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有右军,今有右“兵”,兰亭奖银奖得主徐右冰自评作品

 大大的石头 2018-06-08

■徐右冰

兰亭奖作品

今天,以十一届国展为契机,我谨从书法的学习、创作以及艺术价值取向等角度,简单谈谈书法创作中的两个问题。

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展获奖作品

继承求新

临摹之初,我常做许多方面的思考:认识一个系列的作品是从它们之间存在的普遍规律开始的。比如《韭花帖》结字清丽、隽永,宛如高士闭目静坐。而《伯远帖》点画险峻、奇崛,通篇如天女散花、大珠小珠落玉盘。如果在这两帖之间进行临创的话,可以吸纳以上审美元素进行再造和置换。另者,也可以将二帖的特点进行整合融会,以期达到一种形式上的创新,运用章法及行间节奏的变化建立新的审美范式。

以上只是从形质上继承和学习前贤的作品风貌,仅仅只是了解了作品构成的表象,若要深入通晓其风格及神韵,还必须了解作者的学养、人品、成长经历、社会背景、人情交际等,以期最大限度地还原和剖析原作的成因,从而为我们的创作审美提供指导方向。

局部

贴近文脉

我参加十一届国展的获奖作品内容是自作小散文《境由心生》,写的是对故乡的深切眷恋。当时是用杨凝式《卢鸿草堂十志图跋》结字、宋人笔调写就的。作品的外在形式就是这些元素,而作品的灵魂,我想则只能归结于我那一缕乡愁,因为亲切所以轻松,因为轻松所以自然。

在这里,毛笔只是我传情达意的工具,“书”的位置退之,而把“情”放在第一位。这“情”便是“文心”,也就是我的“心象”,所以真实。古人书法写心、寄情、释性灵。王羲之《兰亭序》之旷逸超迈,颜鲁公《祭侄稿》之忠义刚正,东坡道人《寒食诗帖》之苍涩悲悯等,无不显露作者的心境与精神。

吾曾戏言:“山谷椽笔造禅境,右冰柔毫铸佛心。”拙论草就,恳乞方家斧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