,就跟王勃有关。


 





贬谪,是皇帝们惩罚大臣的重要方法之一,


到了唐代,更是被频繁使用,


所谓贬谪,就是官吏被降职,并派到远离京城的地方,


那些地方,虽然也是帝国的国土,但往往人烟稀少,经济欠佳,土匪出没,很难招商引资


总之,贬一个人,表达了皇帝的基本态度:有多远,滚多远,眼不见心不烦,


这对那些可怜的读书人而言,既是一场政治悲剧,也是对身心的巨大考验,


因为,大多数读书人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强大,往往经不过生活和内心的双重磨难,


被贬之后的命运,绝对是凶多吉少,


以古代缓慢落后的交通运输能力,有的人还没到任,就身染恶疾而亡,即便身体硬朗,也很难保证不遇到土匪,


所以,不少遭贬的干部临行前,都要摆几桌酒,跟家人亲友喝几杯,有的还含泪写下遗书,


著名诗人韩愈就更悲观了,他很严肃地嘱托后辈,一定要准备好给他收尸好收吾骨瘴江边)


有唐一代,确实有不少官员经此磨难而亡,


知名的,有上官仪、李峤、苏味道(苏轼爷爷的爷爷的爷爷),还有宋之问、柳宗元、李德裕等等,


不知名的,就更多了,


像大诗人刘禹锡那样,被贬到湖北四川一带长达23年,刷新中国文人遭贬最长时间纪录,且仍能保持每天笑嘻嘻的干部,是极其极其罕见的,


……


官员们被贬的原因,也是千奇百怪,最常见的有三种,


第一种,当事人与皇帝的政治主张不同,还特有骨气,不愿意说服自己保持一致;


第二种是最常见的官场斗争以及被告黑状;


最后一种,就是亲友犯事,遭到株连,


王福畴就是因为他的三儿子王勃犯事,而被株连的。

 





王勃是中国古代文坛最罕见的天才,几乎没有之一,


俗话说,成名要趁早,但像他那么早的,目前还没发现。


5岁,当其他小朋友开始认字的时候,他已经开始写诗了;


9岁,读颜师古《汉书》,出版《指瑕》十卷,指出颜老师著作的错误之处;


10岁,当其他小朋友开始学着写诗的时候,很多地方已经发现他的盗版诗了;


11岁,对医学产生深厚兴趣,并拜著名医生曹元为师,在短短一年时间里成了一名了出色的医师(如果不钟情诗文,也许又是一个大医学家);


14岁,即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他直接给宰相刘祥道写信,毛遂自荐;


16岁,当其他同学开始有志于学,想报效伟大祖国的时候,他已经通过制科考试,成了大唐最年轻的公务员(朝散郎,一个闲职)。


就是那次科举考试,让他获得了大唐人事部处长皇甫常伯的赏识,


就连挑剔的《旧唐书》,对他也不吝赞美,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


还有比这更牛更快的吗?答案是没有。


18岁,王勃认识了他一辈子最好的朋友老杜,


当老杜到四川去工作的时候,他颇为不舍,才情勃发,写了一首送行诗,


据说这是历史上最著名的送行诗了,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读完,已经开始深深佩服这个唐朝青年,


天才,请收下我的膝盖!


 





真正的天才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老天都会嫉妒,想方设法让他们坎坷,


王勃短暂的一生,处事疏阔,缺少谋略,又鄙世傲物,令他犯下两个低级错误,


第一次是发生在公元668年的“斗鸡事件”,当时13岁的沛王李贤(高宗与武则天的二儿子)很喜欢王勃,邀请他到王府当编撰,有事没事写点文章,为奢华枯燥的生活做些点缀,


众所周知,在唐代,宫廷女子爱打马球、荡秋千,而民间盛行斗鸡,


沛王与弟弟李显偷偷约定斗鸡,并让王勃写了一篇《檄英王鸡》,


文章写得太好了,大家争相传看,很快被转发到唐高宗李治的手机上,


高宗认为这是在挑拨二个儿子相争,马上把王勃赶出了王府,


18岁的王勃,第一次仕途就这么草草结束了。


如果说第一次还情有可原,那第二次就更草率更致命了,


离开王府后,王勃遍游天下,3年之后(公元671年),他又回到长安,


毕竟,他深受祖父王通的影响,渴望功名,希望济世,


当时,他的朋友凌季友推荐他担任虢州参军(参谋及幕僚),他欣然应允,


上任不久,他同情一个叫曹达的罪奴,便将他藏到自己家里,后来怕走漏风声,居然杀死了曹达,


也有人说,因为王勃恃才傲物,为同事所妒,故设计构陷,


总之,天才王勃成了死囚王勃,


虽然遇到朝廷大赦,没被处死,王勃也失了公职,并连累父亲王福畴被贬。


 




认识王勃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大孝子,


每次家里人分水果,他总是拿最小的,把最大的那个送到父亲面前,


那个时候,父亲总喜欢牵着孩子们的手,在后花园散步,


开心的笑声,屡屡在王家回响,


王福畴有6个儿子,分别取名王勔、王勮、王勃、王助、王劼、王劝,


这几个年轻人,个个有才华,有想法,


王勃是老三,这样的排行,很容易被家长忽视,


但王勃就是有办法,让父母对他高看一眼,


一次饭后,父亲忽然严肃地问儿子们——


“你们的名字里都有一个力字,知道为什么吗?”


“为了写出来整齐好看,”大哥王勔回答,


王福畴摇了摇头,


“活字典,活字典,带着我们一起练,”老四王助说,


王福畴亲切地摸了一下王助的脑袋,说了一句“傻孩子”,


这时,王勃站起来回答说,“君子劳心,小人劳力。您是要我们什么时候都要有同情心,想着那些劳力的民众,不要以君子自居吧?”


听到这个答案,王福畴不由得点头击掌,开怀大笑,


对于这个聪慧的儿子,他不偏爱都不行,


即使因为他而被贬,也从来没有埋怨过儿子,


可是对王勃而言,对父亲的歉疚和自责,始终贯穿自己的余生,


在他的作品《上百里昌言疏》中,这种心情一览无遗——


辱亲可谓深矣,诚宜灰身粉骨,以谢君父……今大人上延国谴,远宰边邑……此勃之罪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矣


上元二年(675年)秋天,25岁的天才从洛阳出发了,


沿运河南下,再至淮阴、楚州、江宁,换了无数次车,无数次船,


次年春夏,天下着微微细雨,王勃已经站到交趾县衙的门口,见到了一脸惊诧的王福畴。


这是2年来,王福畴第一次在异乡见到最亲的人,


家人是他一直坚持的理由,


因为信念,所以坚持。


那条从北向南的路,他曾经走过,走得特别艰难,


可以想象,儿子这一路,一定也吃了不少苦,

 

“父亲的手,我已经很久没牵了,”满面是泪的王勃说,“现在我想再牵一次!”


屋外曾经令人讨厌的、连绵数十天的阴雨,忽然变得那么浪漫,那么温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