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收藏马未都】花园永远在外面

 cxag 2018-06-08

竹篱茆舍水边家,窗牖虚明小迳斜。草色未多春意好,疏梅映竹两三花。”这首清新简雅的田园小诗出自南宋诗人喻良能的《人日道中口占》。诗人在初春时节信步林中,巧遇溪边隐匿的一处竹篱茅舍,看到“窗牖”皆开启,料想主人也愿采纳春光与风景共融。

 

元代 朱德润《秀野轩图》卷(局部)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以“窗牖”为例,它们各自在古代建筑中代表了不同位置的构件,所起的作用也不尽相同。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明确了“窗”与“牖”的概念:“在墙曰牖,在屋曰窗。穿壁以木为交,窗也。”而“牖”作用在建筑上的功能在西汉《淮南子·说山训》中也做了总结:“受光于隙,照一隅,受光于牖,照北壁,受光于户,照室中无遗物。”由此可见,古代的牖主要用于采光,而窗主要用于通风。

 

另战国《尔雅·释宫》中提及到:“门,闻也。从二户。”而“户,护也。所以谨护闭塞也。”门不仅是房屋的出入口,更有保护家宅的职责。门窗的基本功能早在氏族社会的房屋中就已经具备了。

 

大约在汉代,建筑上开始出现直棂窗。虽纸在西汉已经被发明,但汉代的窗上还没有出现被糊纸张。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梁冀传》中提到:“窗脚皆有绮疏青琐”。绮为织物,遮风透光。汉代织物发达,将织物裱糊在窗上,实用且美观。这些都是可以从出土的明器得到证实。


东汉 红陶城堡房屋(四面)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隋唐至宋,建筑门窗日趋成熟。此时的窗仍以直棂窗为多,直棂窗又有板棂和破子棂两种,板棂木条横断面为扁方形或方形。破子棂横断面为三角形、尖角冲外,平面冲里,在采光效果上大大优于板棂。

 

隋代 彩绘陶房 

河南省博物院藏


板棂(上)和破子棂(下)结构对比

 

格子门至明清已改称隔扇门。活动开启者可称门,一般固定不动者也可称隔扇。不论外檐装修还是内檐装修称谓不变。较之前朝,明清的隔扇构造变得复杂一些,格心形式多样,但更多的是工艺上的结合,凡讲究者裙板均做浮雕纹饰,大面积的浮雕与透光的格心产生强烈对比,装饰效果相得益彰。明清建筑门窗无论官式建筑还是民宅,存世极多。尤其是文人荟萃、物阜民丰的江南建筑门窗,极充分展示着古代工匠聪明才智的工巧之作。

 

清乾隆 粉彩山水楼阁人物纹大盘 

观复博物馆藏

 

正如华裔建筑师贝律铭先生所说:“在西方,窗户就是窗户,它放进光线和新鲜的空气,但对于中国人来说,窗户是一个画框,花园永远在它外头。”

 

观复博物馆门窗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